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讀:「錯誤記憶」,原來,我們的記憶並不可靠

2020-12-14 倚龍的情感俱樂部

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美國心理學家伊莉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對於「錯誤記憶」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洛夫特斯是一位女性心理學家,並且是「21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排行榜」排名最靠前的女性。

洛夫特斯的觀點是:人的記憶,會受到暗示性問題、錯誤信息、個人經歷、當下情緒的影響,是不可靠的。

一、「目擊證人」的證詞不可靠

比如,洛夫特斯認為,在法庭上,目擊證人的證詞並不可靠,不能作為證據,必須要找到除了證詞以外的其他證據才能判決。

因為,在洛夫特斯看來,即使證人能保證他說的都是真的,但這也只是證人自己認為是真的

而通常情況下,相比較其他證據,陪審團會更傾向於相信這些目擊證人的證詞,這樣會比較嚴重地影響最終裁決。

為了證明「記憶不可靠」這一觀點,洛夫特斯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最著名的是「提問者暗示」實驗和「商場走失」實驗。

下面,我們就來依次介紹一下。

二、「提問者暗示」實驗

首先,洛夫特斯給被試者們看了一個交通事故的片段,然後讓被試者們回憶看到的畫面和細節。

在讓被試者回憶時,洛夫特斯會採用不同的提問措辭進行暗示,而被試者則會受到這些措辭暗示的影響,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比如,在讓被試者評估車速時,洛夫特斯用了「相撞」、「衝撞」、「撞碎」等詞語來描述撞車,結果,被試者給出了差別很大的評估車速。

比如,洛夫特斯故意編造了一些假的細節,被試者也會順著這些假的細節,回憶出一些不存在的結果。

三、「商場走失」實驗

之後,洛夫特斯又設計了一個「植入錯誤記憶」的實驗,也就是「商場走失」實驗,來證明人的記憶不可靠。

「商場走失」實驗具體是這樣的:

1.給24個被試者講述他們在兒時發生過的4個故事;

2.這4個故事中,有3個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有1個在商場走失的故事是虛構的;

3.這個「商場走失」的故事並不是胡亂編造的,裡面有很多由被試者的親戚朋友提供的細節,比如商場的特徵等。

實驗的結果是:

1.聽了這4個故事後,有6個人,也就是25%的人認為他們對「商場走失」這個故事是有印象的;

2.當被告知這4個故事中有1個是假的之後,有5個人認為這個「商場走失」的故事是真的。

四、總結

今天,我們主要講了在「21世紀最重要心理學家排行榜」中,排名最靠前的女性心理學家洛夫特斯對於「錯誤記憶」的研究。

洛夫特斯通過「提問者暗示」、「商場走失」等一系列實驗,得出了「記憶是不可靠」的結論,也就是說:

人的記憶會受到暗示性問題、錯誤信息、個人經歷、當下情緒等影響,是不可靠的。

所以,那些我們以為我們親身經歷過、看到過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真的

最後,想再說幾句:當我們遇到和我們的預期、價值觀並不相同的事物的時候,最好能再放寬視野,理性地思考分析一下,多聽聽別人的觀點之後,再做判斷。

而不是一味地咬死自己一貫的想法,因為這樣很可能會使自己變得狹隘和偏執,把自己逼入一條死胡同。

相關焦點

  • 《錯誤記憶》:人類的記憶並非想像中那樣可靠
    在記憶研究的歷史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發現就是,人們會錯誤地回憶出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件,或者回憶出來的事件與其經歷過的真實情況完全不同。人類的記憶並非想像中那樣可靠,它不僅容易逝去,甚至還很容易發生改變。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十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何高效記憶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十講,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著名的艾賓浩斯關於如何高效記憶的研究。一、《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一模塊即將學完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的這一講,是整個《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一模塊—「心理學源起」的倒數第3講,也意味著大家快要完成第一模塊的學習了!
  • 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虛假記憶?
    與影像記憶的精確、真實相比,人類的記憶卻易於出現錯誤。他是被譽為「認知心理學之父」的奈瑟爾(Ulric Neisser)。「挑戰者號」悲劇發生之前幾年,奈塞爾剛剛發表了對「水門事件」中白宮律師約翰·迪恩的證詞研究,顯示這位自稱「人肉錄音機」的人的記憶其實出現了非常多的差錯。
  • 我們生活在錯誤記憶中
    無論你對這個世界、對自我有什麼看法,都建立在你記得自己是誰的基礎上,正是記憶使你的生活具有連續性。但是,如果記憶會騙人呢?普遍的錯誤記憶實際上,錯誤記憶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錯誤記憶可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記錯重要的電話號碼、聚會的時間地點等。
  • 心理學筆記-心理學概論(7)記憶
    記憶的提取1.1 內隱記憶有些時候我們會想起一些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這部分記憶我們稱之為內隱記憶。它不涉及意識的加工,是一種潛意識的記憶,通過啟動浮上我們的意識層面。因此在複習學習內容的時候,我們建議通過多種方式來記憶學習材料,而不僅僅是閱讀課本。這樣我們會運用更多的長時記憶中的材料與學習內容建立起聯繫網,也更有利於我們掌握學習內容。B. 情緒和心境信息加工內容並不單純的包括事實和事件,我們的情緒和心境也同樣包含在信息編碼之中。
  • 心理學-記憶的重構
    ,有很多兄弟姐妹參加了測試,結果證明1/4的參加者都犯了類似的記憶錯覺,在每次實驗結束之前都告知測試對象,剛才,對他們講的故事純屬虛構,根本沒有發生,但是卻再也不能從他們的記憶中抹去了。不管別人怎麼勸說,他們仍然堅持認為自己曾經在超市一度脫離過母親,對以前事件的,錯誤記憶,還包括了很多細節,象徵的記憶一樣生動真實,因此對過去的記憶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件的詳細記錄,而是重構某些事件發生過程的結果,這些事件受現實感情和期望的共同影響。
  • 記憶會騙人嗎(一)?| 錯誤記憶
    都說魚類只有短短7秒的記憶,比起它們,我們人類可幸運多了。我們不僅可以記起自己許多年前第一次走進小學校園的場景(回溯記憶),還可以記得要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買點第二天吃的早飯(前瞻記憶)。有了記憶,我們才能應對當前環境帶來的諸多挑戰;有了記憶,才有了我們每個人獨特的個性與看待世界的方式。
  • 你的記憶都是正確的麼?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關於"錯誤記憶"的研究呈爆炸式增長,表明我們的記憶可以被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微妙地改變。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公眾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們普遍認為記憶比證據顯示的要準確得多。當然,常識告訴我們,記憶有時會出錯。無數的研究表明,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我們有時可以堅定地相信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 記憶會騙人麼(二)?|錯誤記憶
    在之前的推文裡,我們介紹了錯誤記憶是什麼以及錯誤記憶有哪些表現。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我們的記憶系統不能像錄像機一樣準確地記錄和存儲我們所經歷的事件?錯誤記憶究竟為何產生?    在相關研究領域中,針對不同的記憶種類(來源記憶或是項目記憶),不同的記憶內容(學習記憶某些單詞、某些物體的樣子或是對整個場景的記憶)以及不同的錯誤記憶表現有很多著眼點不同,彼此互為補充的理論觀點,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個: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是在發展心理學的教材裡,書裡有一面半是在講這個理論,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
  • 植入錯誤記憶有多難?
    「他們開始向我提供越來越多的犯罪細節,」肖說,「從天氣到他們『偷』到的手機的樣子。」        那麼,這些無罪的人就這樣生動地回憶起一件件他們從未犯過的罪行?這樣的發現讓我們開始懷疑長期以來堅信的東西:記憶難道不是我們的一切經歷的結果,唯一一件任何人都無法奪走的東西,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真正財富嗎?而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寶庫中可能還混入了一定數量的假幣。
  • 心理學:不僅人的眼睛和耳朵不可信,記憶有時也是一個「大忽悠」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人身上有五個感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我們通過這五個感官來接收外界給予我們的信息。可以說我們生活中有大概80%的信息是來自視覺的,但是我們的視覺往往也是最不可靠的,比如視錯覺這一現象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 PNAS:如何讓記憶免於錯誤信息的誤導?
    該研究顯示,告誡會影響記憶被重建和提取的過程,從而讓記憶免受錯誤信息的幹擾。研究者還發現,被告誡要注意錯誤信息的參與者在回憶事件細節時,負責編碼真實事件細節的腦區中特定的神經活動增加。同樣,在負責編碼錯誤事件細節的腦區中,告誡使特定的神經活動減少。作者表示,對於提高日常記憶的準確性以及法律體系中目擊者證詞的真實性,這些成果或許有著重要的意義。
  • 每天一點心理學:記憶有多不可靠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走進房間想拿什麼,可忘了自己為什麼進來了。或者在會議或派對上被介紹給6個人,但一分鐘後就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短時記憶會變得更差,但我們的短時記憶其實從一開始就不太好。對短時記憶的定義比我們認為的還要短。
  • 心理學:「記憶」其實是這個意思!
    什麼是記憶呢?在心理學範疇內,是這麼解釋記憶的:記憶是指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應。於是我們提取關鍵詞:過去的經驗。那麼什麼是經驗呢?政治課告訴我們:經驗,在哲學上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
  • 我們生活在錯誤記憶中,它對生活均有正負面影響
    因為人類的記憶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形成記憶的時候,我們並不總是把記憶力集中在細節上,而是記住所發生的事情的總體印象。事後回憶時,我們的大腦會通過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來填補這些空白,這些細節往往會更符合我們對事件已有的看法、傾向。例如,你向朋友抱怨近期與一個粗魯的服務員打交道的經歷。當時你的搭檔抱怨湯不夠熱,你諷刺地向服務員建議讓廚師學會做飯。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童年的創傷記憶是假象
    創傷事件本身是真是假,弗洛伊德並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人形成的創傷記憶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換句話說,他看的是人的心理現實,而不是一個真實事件。很多人都以為記憶代表真相,不是的。記憶是可以創造出來,可以是假的,可以是從外邊植入進去的,是你原來沒有的。記憶可以是虛構的,人們每天會對自己的記憶進行修改。怎麼修改的?
  • 酒精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整體腦功能都被減弱
    酒精究竟會對記憶和大腦造成怎樣的影響?飲酒雖然會使記憶變得遲鈍許多,但無論喝得有多醉,創傷經歷都會在心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酒精會影響大腦的各方各面,記憶也不例外。「這是一種系統性影響,」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神經心理學主任威廉•巴爾表示,「酒精會隨著血液到達大腦各處,因此整體腦功能都會隨之減弱。」
  • 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及其記憶口訣
    記憶口訣:馮特構造鐵欽納,奈瑟加工皮亞傑。機能主義詹杜安,完型格式特可靠。完型格式特可靠。格式塔心理學派也稱為完形心理學,代表人物有韋特海默、苛勒、考夫卡。5. 行為開創有華生。行為主義學派開創者是華生。6. 人本主義在羅馬。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有羅傑斯和馬斯洛7. 性慾人格潛意識,精神分析弗洛伊。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主張性慾論,提出潛意識,主張人格結構的三層次。8. 一行二知兩革命。
  • 教育心理學——記憶的分類
    《普通心理學》的認知過程這一章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頻頻出現,其中「記憶的分類」的相關知識點也總會以例子反選、判斷等客觀題形式對大家進行考查。所以,今天就一起走進「記憶的分類」這一部分知識,從而去更好的應對這部分的考題吧!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反映的心理過程。也可以說是人腦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的過程。
  • 額葉與神經心理學(二):前額葉皮質與記憶
    眾多的神經影象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前額葉不僅參與了人類的記憶加工過程,而且研究還發現在不同的記憶任務中激活的部位還不盡相同。1.前額葉與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對於信息的一個短期的、瞬時的記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