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至19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京召開,政協常委們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獻言獻計。無論從短期勢頭看,還是從長期趨勢看,製造業確實非常值得被關心。
短期看,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了5月份的工業生產數據,其官方解讀認為,儘管工業生產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但受中美經貿摩擦升級以及市場預期降低的影響,工業品出口增長放緩,汽車、手機等部分主要行業和產品下降或低速增長,未來工業生產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長期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本所系,關乎國家高質量的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更事關就業等民生大事。可以說,對於製造業,怎麼支持都不為過,關鍵在於如何合理恰當地支持,既能合乎市場規律,又能擊中痛點難點。這需要各行各業的專家集思廣益。
本次政協常委們的獻策,可以概括為兩個方向——「溯本源」和「幾家抬」。
「溯本源」,就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回溯到驅動製造業進步的源頭。顯然,紮實的基礎科研和高水平的教育是製造業提質的源動力。
首先,基礎科研是製造業之本。我國基礎科研領域長期存在評價機制不科學、不健全的問題,這對科研進步形成掣肘。全國政協常委楊衛認為,製造強國的特徵,體現為以基礎研究帶動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它能碾壓現有的製造手段。比方說,5G的突破會引起移動雲計算的革命。我國的製造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完備,在產業鏈上已經沒有致命的短板,但基礎研究是我國贏得「卡脖子」博弈的關鍵。評價體系是保證基礎研究良好生態的關鍵,完善基礎研究評價體系是當前重點之一。他建議,評價體系的完善應從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方面下工夫。破除主觀評價中存在的「關係網」與「扁平化」沉痾,應實行「責任專家評審制」來增加評審專家的榮譽感和責任心,並在戰略科學家的指導下判定重要的「從零到一」的突破嘗試。而形成完善的客觀評價理論體系,應在評價中增加對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潛在影響力評價,並發展基於跨領域、跨媒介計算的交叉學科評價。
其次,高質量的製造業離不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全國政協常委傅惠民提出,當前製造業變革加速推進,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他建議,對於職業教育,要著力從專業布局和課程設置兩方面進行改革。在專業布局上,既要滿足當前經濟發展所需,也要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增設具有較大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需要保持必要的靈活性。同時要優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幾家抬」,指的是金融支持、法治保障、政府補位對製造業的「幾家抬」。
首先,金融應當支持實體經濟、支持製造業,這個道理人盡皆知,但靠宣言口號、行政驅動沒有用,關鍵還在於從體制機制破題,政府應「補位」而不「越位」。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供給不足,與經濟的報酬結構失衡和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低有密切聯繫。全國政協常委李偉認為,報酬結構決定要素配置,營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環境,首先要形成一個有利於企業家才能、人才和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向製造業的報酬結構。長期以來,由於金融和房地產業回報率遠超製造業,在「虹吸效應」作用下,大量非金融企業熱衷於資本炒作或湧入房地產業,非實業投資收益佔比大幅提高,企業家才能、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脫實向虛」趨勢顯現,影響了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這並非企業和人才沒有情懷,而是報酬結構過於扭曲。因此,應保持宏觀調控定力,加大力度落實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金融業和房地產超額收益的體制根源,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再平衡。
其次,製造業升級轉型涉及大量核心技術與智慧財產權,完善的法治保障不可或缺。全國政協常委何志敏的著眼點在於保護智慧財產權。他認為,我國製造業智慧財產權發展不充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明顯。製造業智慧財產權高質量供給有待加強,製造業智慧財產權高標準保護有待嚴格。對此,他建議,應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掌握突破性底層技術專利,跳出「專利陷阱」。應擴大智慧財產權「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更科學的權益分配,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專利技術向製造業轉移轉化。應加強制造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堅決打擊惡意訴訟和不正當競爭。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