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基本民生兜底功能 打造社會救助青海樣本

2020-1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青海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師存武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青海省民政廳狠抓政策落實,健全社會救助制度,規範社會救助管理,全面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調整提高救助標準,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有效發揮社會救助兜底脫貧的重大作用。特別是疫情期間,指導各地因人施救、因事施救,紮實做好睏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納入城鄉低保對象36.7萬人,特困供養對象1.7萬人。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平穩有序健康發展,社會救助有效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下一步,青海民政部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以下幾方面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強化基本民生兜底功能,打造社會救助青海樣本。

切實提高對新階段社會救助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結合省情實際完善和發展社會救助體系,如何加強系統性協調實現資源統籌和制度銜接,如何進一步提升救助服務水平,更好地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青海省民政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民政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青海實際結合起來,深刻領會全會明確的重點任務和關於民政工作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民政事業發展目標,更好地服務中心大局。

——要堅持社會救助在民生保障中的兜底性定位不偏移,深入研究救助任務、對象、內容、條件、標準等方面的新變化,將救助工作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與鄉村振興銜接。

——要著力推進「智慧民政」「陽光民政」「服務民政」「幸福民政」建設,加強社會救助政策和工作機制改革創新,把惠民政策落實、落細、落到位。

——要保持扶貧工作力量和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在過渡期內堅持「四個不摘」,將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相結合,織密織牢防止返貧防線。確保把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到位,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裡」。

以標準化提升社會救助管理服務質量

健全完善救助對象認定標準。一是完善低保對象認定標準。深入研究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後的新形勢,以解決相對貧困為目標,綜合考慮貧困家庭致貧原因,將家庭剛性支出作為低保認定標準的重要因素,及時調整對象認定標準,真正實現精準救助,做到應保盡保。二是完善臨時救助對象認定標準。注重「全覆蓋」和「救重點」相統一,細化意外事件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具體情形,明確生活必需支出具體範圍。三是健全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規範標準。健全核對內容、核對方式、核對程序、內部管控、結果應用等核對標準。區分城鄉低保、住房保障、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申請家庭不同的財產收入認定標準。

明確社會救助時限標準。明確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託底性救助時限,推廣審核審批權限下發鄉鎮(街道)試點工作,實行辦理時限承諾制。通過信息化手段綜合評估申請救助家庭實際生活狀況。縮短或減免審核審批前公示時間,通過長期公示制度擴大人民群眾監督參與等。全面推行臨時救助「小金額先行救助」模式,明確救助標準,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和首問責任制,困難群眾發生急難情形實現8小時救助。

確定社會救助轉辦轉介標準。健全「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一網通辦」機制,明確轉介、轉辦流程,實施結果反饋。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落實「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各部門責任,確保每一事項及時辦理。分析研究救助效果,充分考慮救助對象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制定向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轉介服務標準、程序,解決好睏難群眾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

以創新加強社會救助管理服務能力

拓展社會救助工作內容和模式。隨著社會救助轉型升級,救助內容不斷拓展,完全依靠政府主導和實施的單一社會救助模式的缺陷日漸暴露。社會救助涉及面廣,要創新方式方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資源豐富、方式靈活、方法專業、針對性強等優勢,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推動社會救助由傳統的、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保障、生活幫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相結合的專業化、個性化、發展型救助轉變。搭建政府救助資源、社會組織救助項目、個人救助意願與救助對象需求對接信息平臺。制定政策,明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可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將社會救助中的具體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方式,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

提升基層服務能力。青海民政部門直接服務的特困供養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臨時救助對象、低收入群體等貧困群眾約1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與此同時,存在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不足、工作經費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在加強鄉鎮(街道)工作力量的基礎上,設立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在困難群眾較多的村(社區)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提升服務水平。全面建立社會救助容錯糾錯機制,細化容錯糾錯情形,激勵基層幹部擔當作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對秉持公心履職盡責但因客觀原因出現失誤偏差且能夠及時糾正的經辦人員,依法依規免於問責。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23)


相關焦點

  • 中國改革低保等現行社會救助制度 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王祖敏)記者3日從中國民政部獲悉,中國將改革低保等現行社會救助制度,構建綜合救助格局,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
  • 青海以「補針點睛」書寫兜底保障民政答卷
    省委書記省長批示,指方向提要求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對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和民政工作高度重視,多次指方向、提要求。強調要按照書記、省長的批示要求,全面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健全完善困難群體監測預警機制,建立防止返貧和應對相對貧困人口救助的長效機制,強化基層經辦服務能力建設,統籌做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各項工作。
  •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
  • 「兜底」救助,給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
    近年來,河北省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不斷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和制度,進一步擴大救助覆蓋面、創新保障方式、提高「兜底」質量,牢牢守住民生底線,託起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目前,全省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452元,較2015年底增長104%。
  • 溫州市民政局:完善「大救助」 織牢編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姜迪清 市民政局局長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全市民政系統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不斷推進社會救助機制改革創新,健全完善「大救助」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編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 赤峰市民政局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
    為貫徹落實全區社會救助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12月8日,赤峰市民政局組織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長、社會救助科工作人員及各旗縣區民政局分管副局長、負責社會救助的工作人員90餘人分別在主、分會場參會。
  • 孝感市民政局副局長屠向明就面對疫情的衝擊孝感的社會救助工作...
    其中包括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總書記在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聚焦特殊貧困人口精準發力,加快織密築牢民生保障安全網,把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兜起來,強化保障性扶貧。」
  • 溫暖2020 民生答卷|政策兜底 貧困人口和敬老院老人生活有保障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孫靈猛)城鄉貧困人口和敬老院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是民生大事,今年濟寧市將「低保標準提升及基礎薄弱敬老院供養條件改善」列入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強化各項兜底措施,不斷提升貧困弱勢群體的幸福感獲得感。
  • 民生智庫 | 強化養老「兜底」再出新政 讓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心裡...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在強化養老「兜底」上再出新政。《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養老機構補助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讓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心裡「有底」。
  • 王益區民政局召開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安排暨...
    為進一步織密織牢轄區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網,助力全區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4月1日下午,王益區民政局組織召開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安排暨政策培訓會。各鎮(辦)分管領導、民政助理員、各村(社區)民政工作負責同志和區民政局相關科室等90餘人參加會議。
  • 江西城鎮貧困人數減至36.2萬 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
    【回顧"十三五"】  城鎮貧困群眾從88.61萬減至36.2萬  會上,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表示,"十三五"時期,全省認真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民政事業專項規劃,民政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首先,我省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 渭南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一行檢查指導太華辦社會救助兜底工作
    8月1日下午,渭南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董衛海科長一行在市民政局低保辦及太華辦主任姜鵬、副主任苗欣的陪同下,檢查指導太華辦社會兜底救助工作。首先,了解我辦近期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開展的排查情況,及我辦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的落實情況,並查看了低保公示欄。
  • 江門社保扶貧兜底基本民生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任務,保基本民生是「六保」任務之一。社保扶貧則是保基本民生的重要抓手,為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築牢社保防線。       主動上門一對一服務   強化兜底保障「深度」     「電話通知扶貧對象參保後,他們可能不上心,以為很複雜,有的也以為是騙人的。」
  • 每日一詞∣社會救助兜底脫貧 strengthen social assistance to...
    3月8日,民政部召開全國民政系統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動員大會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實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等一系列舉措。會議提出,要開展監測摸底確定對象,確保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落實幫扶政策。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低收入家庭中重殘重病者參照「單人戶...
    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省民政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陳雪紅、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魏文彪/文「十三五」成就:城鎮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基本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劉金接介紹,「十三五」期間,我省紮實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9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
  • 【新聞發布會】社會救助服務管理新聞發布會發布實錄
    ,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全面助力脫貧攻堅,優化簡化社會救助申辦流程,創新工作舉措,採取「三四五六」工作模式,有效解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中的審核審批難點問題,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貧困群體全部納入社會救助範圍,堅決做到脫貧攻堅社會救助「兜底一批」。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江蘇常州:穩住民生「基本盤」 智慧大救助...
    秉持「民政愛民 民政為民」基本宗旨,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救助領域的運用,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總要求,以建設和試點推廣智慧大救助服務平臺為抓手, 橫向與14個救助部門協同,縱向逐步實現市、轄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穩住民生「基本盤」,切實把保基本民生工作落到實處
  • 江西省民政工作成就暨《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
    一是基本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紮實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9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佔比32.76%。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全省城鎮貧困群眾從2018年的88.61萬減少到當前的36.2萬,剩餘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脫貧解困取得決定性成效。
  • 每日一詞∣社會救助制度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計劃用2年左右時間,建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確保最困難的群體一戶不漏、一人不落地脫貧,是各級民政部門服務支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大局、推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責任。
  • 回望2019·四川篇:民生改善新突破 社會治理新成效 社會服務大提升
    2019年,四川省民政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制度為統攬,大力開拓創新,著力突破發展,全力持續推動,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上實現了新突破,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上取得了新成效,在提供和強化社會服務上獲得了大提升,廣大民政服務對象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