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誕辰100周年 母校四川大學展出「江姐」書信

2020-08-27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 攝影 向宇

「2020年8月20日是四川大學校友、紅巖英烈江竹筠(江姐)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四川大學圖書館開展了紀念校友江竹筠烈士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正式推出紀念江姐誕辰100周年主題文獻展覽和四川大學江姐專題文獻資料庫。

8月20日,四川大學圖書館館長黨躍武,通過講述,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本次紀念江姐誕辰100周年主題文獻展在江安圖書館「學習書屋」和文理圖書館「志煒廳」以實物和展板形式展出。「學習書屋」展覽分「江姐家書」「江姐在川大」「影視戲劇中的江姐」三大板塊,陳列了「江竹筠(江志煒)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學生入學登記表」「國立四川大學1945年度轉院系學生名冊」「江姐華西協合大學醫院《住院病人記錄》」等珍貴歷史文獻複製品,以及有關江姐的圖書資料、影視製品、海報劇照、木刻版畫等多種形式的文獻資源。「志煒廳」除同時陳列「江姐在川大」等專題內容外,還集中陳列展示了小說《紅巖》、江姐傳記、江姐故事、國立四川大學圖書館收藏的農學圖書、《紅巖》木刻插畫等與江姐有關的專題文獻資料。其中,多語種的《紅巖》圖書就達38個版本。「學習書屋」和「志煒廳」均展出了江姐給親人的家書(複製件),特別是在獄中寫給家人的書信既展現了江姐堅定的革命信念,也飽含著真摯的家國情感。

1944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江姐考入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次年轉入農學院農藝系,在校用名江志煒。從此拉開了江姐的革命生涯。

在四川大學,她遵從組織決定,以普通學生身份為掩護,努力做好群眾工作。作為一名大學生,她勤勉好學,成績優秀,還像大姐姐一樣關心同學,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為革命積蓄知識力量;作為一名革命者,她參加成都民主青年協會、文學筆會、女聲社等進步團體,啟發引導同學進步,充分利用進步學生社團發展革命力量。在圖書館裡,曾有她如饑似渴讀書學習的難忘身影;在女生院裡,也曾有她講述革命故事、鼓勵進步青年在戰鬥中成長的親切面容。

1946年的春天,江姐在當時的華西協合大學醫院(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下兒子彭雲。為了輕裝上陣幹革命,在做剖腹產手術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要求醫生給她做了絕育手術。這年秋天,因鬥爭的需要,她休學離開了四川大學,直到英勇就義也沒能再回到她難捨難分的母校。

相關焦點

  • 紀念江姐誕辰100周年 四川大學展出多份相關紅色文獻
    川大展出多份紅色文獻。 安源 攝川大展出多份紅色文獻。 安源 攝中新網成都8月20日電 (記者 賀劭清)20日是四川大學校友、紅巖英烈江竹筠(江姐)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四川大學圖書館於當日開展了紀念校友江竹筠烈士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通過紀念江姐誕辰100周年主題文獻展覽和四川大學江姐專題文獻資料庫展出多份珍貴紅色文獻。據了解,1944年至1946年,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接受組織的安排,用名江志煒「潛伏」於當時的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學習。
  • 舞臺劇《江姐在川大》城市音樂廳首場公演成功
    11月6日晚9時許,城市音樂廳歌劇廳掌聲雷動,一陣接著一陣,久久不息,由四川大學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舞臺劇《江姐在川大》首次社會公演圓滿落幕。相關行業專家代表、江姐故居代表,電子科技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十餘所在蓉兄弟高校師生代表,以及四川大學「江姐班」、校學生藝術團、部分師生及教導員代表等千餘名觀眾現場觀看了演出。據悉,該劇是四川大學師生深入挖掘學校紅色文化資源,歷時30個月,精心打造的一部校園原創紅色教育精品劇目。
  • 「江姐」珍貴檔案:跳級考大學 為革命做絕育手術
    【解說】記者11月22日從四川大學校史辦公室獲悉,四川大學「傳承弘揚江姐精神做新時代紅色傳人」主題教育活動之一的四川大學校友江竹筠紀念展即將開展,該展將首次對外公開江姐(本名江竹筠)化名江志煒在四川大學「潛伏」時留下的珍貴實物檔案。
  • 四川大學開展「學習革命先輩崇高精神 培育又紅又專時代新人」系列...
    今年是著名紅巖英烈、四川大學知名校友江姐誕辰100周年。當天上午,四川大學舉行向江竹筠烈士像敬獻花籃儀式。儀式上,全體奏唱國歌、向烈士默哀、向江竹筠烈士像敬獻花籃。隨後,師生們參觀了「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四川大學校友江竹筠烈士紀念展」。
  • 江姐唯一的孫子,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國效力,替父親完成奶奶的遺願
    秋瑾作為近代革命志士,向來文字裡滿是豪情,一想到為民族革命獻身的女性,除了秋瑾,我們還想到了另一位廣為歌頌的烈士江姐。江姐原名江竹筠,出生於四川自貢市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小時候隨母親遷居重慶,當時由於生活拮据,她10歲便開始做童工補貼家用,後來她邊做工邊讀書,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
  • 江姐唯一兒子: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結果一去不返,在美任終身教授
    在重慶三峽市博物館有一封塵封多年的江姐託孤遺書,很多人讀後令人潸然淚下。這封託孤書信寫於1949年8月26日,江姐在獄友的幫助下,將吃飯的筷子子偷偷藏起來,蘸著由爛棉絮灰與水調和在一起製成的墨水,寫下了這封託孤書信。在這封信中,江姐寫道:「假如不幸的話,雲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
  • 江姐的名字該怎麼念?
    劇中人物不論反面正面,提到江姐的名字都稱「江竹yun(雲)」,不禁搖頭嘆息。讀者或許會說:「江竹筠」的「筠」字,在《現代漢語詞典》有「yun」、「jun」兩個注音,誰也沒有規定江姐的名字必須讀哪個音,人家念作「yun」又有什麼奇怪呢?  此外,不僅這一部電視劇,曾經播放過的有關江姐的影視及舞臺劇,除某些作品是用江姐小時候的名字「江雪琴」之外,很多都稱之「江竹yun(雲)」。
  • 精神的力量·讓烈士回家|川大有個「江姐班」 紅巖精神代代傳
    學生代表、四川大學「江姐班」班長李歆睿。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5日17時15分成都訊(特派記者 佘振芳)「我真的很幸運,能夠擔任第一屆『江姐班』的班長。」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歆睿激動地說。
  • 2007年,江姐的兒子在渣滓洞參加紀念活動,被群眾圍了個水洩不通
    信被塗改多處,存於三峽博物館,直到2007年11月14日江姐犧牲58周年這天,才向世人揭開了塵封已久的秘密。鐵骨柔情,在這封信裡,江姐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孩子云兒,物價是一個母親需要對待現實,把孩子送人是一個母親可以讓任何人動容的心痛,「粗服淡飯足矣」又成為了一個母親無奈的悲鳴。
  • 江姐兒子彭雲公派留學,卻在美國大學任終身教授,後來怎麼樣了?
    引言70年前的今天,29歲的江姐被國民黨在重慶監獄殘忍的殺害。江姐,本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江姐出生,1949年10月14日壯烈犧牲。短短20多年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中國革命璀璨的明天。
  • 淄博市歌劇舞劇院舉辦歌劇《江姐》觀眾見面會
    自今年9月份啟動全國巡演以來,從瀋陽、煙臺到呼和浩特,從山西、合肥到長沙,歌劇《江姐》走過了十餘個城市,將「淄博好聲音」唱響大江南北。見面會現場,主持人先是介紹了歌劇《江姐》的主要內容,歌劇《江姐》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巖》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的,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
  • 「殺害」江姐的兇手黃茂才,1982年改判無罪,成革命功勳,是為何
    江姐是革命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功勳。她的丈夫同樣也是一位革命戰士。二人先後都為革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江姐在監獄中受到了國民黨的迫害,臨死之前遭受了極大的恥辱,但是她沒有向國民黨透露一絲一毫的軍中信息。最終被國民黨軍統人員殘忍的殺害了。死的時候年僅29歲。
  • 「殺害」江姐的兇手黃茂才,1982年為何被判無罪,成革命功臣
    1951年,四川榮縣的公安部門,將在楊家場鄉當教師的黃茂才逮捕了,經過審問後,認定黃茂才為重慶11.27慘案的劊子手,也是殺害江姐等革命人士的重要元兇,最後被判處了無期徒刑。然而,在1982年時,法院卻宣布黃茂才無罪,還是革命功臣,這是怎麼回事呢?
  • 1982年,「殺害」江姐的兇手,為何被判無罪,成革命功臣?
    1951年,四川榮縣的公安將在楊家場鄉當教師的黃茂才逮捕。經過審問後,認定黃茂才為重慶11.27慘案中的劊子手,也是殺害江姐等革命人士的主要元兇,最後被判了無期徒刑。黃茂才是四川榮縣人,年輕時為躲避抓壯丁來到了成都。
  • 革命英雄江姐,曾被折磨疼暈過去數次,臨死前寫下這樣一封遺書!
    革命英雄江姐,曾被折磨疼暈過去數次,臨死前寫下這樣一封遺書!   江竹筠,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組織的重要人物,人們把她叫做江姐。她原是四川人,在19歲時進入了中國公學,並且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要求她留在重慶進行聯絡工作,為了更好地掩護自己的身份,她學習了會計。
  • 「殺害」江姐的兇手黃茂才,1982年卻被判無罪
    比如說,江姐就是其中之一。1948年,她的丈夫彭詠梧,在一次武裝起義中死去,江姐雖然悲痛,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的工作,繼續為革命作出了貢獻。但不幸的是,1948年6月14日,江姐被國民黨抓獲,因為一個漢奸的背叛,在監獄裡,她被各大酷刑狠狠折磨。國民黨想從江姐那裡得到有關重慶地下黨組織的情報,但不管軍統特工用什麼方法,江姐還是什麼也不說。
  • 青春版「江姐」王莉:把美聲進行到底
    受母親的影響,王莉自幼喜愛聲樂,1994年,她進入安徽省藝術學院學習,1997年她幸運的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入讀中國音樂學院,就是這最後一名,再後來5年的大學生活中,在馬秋花,金鐵霖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幾乎拿遍了所有中國權威聲樂比賽的美聲唱法的第一名。這些可能就是她在百餘江姐中脫穎而出主演大型歌劇《江姐》的原因。
  • 不朽的精神 永遠的豐碑——歌劇《江姐》觀後感
    李鴻忠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觀看了歌劇《江姐》,重溫65年前革命先烈們為黨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動人篇章,再次帶給我們強烈的心靈震撼。作為一名有著近4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我又受到了一次特殊而生動的黨課教育。
  • 江姐為下一代拋頭顱灑熱血,她的兒孫在美國生活幸福有什麼錯?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江姐出生於四川的一個農村。張愛玲說:「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暖而遲慢,正像老棉鞋裡面,粉紅絨裡子上曬著的陽光」,對於很對人來說,童年的回憶總是美好和溫暖的。但是,對江姐來說卻並非如此。「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寒窗苦讀,江姐終於考上了中國公學。回頭看,追夢的路上充滿了泥濘,但還好,她都挺過來了。為革命事業獻身進入大學後,江姐一邊學習,一邊感慨世事艱難。此時的中國已經傷痕累累,整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人民生活的疾苦深深刺痛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
  • 江姐手術病歷封存64年首度曝光(圖)
    江竹筠,正是革命烈士「江姐」———這份塵封64年的病歷,靜靜地躺在川大華西醫院病案科裡。川大華西醫院建院以來,類似的病歷已經保存了150萬份。最早的醫囑是由英文書寫,最重的病歷重達11斤4兩……整整堆滿兩層樓的病歷,見證了這座走在全國醫療科技前沿的百年醫院的太多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