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未成功,終獲得美國院士

2020-12-12 深藏美味

在很多人眼中有些職業是距離自己比較遙遠的,小時候不少人想要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後才發現自己的學習能夠考上大學都非常困難,當然也有一些學霸型的人能夠將願望變為現實,國內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未成功,終獲得美國院士。

李愛珍是國內著名的材料學家,她關於半導體材料的研究有很高成就,在國內還創辦了關於半導體微材料的實驗室,對於相關材料的應用做出了非常大貢獻,但是作為優秀的科學家她還有自己的願望,那就是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成為中科院院士有多重要,但是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中科院院士相當於就是對於他們專業領域的一種承認,已故院士華羅庚等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目前官方承認的院士都不足一千人,足見能夠進入中科院是多少科學家的夢想。

如果說諾貝爾獎是對科學家們最高的世界範圍內的獎項,那中科院院士就是國內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稱謂,李愛珍作為國內頂尖的材料學家,也曾經4次申請過成為中科院院士卻沒有成功,後來她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愛珍從小就喜歡學習,而且進入復旦大學之後很快就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化學方向有了一定認識之後她進入了上海冶金所工作,作為公派學者她多次前往美國進行學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她就已經是博士生導師。

李愛珍獲得的成就有很多,在2005年她還獲得過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這個獎項也是國內科學家首次獲得,而在2007年的時候她也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普通人看來她已經非常成功,但是申請4次中科院院士沒有成功的經歷還是讓人不理解。

其實李愛珍在前兩次申請中科院院士的時候因為資歷尚淺沒有被批准,所以她在工作方面更加刻苦努力,科研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在工程院增選院士的時候她沒有成功,2005年已經71歲的李愛珍因為年齡原因還是沒有成功。

雖然不少人吐槽中科院院士的選拔標準太苛刻,但是從這樣嚴格的選拔標準可以看出每一位中科院院士都是國家的財富,即使李愛珍沒有成為中科院院士,也為了國內的科學事業貢獻了非常大的力量,這些都是普通人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希望更多的科學家都能如此。

雖然不能成為中科院院士,但是國內的很多科學家依舊在自己的工作中繼續奮鬥,科技的發展和他們的努力分不開,也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能夠誕生。

相關焦點

  • 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國院士被拒,成美國院士後這樣說
    而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吸引了許多國家的優秀人才,我國便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留在美國,為美國的科學事業作出貢獻。但有這樣一位科學家,她一心想留在中國,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為中國的院士,最後又被授予美國科學院院士的稱號。一九三六年出生的李愛珍,父母是菲律賓華僑。李愛珍雖經歷過戰亂,但還是苦盡甘來,於1954年順利考入復旦大學,隨後在上海冶金所當上研究員。
  • 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後來卻成了美國院士,如今現狀如何?
    很多中國的科研人員都認為,能夠進入中科院工作,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在中科院中地位最高的應該是院士,很多優秀的科學家,都希望得到中國的認可,被評選為院士。之前有一個叫李愛珍的女科學家,曾經被中科院拒絕了4次,結果卻當上了美國的院士,對於這件事,她是如何回應的呢。
  •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捍衛祖國,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古今中外沒有誰是在一帆風順的情況下獲得成功,逆境造就英雄。我國正是有許多逆境英雄才造就了今日輝煌。 中科院代表我國最頂尖的科學技術。李愛珍女士一生中成就無數,四次申請成為院士都沒有成功,但一次機會讓她成為了美國外籍院士。
  • 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國院士被拒,卻公開拒絕美國科學院邀請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愛珍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美國的科學院的邀請。她公開致謝美國科學院,並表示沒有祖國的培養,就沒有今天的李愛珍。如今的她依舊在為國家工作,她雖然曾4次無緣中科院,卻並不後悔為祖國奉獻。她說,以後的日子裡,會繼續為祖國發光發熱,這種不慕名利的淡然,令人動容。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只回了兩個字:扯淡
    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對於這些說法,北京時間5月25日凌晨,顏寧在微博上回應了兩個字:「扯淡!」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孟安明院士稱,對兩人的水平,「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某知名大學教授、中科院生科醫學部不願具名的A院士坦陳在院士選舉中給兩人都投了贊成票,「(他們)學術水平沒問題,國內的科學家也都認可」。此前,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也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 美國科學院公布新一批院士名單,中科院曹曉風及五名華裔教授當選
    大數據文摘出品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我國中科院院士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年55歲的曹曉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植物表觀遺傳學家。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當選中國院士,當選卻院士留任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目前大多數科研領域都是男性,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相對較小,可見,雌性科學家是一種特殊的、極其罕見的存在,當顏寧教授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稱讚了這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史無前例,早在中科院研究員和材料科學家李愛就獲得了這個獎項。
  • 天水首位女院士吳驪珠誕生
    > 11月22日,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新增院士64名中天水吳驪珠女士入選新增化學院士,這是天水第一位女院士。
  • 高顏值女科學家顏寧,3年前落選中科院院士赴美國?如今立下大功
    近日,我國的一名女科學家引起熱議,她就是顏寧,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從事生物學研究。13年前,她選擇回國,年僅30歲的她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女教授,攻克了很多難題。遺憾的是,3年前,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該校的終身教授,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她復旦畢業,被當選美國院士,最終放棄美國高薪,選擇科研報國
    李愛珍是我國材料領域傑出人物,她的貢獻涉及到國防科學、環境保護、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 1958年,李愛珍從復旦大學畢業,開始著手研究稀土金屬以及稀有金屬冶金方面的工作。她的學術科研水平很高,在她研究期間,李愛珍發表的論文多達256篇,在科研方面異常嚴謹,工作非常刻苦認真。李愛珍一人申請的科研專利多達28個。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1位科學家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 葉志鎮李獻華當選中科院院士 蒼南籍中科院院士人數增至4位
    葉志鎮李獻華當選中科院院士 蒼南籍中科院院士人數增至4位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25日 來源:   蒼南新聞網11月25日消息: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蒼南籍科學家葉志鎮、李獻華成功當選,為我縣再添兩位國家級高端科學人才,至此,我縣共有
  • 她孜孜不倦地從事科學研究50年,卻先後4次被拒
    她叫李愛珍,她勤奮學習已有了,她第四次申請院士是因為年齡太大而被拒絕的,這意味著無論怎樣重大成果她都沒有機會獲得院士。一次次被拒絕後,美國向她拋出橄欖枝,她也被成功評為院士,但是,她沒有放棄祖國,以另一種身份支持國內建設。
  • ...中國 地球化學 院士 王夢恕 何祚庥 科技教育界 美國 中科院...
    2009年4月,福州市宣布,對於兩院院士,市政府每月發1萬元生活津貼,至聘用期滿。同時,補貼100萬元或提供300㎡以上別墅一幢作為安家補貼。  江西明文規定,引進的院士將獲得每月3000元的生活補貼,並享受副省級幹部醫療保健待遇,住房不低於150平方米,配備工作用車和工作助手。
  • 學生披露院士評選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師徒最終反目。 (南方周末資料圖)學生舉報導師,披露中科院院士申報前的籌備細節:一文多投,把已發表的專著拆分後再在自己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湊足論文數量;託人尋找「院士推薦人」,並一一上門遊說。中國頂級專家學術著作撰寫中的諸多細節也得以浮現:「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抄襲。
  • 中科院院士王業寧逝世,南京城一日內痛失兩位重量級女院士
    公開簡歷顯示,王業寧,女,1926年10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1945至1949年就讀於原中央大學物理系,自1950年開始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釋新聞|外籍院士這麼「轉正」:本人主動申請並放棄外籍
    相關規定的具體內容尚未對外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須由院士本人主動提出申請。2017年2月21日下午,「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放棄外國國籍,由中科院外籍院士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瞬間傳遍各大媒體,引發人們的關注。歷史上首次,沒有先例!上述消息來自中科院學部工作局。
  • 中科院院士高福:曾留學英國是牛津大學博士,有8個中外院士頭銜
    他是院士,也是國士。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國內微生物科學界的翹楚,高福先生,以其專業的研究水準和精準的科學預防判斷,每當病毒侵擾國人時,總能為人民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大國之士,本色如此。
  • 她在國內讀本碩博,不到50歲成為中科院院士,現在任北大副校長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不斷提高,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等人才,其中有一部分還是女科學家。我曾介紹過我國浙江大學的楊樹教授還有電子科技大學的劉明偵教授等女性人才。我國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就是兩院「院士」,這個稱號不僅僅代表我國學術界的頂點,更加代表一生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