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所有沐浴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最高的精神追求。
最近,有一件事情讓北大上了熱搜,那就是留守女孩鍾芳蓉放棄熱門專業,選擇來到慢工出細活的考古專業,成為了考古界新的「團寵」。
可以說,女孩的經歷自然是勵志的,但能吸引那麼多關注,和他就讀的是北京大學不無關係。
眾所周知,基本上是人中翹楚才有機會能考入北大,而要想在北大擔任教授,那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謂難比登天。
在那麼多的北大教授中,有一位前北大教授,可謂金句創造者,經常有吸引眼球的言論,那就是施一公教授口中的「現代魯迅」——饒毅。
535字,不到4分鐘的演講致辭,收穫了9次鼓掌喝彩。
他坦誠地對北大畢業生說道,「不敢祝願每個畢業生都成功、都幸福」,這樣真實的性格讓他收穫了學生們的喜愛。
不過,有些人的「真」,不過是為了作秀,有些人的「真」,那是真才實學。
而饒毅教授,恰恰就是後者。
饒毅教授是院士嗎?不是。
饒毅甚至在面對自己當年院士落選時,直接表示這輩子不會再參加院士評選。
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我國的院士評選其實與其說是科研實力評選,還不如說是所謂「綜合能力評選」,往往需要科研,也要需要懂得人情世故。
而「真」的饒毅寧可將時間花在科研上,也不願意浪費在社交上。
那麼饒毅的科研實力夠嗎?
其實在2007年以前,饒毅曾經在美國擔任教師並從事科研工作,在享受名氣和高薪待遇的同時,他獲得了美國國籍。那時候,在美國的饒毅直接在著名雜誌《Nature》上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我國科研上存在的問題:
搞好的科研,不如搞好人際關係。
這句話,別說是那時候,就算是現在,依然是得罪人的話。可是饒毅卻說了出來。
如果有人認為,那不過是他在國外才敢這樣說,那就錯了。實際上,饒毅回國後,這樣的話卻絲毫沒有少說。
在國內特有的「看破不說破」的氛圍下,饒毅依然敢於說,樂於說破,他直言不諱到:
幾位精於科研的老院士,在圍著一名領導陪笑。
有些人,待遇從來都是第二位的,愛國、愛科研才是第一位的。
相較於現在很多巴不得出生在國外的高材生,饒毅當初享受的待遇無疑更好,也獲得了美國國籍,可是他卻依然選擇回國。
饒毅,依然選擇回國,選擇在他擅長的神經生物學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饒毅的道路,其實一條在無力改變大環境下,一個有操守的專家所選擇的路,那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面對整體科研環境不如美國的局面,饒毅並沒有只是選擇放下研究而執著於「罵」,而是將國家和社會放在第一位,就算經費有限、科研支持有限,依然選擇靠自己的努力讓環境變好。
就算饒毅知道,也許無法讓環境變好,但也要努力讓社會變化,用自己的專業為社會做出貢獻。
只是,我們敬佩饒毅,卻也期待有更多高材生能像他一樣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