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咖啡浪潮來襲

2020-12-23 品玩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看你賣(ID:kannimai)

作者: 牙韓翔

今年25歲的許冰清還記得2014年第一次走進精品咖啡店的時候,對著菜單一臉茫然。「向咖啡師說要一杯手衝,咖啡師問我水份比要多少?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 許冰清說。

這些獨立咖啡店的菜單上常見的是一些英文地名,肯亞、哥倫比亞或者你根本沒聽說的地方,它們表示著咖啡豆的產地,還有這些咖啡豆的種植海拔,烘焙方式,口感是果酸還是花香……

也許你會想,「拜託,我只是需要喝一杯咖啡而已」,但這些複雜的菜單並沒有嚇跑像許冰清這樣的年輕人。在經歷了第一次尷尬後,許冰清便開始研究精品咖啡,而咖啡市場也因此迎來了另一個時代。無論是街角的精品咖啡店,還是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巨頭,類似冷萃這樣的專業咖啡概念正在成為新的咖啡必備知識。

精品咖啡店裡通常會採用手衝或者虹吸壺等方式進行製作單品咖啡。

精品咖啡的確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產品。Knutsen Coffee的創人Erna Knutsen在1974年於《茶語咖啡貿易期刊(Tea & Coffee Trade Journal)》之中提出了「精品咖啡」的概念,當時這個詞指代的是「於特定氣候下種植,有著獨特風味的咖啡豆」。

隨後1982年成立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將這個概念不斷推廣。他們用自己的一套體系,把杯測分數在80分以上(滿分100分)以上的咖啡豆成為精品咖啡,與星巴克這樣的商業咖啡所用的大規模種植的咖啡豆不太一樣。

雖然精品咖啡的概念存在多年,但是這些獨立咖啡店以商業品牌的身份出現時,它才真正的進入了大眾視野。以美國市場為例,Intelligentsia Coffee、Stumptown以及Blue bottel都成了精品咖啡的代表。隨後,資本的進入加速了精品咖啡的發展。被譽為咖啡領域蘋果公司的Blue Bottle在2015年完成新一輪7000萬美元,當時它只有19家門店,現在它已經把門店從美國開到了日本。另一家在矽谷頗有人氣的精品Philz Coffee迄今已累計融資3000萬美元。

美國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el已成為這個領域的代表。

看到美國與澳洲市場精品咖啡的浪潮,宗心曠也想把精品咖啡店規模化運作的方式帶入中國。2012年,他在上海愚園路的一個創意園內開了一家精品咖啡店Seesaw,並在過去幾年裡在上海和深圳開出了8家門店。一個月前,Seesaw宣布獲得弘毅4500萬元A輪融資。

咖啡行業內有著一種這樣的說法,目前在上海至少50%上的咖啡店是獨立運作的精品咖啡,剩下的則是星巴克這樣的商業連鎖品牌。

美國Wrecking Ball咖啡烘焙工廠的烘焙師Trish Rothgeb把精品咖啡的流行稱為「第三次咖啡浪潮」 (Third wave of coffee)。隨之而來的,還有咖啡美學對人們的消費方式的影響、對咖啡文化的重新思考以及對零售形態創新的推動。

速溶咖啡、星巴克到精品化的咖啡升級

符合「第三次咖啡浪潮」這個定義的咖啡館,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像釀酒一樣的用精細工藝製作咖啡。

而按照這樣的劃分,第一代浪潮為咖啡的商品化,即二戰期間美國軍方大力推廣速溶咖啡從而引發的商業行為。第二波浪潮則是由星巴克帶來的咖啡品牌連鎖擴張,通過工業化流水線的方式出售手工咖啡。

咖啡文化研究者韓宗民在《精品咖啡學》中將第三代咖啡浪潮的出現,歸結為咖啡行業對咖啡本身的一種「返璞歸真」,這是一種相對於機器意式萃取的反轉——如同葡萄酒或者茶葉那樣,注重咖啡的口感及原料產地,並且通過手衝或者更為精細且漫長的方式獲得一杯咖啡。

當然,這股新興浪潮的到來,也少不了精品咖啡協會的鼓吹——他們把精品咖啡包裝成了像葡萄酒一般的精緻生活方式,還舉辦各種比賽,設置各種關於精品咖啡的考試與證書。

在中國,咖啡的三次浪潮跡象變化甚至更加明顯。比如1991年出生在廣東的徐雪最早在讀高中時用雀巢速溶咖啡來備考,到了大學開始喝星巴克的期間,在廣州的一個居民樓裡發現了一家精品咖啡店。咖啡店老闆是個資深愛好者,通過貿易商拿到進口的咖啡豆,在自己家陽臺上烘焙,然後在屋內設立了一個吧檯。

當然,那時懂得欣賞手衝咖啡的客人很少,但那家店卻為徐雪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如今,她在上海是一名獨立咖啡師,可以聞一聞便知道一款咖啡豆的名稱,並且說出它的口感。在精品咖啡店裡,店員和不少消費者都像徐雪這樣,熱愛又懂咖啡。

在很大程度上,咖啡代表的意式浪漫主義文化,而咖啡店代表的「第三空間」生活方式,又正好迎合了中國中產階級們對於消費體驗的需求。咖啡如同輕奢(affordable luxury)一樣,成了所謂的「中產階級」湧現的第一批狂熱消費單品。

上海愚園路第一家Seesaw咖啡。

北京老牌精品咖啡之一Soloist Coffee。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中國每年咖啡消費額為700億元人民幣, 10年之內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而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則稱,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

「咖啡剛好位於隨意性家庭開支的甜蜜點上。」北京大學投資學教授傑弗裡·陶森(Jeffrey Towson)說,他曾與人合著了《一小時讀懂中國消費者》。通俗來說,一杯咖啡在30元左右的價格對於所謂的中產階級而言,不會視為一種不可及的負擔,但也不會帶來街邊奶茶十幾元的「廉價感」。

譬如北京楊梅竹斜街裡的Soloist coffee以及五道營胡同裡的Barista,都藏身於胡同之中。而在上海,類似Manner coffee及月球咖啡這樣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小小精品咖啡館,也稱為年輕一代的「打卡勝地」。

連星巴克都在追趕這股浪潮

人們對於精品咖啡的狂熱,也讓第二代咖啡浪潮中的弄潮者們變得警覺起來。

2015年開始,星巴克就已經在北京率先推出了所謂的「星巴克臻選」咖啡,實際上也就是精品咖啡點內的手衝咖啡。目前這種價格平均要貴出1.5倍左右的手衝咖啡,已經在中國有86家星巴克門店中出現,其中還包括了瀋陽、大連、福州等二線城市。

而當夏日來臨時,你更是能感受到星巴克在努力與獨立精品咖啡店搶奪生意。

它把冷萃咖啡加入了自己的菜單之中(冷萃咖啡是把咖啡粉放到常溫水之中,滴上6到20個小時,然後得到數量不多的能夠用水稀釋、然後加冰售賣的濃縮咖啡液)。由於供應數量有限的原因,冷萃咖啡成為了星巴克的熱門產品,你經常會在店裡聽到已售完的道歉。

星巴克門店裡的手衝咖啡。

冷萃咖啡之後,星巴克又把氮氣咖啡引入自己的菜單。

星巴克還打算在冷萃裡加入食用氮氣,讓咖啡中充滿口感細膩的氣泡,然後賣到全球26個市場,近1500 家門店中。並且在2017年年底之前完成。星巴克在2015年最早在西雅圖推出了這個產品。同樣做出這樣決定還有英國連鎖咖啡品牌Costa。「氮氣冷萃咖啡是一種新的,令人興奮的咖啡品牌,可以帶來新鮮感。」Costa的全球品牌總監Caroline Harris說。

這些老牌咖啡品牌眼下不得不面臨同質化的問題。他們一方面在快速擴張獲得巨大商業回報,另一方面規範化的流水線作業,隨處可見的門店多少讓人覺得乏味。

「如果我們有一天星巴克在中國的店面數量超過美國,我也不會感到驚訝。」星巴克CEO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2016年曾這樣說。這個咖啡品牌,在上海就擁有1000多家門店,讓上海成為全世界星巴克最為集中的城市。而2020年之前,平均每18個小時就會有一家星巴克在國內開業。

不過,需要肯定的是,當星巴克把冷萃咖啡加入自己的菜單之前,這種品類的咖啡仍然是小眾產品。正是因為星巴克的規模化與品牌效應,讓冷萃咖啡快速成為市場新寵。根據福布斯的報導稱,自從氮氣冷萃咖啡發售以來,它的單品銷售額每年的增速為25%。

這便是「第二代咖啡浪潮」的優勢。除了可以快速進行市場教育之外,品牌效應也可以讓咖啡店的存活率更高。行業內有一種公認的「6個月養店期」說法,一家咖啡店的運營狀況在前6個月就可以被看出來。

「但星巴克就不會有什麼所謂的養店期。」 Manner Coffee創始人韓玉龍說,「商業咖啡的優勢是在於先入為主的品牌效應,比如想起咖啡就會想起星巴克,它新店一開LOGO一亮大家就會來。」

所以雖然做的是精品咖啡,但韓玉龍和宗心曠多少也有想做成「星巴克」的野心。

做新咖啡浪潮中的「星巴克」

一開始做Seesaw,宗心曠就想這要把精品咖啡規模化。在開出上海愚園路第一家門店時,宗心曠寫了厚厚一份商業策劃書。他與團隊研發出了一套規範的流程標準,涉及出品環節的各個方面,包括做單品咖啡時的各種參數,甚至咖啡師在製作咖啡時一塊抹布應該放在什麼位置。

「這麼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擴張的時候可以保持出品的品質。規範化流程之後,就算一個咖啡師臨時有事走開了,下一個可以馬上接過來,保證整個門店的運轉效率。」 宗心曠說。同時,Seesaw也一直很注重做品牌和內容推廣。

Seesaw位於上海淮海中路的門店。

Manner Coffee也有自己的品牌優勢,它的辦法是抓住消費者的味蕾。

「我們發現傳統意義上的精品咖啡這個概念,不符合絕大多數客人的需求。」 韓玉龍說,「其實沒有太多人喜歡單品咖啡那種酸澀的味道,更可況還賣得那麼貴。」於是Manner coffee想要做好喝的咖啡,增加咖啡豆萃取時的重量,從而獲得更濃醇的口感,同時採用更好的牛奶。

韓玉龍曾在上海恒隆廣場後面的路開了一間不足2平方米的咖啡店,一杯拿鐵只需要15元左右。價格及超小的門店,讓這家咖啡店一時間成為了上海年輕人群體當中的「網紅門店」。

Manner把新店開在了菜市場內。

Manner Coffee目前在上海已經開出了5家門店。其中不少門店選址都有些冷門,甚至有一家門店還開到了菜市場裡。但每天來排隊買咖啡的人卻重來沒斷過。和Seesaw一樣,是這座城市中為數不多的已具有一定規模的精品咖啡品牌。

不過其實Seesaw從愚園路店逐漸擴張不斷進入商業地產項目時,團隊裡一直有異議的聲音出現。在行業內,不少人認為精品咖啡與規模化發展之間,本身就是兩個相互違背的命題。

但這個概念矛盾本身似乎並不重要。最終能夠抓住消費者,能敏銳撲捉並及時順應市場趨勢的變化,才是勝利者。比如第一代咖啡浪潮裡的引領者雀巢咖啡,沒有把握住咖啡帶來的「第三空間」消費趨勢,從此很少再被人們提及。

咖啡浪潮影響的不僅僅是咖啡

從第二代咖啡浪潮開始,咖啡浪潮就已經為整個商業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咖啡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品,但由於咖啡天然的浪漫主義,星巴克所創立的「第三空間」的成功也為其它商業品牌在策略上帶來了新的啟發——以更為軟性的方式提高商品的附加值。這與第一代浪潮中的公司截然不同,比如寶潔把同一款洗髮水通過自己的分發渠道買到全球各個市場,麥當勞用自己的規範化流程把餐飲的節奏變快,門店裡採用紅色的布景增加翻臺率。

而「第三代咖啡浪潮」,在「第三空間」的基礎上,同樣正在發生新一輪消費體驗的革命。

比如當下臺北不斷湧現的文創品牌和獨立小店,他們多多少少都從精品咖啡店中借鑑了消費空間升級與品牌理念——不那麼重視門店單面積所產生的效益(坪效)、加強互動與氣氛。在臺灣,人們把這種精品咖啡帶來的效應叫做「咖啡美學」。而如今,文創產業已經成為了臺灣代工產業逐漸失去優勢之後,另一個被看好的可能。

日本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也同樣引入了這樣的「咖啡美學」——書架的高度被調地,整個空間更為開闊,綠植與供人休息的座椅隨處可見。另一個叫做Book and Bed Tokyo的實體店則更難定位它了。它具有咖啡、書店與青年旅舍的功能,不同業態在這裡變得模糊卻更為自然,就如同一個小小社區,可以讓人們更多互動。

蔦屋書店代官山店。

BlueBbottle在日本六本木的門店。

在中國的「第三代咖啡浪潮」,人們除了需要更精緻的咖啡,也同樣需要更有溫度的體驗。

正如許冰清說的,「進辦公室前,先去精品咖啡店裡開啟這一天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她雖然已經是精品咖啡的資深愛好者,但是評判一家咖啡店是否滿意的標準,是它進入咖啡店時所感受到的氛圍。「如果整個店的環節是非常放鬆的,客人與咖啡師都很自在,那我會覺得這是一家很棒的店。這種感覺很微妙。」

如今許冰清已經和這些她認為滿意的咖啡店建立了一種默契。通常很喪的時候,她都會跑到咖啡店裡和咖啡師聊天,話題不一定涉及咖啡,生活工作也可以成為談資。有時候她就算最後忘了付錢,也沒有人在意,下次補上就可以。精品咖啡館帶來的「第三代咖啡浪潮」不僅僅是「第三空間」那麼簡單,它更像回歸到原始商業的社區的概念——不同功能的混合,人與人之間更為熟悉的互動關係。

日本的精品咖啡已經形成了社區文化的概念。

五道營胡同裡的Barista也逐漸成為一個胡同內的社交場所。

這樣的模式也不斷被其它商業品牌複製。蘋果公司在5月推出了today at Apple的項目,開設關於音樂、攝影與藝術相關的體驗,就是要把自己的門店變為一個社區,讓用戶聚攏到蘋果零售店交流。

或許這與日本作家山崎正和描述的80年代的日本消費者趨勢的預測有些類似。他提出了「自我充實」和「效率主義」的對比——在人們經歷了對於高效、物質的狂熱追求後,最終會開始追求從「活著本身」中找到充實。

本文授權轉載自:看你賣(微信ID:kannimai),一個認真研究營銷和創意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從速溶、連鎖到生活方式:日本所經歷的三次咖啡浪潮
    「第三次咖啡浪潮」這個詞首次被提出,是源於美國舊金山的咖啡店Wrecking Ball Coffee Roasters聯合創始人Trish Rothgeb寫於2002 年的一篇文章。第三次咖啡浪潮更強調咖啡產品本身——人們購買咖啡,基於其產地以及生產方式,產品超越體驗,重新成為消費者最重視的核心要素。
  • 從實用功能到生活態度:三次咖啡浪潮中的店與人
    第二次咖啡浪潮則以星巴克等咖啡品牌為代表,喝咖啡的重點從海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轉向了一種綜合了社交內容的品味過程,如果說這一階段是對第一次咖啡浪潮的反省,那麼第三次浪潮或許也正是對這一時期的一種批判式升華。「倘若去研究正在美國或英國興起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不難發現,振奮精神等實用功能已經逐漸與咖啡這個詞剝離。人們像品評葡萄酒一樣,細化衝泡咖啡的步驟,體會各種操作所帶來的微妙的不同。
  • 黑咖啡的興起 澳大利亞「第三波咖啡浪潮」新風尚
    越來越多中國的精品咖啡館主前去探訪澳洲精品咖啡市場,上海不少咖啡館以直接運營新鮮澳洲咖啡熟豆作為店內出品的首選。澳洲市場是如何接受並理解「第三波咖啡浪潮」,中國市場又如何借鑑澳洲市場的經驗呢?如果說「第一波咖啡浪潮」是指二戰之後1945年興起的滴濾式的低品質羅布斯塔咖啡,「第二波咖啡浪潮」指的是大規模生產、較高品質的濃縮咖啡和超市中銷售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如今,「第三波咖啡浪潮」如火如荼,眾多烘焙師、咖啡專家和咖啡師參與其中,與消費者分享著他們對於咖啡最高品質的追求,傳播著咖啡在從果實變成杯中美味這一過程中涉及的各類專業知識。
  • 「三次浪潮」後的咖啡行業能否迎來第四波浪潮?
    消費者也很清楚,現磨咖啡雖然價格高但味道好又健康,速溶方便易得價格又低但健康和味道不行,面對兩極分化的市場,需要一個相對「中庸」的產品出現來供給這份需要。  01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金子還是沙   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對應了咖啡行業發展歷史的三次浪潮。
  • 世界咖啡浪潮,你經歷了哪一波?
    咖啡發現於非洲,通過宗教戰爭傳遞到歐洲且被廣泛流傳世界各地;飲用方式也從生豆煮水,到烘熟後磨碎烹煮,再到濾渣飲用,接著滴濾壺虹吸壺等一系列烹製咖啡器具誕生,人們為了咖啡從未停止探索步法,發明咖啡機和全自動咖啡機……飲用方式和烹煮方式也跟隨咖啡發展浪潮在變化。你知道第一波全球咖啡大浪潮是什麼嗎?
  • 第三次計算浪潮悄然襲來,你準備好了嗎?
    這也是我將這本書命名為《第三次浪潮》、向Tofflers夫婦致敬的緣故。Q:既然存在第三次浪潮,那必定也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能和我們講講它們分別是什麼嗎?A:第一次浪潮是關於網際網路的建立。第二次浪潮是關於在網際網路上開發應用和服務。它大約發生在世紀之交。當很多人都開始上網後,行業裡的重心就開始往應用和服務偏移了。在第二次浪潮裡獲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有Facebook、谷歌、Twitter以及Waze。Q:那第三次浪潮是什麼?
  • 黃靖:從第三次現代化浪潮視角看中美
    兩個「世界大趨勢」250年前的英國工業革命,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現代化浪潮,捲入人口近4000萬。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美國、日本、俾斯麥德國和蘇俄引領的第二次現代化浪潮,5億多人口涉及其中。如今,由中國等新興國家引領的第三次現代化浪潮席捲亞太,覆蓋人口近40億。
  • 太原歐米奇:商業咖啡後,第三波行業新浪潮來了!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最早於1974年被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創始人Erna Knustsen提出,精品咖啡更強調原料的產地,採用中淺度烘焙以強調口感和層次,在製作方面也最大限度的保留咖啡原有的風味。
  • 法國裡昂商學院直播:後疫情時代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與公司戰略前瞻
    站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與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交點,中國企業要如何深度參與全球化呢? 3月29日,法國裡昂商學院即將舉行一場重磅線上直播。法國裡昂商學院副校長、法國裡昂商學院亞洲校區校長、亞歐商學院法方院長王華教授,將攜手富國富民資本董事長、法國裡昂商學院美好商業中心專家王世渝,共同剖析後疫情時代的戰略化趨勢,以及數字經濟驅動下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 中國水產養殖面臨新挑戰,海璟水產欲引領第五次浪潮
    伴隨著共和國年輕的腳步,中國海鮮養殖產業從零開始,歷經了4次標誌性的養殖浪潮,逐步成為世界第一的漁業大國,實現了「養殖高於捕撈」、「海水超過淡水」的兩大歷史性產業突破,對優化13億人口的食品結構,改善國人生活質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四次浪潮分別為:海藻類養殖浪潮、海蝦類養殖浪潮、海貝類養殖浪潮、海魚類養殖浪潮。
  • 【深度】精品咖啡浪潮正在改變以茶聞名的雲南普洱
    雖然他只光顧過一次星巴克,也並不知道所謂的「第三次咖啡浪潮」如何在大規模鋪開。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單一產地、風味獨特並且通過手工衝泡的精品咖啡正在全球範圍大獲歡迎。他似乎也並不關心這些,只是知道精品咖啡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李新華在普洱有300畝的莊園種植咖啡豆,這些咖啡豆有90%會被星巴克買走。
  • 餅餅的咖啡日記
    據考證,最早的咖啡植株,就來自於衣索比亞的卡法(Kaffa)森林。也可能因為發源地的生態系統太適合咖啡生長了,全世界唯有衣索比亞的咖啡可以抵禦咖啡植株的傳染病-葉銹病。不論這些傳說真實與否,咖啡走遍全世界,只用了480年。並且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風靡至今。從「洗襪子水」到瓊漿玉露,咖啡到底經歷了什麼?咖啡從粗劣,到精品,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雀巢登上了歷史舞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提升士兵的士氣,咖啡成為了士兵的必須配給。為了最大限度節省衝煮咖啡的時間,速溶咖啡登上了歷史舞臺。
  • 速溶咖啡開打翻身仗
    然而,在過去兩年瑞幸等一眾咖啡新零售品牌對市場的教育下,國內現磨咖啡的消費人群大幅增長,一定程度上衝擊了速溶咖啡的市場份額。不過,市場的變化總是出人意料:在線下咖啡新零售帶動現磨咖啡快速增長的這個時間點上,疫情突然來襲,卻給了速溶咖啡,尤其是新一代的精品速溶咖啡一個贏得咖啡愛好者的機會。
  •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講到人工智慧,我們首先要追本溯源,看一下人工智慧是怎麼起源的?應該說人工智慧發展的這60年,起起伏伏,經歷了三次的浪潮。自從Dartmouth會議以後,人們陸續發明了第一款的感知神經網絡軟體和聊天軟體,證明了數學定理,那個時候大家都驚呼「人工智慧來了,再過十年機器要超越人類了」。
  • 「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領者」Peets 進駐中國
    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6-11 14:08:37 瀏覽:1次 中國市場一直是全球企業關注的焦點,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咖啡巨頭。
  • 融資頻繁、新品牌興起,速溶咖啡春天已來?
    然而,在過去兩年瑞幸等一眾咖啡新零售品牌對市場的教育下,國內現磨咖啡的消費人群大幅增長,一定程度上衝擊了速溶咖啡的市場份額。不過,市場的變化總是出人意料:在線下咖啡新零售帶動現磨咖啡快速增長的這個時間點上,疫情突然來襲,卻給了速溶咖啡,尤其是新一代的精品速溶咖啡一個贏得咖啡愛好者的機會。
  • 中國咖啡的真相和咖啡投資的潛規則
    2018年7月18日,品途【商業x賦能】進擊·第三次咖啡業浪潮主題沙龍在上海舉行。現場,包括星巴克中國首店店經理丁磊、布魯諾咖啡總經理李飛、萊杯咖啡CEO周培傑、上海盛韻實業咖啡品牌經理朱凱文、朗然資本創始合伙人潘育新等在內的咖啡業內資深人士,對中國咖啡市場的痛點和機遇作出了獨家分享。
  • ——《威廉士的第三次新媒體浪潮》續
    鈦媒體註:相信讀了鈦媒體昨天的頭條熱文《從創辦Blogger、Twitter到Medium,威廉士能否再掀起第三次新媒體浪潮?》比如:A,「重新認識出版業」,徹底擺脫傳統媒體陰影的高質量網際網路內容平臺——這是威廉士自己的說法:我做的第三個內容發布平臺。B,供人們分享超過140個字的想法和內容,分享對象不局限於朋友,也就是長篇,多對多,弱社交性。C,下一代網上雜誌。D,神秘的內容管理系統CMS,比博客平臺(Blogger)要複雜,但兩者的目的相似。
  • 咖啡裝B指南:如何優雅地鄙視瑞幸咖啡
    本次咖啡裝B指南為大家提供了以下四個參考段位:1. 站在星巴克的高度,鄙視瑞幸咖啡;2. 站在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的高度,鄙視包括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在內的所有意式咖啡;3. 站在咖啡歷史的高度,鄙視拿喝咖啡裝B的人;4. 大道至簡,裝於無形才是巔峰。
  • 世界三大飲料之首、萬億市場規模,咖啡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三次咖啡浪潮入局的玩家雖多,且都各自帶著推動新經濟、新商業發展的利器,可要想重新塑造咖啡行業格局,還是免不了與巨頭們的正面較量。要想理解當今全球咖啡巨頭的成長,我們得先從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咖啡消費大國經歷的三次咖啡浪潮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