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親述「假口罩」網購經歷 電商平臺拉「黑名單」警示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解說】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人們的心,這也讓作為基礎防護裝備的口罩成為商店中的搶手貨。一時間,各地商場、藥店中的口罩都被搶購一空,網購成為當前很多人購買口罩的首選方式。

  【電話採訪】消費者 胡女士

  當時是我1月26號,在家裡附近藥店去買口罩的時候,已經是沒有口罩了,然後我就在淘寶上購買了這個口罩。當時我是直接就搜索「口罩」,然後就彈出了頁面。當時它這個店鋪應該不是專門去賣口罩的,或者就是一些醫療用品的。它整個店鋪現在只有一個連結了,就是賣口罩的這個連結。

  【解說】家住四川的胡女士告訴記者,因在實體店買不到現貨,網店開價又較合理,她就在這家網店中以99元的價格拍下了30隻口罩。但到貨後,商品的包裝和質量都讓她很不滿意。

  【電話採訪】消費者 胡女士

  當時拆開快遞的話,口罩是沒有任何包裝的,直接就是裝在快遞的包裝裡面,它這個就是和我在藥店買的一次性口罩的話,區別是而非常得大。它首先是非常得薄,基本上就只有一層,但是大家所知道的一次性的醫用口罩正規的話,都是基本上是有三層的,打開的話,是有一點酒精味的,但是說這個假口罩的話,它是沒有包裝,然後也沒有消毒的味道。

  【解說】在胡女士提供的視頻中可以看到,與在正規藥店購得的一次性醫用口罩相比,網購的一次性口罩只有一層無紡布,十分單薄,與店鋪頁面展示圖片中的口罩質感差距較大。於是,胡女士隨即聯繫了商店客服。

  【電話採訪】消費者 胡女士

  他客服那邊的話,說的是因為,訂單量過大所以說都沒有包裝,我這邊給淘寶客服反映過後,他給我的一個結果就是我不需要退貨給他,然後他給我返款,但是暫時的話,沒有把錢打到我的帳上。

  【解說】記者看到,目前該店鋪中所有商品均已下架,公告顯示「貨已售空,年後補貨」。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假口罩」詞條可以發現,和胡女士相似的網購經歷並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消費者以高出幾倍的價格,購得不符合規範的口罩。

  【解說】對於這一情況,早在1月26日,阿里安全官方微博就曾發布消息稱,已根據網友反映存在問題的店鋪線索,進行調查處理,並公布了一批店鋪的處理情況。記者看到,首批公布的7家店鋪分別涉嫌哄抬物價、疑似銷售假冒3M口罩、疑似回收口罩、商品過期或劣質口罩以及發貨異常問題等,該批店鋪也被處以商品緊急下架,責令整改等處罰。

  【解說】對此,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自疫情發生以來,淘寶多次發布公告,要求口罩商家不漲價、不斷貨。對於已購買的假冒偽劣商品,消費者可要求店鋪全額退款。相關調查處理工作也將會持續。

  範思憶 北京報導

責任編輯:【劉羨】

相關焦點

  • 假口罩、假消毒液……電商平臺怎麼管?
    家裡庫存少時,把電商App翻個遍,但是,一旦看到電商有口罩和消毒液賣,是不是滿心狐疑?真的有貨?會不會有詐?其實,各家電商平臺也擔心這個問題。疫情期間,各家電商平臺都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手段,目標就是幹掉假口罩假消毒液……平臺非常清楚後果,一旦疫情期間有昧良心的東西擺平臺上,「叔不可忍,大爺不可忍,全家都不能忍」。
  • 網購平臺明目張胆售假 消費者當心廉價陷阱
    原標題:網購平臺明目張胆售假 消費者當心廉價陷阱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一年以來,消費者網上購物的權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網上消費的陷阱並沒有完全絕跡,特別是一些網購平臺上的小店,仍存在問題。
  • 「假」賣口罩真獲客 疫情放大電商服務頑疾
    來源:時代周報原標題:「假」賣口罩真獲客 疫情放大電商服務頑疾[摘要] 除海豚家外,洋碼頭APP、多點APP、小米有品APP也因訂單發貨遲延、涉嫌售賣假口罩等問題遭到了消費者投訴。除海豚家外,洋碼頭APP、多點APP、小米有品APP也因訂單發貨遲延、涉嫌售賣假口罩等問題遭到了消費者投訴。在消費者對防疫用品需求急劇增加的背景下,多樣的產品與電商銷售渠道在碰撞中湧現出不少問題。
  • 全國首例電商平臺訴「刷手」案警示作用
    這種「刷單」行為,不僅破壞了數據的真實性,而且也擾亂了網絡銷售的正常秩序,誤導消費者購買虛假好評的商品,不僅損害了網購平臺的聲譽和競爭力,也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據報導,李某在淘寶的交易中,有24筆交易屬刷單行為,說輕一點是違反了淘寶的服務協議,構成違約;說重一點就是一種欺詐,是一種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淘寶網對其作出限制登入處理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 大數據殺熟之網購電商平臺:國內電商巨頭們都有份?
    大數據殺熟之網購電商平臺:國內電商巨頭們都有份?3月2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了大數據「殺熟」的最新調查結果,其中,有56.92%的被調查者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據調查,有56.92%的消費者經歷過大數據「殺熟」,有44.14%的被調查者在網購時經歷過大數據「殺熟」,被旅遊平臺大數據「殺熟」的有39.5%,被網約車平臺大數據「殺熟」的有37.17%。同時,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在線旅遊高居榜首。這些網購平臺都曾「殺熟」?
  • 明確電商平臺責任 守護網購食品安全
    在電商平臺的「穿針引線」下,通過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食客與美食完美相遇的同時,也給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新課題。對於消費者而言,網購食品潛藏著一定的風險,如果入網食品經營者資質、信譽不能得到保證,則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受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強化電商平臺責任 保障網購食品安全
    吳學安最高法日前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明確規定電商平臺應承擔責任,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黑作坊」食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都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 Shopee電商地理 | 解鎖馬來西亞16地區消費者網購模式!
    Shopee東南亞與臺灣市場知名電商平臺,提供最新最全的招商信息、市場動態、平臺政策、活動資訊及運營幹貨。
  • 圖文解讀美國購物習慣:主要網購品類、網購頻率、熱衷電商平臺……
    他們的調查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見解,例如,千禧一代使用每日優惠網站的可能性是嬰兒潮一代的兩倍,幾乎20%的美國人將社媒平臺作為其首選的購物方式。該研究還考察了人們網購時主要購買的商品、網購的原因等,具體報告如下。 面對不同品類的購買方式
  • 「網際網路+美食」:明確電商平臺責任,守護網購食品安全
    在電商平臺的「穿針引線」下,通過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食客與美食完美相遇的同時,也給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新課題。對於消費者而言,網購食品潛藏著一定的風險,如果入網食品經營者資質、信譽不能得到保證,則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受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孚地賣場聚焦315|網購仍是重災區!哪家工業品電商平臺最靠譜?
    網購消費群體愈發龐大,但隨之而來的消費侵權行為也屢見不鮮。在最新出爐的3·15消費者侵權調研中,網購成為侵權的重災區,但有一個領域的電商平臺——以孚地賣場為代表的工業品電商平臺則被消費者譽為良心賣家的代名詞,收穫好評如潮。
  • 跨境電商調查:日本最少網購,中國消費者更愛化妝品和兒童用品
    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電商銷售和跨境網購地區,並且該區域還將繼續發展。根據市場調研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的報告預計,2014到2020年間,亞太地區對全球B2C電商市場的貢獻將超過西歐或北美。
  • 最高法:網購食品出問題 電商平臺需擔責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網購已成為公眾日常的消費方式之一,今天(12月9日),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電商平臺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 電商平臺目不暇接,消費者們為何選擇「雲貨優選」?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許多新產業的崛起,其中發展勢頭最迅猛的電商產業,從購物平臺到微商城,到購物APP,再到小程序,新型電商迎來高速發展期,一批又一批的電商新勢力,不斷優化著消費者的購物方式。2018年新上線的雲貨優選就是備受消費者好評的一個。上線一年多以來,雲貨優選已覆蓋上千萬消費者,成為眾多消費者首選小程序電商之一。
  • 網購假存款證明是在飲鴆止渴
    近日,有市民爆料,在一些電商平臺上,有商家在銷售存款證明。記者發現,這些商家銷售的存款證明並非銀行開具,不是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而是商家仿製的假證明。(8月24日《北京青年報》)   不少人在辦理籤證的時候,或由於存款不夠,或因為去銀行辦理手續繁瑣,而導致無法出具存款證明,進而使得籤證無法順利辦理。
  • 工商總局抽檢八大電商平臺母嬰商品 近三成不合格
    此次共抽檢國內八大電商平臺的嬰幼兒服裝、孕婦裝、兒童地墊300批次,總體不合格商品檢出率為27%,其中兒童地墊總體不合格檢出率較高。  網購母嬰商品抽檢三成不合格  名單可在省工商局網站查詢  經國家工商總局授權,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市場監管局依託「國家工商總局網絡商品質量監測(杭州)中心」,近期對國內主要電商平臺開展了網購商品質量 抽檢。抽檢採取問題導向,以第三方網絡商品經營者為抽檢對象。
  • 愛網購想開點?首選宇創商城電商平臺
    愛網購想開點?首選宇創商城電商平臺。時下的網購已經成為一種絕對的潮流,現在的人,更多的不是在實體的商場裡面購買東西,而是在一些網際網路上的商城裡面購買。這種購買體驗,一方面能夠讓我們足不出戶就選擇自己的產品,而另一個方面,還能夠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 稱網購搜索涉嫌違約,消費者起訴淘寶網購平臺索賠1元案開庭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8日從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獲悉,本案中,原告趙某認為淘寶網購平臺未提供符合合同目的及交易習慣的檢索服務,涉嫌違約,故向該院起訴淘寶網購平臺,請求法院確認淘寶網購平臺提供的檢索服務違約,並支付違約金1元。該案系全國首例消費者因檢索服務狀告電商平臺違約案。
  • 西安市消費者協會高新分會發布2021年元旦、春節假期消費警示
    如需選購,在選購進口冷鏈食品時應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要關注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方式等食品標籤內容,查看食品是否在保質期內,不購買來源不明、不能提供「三證明一報告」的進口冷鏈食品。購物後,應及時對手進行清洗消毒,洗手前,雙手不要碰觸口、鼻、眼等部位。在食用冷鏈食品時,要做到燒熟煮透,避免直接生吃、半生吃,確保食品安全。
  • 雨果網:2016年臺灣電商數據一覽 網購消費者比例達62% | 網際網路...
    記者從外媒近日的報導中了解到,中國臺灣雖然是個小島,但是電商卻十分成熟,網購消費者比例達62%,居世界前列。相較而言,英國的網購消費者比例為77%,美國是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