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電影《你是豬》,逼問出來的不是真相,而是社會的假象!

2021-01-21 豆芽罐子

在一個馬來西亞校園中,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一同在這邊接受教育,他們看似和平的共存,其實私底下卻是暗潮洶湧,因為資源分配的不公、本土與外來的世仇,造成彼此互看不順眼。此時某人不小心弄翻了一杯可樂,意外打翻了假面的和平,整間學校發生大暴動,更造成一名學生墜樓身亡……

從這個每次和人聊到都像在罵人的片名,就知道《你是豬》散發出的是強烈批判性,不管是在臺詞上的髒話連篇、劇情上各個種族對彼此的指控、或是針對社會制度毫不保留的針砭,這樣「政治不正確」的風格我想會讓好好先生/小姐們坐立難安。

這邊說的「政治不正確」並不是否定,它只是帶有堅定立場、沒有打算各方討好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考自己認不認同這部電影,畢竟在敘事上它也沒有保留空間讓觀眾去選邊站。

我非常喜歡《你是豬》的懸疑敘事方式。有很多的懸疑片都很喜歡用誤導觀眾來營造懸疑感,不惜拍出一段和結局相差甚大的畫面,為的只是鋪陳結局的逆轉,像是前幾年很紅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和臺灣電影《目擊者之追兇》都是這樣的類型。

但《你是豬》不一樣,因為片長只有60分鐘,所以在你還沒有時間去選擇相信誰之前,它就先把所有可能都攤在你面前,這樣除了沒有誤導之嫌,懸疑成分也加深不少,如果你喜歡不斷翻供的懸疑電影,那你也會喜歡《你是豬》。

雖然片長只有60分鐘,但片中要批判的事情可能比一般劇情電影還要來得多。在電影裡頭為了找出兇手,找來不同目擊者詢問不同的證詞,只是逼問出來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社會的假象。

我對於馬來西亞的文化背景並不是這麼熟悉,所以這邊不敢著墨太多,但它要講的議題其實在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現況,包括教育制度、校園暴力、種族歧視、民族對立、警力濫用,一部60分鐘的電影可以納進那麼多議題,野心很大,也都能有所論述,更可敬的是馬來西亞的言論氛圍,導演黃明志可以拍出如此「直白」的電影,敢言的精神值得敬佩。

雖然看似嚴肅的議題,但黃明志是個擅長幽默的人,因此在許多小地方放進他獨特的笑點,中和掉太過緊繃的氣氛。

大家對黃明志的印象可能是在音樂和MV上,但其實他早就拍過電影,所以不用擔心他的執導會有太多的紕漏,反而是看完後你會更佩服他,可以有勇氣去挑戰國家的底線(在我寫完這篇的時候,在馬來西亞有人舉報《你是豬》並確定立案,接下來他回國將會被關押到拘留所接受調查)。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種校園電影最怕年輕演員的生澀演技,但《你是豬》的年輕演員卻一個比一個厲害,在如此需要戲劇張力的電影中,發揮了他們的價值。

只是看完我有個想法,如果不要說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會不會比較好呢?畢竟《你是豬》有濃厚的改編意味,明顯的戲劇化讓人不斷意識到,這如果是真人真事那未免也太誇張,但如果這是虛構電影,一切又是多麼的合理,因此在這兩個想法的拉扯之下,我覺得觀眾可以抱著看虛構電影的心情來享受電影的樂趣,但在觀影之後則是用事件改編的電影來看待這嚴肅的議題。

相關焦點

  • 你所看到的真相,其實都是假象(深度好文)
    看看我們身邊吧,每天都有各種公司在投入金錢影響我們,從廣告、包裝、促銷,到電視、電影等等,採用各種各種方式渲染,從而影響你和你家人的消費,從中牟利。請大家記住這四句話:人們最想表達的,永遠不是內容本身,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人們最想得到的,永遠不是真正的價值,而是情感安慰;人們最想看到的,永遠不是真理或真相,而是各種希望;人們最容易被說服的,永遠不是道理,而是利益。以上這四句話就是商業的秘訣,也是社會的真相和本質。
  • 你所看到的真相,其實都是假象!(深度好文)
    看看我們身邊吧,每天都有各種公司在投入金錢影響我們,從廣告、包裝、促銷,到電視、電影等等,採用各種各種方式渲染,從而影響你和你家人的消費,從中牟利。請大家記住這四句話:人們最想表達的,永遠不是內容本身,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人們最想得到的,永遠不是真正的價值,而是情感安慰;人們最想看到的,永遠不是真理或真相,而是各種希望;人們最容易被說服的,永遠不是道理,而是利益。以上這四句話就是商業的秘訣,也是社會的真相和本質。
  • 且慢向馬來西亞「要真相」
    「為什麼拖延一周公布劫機真相?」等等。另一篇有影響力的評論文章題為「馬來西亞政府,你傷害了整個世界」,語氣極為激動,「你將真相沉入世人無處搜尋的海底,你就欠下了154名中國公民必須死要見屍的明白,欠下了對13億中國人一個必須告知的實情,欠下了對239條生命必須明確的一個交待。」
  • 獻禮電影觸痛馬來西亞歷史傷疤 華人被指元兇
    這部電影由馬來西亞政府出資480萬林吉特(約合900萬元人民幣)拍攝,原計劃在今年5月馬大選前上映,由於擔心影片引起華裔選民不滿,所以推遲到8月29日才上映。電影將華人描繪成「5·13」事件的「元兇」,片中的馬來人則表現了克制、品格高尚。馬來西亞當地輿論分析說,執政黨國民陣線在本次大選中雖然險勝但實力大減,並將此歸咎於華裔選民背叛。
  • 風靡全球的粉紅豬小妹佩奇不是社會人,而是完美社會
    這部連載卡通片來自英國,2004年出品,每集十分鐘,名曰《佩佩豬》,又譯《粉紅豬小妹》。豬小妹叫做佩佩,和弟弟喬治、媽媽豬、爸爸豬幸福的生活在綠色小山丘頂的大白房子裡。爺爺豬和奶奶豬養著一隻名叫波立的彩色鸚鵡,他們開車出去度假的時候,會把愛吃飼料的波立寄放在佩佩家。佩佩有許多好朋友,比如蘇西羊、佩德羅馬、艾米麗象。
  • 危險的「曼德拉效應」:讓人處於假象和真相併存的雙重空間中
    所謂「曼德拉效應」其實與「蝴蝶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未發生的事,卻往往被人認為發生過,而後所演變出來的事物就發生了變化。換而言之,也就是說「人們記憶與事實不符」,而產生出的錯誤判斷或解讀,這些錯誤判斷以及解讀很容易影響未來事物的變局,甚至可以改變歷史進程。
  • 閱片丨《愚行錄》:日本不是格差社會,而是階級社會
    日本的懸疑類電影,不時出佳作。  近日,一部講述一個家庭慘遭滅門,一名記者探尋真相,一個女子虐待兒童的電影《愚行錄》,在輿論場引發極大關注,人們紛紛盛讚這是一部可以與《白夜行》相媲美的影片。  而阻止她們夢想成真的,不是自身的不努力,而是電影《愚行錄》中稻村的一句話:日本不是格差社會,而是階級社會。在格差社會中,收入和成就決定個人在社會當中的位置,而在階級社會中,個人的出身就決定了個人在社會當中的位置。所以無論光子再怎麼努力考入名校,再怎麼努力想要融入「內部生」群體,都不過是徒勞。
  • 你眼睛所能直接看到的東西,都是假象!
    作者:水木然人生有很多重要的道理,如果你早一天搞明白,就可以早一天幸福。其中最需要弄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你眼睛看到的都是假象,你用心看到的才是真相!當你徹底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就能一眼看透所有事物的真相!
  • 馬來西亞電影《光》:讓關愛如陽光,流動吧
    與此同時,最近新上映的馬來西亞電影《光》,則也是一道明媚陽光,照亮世人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而繼續好好生活。 這不就是青春勵志電影嗎?其實不盡然,這是關於一部關愛自閉症患者的馬來西亞電影。但它又不是全都以沉重的紀錄片的形式彰顯這種特殊人群自閉症人的心理和活動情況,而是從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去書寫這部關於成人童話的好電影。
  • 黑馬改編電影《誤殺》,素察之死的真相,這些細節你看懂了嗎?
    《誤殺》這部電影於2019年底上映,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此次中國版的電影由肖央、譚卓、陳衝、姜皓文主演。在上映以後評分也非常高,也算是改編較為成功的一部電影了。說是改編,其實相較於原版電影《誤殺瞞天記》,裡面的改變並不是很多,但是在這部電影裡肖央的演技讓人眼前一亮。《誤殺》講的是一個富二代素察,他的母親是警察局局長,父親是正在參加選舉的議員,他在參加夏令營的時候,下藥迷奸了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這個女孩正是由肖央飾演的李維傑的女兒。
  • 社會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
    最近,我跟一位朋友聊天,談到了當今社會的亂象:隨地吐痰、肆意插隊、賣豬肉大姐邊抽菸邊賣貨等等等等。其實我並沒有指望我的朋友會跟我碰撞出什麼更好的語言,但是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 ,她說:「你的想法太偏激了,現在都這樣兒,就你事兒多!」
  • 《李茶的姑媽》:「喜劇怪才」黃才倫原來是「電影天才」
    又一部開心麻花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李茶的姑媽》,跟以往開心麻花作品的最大共同點就是依然用喜劇的形式揭示現實生活中的假象,反映尖銳的社會問題,不是單純惡搞的喜劇電影,而是披著喜劇外殼,講得是有道理的故事。
  • 朋友圈裡,那些你以為的真相,也許是假象
    其實,朋友圈裡,那些你以為的真相,也許是假象。虛虛實實的網絡,你可以相信,但不可全信;來來往往的朋友,也許是真朋友,也許是互相利用的人,談不上是朋友。1.朋友圈裡,天天很忙的人,往往活得無所事事。真正很忙的人,不會在朋友圈裡,而是活在現實之中。他用汗水澆灌理想之花,用實打實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2.朋友圈裡,隔三差五去旅行的人,也許只是在炫耀而已。我的同學兜兜,每個月都會去幾個景點,我以為他成為了旅遊節目的主持人,還調侃他說,「你的朋友圈裡,天天帶著我們去旅行,太謝謝你了。」
  • 盤點犯罪電影《誤殺》精彩瞬間
    電影《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由陳思成監製,柯汶利導演,從《唐探1》到《唐探2》主演肖央已經完成了演技上的質變,這一次懸疑題材,駕輕就熟。兩位影后級別演員陳衝與譚卓瘋狂飆戲,電影很多鏡頭語言代替了文本敘事,堪稱經典的雨中挖墳戲,對電影《蒙太奇》的模仿與分析。
  • 「生孩子不是肥胖的理由」,多少人被生育「假象」蒙蔽了雙眼
    生育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是一場身心的劫難,要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屈辱。故意隱藏生育之痛,鼓吹「完美媽媽」,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被「假象」所騙,將媽媽推入一個又一個的深淵。丈夫追求她的時候,口口聲聲說:「我真的想把你養胖,因為養胖之後你就不會跑了。」後來因為懷孕生子,原本苗條的劉女士,產後胖了80斤。隨後丈夫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你瘦的時候怎麼作都可以,但現在這個樣子我接受不了。」最後,兩人以離婚收場。
  • 馬來西亞人能拍好香港電影?
    越來越多的港片顯得並不是那麼的純正,在這個基礎之上,香港電影開始有了新的定義。範圍上擴大了很多,之前的香港電影僅僅是香港電影公司出品的,而現在只要是有香港元素,加之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即使不是香港本地的電影公司出品,也能算是泛香港電影。
  • 悲傷逆流成河:為什麼電影不是懷孕而是傳染病,原來暗示2個含義
    很多人都說如果你覺得最近很壓抑,但是有哭不出來,那建議你可以來看看這部影片,保證讓你哭到不行,下面就備好紙巾和小編一起來講述這部影片的大致內容吧!   然而,在電影中,易遙並不是因為懷孕而是被媽媽的客人傳染致病,當易遙到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告訴她她可能是被人傳染,而易遙本來是想要告訴她的媽媽,卻被她的媽媽大罵是因為要錢,
  • 真實世界是自我意志映射出來的假象
    一個成年人的思維,是從成千上萬種意志中,隨機搭配,從而構成了表面上看似「獨一無二」的你。你我都受著周圍人的意志影響,連最聰明的人也是。要是一個人的意志在所有人之上,那麼他就沒有朋友,只能找個孤島居住,且不跟任何人說話,不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不是鋼鐵的牢籠,而是內心的高牆
    不過,比證明是不是自然卷,證明你媽是你媽更難的,恐怕就是讓一個人證明自己不是瘋子了!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細思恐極,會把人逼瘋的事情。當然,也是電影《禁錮之地》整個故事的出發點!關鍵是,真相似乎總在你眼前一晃而過,而你卻抓不著,所以代入感也很強。你會情不自禁的跟著記者的腳步取探求真相……有意思的是,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還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在電影裡扮演院長的,竟然是美劇《越獄》中的超級反派T-bag羅伯特·克耐普。他陰鬱的氣質,可以說是與這家背景盤根錯節,看似牢不可破的瘋人院不謀而合,而他的參演,也為這部電影的品質又加上了一道保險。
  • 馬來西亞電影 在邕展映打動人心
    本報訊(記者李宗文 實習生廖珊)9日,「2020年中國-東協(馬來西亞)電影展映」首映場在南寧民族影城啟動。此次首映活動展播的影片是馬來西亞電影《那個人》。   12月9日至14日,「2020年中國-東協(馬來西亞)電影展映」登陸南寧民族影城。此次活動是「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入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