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博士生學制為3年,但很多博士生反映認為3年時間不夠完成學業,很多順利畢業的質量也不是很高,2019年博士生的延期畢業率高達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時間為一年,20%的延期時間為兩年。
有專家研究認為,我國之所以創新型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於3年的博士生學制,過去的學制安排如今有些過時,而且評價導向和機制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不合理。
我國的博生生學制從1981年剛開始時是兩年多的時間,1986年國家教委調整為3年,1998年教育部出臺了《關於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全日制博士的攻讀時間一般為3到4年,碩博連讀年限一般為5到6年,而且可以允許研究生根據實際情況提前或延期畢業。
進入21世紀以來,博士生的攻讀年限更為靈活和多變,而且很多學校開始自行規定博士生的學習年限,比如北京大學在2004年就將博士生的學制延長為4年,復旦大學在2011年也是做出了相同的調整。
有專家認為,3年的全日制攻讀博士對培養真正有志於學術的研究者而言時間是不夠的,學生一般很難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術探討、撰寫論文和搜集材料,由於很多大學還是在沿用3年的學制,所以就導致了很多博士生延期畢業,讓他們的畢業壓力徒增。
據調查顯示,我國博士生於2002年-2009年的如期畢業率只有40%左右,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平均延期率達到35%,平均延期時間為17個月,而且近十年以來這一數據繼續增大,一度達到40%。
而且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一流大學的博士生延期時間平均為兩年,遠高於其他院校,這就充分說明要想培養出高質量的博士,3年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的,博士生學制改革刻不容緩。
3年的時間拿不下博士學位,除了課程量的增加,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在學期間發表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很多高校有這樣的規定,博士生必須發表至少兩篇與本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才有資格申請學位論文答辯,而且其中一篇還要在核心期刊發表,還有的高校對期刊有影響因子的規定,比如至少有一篇論文被SCI或EI收錄。
其實很多高校之所以對博士生的SCI數量有要求不是為了讓博士生充分拔高自己才這樣做的,而是源於中國典型的「硬性評價指標」,大學校長們關注的是本校評估成績,因為這與自己的政績和晉升密切相關,所以校長們就將這一壓力分散給了在校的博士生身上,必須發表科研成果才能順利畢業,這導致學生很多時間花在了論文上,因而延長了學習年限。
「唯分數、唯論文、唯文憑」已經是我國教育界的頑瘴痼疾,今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和制度。
雖然將博士生學制從3年延長為4年可以有效地解決博生生不能按時畢業的問題,但並沒有得到普遍的支持,主要原因是很多學生擔心畢業越晚越難找工作,而且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周光禮認為,其實博士生學制完全沒必要延長,因為3年的碩士培養時間有些浪費,如果能把碩士跟博士的培養結合起來,時間完全是夠用的。
目前,我國的碩士培養時間為3年,碩士也是大眾心目中的高學歷人才,但事實上只有很少的碩士畢業生能夠進入高校或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從某種程度來講,很多人讀完碩士除了學歷上的提升,實質作用並沒有期望中的高,這會造成我國十分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浪費。
既然博士生就讀年限不夠,碩士生的3年學制又有些浪費,於是有些高校開始探索將碩士培養與博士培養結合起來的方案,比如北京大學開始試行「碩博連讀」制度,碩士研究生不需要寫畢業論文,在第三學期末由導師推薦、院系面試。通過的學生直接轉入博士學習階段,這樣學生就可以用少於6年的時間充分完成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任務,有的甚至只要不到5年的時間。
目前,我國培養出的博士總數仍然偏少,中美貿易摩擦暴露出我國一些骨幹民營企業科研能力不足,只有重塑碩士生與博士生的培養貫通機制,才能充分調動起大家讀博的積極性,為當代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更多的解決思路,為社會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