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熬製出正宗的麥芽糖,必須先用清澈的井水浸泡大麥,老鄭每個月都會回老家金溪「閉關」熬糖,因為城裡的自來水漂白粉含量多,熬製出的麥芽糖會失去其原有甜味。
隨著春節腳步的臨近,老百姓們也開始備年貨了。糖點是年貨中必備的食品,它象徵著生活的甜蜜。在孩提時甜蜜的回憶中,最難忘的莫過於麥芽糖、花生糖、芝麻糖等糖點了。記憶裡的那份甜意,隨著歲月的流失而逐漸被淡忘;但總有一些回憶的味道不該被遺忘。曾經那些甜蜜的手藝是怎樣被「糖師傅」有溫度、有力度的手製作出來的?
在許多「60後」、「70後」、「80後」的記憶中,甜而不粘牙的麥芽糖是兒時舌尖上的最愛,只要聽到大街小巷傳來「叮、叮、叮,兌糖兒咯!」的聲音,小夥伴們便會從家中翻出舊物「以物易物」與賣糖人換糖吃。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挑著扁擔賣麥芽糖的「糖師傅」滿足了我們兒時貧乏的味蕾;而在當今,挑著扁擔賣麥芽糖的「糖師傅」幾乎消失在時光深處……手工麥芽糖代表著一個時代;對於我們,那是童年的甜美回憶;對於老一輩的「糖匠們」而言,是一代「匠人精神」的信仰。
2017年的元旦,在南昌市棉花巷賣麥芽糖的鄭雲安師傅的日常工作中,記者找到了「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這9個字真諦。出生於撫州市金谿縣的鄭雲安,祖上都是製作麥芽糖的「糖師傅」,他已是第七代傳人。年近半百的鄭雲安從22歲開始便跟著父親學徒,這份「甜蜜事業」他已經足足幹了27個春秋。街坊們都親切地稱呼他老鄭,老鄭也掌握了熬製手工麥芽糖的「絕學」。
冬末時分,棉花巷的街坊們聚集在老鄭的攤位前看他展示「絕活」。都說老鄭拉絲(製作藕絲糖的一種手法)功夫一流,只見他手起糖落,黃金閃閃的麥芽糖在糖板上翻滾,拉出的糖細如髮絲,長而不斷,遠看其外形似一團纖細而潔白無暇的藕絲。問及拉絲的「秘訣」時,老鄭逐漸打開了話匣子。
老鄭介紹道,製作麥芽糖一般有:浸、蒸、煮、榨、熬、打這幾道主要工序,再取其芽切碎備用;然後將糯米洗淨後與切碎的麥芽倒進鍋裡燜熟,經蒸煮、發酵、壓榨等十幾道工序後製成。為了熬製出正宗的麥芽糖,必須先用清澈的井水浸泡大麥,老鄭每個月都會回老家金溪「閉關」熬糖,因為城裡的自來水漂白粉含量多,熬製出的麥芽糖會失去其原有甜味。老鄭在講解製糖中一直強調,麥芽糖的精華已逐漸被現代工業糖給破壞了,機械化的生產毫無傳統手工製作的人情與溫度,他要把這份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直到找到傳承者。老鄭說,祖傳的這門甜蜜手藝可能要在他手裡失傳,兒女們都不願傳承這項「事業」……
在與老鄭的交流中,記者能感受到這位年近半百的老師傅對這門祖傳手藝是否能夠傳承的苦惱。在他飽經風霜的臉龐裡,皺紋縱橫的額頭上,無不透露出他對這門「絕學」將失傳的憂傷。
其實老鄭只是眾多民間「守藝人」的一個縮影,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民間手藝瀕臨失傳甚至已失傳。惟願人們在品嘗甜蜜的麥芽糖時,還有人能想起那些默默無聞一輩子堅守的「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