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定的年齡之後,家長就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家孩子能從1數到100」「我家孩子可以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我家孩子可以從100倒數」......
是不是這些話仿佛昨日之事猶在耳邊,確實我們的孩子在一定年齡之就要接觸數學,但是我們最常教給孩子的就是數數了吧。
但是孩子越長越大們就會發現,原來感覺很厲害的孩子,越來越吃力,越來越跟不上了。其實就是數學啟蒙上出現了問題。很多人認為的數學啟蒙就是數數數字,或者就是簡單加減法。
但是說起來數學啟蒙這件事,可不止有數數這麼簡單的。
史丹福大學教授曾經明確的指出:數學不是簡單教會孩子們數數和加減法,而是要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數學思維。
那麼怎麼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呢?
斯坦福學前教育學院的Deborah J. Stipek教授說:家長應該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多用空間語言 (the language of space) 和孩子交流,比如表示方位的詞彙。此外,表示形狀的詞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等也建議經常和孩子提及。
1. 感受空間感
「空間感」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果想讓一個孩子去真實的感受空間感的存在,那麼親身體驗就是最好的辦法。比如家裡最常見的快遞箱、收納箱還有一些小盒子,在孩子所能觸碰到的地方的所有的立體的物體都可以讓孩子去感受,去觸摸。比如一個快遞箱,「快遞在裡面」;還有平時說的上下左右、前後中間等詞都可以幫助孩子去理解。
我們可以讓孩子幫助拿東西,比如拿餐桌上的碗筷、手機下面的紙張,都是可以的,用最簡單的方式,講給孩子什麼是左面、右面,什麼是前面、後面。
2. 結合日常生活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關於數學的問題,比如我們下樓需要走多少臺階,去超市買零食我們付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還剩下多少錢。
我們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東西讓孩子被數學吸引,比如冰箱裡有幾根雪糕?吃掉一個還剩幾個?等等將數字和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這樣讓孩子去數,去算。孩子也能對數字這個抽象的事物有一個具體的了解。
3. 讓孩子體會到成功解開數學題的快樂
孩子對數學開始有了興趣,那麼我們接下來做的就是要保持住孩子的興趣。那麼讓孩子感受到解決掉題目的快樂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數學啟蒙時期的孩子都還小,任何的數學題目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那麼一旦孩子突破了這個挑戰,快樂也會伴著成功那一刻的成就感隨之而來。孩子感受到了快樂,也就會對這件事情越來越感興趣,不停的尋找這樣的快樂。我在家孩子在鍛鍊數學啟蒙的時候,我一般都是用生活中的事物平常發生的事來尋找和數學有關的來培養他,總算是沒白費心思。
我平時除了自己親自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還藉助了圖書力量,書裡的知識即科學又可以讓我省時省力。而且孩子也喜歡,這樣的一舉兩得的事情,自然是皆大歡喜。我當時給孩子選購的就是這本《數學啟蒙遊戲》在我的使用感受中,這本書貼合了我大部分想像,挺不錯的一本書。
4.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
能力和思維是抽象的,具體的表現就只在平時的練習中來體會,多多的練習,讓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跟得上出題人,在無意識中提升自己。培養孩子利用數學思維解決一些問題,讓數學思維成為孩子的思考習慣,平時要邊學邊用鍛鍊中提升數學的思維能力。比如:平常看日期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去找出每年的2月都有什麼差別找出其中的規律。
所以,各位家長不要覺得數學培養單單教幾個數字,就可以草草了事的,孩子的未來可是最重要的!#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