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片丨《愚行錄》:日本不是格差社會,而是階級社會

2021-01-08 浙江在線

  日本的懸疑類電影,不時出佳作。

  近日,一部講述一個家庭慘遭滅門,一名記者探尋真相,一個女子虐待兒童的電影《愚行錄》,在輿論場引發極大關注,人們紛紛盛讚這是一部可以與《白夜行》相媲美的影片。

  看過《白夜行》的人,大概至今還對電影中男女主間的「共生」關係記憶深刻。笹垣警官曾說,雪穗和亮司是槍蝦和蝦虎魚的關係,蝦虎魚總是在槍蝦身邊守護。最終,為了女主的幸福,「蝦虎魚」選擇了自殺,在女主面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這看似是「共生」,實則是「寄生」的關係。

  在沒有觀看《愚行錄》前,我一直對《白夜行》中「黑暗人性」的刻畫恐懼萬分,因為那樣的黑暗好像只要一點點觸動,就會形成一個無底黑洞。而人一旦跌落,就會一直沉淪,直至死亡。就像《白夜行》中的亮司,就像《愚行錄》中的光子。

  但死亡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毀滅,人性的毀滅。就像雪穗看著從小保護自己的人死在眼前,卻只是淡淡地轉身,仿佛一切與己無關。就像光子「虐待」自己的孩子,讓3歲孩子只有1歲孩子般大小,活活餓死了他。人性,在她們身上都已全部褪去,甚至不如野獸。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心底所噴湧而出的憤怒。但在細細揣摩她們的生活,了解她們這樣活著的原因後,心底剩下的卻只有嘆息和無奈了。因為她們拼盡一生,受盡苦難,甚至不惜犧牲人性所想要換來的,不過是遠離爛泥般的人生,過上如陽光一般燦爛的日子。

  而阻止她們夢想成真的,不是自身的不努力,而是電影《愚行錄》中稻村的一句話:日本不是格差社會,而是階級社會。在格差社會中,收入和成就決定個人在社會當中的位置,而在階級社會中,個人的出身就決定了個人在社會當中的位置。所以無論光子再怎麼努力考入名校,再怎麼努力想要融入「內部生」群體,都不過是徒勞。

  有網友曾說,日本社會底層是那些犯罪入獄者,不管多少年,出來基本代表永遠沒有工作了,所以日本很少出現小偷,因為要幹就幹大票的。而日常中,幾乎每個日本人都在被附近的鄰裡監視著,這是一個一言不合就舉報的社會。為什麼要舉報?因為階層社會中,每個人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你要想上,就必須踩著別人上,或把其他人拉下階層。

  所以當光子因虐童被捕時,光子的哥哥才會那麼迫切地想要去尋找知道夏原一家秘密的人,才會在聽宮村提到光子可能是嫌疑人時,就痛下殺手。因為他知道,如果警察通過虐童案牽連出殺人案,光子會被踩在社會的最底層,而她一旦跌下去,就真的再也爬不起來了。

  在階層社會中,上層的人永遠享受著社會上一切有利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又保障著他們不會跌落到下一層。於是,底層的人永遠一心向上爬,而頂層的人則永遠笑看風雲。

  更無奈的是,底層的人要想進入上流社會,窄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成為對上流社會有用的人,利用一切手段滿足上流社會人士的「特殊癖好」,比如夏原通過源源不斷為上層社會輸送可供玩樂的美女而融入其中。

  另一條是不計一切代價通過婚姻的手段來躋身上流社會,進而徹底洗白自身。比如,雪穗為了嫁入上流社會,不僅讓亮司清除了這條路上的一切障礙,甚至還找人強姦了美佳,讓這個未來的繼女深陷黑暗,無力再對抗她。

  相比雪穗,光子其實單純很多。即便小時候曾被父親強暴、被母親拋棄,她也一直堅信只要努力,一切都會變好的。她努力學習,考入名校,也並不是為了躋身上流社會,而是為了比現在過得更好。但就是這麼努力的她,還是被那些比她更有野心的人所利用,成為供上層社會玩樂的「工具」,最終連「工具」屬性都消失了,再次回到社會底層。

  有人說,光子太貪心,才會毀了自己的人生。可是,哪個少女不懷春,光子渴望的也不過是有人愛罷了。如果連這也算貪心,那什麼才是不貪心?她一次次嘗試,卻一次次被利用,而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曾伸手想要救她一把,卻一個個都怪她太貪心,這又是什麼道理?

  有人說,光子可以選擇逃離,像宮村一樣。可是,宮村曾留學美國,接受過西方教育。換句話說,她的出身本來就不錯,所以有能力反擊。但光子出生在社會底層,從小在父親的暴力下長大,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反抗」二字之於她,根本從未想過,更不用說實踐了。

  所以,即便被整個學校拋棄,光子也沒有過絲毫反抗,更未曾想過報復,而只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階層,躲起來舔舐傷口罷了。

  可以說,直到再次遇到夏原前,光子一直是善良的,或者更準確的說,她一直在用善良壓抑自己的痛苦,試著原諒所有傷害過自己的人。可再次相遇,夏原不僅對光子視而不見,還過上了光子夢寐以求的生活,而這一切卻是以踩著光子為代價換來的。那一刻,光子內心的人性終於崩塌了。

  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如此努力想要去過的人生,其他人卻可以如此輕而易舉的獲得。她也不明白,為什麼踩著別人的人,踐踏別人生活的人,卻可以輕而易舉的躋身上一層社會。她看不透這個社會,所以最終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而雪穗看透了這個社會,學會了躋身上流社會的一切辦法,於是一步一步地抵達了理想的階層。這是《白夜行》試圖告訴我們的一個社會現實:一個不折手段的人,是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的。

  但《愚行錄》卻要告訴我們:即便這樣的人達成了目的,她也不過是愚且惡的人,或者更確切的說,她已經不是人了,而只是一個「容器」。就像夏原一樣,即便躋身了上流社會,她和他的丈夫仍舊是唯利是圖,以利用他人來換得自己利益的「容器」罷了,自己的空虛靠自己永遠無法填滿。

  更甚者,《愚行錄》還試圖用上「惡人必有惡報」一招,讓夏原一家慘死在自己家中。它似乎試圖在說,雖然日本社會有看不見的階層,但也會有看得見的反撲,這個社會誰也別想好過。

  但這樣的反抗,更多不過是《愚行錄》導演的一廂情願罷了。因為最終反抗的光子和夏原一樣消失在了這個世界,而真正的上層社會,卻根本不知道到這一切曾經發生過。

  就像《北京摺疊》一書中所描繪的一樣,不同階層生活的是不同空間,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無論在第一、第二空間穿梭了多少次,最終還是要回歸第三空間。因為,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階層就早已決定了你的一生。

  可是,這樣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屬於人的社會了。

相關焦點

  • 《愚行錄》|致鬱好片,亂倫、虐童、性交易都不是這部電影的噱頭
    今年的上海電影節為觀眾們貢獻了一大波好片,其中最讓南哥期待的就是《愚行錄》了。在上海電影節上的亮相為《愚行錄》刷出了一波爆炸的口碑,「致鬱」「陰冷」「人性」等都是觀眾為其貼上的關鍵詞。說真的,論致鬱日本影片絕對世界一流。
  • 《愚行錄》:影片中的社會便是現實
    電影《愚行錄》今年上半年在日本上映時曾引來不少關注。妻夫木聰飾演田中片中的社會和日本的社會一樣,被嚴密地分為了上層和下層兩個部分。故事裡的兩對男女:田向夫婦和田中兄妹,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下部社會的人。你可以譴責他們的不擇手段,但也不要忘了同時譴責逼著他們那麼做的社會本身。而他們的死亡也宣告了他們以及和他們一樣的許多人是無法逃脫由日本社會本身所分配的「宿命」的。
  • 【讀新書】《格差社會》/日本的貧富差距與階層固化
    通過日本社會中關於日本是否還是「一億總中流」(意思是日本有一億的中產階層。是不是又是很東洋的表達)的爭論開始。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日本收入差距很大,是個「格差社會」。在章末順便批判了一下小泉政府。因為小泉政府說日本的格差社會不過是表象,是由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變化造成的一種臨時的現象,實際上格差並沒有擴大。作者對這一觀點毫無疑問是批判的一塌糊塗的。同時說日本在近10-15年來社會保障無論在質還是量上都呈現縮小趨勢。 第二章,三個字:自變量。
  • 【薊門決策】潘妮妮:「寬鬆教育」變「格差教育」,日本是否早已淪為階級社會?
    第一,「寬鬆政策」在日本造成的負面效果,2016年日本宣布廢除「寬鬆教育」政策,重新回到加強基礎教育的路數上,說明日本已經承認這個政策失敗了。第二,「寬鬆教育」啟動時日本的政治與社會狀況。第三,「寬鬆教育」變成「格差教育」,格差就是一種差異很大,結構性的分化,這是「寬鬆教育」最大的失敗、最負面的社會影響。
  • 亂倫、虐童和滅門,並不是這片的最大看點
    除了個人巨大的生存壓力之外;這部劇還為我們展示了日本社會當下, 階級區分的現狀。女主想要獲得的生活,有些並不能靠努力來取得;而是 由家庭出身和階層 等非人力因素決定。類似的情節,在一部日本犯罪片中也出現了。
  • 不平等就像一座冰山,仍是美國社會的階級禁忌
    1999年初版的《新階級社會:美國夢的終結?》,如今已出到第四版。來自美國三所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在書中描繪的社會圖景,已不是二戰前高度不平等的金字塔結構,也不是為人熟知也令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穩定的鑽石型(橄欖型)結構,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結構——他們將之命名為「雙鑽石型結構」。
  • 《愚行錄》推薦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比《怒》還怒,比《錯亂的一代》還錯亂的《愚行錄》,超乎想像的顛覆關係。可以說「光妹」滿島光與「小七」妻夫木聰已經提前預定了今年的日本奧斯卡。光妹就像小天使一樣出現在電影預告片中,但你萬萬想不到她經歷了什麼。你也萬萬想不到,作為哥哥的小七又做出了什麼樣的回應。
  • 日本低欲望社會竟是源自996?
    ,除了老生常談的調查「日本人無性經驗比例」,就是社會學者李春玲與旅日作家薩蘇分析日本格差社會。平成年代的日本人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在這樣的工作時間中度過的,在為社會取得極大利益的同時,也影響了家庭和諧。日本主婦嚴重與社會脫軌,而男人則面對重大的壓力。這樣對社會發展實際是很不平衡的。讓人懷疑日本就是因為不盛行雙職工,才會加重男性工作負擔。兩種性別的工作量都加到一種身上,不996怎麼維持社會運作呢?
  • 階級固化卻百花齊放,260年的日本社會
    江戶時代的開創結束了日本戰國時期的群雄割據局面,走向統一。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基礎,政治的安定也促進了江戶時期的經濟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江戶時代的日本是什麼樣的? 社會環境與階層
  • 挖掘真相的記者,原來就是掩埋真相的人,高分懸疑電影《愚行錄》
    電影《愚行錄》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圍繞著妻夫木聰扮演的記者對一樁未破解的滅門慘案為主線,對死者夫婦朋友同事的採訪展現出他們的社會形象,而記者的妹妹似乎也與死者有交集。整部影片以一種沉悶、陰鬱的藝術手法,以及導演對影片節奏的把控,很好的突出了電影的核心——日本社會的階級固化。
  • 這四部悲傷的懸疑電影,《愚行錄》在列,你看過哪一部?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這四部悲傷的懸疑電影,《愚行錄》在列,你看過哪一部?祈禱落幕時劇中的畫面看起來很舒服,街景什麼的。劇情的推進比較多靠直白的口述。原著忘得7788了,但看著書中的文字變成畫面呈現在眼前,感覺挺棒的。
  • 豆瓣7.7分《愚行錄》:打不破的固化階級社會引發的悲劇
    《愚行錄》(2016)日本文化中,很多女性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年薪可觀的伴侶,確定結婚後在眾人的祝福羨慕中離職,成為全職太太全心全意支持丈夫。這種離職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壽退社。在原著中,男同事對這種能瞄準獵物迎男而上的女性有著敏銳犀利的見解:我認為女人分成兩種。一種可以為了抓住盯著的獵物不擇手段,另一種則做不到。做不到的種類很多。
  • 社會階級在當今英國有多重要?
    愛也好,恨也罷,很多人都把社會等級制度與喝下午茶、聊天氣一併視為英國生活的典型特色。「階級差異不會消失,只不過是改頭換面罷了。」 英國社會學家理察·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寫道。「每個年代裡,我們都謊稱已經埋葬了社會階級,然而棺材卻一直是空的。」
  • 第5節 封建制度與社會階級
    這種現象,還是中國三千年前的制度,除了皇帝公卿藩主武士治者階級而外,其餘的人,都不承認有完全的人格。此外還有一種第四、五層階級的最苦人民,叫「穢多」、「非人」,是完全驅逐到人類生活以外的。那些武士,往往制了一把新刀,要試驗刀的利鈍,可以隨便去找一個「非人」殺。而最奇妙的,就是連這特殊的階級制,也借用著佛經中的用語。此種殘酷的社會組織和治者階級的殘酷習慣,可以證明日本的文化年代之淺與程度之低了。
  •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時常想,教員若面對今天之中國,100年後,又會寫下怎樣的階級分析呢? 這是一篇讀後感,也嘗試夾雜一點對當代的思考。 原文開門見山道出寫作目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首要問題。所以要分析中國社會各個階級的特點,以找到朋友、區分敵人。
  • 李公明 | 一周書記: 記憶中的階級創傷與 ……社會批判
    在埃裡蓬的回憶與反思中,「階級」不是一個被封存在政治教科書中的概念,不是一個虛假的、只用來作為動員或鎮壓工具的口號,而是在生產流水線與豪華會所之間、連片公租房與花園後面的獨棟住宅之間、小酒館的低俗娛樂與高雅藝術殿堂之間的一道真實籬笆;是即便在一種眼神、一陣笑聲中都能夠準確辨認出來的距離與感受,是一種無師自通和無法拋棄的身份認同。關鍵詞之二是「批判」。
  • 「紅樓夢社會」各階級的初步分析(上)
    我們把《紅樓夢》當作言情小說,掌故小說,哲學小說,政治小說看,卻把他描寫的社會情形,一概忘記了,這卻斷斷不可。書裡面的社會情形,正是吾國社會極好的一幅寫照。……雖然裡面寫貴族的家庭多,貧苦的家庭,卻也不是完全不寫。其餘社會上各種階級的人,也都帶著一。可知這書是的確批評社會的書了。
  • 深度日本:那些年收一百萬日元生活在麥當勞裡的日本人..
    估計提起日本,很多人都會認為這裡的生活壓力小,雖然吃的住的比較貴,但是相應的收入也多。再怎麼沒有錢,只要好好工作維持個正常的生活應該沒問題吧。  實際上,日本近些年由於「格差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也許對於有些人來說每一天面對的已經不是生活壓力,而是生存的壓力!什麼是「格差社會」?
  • BBC把人劃為7等,你在英國屬於什麼社會階級?
    BBC採用了更為科學的方式去調查和分析當今社會的階級問題,不再簡單粗暴地只根據職業去劃分,而是綜合分析了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這三大因素。
  • 《愚行錄》黑暗裡的微光蕩漾
    妻夫木聰在《愚行錄》飾演周刊記者,追查一件滅門血案,卻發現涉入虐兒案的妹妹竟也與兇案有所瓜葛。波蘭洛茲電影學院畢業的石川慶,改編拍攝了貫井德郎的推理小說《愚行錄》。無論原著或電影都黯影幢幢,直指自稱萬物之靈的人,很多時候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