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用功能到生活態度:三次咖啡浪潮中的店與人

2020-12-25 界面新聞

按:當年喝速溶咖啡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其中一部分如今已成了出入高級寫字樓、每天一杯星巴克或Costa的白領上班族。這背後不僅僅是人的成長,也是咖啡潮流隨時代發展和消費行為變化的一次次更迭。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咖啡浪潮將速溶和罐裝咖啡推上了寶座,咖啡這種口味特殊的飲品藉此大量普及,走入千家萬戶,這一浪潮從19世紀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末。第二次咖啡浪潮則以星巴克等咖啡品牌為代表,喝咖啡的重點從海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轉向了一種綜合了社交內容的品味過程,如果說這一階段是對第一次咖啡浪潮的反省,那麼第三次浪潮或許也正是對這一時期的一種批判式升華。

「倘若去研究正在美國或英國興起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不難發現,振奮精神等實用功能已經逐漸與咖啡這個詞剝離。人們像品評葡萄酒一樣,細化衝泡咖啡的步驟,體會各種操作所帶來的微妙的不同。咖啡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以各人喜好的方式,代表著各樣的生活態度。咖啡館不單單成為飲用咖啡的社交場所,更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享受咖啡師帶來的專業服務,欣賞咖啡館獨特的裝修風格,甚至是喜歡特定的某種咖啡的風味。」

具體到中國的咖啡市場,三次浪潮時間間隔更短,且彼此相互交雜重疊,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時間區隔。短短三四十年間,第一波浪潮還未褪去,第二波浪潮便已隨著星巴克等連鎖店的到來而達到了頂峰,如今亦有一部分人開始執著於咖啡豆的原產地與質量、衝泡手作屬於自己的咖啡,第三波也已在其中初見端倪。

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藍瓶物語:不止一杯好咖啡》一書中節選了部分內容,以期與你一同回顧我們的咖啡消費之路——咖啡如何成為了今天的咖啡,我們又如何成為了習慣每天手捧一杯咖啡的自己。

《第三次咖啡浪潮》

文丨戴湉

就全球範圍而言,咖啡發展的三次浪潮與人們的消費行為變化息息相關。第一次咖啡浪潮從19世紀延續到上世紀末,人們犧牲咖啡的口味與質量,換取了咖啡產品的大量普及,速溶咖啡、罐裝咖啡都是這一期間的產物。

第二次咖啡浪潮更像是對第一次咖啡浪潮的反省,人們開始關心咖啡從哪兒來、怎麼烘焙,喝咖啡成為一個包含了解咖啡本身故事、社交在內的綜合體驗,人們不再把「一起喝個咖啡」理解為真的只是去買一杯飲料。星巴克等品牌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品牌。

「第三次咖啡浪潮」這個詞首次被提出,是源於美國舊金山的咖啡店Wrecking Ball Coffee Roasters聯合創始人Trish Rothgeb寫於2002年的一篇文章。

第三次咖啡浪潮更強調咖啡產品本身——人們購買咖啡,基於其產地以及生產方式,產品超越體驗,重新成為消費者最重視的核心要素。美國芝加哥的Intelligentsia Coffee&Tea、北卡羅萊納州的Counter Culture Coffee以及波特蘭的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這3家咖啡店被稱為浪潮興起時的3個代表咖啡廳。它們都重視產品質量、與產地直接交易,以及商業上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它們也認為,消費者教育在重塑整個產業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想我們的體驗,中國三次咖啡浪潮的時間間隔更短,相互交雜的時間也更長。短短三四十年間,仿佛第一次咖啡浪潮的影響還未褪去,第二次咖啡浪潮就已經隨著星巴克等品牌的到來、競爭而迅速開始。最近幾年,跟隨著全球咖啡消費風潮的轉變,中國也開始漸漸出現受到第三次咖啡浪潮影響的咖啡館。

星巴克在中國

在中國,這個發展並非線性,而是在不同需求之下產生了不同的消費分層——人們在不同地區、不同理念的驅動下,主動或被動選擇自己認可的咖啡產品。在你的身邊,既可能有習慣了在超市購買長銷款速溶咖啡的朋友,也很容易發現佔領城市角落咖啡館、享受咖啡空間的咖啡客,換個巷口,那裡可能隱藏著喜歡探尋手衝咖啡與精品咖啡口味的咖啡愛好者。

這也是中國獨有的咖啡體驗。但我們這裡想談談日本——這個經歷了三次咖啡浪潮的國家,既受到西方咖啡浪潮的影響,自己也反過來影響了那些創造浪潮的人。正因如此,日本的街道裡留下了太多與咖啡有關的印記,讓這片土地上既可以尋找到舊有的老時光,也有留給新浪潮的空間。

當17世紀荷蘭人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日本人生活中最常見的飲品還是麥茶。在荷蘭人帶來日本的包裹裡,除了《聖經》、玻璃製品和天鵝絨,一定還有一包咖啡。據說,這是咖啡第一次登陸日本。

在當時人們的認知中,這又苦又澀黑乎乎的飲品似乎與中藥沒什麼差別。據說因為咖啡豆富含維生素,治好了日本人的水腫——德川幕府曾拿咖啡豆當作藥用物品,派發給因在前線打仗無法攝取足夠蔬菜而患病的武士。

實際上,尋常百姓得以了解咖啡為何物時,已經是明治時代(1868年至1912年)。那時日本正在積極脫亞入歐,人們模仿著歐式的生活方式:社交舞、紅酒牛排,當然也包括小酌咖啡。

開放咖啡豆貿易後,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販賣茶葉的日本傳統茶屋們也開始銷售咖啡。到了1888年,一家名為「可否茶館」的店在東京上野開店,這是日本第一家咖啡館,也是後來日本咖啡館的雛形。兩層小洋房,除了賣咖啡,還給來客備上圍棋、撲克,更有紙硯墨筆、報紙書籍。與其說是飲食之所,不如說更像切磋交流的社交之地。

這之後,一家名為Café Printemps的咖啡館在銀座開店。這裡除了一樓的空間,交50錢的會員費,即可使用二樓的會員專用空間,在那裡你將有機會結識作家森鷗外、作家谷崎潤一郎、畫家黑田清輝、歌舞伎表演家市川左團次等文化名人。這些常客在店內隨手塗鴉的漫畫小像和詩句成了這家咖啡館的標誌。這家咖啡館也出現在了作家常客永井荷風的作品《斷腸亭日乘》中。

日本銀座Café Printemps

第一次咖啡浪潮:速溶和灌裝咖啡走進千家萬戶

二戰時期,有提神解乏的功效的咖啡成為美軍的軍需品;等戰爭結束,商品化的咖啡再次進入日本,引領了日本的第一次咖啡浪潮。

人們爭論著這次浪潮的具體時間。有人認為自1960年咖啡豆自由進口開始,第一次浪潮就開始了。也有人認為1980年代後半咖啡店在日本的興盛,才真正標誌咖啡浪潮的開始。但毫無疑問:咖啡的好日子來了,它開始成為千萬家普通日本人需要的東西。

速溶咖啡是這個時代的寵兒。熱水衝泡,簡單便捷,不需要複雜的技術或硬體,在家也可以隨便享用。速溶咖啡走入了日本家庭,雀巢咖啡風靡日本。現在YouTube上仍有雀巢咖啡的老廣告合集。「我小時候最喜歡這個廣告了」「這個廣告一直讓小時候的我覺得咖啡一定特別好喝」——你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評論。不過實際上,簡單粗暴、過度萃取後的速溶咖啡衝泡後的口味並不那麼好,喝完一杯後,餘味常常發酸發苦,不那麼盡如人意。

罐裝咖啡滿足了人們出門在外也能喝到咖啡的需求,這時候在日本發展得火熱起來。尤其是 1969 年日本咖啡品牌「上島咖啡」(它與中國那個連鎖咖啡店並不是一家公司)推出加奶咖啡後,罐裝咖啡的銷售額直線上升——奶味掩飾了過度萃取後咖啡的苦澀,使口感變得渾厚順滑。與其說是咖啡,倒不如說是「咖啡飲料」更為準確。

到了1990年,罐裝咖啡的銷售量達到日本飲料市場的四分之一。現在罐裝咖啡一般規格是200毫升,價錢大約在100至150日元(約合6至9元人民幣),可隨處在自動售販機買到。

咖啡店的發展也一發不可收拾。在最鼎盛的時期,即1982年,全日本有近16.2萬家咖啡店,它們也是生咖啡豆的主要消耗者。在這些咖啡店中,有很多獨立咖啡館。人們可以光顧志趣相投的咖啡店,喝到不同於速食咖啡的味道。

世紀虹吸式抽取方法首次被英國人用於咖啡製作中,但直到20世紀,才被日本人發揚光大。早在1925年,日本人就有了自己國產的虹吸壺製造廠商。除了虹吸,使用濾紙製作滴漏咖啡的方式也廣泛為獨立咖啡店以及咖啡愛好者所用。相比速溶咖啡整齊劃一的標準化味道,日本人更喜愛這種「超越了精確的自由」,執著於咖啡豆本身的味道。

第二次咖啡浪潮:星巴克衝擊本土咖啡廳

1987年,星巴克在美國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店鋪,並在短短幾年間把生意做到全球各地。這是意式濃縮咖啡的春天。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研磨至極細,在咖啡機中與高壓蒸汽相遇,就可以成為一杯醇厚的黑咖啡。這種衝泡方法效率高,一臺機器,簡單操作後,即可迅速為顧客遞上一杯咖啡。星巴克鋪出大量連鎖店、全球採購,再將統一深度烘焙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配送至各地,這都能進一步降低成本。這些特點非常適應快餐連鎖式的星巴克。

Photo丨Fabian Ong

星巴克往濃厚的濃縮咖啡裡兌入不同的元素,成為了摩卡、拿鐵等各種各樣的花式咖啡,這些飲品都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

像星巴克這樣的西雅圖系咖啡也陸續登陸日本。1996年,星巴克在東京銀座開設了第一家分店。次年,Tully's Coffee也在銀座開了第一家門店。1999年,Seattle's Best Coffee在大阪北區開了第一家門店。自這段時期開始,日本本土的咖啡店的總數卻急劇減少,到1999年縮至9.4萬家,此後緩緩下降,至2012年僅剩7萬間,大約是巔峰時期咖啡店數的一半。毫無疑問,快餐連鎖式的咖啡館給日本咖啡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當然,日本也不是沒有自己的連鎖咖啡。老牌的上島咖啡執著於用虹吸壺製作咖啡,擁有一批忠實粉絲;還有1980年開設第一家店的DOUTOR COFFEE,它在10年間成長為日本咖啡連鎖銷售額首位。但星巴克登陸日本後,它就被這個「外來客」迅速趕超。

2000年前後,雀巢的全自動濃縮咖啡機問世,這方便了咖啡的製作,但似乎也在宣告:咖啡師沒那麼重要。也有一批失業了的咖啡師不願意向機器妥協,潛心研製手衝咖啡,把握各種咖啡豆的特性和精細的步驟,推崇更精細的咖啡美學。

1982年成立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也將「精品咖啡」的概念不斷推廣。他們設定了一套體系,將評分在80分以上(滿分100分)的咖啡豆劃定為「精品咖啡」。這種做法深深影響了咖啡文化。

臺灣咖啡界文化人韓懷宗在他的《精品咖啡學》裡,把2003年稱為美國精品咖啡元年。那些咖啡師們降低咖啡豆的烘焙度,反對第二次咖啡浪潮中意式濃縮的深度烘焙方式,提倡根據不同產地豆子的特性「因材施教」,萃取出各地咖啡豆本身的不同風味:果酸、花香等。強調人在咖啡製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力圖還原咖啡本身的味道。

這種以咖啡製作手法為賣點的咖啡店推動了第三次咖啡浪潮的來襲。在這些「手藝型」的咖啡店裡,有咖啡師為你衝泡咖啡,來自哪裡的咖啡豆、怎樣的烘焙方式、偏好怎樣的口感、多少水分比,都成為一杯咖啡美味的關鍵。

第三次咖啡浪潮:從實用功能到生活態度

倘若去研究正在美國或英國興起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不難發現,振奮精神等實用功能已經逐漸與咖啡這個詞剝離。人們像品評葡萄酒一樣,細化衝泡咖啡的步驟,體會各種操作所帶來的微妙的不同。咖啡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以各人喜好的方式,代表著各樣的生活態度。

咖啡館不單單成為飲用咖啡的社交場所,更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享受咖啡師帶來的專業服務,欣賞咖啡館獨特的裝修風格,甚至是喜歡特定的某種咖啡的風味。

而在日本,自咖啡館初次登陸的時代開始,咖啡本身就帶有的強烈西洋文化烙印,使得咖啡進入日本時就帶有文化傳播的作用。這種使命加上日本本土的飲茶休憩文化,在日本咖啡店的演變中演繹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式。20世紀50年代有演唱或演奏歌曲的香頌咖啡館、爵士咖啡店——要知道在歐美爵士更常見於酒吧;1970年第一家「漫畫吃茶店」在名古屋誕生;1978年,京都甚至還出現了獵奇的「不穿短褲」咖啡館。在這些咖啡館中,喝咖啡的功能被弱化,咖啡本身的品質變得不那麼重要,人們或為獵奇或為消遣,並不只為咖啡。這種融合使得咖啡文化親民大眾,在日本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漫畫吃茶店

另一方面,日本人從未拋棄對咖啡口味的追求。繁瑣的衝泡過程反而增加了儀式感。這種尊重咖啡口味與多元化的咖啡文化,早已根植在日本人生活中。日經新聞網撰稿人桑原恵美子曾評論道:與其說這是「第三次咖啡浪潮」,不如說是「重回昭和年代(1926年至1989年)的懷舊」。

在第三次咖啡浪潮中表現突出、來自美國西岸城市奧克蘭的店鋪 Blue Bottle Coffee 於2017年迎來創業15周年。它於2015年進入日本,第一家店鋪選址在東京清澄白河,改造了一棟日式小小的舊廠房,外側白色牆上印著醒目的藍瓶子logo。開業第一天就有不少忠實粉絲慕名而來,需要排隊四五個小時才能喝到一杯咖啡。

推崇咖啡產品本身的口味——這股第三次咖啡浪潮終於來到了東方,日本本土的手藝型咖啡店也有不少。猿田彥咖啡創建於2011年,第一家店選址於東京惠比壽——一個講究精緻生活的區域。此後又依次在時尚重地澀谷、新宿、表參道等地開店,迄今在東京都內已有7家連鎖店。除了可以享用每日精選手工咖啡、單品咖啡及經典意式濃縮等咖啡,還可以在店鋪內或網店上購買自家烘焙的咖啡豆與咖啡周邊小物。

手藝型咖啡走紅,也為在咖啡店浪潮中受到挫折、轉而著眼於零售的老店提供了機會。田代咖啡創建於1933年,最初是一間製作糖漿的店鋪。在20世紀70年代的咖啡店熱潮中,他們為許多咖啡店提供咖啡豆,起初也頗為順利,但等到咖啡店紛紛關門大吉,它只能轉而面向大眾零售。此後第三代社長田代和弘接任,他個人嗜好品評來自不同產地各具特色的咖啡豆,也是咖啡品評競賽「卓越杯」(Cup of Excellence,由SCAA發起並組織,每年在世界範圍內評選符合標準的好咖啡)的國際審查員。田代咖啡從1997年開始販賣高級咖啡豆,1999年起開通了網購渠道。在大阪的門店,還有獲得日本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Japan,SCAJ)舉辦的咖啡大賽的冠軍咖啡師為客人衝泡咖啡。

也有很多個性小店表現不俗。比如在東京中央區日本橋——東京地理上的城市中心地帶,有一間名為Mighty step's coffee stop的咖啡小館。這家店鋪2014年開張,改造了建築年齡已有60年的舊民居,小小一間門店,僅有10個座椅,店主提供淺度烘焙的9種果香型手衝咖啡。

Mighty step's coffee stop

有趣的是,在日本,關於咖啡的熱潮開始兩極分化。手衝咖啡店們一片鏖戰,滿足人們「快速、高效」需求的便利店咖啡的競賽也日益白熱化。最早在日本引入咖啡的便利店是Circle K Sunkus。2011 年,這家公司在旗下3500家便利店導入了自助式咖啡販賣機。2013 年,羅森旗下4300家店鋪、全家旗下5000家店鋪也分別「導入」完畢。

日本最大的連鎖便利店7-ELEVEn於2013年研發出自己的自助式咖啡販賣機,以100日元(約合6元人民幣)的最低價格參戰,迅速佔據市場大半份額。根據這家公司的數據,自2013年使用自助式咖啡販賣機開始,截至2016年2月,7-ELEVEn已累計銷售20億杯咖啡。

這些便利店的咖啡也頗費心思:比如7-ELEVEn的豆子大多來自於巴西與瓜地馬拉,烘焙則是與上島咖啡合作;每一杯都是經由濾紙萃取,酸味適中,香味濃厚。但就像並非每次「浪潮」都說服了所有人,便利店咖啡從另一個角度滿足了人們在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同時也體現出人們對咖啡口味的日益重視。

好的手衝咖啡店們的名聲正在越過國界。起源於挪威奧斯陸的咖啡老店Fuglen在東京裡澀谷開了它們的第一家海外店鋪,最初,居住在周邊社區——代代木上原的居民喜歡到店內坐坐,他們甚至可以將便利店的盒飯帶進去,一邊吃一邊與店員聊天。但現在他們可能很難在店裡找到座位,拿著旅行指南按圖索驥的海外遊客們經常排隊到門外,他們在店內打開酒店預訂網站Booking,與朋友們討論、規劃著下一個城市的行程。

這未必是好事,也未必是壞事。有了市場,更多手藝型咖啡店、精品咖啡店鋪才會伺機出現。它們暫時還沒什麼好怕的——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客人們關注產品本身,會有越來越多受過咖啡教育、明確需求的消費者們找上門來。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藍瓶物語:不止一杯好咖啡》,經出版社授權發布,標題由編者自擬。)

《藍瓶物語:不止一杯好咖啡》
趙慧 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8-03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從速溶、連鎖到生活方式:日本所經歷的三次咖啡浪潮
    全球範圍內的三次咖啡浪潮就全球範圍而言,咖啡發展的三次浪潮與人們的消費行為變化息息相關。第一次咖啡浪潮從 19世紀延續到上世紀末,人們犧牲咖啡的口味與質量,換取了咖啡產品的大量普及,速溶咖啡、罐裝咖啡都是這一期間的產物。
  • 第三次咖啡浪潮來襲
    隨之而來的,還有咖啡美學對人們的消費方式的影響、對咖啡文化的重新思考以及對零售形態創新的推動。速溶咖啡、星巴克到精品化的咖啡升級符合「第三次咖啡浪潮」這個定義的咖啡館,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像釀酒一樣的用精細工藝製作咖啡。而按照這樣的劃分,第一代浪潮為咖啡的商品化,即二戰期間美國軍方大力推廣速溶咖啡從而引發的商業行為。
  • 「三次浪潮」後的咖啡行業能否迎來第四波浪潮?
    消費者也很清楚,現磨咖啡雖然價格高但味道好又健康,速溶方便易得價格又低但健康和味道不行,面對兩極分化的市場,需要一個相對「中庸」的產品出現來供給這份需要。  01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金子還是沙   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對應了咖啡行業發展歷史的三次浪潮。
  • 你想在一杯咖啡中喝到什麼?(2)
    你想在一杯咖啡中喝到什麼?我挑了一杯「咖啡中心咖啡」,也就是店裡的招牌咖啡,是咖啡加杏仁酒加奶油,有一句咖啡名言:「只有愛爾蘭咖啡能在一小杯裡提供四種食物元素——咖啡因、酒精、脂肪、糖。」我這杯招牌咖啡裡也有了這四種東西。早上的「咖啡中心」坐了八成滿,店裡依然有報紙架子,提供各種報紙看,不少人是來吃早點的,一份麵包加一杯咖啡,這和我們早上吃豆漿油條是一個意思。
  • 世界咖啡浪潮,你經歷了哪一波?
    咖啡發現於非洲,通過宗教戰爭傳遞到歐洲且被廣泛流傳世界各地;飲用方式也從生豆煮水,到烘熟後磨碎烹煮,再到濾渣飲用,接著滴濾壺虹吸壺等一系列烹製咖啡器具誕生,人們為了咖啡從未停止探索步法,發明咖啡機和全自動咖啡機……飲用方式和烹煮方式也跟隨咖啡發展浪潮在變化。你知道第一波全球咖啡大浪潮是什麼嗎?
  • 黑咖啡的興起 澳大利亞「第三波咖啡浪潮」新風尚
    越來越多中國的精品咖啡館主前去探訪澳洲精品咖啡市場,上海不少咖啡館以直接運營新鮮澳洲咖啡熟豆作為店內出品的首選。澳洲市場是如何接受並理解「第三波咖啡浪潮」,中國市場又如何借鑑澳洲市場的經驗呢?如果說「第一波咖啡浪潮」是指二戰之後1945年興起的滴濾式的低品質羅布斯塔咖啡,「第二波咖啡浪潮」指的是大規模生產、較高品質的濃縮咖啡和超市中銷售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如今,「第三波咖啡浪潮」如火如荼,眾多烘焙師、咖啡專家和咖啡師參與其中,與消費者分享著他們對於咖啡最高品質的追求,傳播著咖啡在從果實變成杯中美味這一過程中涉及的各類專業知識。
  •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講到人工智慧,我們首先要追本溯源,看一下人工智慧是怎麼起源的?應該說人工智慧發展的這60年,起起伏伏,經歷了三次的浪潮。自從Dartmouth會議以後,人們陸續發明了第一款的感知神經網絡軟體和聊天軟體,證明了數學定理,那個時候大家都驚呼「人工智慧來了,再過十年機器要超越人類了」。
  • Peets Coffee上海首店開業 堅持全手工製作咖啡
    這家咖啡店以「賣咖啡+賣豆子」的連鎖模式和高超的烘焙技術,引領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精品咖啡浪潮。   不僅如此,Peet's Coffee與星巴克有頗深的淵源。星巴克的三位創始人都是Alfred Peet的學徒。甚至剛開始連星巴克的咖啡豆,也是從Peet's Coffee進的貨。儘管後來星巴克開始自己烘焙咖啡豆,但沿用的依舊是 Peet 的深焙技術。
  • 咖啡是一種生活態度——雀巢Nespresso XN2601開箱+體驗
    前言好久沒有上過尾巴了,又要上來發開箱貼了咖啡是一種生活態度,喝咖啡也有很多年了。從最早的速溶咖啡,到用美式滴濾機開始嘗試自己做咖啡喝,到後來用摩卡壺、比樂蒂雙閥摩卡壺,再到膠囊咖啡機。原本在Nespresso和illy x7.1中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選擇了Nespresso。因為不少人說7.1的蒸汽奶泡器是擺設,蒸汽量很小打奶泡並不好。開箱其實買來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一來自己拖延,二來也想多嘗試一下。
  • 星巴克中國首店店經理丁磊:中國咖啡市場的痛點與機遇
    整理 | 董也2018年7月18日,品途[商業x賦能]進擊·第三次咖啡業浪潮主題沙龍在上海舉行。隨著新零售時代的到來,從速溶咖啡到專業咖啡連鎖,到精品咖啡,再到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的崛起,中國咖啡市場格局開始重塑。
  • 從雀巢到三頓半,咖啡在中國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成子正在視頻中教人使用法壓壺做咖啡成子是個地道的老兒百兒京兒人兒,2019年年底他開始在B站上傳咖啡科普視頻,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混雜著咖啡乾貨知識,從豆汁拿鐵到風味輪詳解,都是當下年輕人最想了解的話題01 咖啡的進階之旅熟悉咖啡的人大概聽過,世界咖啡行業曾經歷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席捲上世紀40到60年代,以咖啡速食化為特徵。我們熟悉的速溶咖啡品牌雀巢、麥斯威爾都是速溶時代的典型。
  • 星巴克第一「黑」店 沒有咖啡就不能生活 美國咖啡文化有多瘋狂?
    在沒有咖啡就沒不算生活的美國,咖啡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可謂是舉足輕重,它已成為美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咖啡在美國的地位猶如茶在中國的地位一樣,淺淡的說,是當地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更深層次的說則是本土文化的體現。
  • O.A.O 新作|手衝咖啡,對生活態度的講究
    咖啡從時尚成為生活習慣是給自己在忙碌中來點沉澱的時間「咖啡」對於很多人來說,早已不是單單的一種飲品,一杯咖啡可能是喚醒一天的開始,也許是在忙碌的節奏中給自己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是一種生活的習慣轉變成對於生活態度的表達。
  • 中國咖啡的真相和咖啡投資的潛規則
    2018年7月18日,品途【商業x賦能】進擊·第三次咖啡業浪潮主題沙龍在上海舉行。現場,包括星巴克中國首店店經理丁磊、布魯諾咖啡總經理李飛、萊杯咖啡CEO周培傑、上海盛韻實業咖啡品牌經理朱凱文、朗然資本創始合伙人潘育新等在內的咖啡業內資深人士,對中國咖啡市場的痛點和機遇作出了獨家分享。
  • 咖啡的曼妙生活:20世紀,咖啡走入「尋常百姓家」
    進入20世紀,義大利和美國成為咖啡市場的核心,因為咖啡已經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在當時的(包括現在的)義大利,一道著名的風景就是人們會在上班路上,站在咖啡館裡匆匆喝下一小杯意式濃縮咖啡。在美國,人們把喝到美味的咖啡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速溶咖啡和一些專門賣咖啡的連鎖品牌也開始嶄露頭角。
  • 在馬來西亞怡保,沒喝過這三間店的咖啡,不算到過白咖啡發源地
    如今怡保聞名的早已不是錫礦,而是白咖啡了。其實,白咖啡的興起也就是上世紀中的事,風靡國內應該是從某寶上漂洋過海的東南亞食品開始的。衝白咖啡的袋子想品嘗正宗的白咖啡,在怡保有三間古董級名店,分別是南香、長江(江氏)和新源隆。
  • Roseonly開Greybox咖啡店 精品咖啡浪潮還能持續多久
    贏商網之前也報導過其他的精品咖啡品牌,比如blue bottle、seesaw coffee等,就連星巴克也開始拓展甄選旗艦店,主推手衝咖啡以及服務升級...精品咖啡的浪潮持續發酵著......
  • Pott型格好店 | 在這家跟菜場、麵館、滷味店並排的咖啡館裡,可以喝到咖啡Mojito
    Here每周Pott會在各個城市中挑選型格好店介紹給你,並為Potter準備好專屬福利。周末不妨約好友組隊打卡寶藏咖啡館、下午茶、藝術館、買手店、生活方式集合潮店…… 期待你的Pott城市地圖更加有趣豐富。如果您的品牌/店鋪想要加入「Pott型格好店」計劃 ,請聯繫合作郵箱:marketing@pottapp.com ,郵件中註明城市+店鋪+聯繫方式。
  • 「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領者」Peets 進駐中國
    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6-11 14:08:37 瀏覽:1次 中國市場一直是全球企業關注的焦點,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咖啡巨頭。
  • 「三頓半」咖啡憑什麼做到品類第一?東峰資本的價值投資
    我們了解到三頓半咖啡的產品有兩個創新點:冷萃和無限制的超級速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低溫慢速萃取技術,三頓半咖啡實現了在牛奶、冰水、蘇打水、茶飲等不同液體,甚至不同溫度液體中,無需攪拌,三秒即溶。基於冷萃口味、三秒可溶性、創新包裝,三頓半為商務、旅遊、運動等愛好者解決了「隨時隨地喝上一杯高品質咖啡」的痛點。而這些人群往往也是收入較高,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人,哪怕不是KOL,也是一個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