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傳統樂器製作口述:做「手藝人」,更要做「守藝人」

2021-01-08 書房記

樂器製作,借器表達、交流思想感情的技藝

作者:李貴龍(書房記專欄作家)

樂器,泛指可以用各種方法奏出音色音律的器物。也就是能夠發出樂音,並能進行音樂藝術再創造的器具。

樂器是人類很早就擁有的精神財產,通過演奏樂器,藉以表達、交流思想感情,並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從考古發掘和崖畫、畫像石、壁畫中,可以看到狩獵圍捕、信號傳遞、祭祀天地、戰爭助威或慶典舞蹈等都與樂器相連。

陝北漢畫像石中就有許多樂器演奏的圖像,有簫、笛、琴、箏、鼓、磬、琵琶等。可見,地處邊塞,荒涼貧窮的陝北,在飢餓和戰爭夾縫中艱難生存的人們,照樣吹簫撫琴、撞鐘擊磬、擊鼓彈箏,在樂器的演奏中或祭祀天地或歌舞娛樂,或慶祝豐收或歡度佳節,在娛神娛人中進行思想感情的表達和交流。

為了適應樂器的需求,隨之,產生了許多樂器製作工匠,代代相傳,樂器製作手藝傳承至今。

在古老的陝北黃土地上,民間樂器製作手藝人,主要製作二胡、板胡、三弦、四音和鼓、鑼、鑔、嗩吶等樂器。

隨著工廠化生產的樂器普及,在其明顯的質量、音色優勢衝擊下,民間樂器製作手藝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能夠堅守者寥若星辰。

綏德縣中角鎮義尚坪村的孫有才,可能是最後一位樂器製作守藝人。

孫有才口述

樂器製作是難以割捨的愛好

咱陝北人是樂天派,性格豪爽,積極向上,愛紅火熱鬧,無論有多大的艱難困苦也會樂觀地面對。有首秧歌是這麼唱的:「一年一個正月正,秧歌就是開門紅。老祖宗留下個老傳統,光緒三年也沒停。」光緒三年是個大年饉,整個陝北赤地一片,饑民呼號,餓殍遍野。面對如此兇險的災難,秧歌照樣扭,人們用歌舞娛神娛人,滋潤苦難的農家日月。

確實,歌舞娛樂成為咱陝北人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咱這塊土地上廟宇特別多,小村子裡一兩座,大村子三五座不等。廟多廟會也多,大廟會唱大戲,小廟會唱小戲,從春唱到冬一年四季唱個不停。無論大小戲班子都有樂隊,有樂隊就要用到樂器。加之,扭秧歌是過年的主要娛樂活動,大部分村子會組織秧歌隊鬧紅火,唱道情、演節目,樂隊伴奏必不可少。故此,樂器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自然,樂器製作手藝的生存空間很是廣闊。

我是木匠,又愛好音樂,有製作樂器的優越條件,加之愛學習、愛鑽研,年輕時就成了製作樂器的好手。幾十年走鄉串村做木活兒,遇到要製作樂器的,我就認真、細緻地給人家做。我做的二胡、三弦、板胡、四音工藝精緻,音色諧美,受到眾人的好評。

近些年,隨著工廠化生產的樂器普及,在其明顯的質量、音色優勢衝擊下,民間樂器製作手藝人幾乎沒有了存在的空間。我之所以堅守,是因為難以割捨幾十年一貫的愛好。現已年過七旬,閒居小城,以木雕和樂器製作為樂趣。幫音樂愛好者修修舊樂器,或制把二胡、板胡,也僅僅收點材料費,不為掙錢,為的是老手藝存在的價值。

工具普通材料特殊

樂器製作的工具與木匠的工具基本相同,主要有:

鋸子,用於將原木解成板材。

平刨,刨平刨光板材。

圓刨,刨圓琴杆用。

鑽子,在琴筒和琴杆上打孔。

刻刀,有平刀、圓刀和線刀等,用於雕刻琴桿頭飾和音窗。

砂紙,打磨構件。

刷子,上色和塗刷清漆。

樂器製作對材料的要求比較高,因為,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樂器的音量和音質好壞。

製作二胡、三弦、板胡、四音等樂器,根據構件不同,其材料也不同。

琴筒是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杜梨木、棗木和紅木製作。板胡用椰子殼做琴筒。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一個雕花木音窗,既起裝飾作用,也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皮有蟒皮和蛇皮兩種,蟒皮最佳。它是重要的發音體,質量的好壞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琴杆是支柱,亦是軀幹。製作琴杆的材料與琴筒相同。

琴軸,又名琴軫,起固定琴弦和調整音準的作用。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

弓子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從前用竹片和馬尾毛製作弓子。現在,弓杆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弓毛用尼龍絲或馬尾毛,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

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舊時,用羊麻腸製成,當下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另一種是絲弦。

千斤,又稱千金,對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其製作材料有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

琴馬,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

琴託是琴身的底託,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材料與琴筒相同。

另外,有膠水,用來粘琴箱琴皮;清漆和水色,為製成品上色塗漆進行裝飾美化。

一絲不苟的工藝

樂器要一絲不苟、精心製作,因為,不僅要求其音量高、音質好,且要求製作精緻,典雅養眼,有工藝品的美感。

首先,選材備料。製作樂器的材料必須嚴格挑選,不能有絲毫馬虎。樂器製作的行話,把樹木靠表皮的木質稱為一皮,一皮與芯木間的木質稱為二皮。製作樂器要用二皮,因其木質堅硬,紋理緊密,無疤節。取出二皮,分別解成製作琴筒與琴杆的板材,刨光備用。琴筒板材約2CM厚,琴杆板材約4CM厚。

下來製作琴筒。根據琴筒大小、造型要求,將板材解成相應大小的構件,用膠粘合成筒,砂紙打磨光潔,覆上琴皮,在相應的部位用鑽子鑽出安裝琴杆的孔。

製作琴杆。根據琴杆長短需求,將板材解成正方形的柱體,用圓刨刨成上粗下細的圓錐體,細心打磨至光潔,在相應的部位用鑽子鑽出安裝琴軸的孔。

用相應的板材製成琴軸和琴託。

取0.5CM左右的板材,透雕刻成有吉祥圖案的音窗。

還要雕刻或如意頭或龍頭或馬頭的琴桿頭,它是安在琴杆頂頭的一種裝飾物。

千斤、琴馬這些小構件,也要精心製作,不能因小而粗枝大葉。

所有構件製作完畢,要上色上漆,漆幹後,即可進行組裝。

首先,將音窗安在琴筒上,接直將琴筒、琴杆組合在一起,琴軸裝在琴杆上,裝好琴託,最後,裝上琴弦、弓子,安好琴馬、千斤,一把嶄新的胡琴就製成了。

樂器製作,製作的不僅僅是樂器,同時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因此,要選材精良,做工精細,才能製作出音質好、造型美的樂器來。

李貴龍,陝西省綏德縣人。現系中國漢畫研究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榆林市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審專家,綏徳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綏徳縣黃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文化綏徳》執行主編。先後撰著出版了《綏徳東漢畫像石》《綏德漢代畫像石》《綏德漢畫像石》《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等,其中《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作為大學生自選教材,被推薦登錄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

相關焦點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做香包 連雲港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手拉壺傳承人: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從「手藝人」到「守藝人」晨曦徐徐拉開了帷幕,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鋪滿了大地,金燦燦的。2019年7月12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團委一壺一蓋社會實踐隊走訪了潮州裕德堂手拉壺傳承人——張瑞端老師和張澤鋒校友。只有對做手拉壺感興趣,才能在做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做出一個真正具有文化意蘊的手拉壺。張澤鋒校友出生於百年老字號的手拉壺陶藝世家,從小就看父親做壺,時常被父親做壺時專注的眼神吸引,這極大地激發了他製作手拉壺的興趣。張澤鋒校友初三開始接觸手拉壺,高一受到學校舉辦的陶藝比賽的啟發,他便下定決心要把自家的手拉壺手藝繼承發展下去。「一開始學習手拉壺是源於興趣,但現在更多的是因為責任」。
  • 守藝| 高粱稈到他手裡就活了
    趙潤生也參與了「百龍壁」的製作。翻出相冊裡的老照片,他不無懷念地回憶說,90年代初那幾年,他們十幾個人跟著老師做了不少大型秸稈工藝品和建築模型,作品頻頻參展獲獎。可惜這類秸稈工藝品無法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徐耀德帶徒傳藝的計劃,在進行了幾年後因為經濟原因中斷。1995年後,趙潤生開起了裝裱店,不再專職做秸稈。
  • 守藝的第一次——木作體驗活動打造「獨一無二的筷子」
    「前腿弓,後腿蹬,兩手夾緊刨端平」,梁凱介紹,木筷雖是日常之物,樣式簡單、體積不大,但製作起來難度卻不小。一根小木條,通過刨、切、磨等工序,變成一頭粗一頭細、一頭方一頭圓、頂上還有寶塔蓋的模樣,既需要技巧,更考驗耐心。
  • 「守藝人」鄭銀聘做客線上文化交流會直播間 暢談中式家具、工藝...
    介紹清式古建築鬥拱模型  14歲開始做學徒,跟著師傅學習木雕,17歲出師走遍晉江為人製作「眠床」的鄭銀聘,不斷學習、精進自己的技術,並且緊跟時代的腳步,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鄭銀聘介紹道,好的中式家具用材上乘、質量過關,更耐用也更具收藏價值,使用時間越長越有「味道」,看似簡約實則並不簡單。中式家具的保養也極有講究,現在常用碧麗珠進行護理保養。「要提醒大家,不要用水擦拭中式家具,容易褪色、損壞。」鄭銀聘提醒網友。
  • 匠心60年:河北沙河「守藝人」和他的孔明鎖
    匠心60年:河北沙河「守藝人」和他的孔明鎖 2017-06-15張子乾 攝   中新網邢臺6月15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 張子乾)「這孔明鎖也叫魯班鎖,六子聯方,民間也叫六子疙瘩、難人木、憋悶棍、憋死牛、摔不開。它與九連環、華容道、七巧板,是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智力玩具,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孔明鎖製作技藝傳承人侯全辰一邊擺弄著他的「玩具」一邊說。
  • 裝裱制畫42載 揚州「書畫郎中」手藝人 更是「守藝人」
    62歲的馬明新從事裝裱師工作42年,精湛的手藝早已在揚州書畫界小有名氣。他把工作室設在家中,一邊盡孝,一邊傳承技藝,贏得了小區很多居民的掌聲。身為一名裝裱師,人們口中的「書畫郎中」,馬明新傳承手藝的方式很是「低調」,不開店、不設招牌,只在家中做手藝活,一般人無人介紹,根本找不到。裝裱制畫42年,馬明新在揚州書畫界早已小有名氣,在小區更是家喻戶曉。「30年前,曾經有一名書畫收藏愛好者登門請我幫忙,想為一幅鄭板橋的真跡裝裱。」
  • 汝州這位藝人純手工製作樂器傳承文化!
    青年時期的許佔川有一門街坊四鄰都羨慕的手藝——打家具,他靠著這門手藝在汝州城區謀生,後來跟著一個姓羅的老闆四處包活,偶然一次機會,羅老闆說讓他把琴盒組合起來,「就是把那種八塊小木板拼成一個八菱桶狀,隔天羅老闆一看,樂了,說我不僅家具做得好,這琴盒第一次做也好,細膩!以後就別打家具了,跟著我學做樂器吧,我手把手教你……」就這樣,許佔川走上了手制樂器的路。
  • 手起「藕絲」現 麥芽糖「守藝人」鄭雲安大展絕活
    曾經那些甜蜜的手藝是怎樣被「糖師傅」有溫度、有力度的手製作出來的?在許多「60後」、「70後」、「80後」的記憶中,甜而不粘牙的麥芽糖是兒時舌尖上的最愛,只要聽到大街小巷傳來「叮、叮、叮,兌糖兒咯!」的聲音,小夥伴們便會從家中翻出舊物「以物易物」與賣糖人換糖吃。
  • 「它」100斤做出來成品不到6斤,大爺卻堅持用傳統手藝,手工製作
    「它」100斤做出來成品不到6斤,大爺卻堅持用傳統手藝,手工製作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特別是在飲食方面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美食,那基本上是沒有人不喜歡,有些人只要一提起美食,那可以說是兩眼放光,
  • 南中醫學子尋訪中醫藥「守藝人」,用視頻日記記錄中醫藥守藝故事
    這個暑假,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校級重點團隊薪火實踐團,開展了「薪火傳承——探尋中醫藥守藝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師生們以視頻日記的方式記錄了中醫藥守藝人的故事,以新一代中醫藥守藝人的角度製作了微紀錄片。
  • 傳統手藝 紹興年糕的製作
    紹興人也愛吃年糕,多少年來,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今年元旦回家,筆者有幸目睹了現在紹興農村較為流行的手工年糕的製作全過程。容我一一介紹:1. 浸米、淘米首先,選取上等晚稻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配勻,接著在清水中洗淨後放入水缸中浸泡數日,再將米取出後淘洗乾淨。
  • 深藏於莆田王橋頭巷的竹器手藝!如今卻沒人學
    他說一般都是在屋外加工製作,屋裡主要作倉庫使用,今天的工作是做前幾天客人訂的凳腳矮小的四方小椅。老店鋪門口製作竹凳需經過裁竹、磚孔、削竹、組裝等工序,整個過程不用任何釘子或者膠水,完全是靠拼接組合而成,這是中國傳統竹凳最精妙的地方。
  • 傳統手藝拉絲麥芽糖,經典的客家小吃,自己做出來的味道很是正宗
    傳統手藝拉絲麥芽糖,經典的客家小吃,自己做出來的味道很是正宗。,現在的小吃由於加入了不少添加劑等,很多大人幾乎都是不會給自己的小孩子吃,但是對於以前用傳統手藝做出來的小吃,零添加的傳統小吃,大人是可以同意小孩子吃,只是現在很多已經逐漸消失。
  • 電聲、電子樂器能否取代傳統樂器
    電子樂器就是利用電子學技術,用電子元器件組成的電路,模擬傳統樂器的聲音波形,然後製作出各種樂器的音源,在經過放大後發出聲音;此時,發音原理改變,外形不怎麼變。現在的技術大多是採用「數碼採樣」來還原傳統樂器的音色。
  • 網紅界真正的「手藝人」,明明可以靠顏值非要拼手藝,做蛋糕超棒
    因此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要加入這個行列,成為網紅,但要成為網紅,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它就像明星成名一樣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網紅界真正的「手藝人」,明明可以靠顏值非要拼手藝,做蛋糕超棒!在快手直播平臺上,有一個做蛋糕超棒的甜品小妹。
  • 薌劇樂器製作或演奏有得學咯 阿港師開培訓班免費教學
    「『調皮』的阿港師也有音樂夢」追蹤阿港師開培訓班 免費傳技藝  真心想學薌劇樂器製作或演奏,都可以來,阿港師希望更多年輕人關注阿港師每天都會和樂器愛好者在廠裡吹拉彈唱  閩南網3月26日訊 家族四代人傳承、打造薌劇傳統樂器,龍海石碼「調皮」的阿港師不走尋常路,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完善(本報去年1月16日曾作報導)。
  • 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而按照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手工特製的純錫酒壺加熱,喝起來才更有勁道,黃酒壺因而與黃酒結下緣分,從此相伴流傳。甘肅省慶城縣非遺傳承人、玄馬鎮孔橋村的何平發便承襲了這門老手藝,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
  • 守藝|「小人國」裡的手藝烏託邦
    泥業務啟動的艱難自不必言,更大的考驗在於手藝的重新摔打與塑造——人,畢竟不是泥。最初做微縮人物,胡冰雪用陶泥。以為泥性雖然與上學時用過的雕塑泥不同,但和水、塑形、晾乾、入窯燒制,大約也只是工序繁簡的些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