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推文裡,我們介紹了錯誤記憶是什麼以及錯誤記憶有哪些表現。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我們的記憶系統不能像錄像機一樣準確地記錄和存儲我們所經歷的事件?錯誤記憶究竟為何產生?
在相關研究領域中,針對不同的記憶種類(來源記憶或是項目記憶),不同的記憶內容(學習記憶某些單詞、某些物體的樣子或是對整個場景的記憶)以及不同的錯誤記憶表現有很多著眼點不同,彼此互為補充的理論觀點,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個: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是在發展心理學的教材裡,書裡有一面半是在講這個理論,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書裡講的是我們在試圖想起一件事的時候會形成兩種彼此獨立的記憶痕跡,一種叫做字面痕跡:指對某事具體形象的記憶。比如你去商場買衣服,要貨比三家,那你就得清楚地記住第一家衣服賣200元,第二家賣250元,第三家賣230元。正因為你能夠清楚地記得每一家衣服賣的錢數,這才能做出最划算的交易。這就是字面痕跡的作用。另一種叫做要點痕跡,指對事件的整體印象,比起字面痕跡的細緻入微,要點痕跡要更加地提綱挈領。還是去買衣服,同樣的衣服前兩家都要賣到一千多塊,而最後一家只要賣二百多塊,最後一比,你就去第三家買衣服了。注意,這時候你就沒必要記得衣服是賣一千一百幾還是一千二百幾,又或是是賣二百三十幾,具體的數字變得不再重要,你只需要記得一個上千,一個只要二百多就夠了。這就是要點痕跡的作用。
字面痕跡和要點痕跡都可以幫我們記住一件事,只不過有的時候我們要記得分毫不差,有的時候記個大概就足夠了。但總有那麼一些「槓精「(比如我們的研究者)在一些明明記個大概就行的情況下,要考考我們對一些細枝末節、無關痛癢的小細節的記憶怎麼樣,於是錯誤記憶就發生了。
比如之前說到的推斷錯誤:給被試呈現某一特定場景的圖片(如兒童遊戲室)後,被試會錯誤的回憶出該場景中未被呈現,但屬於場景中典型物品的泰迪熊;或是當被試閱讀一段去餐廳吃飯的文本時,儘管文本中並未提及點菜這一步驟,已經對這一系列腳本了如指掌的被試們會錯誤的回憶出點菜這一環節。這是因為我們長這麼大,早知道遊戲室裡會有些什麼,或是點菜應該做什麼了。這些概括化的圖式或腳本就屬於要點痕跡的體現:給被試看張遊戲室的圖片,他嘍一眼就知道有什麼了,記個大概,結果就記錯了,沒有玩具熊說成有玩具熊了。
還有我們關聯性錯誤記憶的例子:被試在學習階段被要求識記一系列語義相關的單詞(如床鋪、做夢、打盹、疲倦、夜晚、睡醒、休息),並且這些單詞的語義均指向一個關鍵誘餌單詞(睡覺),但是這個關鍵誘餌在學習階段並未呈現過;結果發現,在之後的回憶或者再認測驗階段,被試 報告關鍵誘餌呈現過的概率非常之高, 甚至達到了對學習過單詞的擊中概率水平。也是因為一個詞表裡的詞全都是和睡覺相關的,要點痕跡使得被試錯把「睡覺」也當成是見過的了。
另外,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理論解釋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證實,我們不妨在以後的推文裡繼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