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志(三)
意志本身就是假想的產物,我們所接受的意志都是後天輸入的,從不同的人身上疊加而來。那些自稱為「獨立的我」並非真正的完全新生,他大腦裡裝的思維可都是「別人」的意志,僅有極少數是原創的。一個成年人的思維,是從成千上萬種意志中,隨機搭配,從而構成了表面上看似「獨一無二」的你。
你我都受著周圍人的意志影響,連最聰明的人也是。要是一個人的意志在所有人之上,那麼他就沒有朋友,只能找個孤島居住,且不跟任何人說話,不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在人類活動裡,意志的交叉疊加時刻都在發生,我們結識不一樣的朋友,去到不一樣的地方,碰到不一樣的事情,都是一次新的強意志疊加。好啦,就不說新的,哪怕是舊的,我們日常生活裡那些一層不變的東西,也都在跟你的大腦進行意志交換,只是你常常忽略了而已。
就拿電影、小說、明星來說,我們所熟知的這些無不是通過各種渠道在渲染傳播。我們在手機在看到,在電視上看到,在電梯廣告裡看到,在朋友耳裡聽到。你瞧,意志(例如說某明星)並沒有變,但是卻在不同層面給你施加了影響,它通過百人千面的沉澱(循環),最終讓你認可並接受了它,甚至與周邊人在思維上達成了「共識」,這就是強意志的本性。
所有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並默認為「正統」的東西都是被設計出來的。意志最先被創造出來,而後擴大跟風並形成了循環。
拿我們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視的「時間」來舉例。對於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這已經是共識了,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太陽東升西落,白天黑夜交替更迭,如此景象反覆重演。外界客觀存在不變,而人卻要為它規定意志,定了個時間點:天。天的累積而後有了月,月累積年,年累積稱作世紀,於是人類便有了歷史。而客觀存在卻是每天相同的日升日落,白天黑夜的更替循環。這些現象跟時間可壓根就沒有關聯的呀。
意志被創造出來是為了指引,不同的意志劃定了不同的框架界限。意志並無對錯之分,只是被劃分了道德界限,哪些是對的值得提倡,哪些是不對的全力打壓。社會意志的多樣性應該共存,有些在道德之內法律之外的事物其實也可以融入社會。這麼說並非要反社會,而是意志本應該扁平化,去掉「有色」眼鏡。人的思維中心在哪,人就掉入了哪種意志循環中。結婚、工作的偏向,就說明意志的強加點。
一樣東西能吸引你,就證明這樣東西能夠強加意志給你的思維;反之,則說明此意志無法強加給思維。我們常說的俗語「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句話,表面上看這解析了為何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東西,但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強意志力」。在聽到這句話之後的人,其實是受了這句話本身的影響,才有了新的判斷。最典型的句子,某個大V說某某電影是經典電影,那麼他的粉絲就把電影封為經典,其實粉絲們受的是大V的意志影響,而非電影本身。
一件東西在比喻(類比)之後就悄悄轉移了意志,後來者所接收到的意志並不是原先事物本來的意圖,而是被創造出來的另一種意志。
所有的東西都受意志掌控的,如果我們想做一個透徹的人,就要儘量抽空思想,甚至連「抽空」這兩字都要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