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方舟」走進互助縣丹麻鎮樺林小學

2020-12-22 青海省人民政府

  11月1日,「伊利方舟」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樺林明德小學,為這裡的孩子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應急演練。在演練活動上,西海都市報負責人及安利志願者現場為全校學生們發放了裝有突發事件所必須的小急救箱、手搖發電收音機、可攜式雨衣等方舟安全錦囊。

  「同學們,你們知道,當發生地震時首先該怎麼辦?」「我們蹲在桌子底下、沿著牆根往外走、用手捂住嘴……」在當天的演練活動前,志願者首先給學生們講著有關地震的事項。同時,醫護人員在現場講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導致的安全隱患,以及遭遇到突發情況如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安全避難、逃生知識應該做出怎樣的應變措施,增加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規避危險的能力事項。而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們都能回答上關於地震的一些常識。

  下午3時,在一陣急促的警報聲中,該校的師生們,捂住口鼻,低勢行進,從各個安全通道迅速撤離到操場上。這是由「伊利方舟」在該校開展的一次消防安全演練活動,也是西海都市報首次承辦「伊利方舟」活動。

  據了解,方舟工程是伊利集團與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國內首個兒童安全教育大型公益項目。自去年第一期培訓舉行以來,該項目已經對四川、重慶、雲南、甘肅等西部8個省市區的上百名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相關安全培訓。

  近幾年,校園安全事故的頻發,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尤其在西部貧困地區,由於缺少系統性、規範化的校園安全常識和管理經驗,學生們時刻面臨著交通、消防、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為了給這些地區的孩子灌輸安全常識,伊利方舟活動走進西部,走進青海,通過實地培訓的方式,為互助縣樺林明德小學的師生帶來預防、急救、逃生等安全知識。

  樺林明德小學位於互助縣淺腦山地區,在校9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所以在學生安全教育方面極為欠缺,經過「伊利方舟」項目組多次到青海考察,在綜合考評後,決定在樺林明德小學開展應急演練。

  在當天的活動中,安利志願者在操場上用遊戲的方式和學生們進行了互動。用展板講解了有關地震和消防火災的一些常識。「今天的活動很開心,我在活動中了解了有關地震的知識,也拿到了自己喜歡的大禮包。」五年級學生楊銀花說道。( 劉志強 )

  安利志願者為學生們講解有關地震的常識  劉志強攝

  志願者和學生們在做遊戲     劉志強攝

  學生們和全體人員合影    記者 劉志強攝

  孩子們每人領到了方舟安全錦囊大禮包     劉志強攝

相關焦點

  • 《互助丹麻樺林明德小學熱盼教學器材》一文追蹤 土鄉娃喜結城裡親
    12月11日,朝陽下,互助縣丹麻鎮綿延群山銀裝素裹,當地的農村小學被群山環繞著,格外顯眼。校園內,除了一棟三層的粉色教學樓外,還有兩排教師住宿的平房,右側的操場因沒有硬化而顯得凹凸不平,兩個籃球架已非常破舊,其中一個籃球架已沒有籃板。
  • 甜美生活入畫來—記全國文明村鎮青海互助縣丹麻鎮
    這天,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廣場上人山人海,廣場主席臺對面以及周邊的有利地形早早被村民們佔據。臺下,千人安昭隊豔麗的服飾,整齊的動作,優美的舞姿,歡快的旋律,讓觀眾再次感受到了土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臺上,「花兒」歌手精湛的表演,引得觀眾跟著哼唱起來。在丹麻鎮,已經形成了村村有活動、鎮村協力辦活動的場面,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深入人心。
  • 互助縣丹麻鎮以特色提升文化品位
    互助縣丹麻鎮以特色提升文化品位 互助縣丹麻鎮以特色提升文化品位 青海新聞網訊今年,互助縣丹麻鎮緊緊圍繞「五星級文明戶」創建工作,依託丹麻豐富的文化資源,全面加強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 伊利方舟:八年繪製一張「圖」用專業守護孩子的安全
    「伊利方舟」用八年的時間,為孩子們打造了一艘美好的航船,為未來保駕護航。魏禮群還送出祝願,希望各方攜手,同划槳、共揚帆,讓「伊利方舟」真正成為保護兒童安全的美好航船。精製「一圖」盡知兒童安全來現場參加活動的河北省大名縣臺臣小學張芳傑老師,十分感慨:「校園安全有許多法規和指引,但是具體到我們學校的安全究竟怎麼做呢?別人的藥方也不一定能治我們的病。
  • 伊利方舟:八年繪製一張「圖」 用專業守護孩子的安全
    魏禮群還送出祝願,希望各方攜手,同划槳、共揚帆,讓「伊利方舟」真正成為保護兒童安全的美好航船。精製「一圖」盡知兒童安全來現場參加活動的河北省大名縣臺臣小學張芳傑老師,十分感慨:「校園安全有許多法規和指引,但是具體到我們學校的安全究竟怎麼做呢?別人的藥方也不一定能治我們的病。
  • 互助縣警方偵破系列合同詐騙案
    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互助縣丹麻鎮山城村村民陳某、蔡家堡鄉馬蓮灘村村民王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樺林鄉峽口村村民馬某先後到互助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稱,他們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名叫石得某的男子,石得某謊稱在西寧、湟源、興海等地承包了外牆保溫和粉刷、新農村建設項目,與他們籤訂虛假工程合同,以繳納保證金、借款等方式騙取現金共計30餘萬元。
  • 丹麻鎮舉辦首屆迎端午香包製作大賽
    為迎接2020年端午節,5月29日,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舉行了「傳承民間工藝、振興鄉村文化」為主題的迎端午香包製作大賽活動。    當日,丹麻鎮17個村的85名繡娘攜帶1000件香包作品亮相比賽現場。香包種類繁多,造型各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有逼真可愛的十二生肖,有獅子滾繡球,還有傳統的石榴、荷葉造型等。
  • 互助縣第二屆「感動土鄉」道德模範投票評選活動公告
    萬有成、李成財,均為互助縣巴扎鄉柏木峽小學教師事跡簡介:5個年級17名學生,2名不可或缺的老師,一個地方一呆就是23年;老師、父親、保姆、大廚、保安,他倆身兼數職,樂此不疲。23年,他們用堅守承擔著鄉村教師的職責,他們也將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在民族村子的小學裡。
  • 伊利方舟駛進蘆山災區 安全背包護航地震演練
    9月16日,伊利方舟工程在4•20地震重災區蘆山進行了安全應急演練。這也是西部地區近百名教育工作者在接受「伊利方舟工程」的專業培訓後,舉辦的系列演練項目的中的第一場。「必須讓安全技能成為根植孩子生命中的一種行為習慣。這樣在真的發生災害時才能救孩子們的命。」 蘆山縣分管教育的副縣長王東表示。
  • 互助縣丹麻鎮積極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
    ——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系列報導之二  近年來,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推進各項工作的有力抓手,通過創建文化丹麻、改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環境等有力舉措,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鞏固和發展全鎮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 伊利方舟為孩子們上好安全第一課
    就在開學前的這幾天,一批帶著特殊「任務」的「伊利方舟安全生態校」的老師們,來到孩子們身邊。其中的一位就是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小學的老師吳嬋娟,為做好學生們返校的充分準備,她決定親自去孩子們的家中走訪一下,跟他們面對面聊聊開學後的期待,並做一對一的開學安全培訓。
  • 青海互助縣丹麻鎮舉行2020年迎「端午」香包製品大賽
    為獲獎選手頒獎青海在線網 5月29日上午,丹麻鎮松德村遊客服務中心廣場色彩繽紛、人潮湧動、熱鬧非凡。由中共互助縣委宣傳部、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辦、縣文體旅遊局、丹麻鎮人民政府主辦的以「傳承民間工藝 振興鄉村文化」為主題的丹麻鎮2020年迎「端午」香包製品大賽在這裡隆重舉辦。來自丹麻鎮17個村的85名心靈手巧的婦女將極具民族地域傳統特色的香包製品競相展示,為廣大遊客和當地群眾展現了一臺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盛宴。
  • 開學啦 伊利方舟為孩子們上好安全第一課
    就在開學前的這幾天,一批帶著特殊「任務」的「伊利方舟安全生態校」的老師們,來到孩子們身邊。其中的一位就是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小學的老師吳嬋娟,為做好學生們返校的充分準備,她決定親自去孩子們的家中走訪一下,跟他們面對面聊聊開學後的期待,並做一對一的開學安全培訓。
  • 【海東市】互助縣丹麻鎮積極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
    ——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系列報導之二  近年來,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推進各項工作的有力抓手,通過創建文化丹麻、改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環境等有力舉措,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鞏固和發展全鎮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 伊利方舟在全國拉響兒童安全警報 引央視等媒體關注
    作為長期被媒體關注的兒童安全公益項目「伊利方舟工程」的安全培訓模式再次被報導和推廣。據統計,該項目自2012年啟動至今,已被央視前後報導約10餘次。  據了解,伊利方舟工程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兒童安全公益項目,目前已覆蓋四川、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全國16個省(市區),該項目主要結合當地實情,因地制宜開展地震、消防、性教育等特色培訓和安全演練。
  • 互助縣拉莊村跑出脫貧致富「加速度」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年味還未散盡,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拉莊村的粉條廠裡村民開始忙活起來了,這是互助縣益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辦的粉條加工廠,在增加了村民收入的同時,實現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拉莊村駐村第一書記柴義軍告訴記者,為助力拉莊脫貧致富,丹麻鎮益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村委會+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粉條加工產業。目前,粉條廠生產按下「快進鍵」,每天能加工粉條500千克,主要銷往就近的鄉鎮村社,將引領村民跑出了脫貧致富的「加速度」。
  • 青海互助縣:農旅結合 以旅富農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站裡,穿著土族服飾的婦女坐在一起,飛針走線,手下綻開一幅幅七彩「太陽花」。「村裡50名婦女通過盤繡訂單,每人每年收入過萬元。」當地盤繡帶頭人林六月花老人告訴記者。
  • 青海互助縣 農旅結合 以旅富農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站裡,穿著土族服飾的婦女坐在一起,飛針走線,手下綻開一幅幅七彩「太陽花」。「村裡50名婦女通過盤繡訂單,每人每年收入過萬元。」當地盤繡帶頭人林六月花老人告訴記者。  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村民收入,2007年互助縣成立從事非遺生產保護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立項目傳習基地10處,培訓傳統手工藝人2000多人次。  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已發展刺繡、青稞酩餾酒釀造、鄉村民俗旅遊等文化產業戶共532家,通過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實現土族文化保護傳承與脫貧致富「雙翼齊飛」。
  • 群眾動起來 脫貧有動力——來自青海省循化縣、互助縣的一線調研
    近日,記者走進循化縣和互助縣進行了調研。  一場移風易俗攻堅戰  「一個媳婦半條命」「一場喪事兩頭空」,在循化縣,花費高昂且名目繁多的人情支出讓「因婚、因喪致(返)貧」的現象十分突出。  在循化縣白莊鎮,過去僅「彩禮」一項的最低標準就高達20多萬元,喪葬費用僅「舍散」一項就可達十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