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餓了嗎廣告新片:滑著滑板送外賣,隨叫隨到的藍騎士!

2020-12-22 哲知之

王一博新的餓了嗎廣告大片,餓了嗎9785號藍騎士來送外賣了!

王一博在店裡吃東西,背後桌的客人,在討論送東西很快的外賣小哥,說的就是一博這位藍騎士!

王一博半夜滑著滑板來送外賣,這樣的藍朋友請給我來一打!

因為水太大,街道積水,王一博只能滑著皮划艇送外賣,這也太敬業了吧!

夜晚家裡的燈壞了,藍騎士送來燈泡,家裡的孩子寫作業不用愁!

王一博把附近小區的流浪貓,都餵得胖了好幾圈,又是擼貓的一天!

夜晚悄悄點宵夜,為了不被家人發現,從樓上放下籃子來拿外賣,萬能的藍騎士,宵夜無罪,滿足你的要求!

王一博又在聽牆根,謝允也是很喜歡偷聽,聽著別人在背後誇自己,肯定心裡在暗喜。

不平凡的2020,無數藍騎士和大家一起經歷了風風雨雨,經歷了陽光彩虹,每一次出發,都讓城市生活多一分溫暖、便捷和美好。元旦將至,新的生活開始了,你愛上了麼?

冬至到了,餃子吃了嗎?

聖誕快到了,平安果買了嗎?

天冷了,吃火鍋了嗎?

今天給自己打氣了麼,作業寫完了麼?

相關焦點

  • 餓了麼藍騎士:這屆年輕人的哆啦a夢
    最近一則新年廣告《小哥們兒》,正是藉由真實的騎手故事做創意發散,並邀請年輕偶像王一博拍攝了下面這條視頻。就像王一博塑造的「9785號藍騎士」這個人物形象,早在今年7月餓了麼打造的6支微電影中出現過了,亦是一位騎著摩託去完成各式各樣的訂單需求的「藍騎士」。但這次在雙重視角和不同身份的多元碰撞中,更像是六支系列片的總結,產出了更深層次的內容。
  • 電子工程師放棄3萬月薪當餓了麼藍騎士:送外賣更快樂
    不如跑外賣,可以跟別人聊天,可以自己掌控時間,穿梭在大街小巷,自由自在。2016年,陳敏放棄了這份高薪的職業,轉而來到杭州成為一名餓了麼藍騎士。他說工作最大的感受是充實,不再過著朝九晚五雙休的工作,累並快樂著。他的工作中也遇到困難,因為從事的是服務行業工作,經常自我調整心態,克服重重困難,最多的時候一天送出100多單。
  • 王一博微視頻太絕了!粉絲:我想要9785號外賣小哥送外賣!
    雖然很多人都說昨天王一博全程肉眼可見的不開心,甚至這個話題還上了熱搜。不管是有心人還是抱著什麼的原因心態,把這個話題送上熱搜。但是粉絲想對你說:王一博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他自己拼搏來的,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到現在。「奮力一搏」不是隨口喊喊的口頭話。
  • ...201221 王一博上線發布餓了麼廣告新片 和9785號騎手一起迎接2021
    [王一博][新聞]201221 王一博上線發布餓了麼廣告新片 和9785號騎手一起迎接2021 2020-12-21 09:24:01 來源:微博 13850次閱讀
  • 重慶外賣女騎手感動全場,獲餓了麼藍騎士節「微光獎」
    「有些區域不讓停車,有些物業不讓外賣員上樓,這讓人怎麼送」……12月17日,在藍騎士節上,餓了麼CEO王磊、餓了麼副總裁劉歆楊受到外賣騎手們的現場提問。針對諸如電梯擁堵、商戶出餐慢等騎手呼聲最高的7個異常配送場景,餓了麼將通過更靈活的配送時間和更具有人情味的規則,同時加強智能設備投入,通過新辦法尋求優化「解法」。
  • 餓了麼發布00後藍騎士報告:1.2萬名大學生疫情下兼職送外賣
    最近,廣州大二學生吳澤杭在疫情期間利用空閒時間送外賣的故事登上熱搜,網友評論:「自己努力,值得自豪」。7月22日,餓了麼發布《2020年00後藍騎士報告》顯示,疫情以來,有1.2萬名00後大學生決定不靠父母靠自己,兼職送起外賣。
  • 餓了麼藍騎士開啟換裝 網友曬的外賣小哥制服亮了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餓了麼最新資訊 > 正文 餓了麼藍騎士開啟換裝 網友曬的外賣小哥制服亮了
  • 2020餓了麼藍騎士調研報告:疫情下濟南遊泳教練改當外賣騎手
    4月21日, 餓了麼宣布300萬名外賣騎手升級為餓了麼藍騎士,不僅要繼續為吃貨們服務,還要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好夥伴。全體藍騎士及家人可以自主選擇加入支付寶上的大病互助社區「相互寶」,餓了麼將幫其承擔首月分攤費用。
  • 「雙11」包裹竟被外賣小哥代收?餓了麼幫取快遞訂單量上漲超四成
    圖集 「雙11」收快遞有了新姿勢:外賣小哥1元起代取快遞,直接送到家門口,同城取送一小時達。數據顯示,尾款交付後,餓了麼藍騎士幫取快遞訂單量增長四成,平均配送距離1.4km,最短配送距離僅10米。這時候,只需要在餓了麼APP上選擇跑腿取快遞服務,外賣小哥就可以代取快遞然後送到指定地點。據了解,消費者發布需求後,附近的餓了麼藍騎士可自主接單,一小時內送到家。雙11期間,幫取快遞的平均配送距離僅1.4km,堪稱新一代「懶人福音」。內蒙古赤峰一位用戶甚至一天下單四次,請外賣小哥代取包裹。
  • 《2020餓了麼藍騎士調研報告》發布 近兩成是大學生騎手 過半騎手...
    杭州日報訊 昨日,餓了麼宣布外賣騎手升級為「餓了麼藍騎士」,不僅繼續為吃貨們服務,還要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好夥伴。同時,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發布《2020餓了麼藍騎士調研報告》。數據顯示,餓了麼為國家級貧困縣提供近30萬騎手就業崗位。
  • 餓了麼與大興 / 首都機場合作,專屬藍騎士用 「行李箱」送餐
    11 月 4 日消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牽手餓了麼,正式開啟外送服務。旅客只需要打開大興機場 App 或餓了麼 App,定位大興機場,就可以享受由餓了麼藍騎士配送到登機口的服務。基於機場環境的特殊性,消費者在機場下單購買的餐食將在 30 分鐘內送達登機口。
  • 騎手送外賣路上的7個頭疼事,餓了麼這樣解決
    、「有些區域不讓停車,有些物業不讓外賣員上樓,這讓人怎麼送」……12月17日,在藍騎士節上,餓了麼CEO王磊、餓了麼副總裁劉歆楊受到外賣騎手們的現場「拷問」。針對諸如電梯擁堵、商戶出餐慢等騎手呼聲最高的7個異常配送場景,餓了麼將通過更彈性的配送時間和更具有人情味的規則,同時加強智能設備投入,通過新辦法尋求優化「解法」。
  • 騎手送外賣路上的7個頭疼事,餓了麼這樣嘗試解決
    「有些區域不讓停車,有些物業不讓外賣員上樓,這讓人怎麼送」……12月17日,在藍騎士節上,餓了麼CEO王磊、餓了麼副總裁劉歆楊受到外賣騎手們的現場「拷問」。針對諸如電梯擁堵、商戶出餐慢等騎手呼聲最高的7個異常配送場景,餓了麼將通過更彈性的配送時間和更具有人情味的規則,同時加強智能設備投入,通過新辦法尋求優化「解法」。
  • 餓了麼藍騎士獲得身份升級:網約配送員新職業誕生,職業認證有譜
    餓了麼藍騎士這個頭銜聽起來好「高端」,可是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實際上卻只是一個送外賣的「臨時工」。長期以來,這樣的看法自然也會影響到一部分騎手的職業生涯,就此逐漸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職業屬性。餓了麼聯合新華網發布的《2020年00後藍騎士報告》顯示,近一年來,新註冊的00後藍騎士數量同比增長近2倍;00後兼職藍騎士中,超過七成為在校大學生。從職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外賣騎手這個職業也將會逐漸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相應的騎手數量也將會隨之減少。
  • 餓了麼派全國「福騎士」送福卡,輕鬆掃出敬業福
    別急,「敬業福」、「全家福」自己送上門了!餓了麼口碑年貨節,帥氣的外賣小哥紛紛化身「芳心縱火犯」,既送美食又送福。據說通過外賣小哥掃福,將有更大機率得到敬業福。看到外賣小哥頭頂鴻福飛奔而來,實在是太可愛了。
  • 餓了麼上線無障礙溝通功能,便利殘障騎手送外賣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5月17日是全國助殘日,新京報記者從餓了麼獲悉,藍騎士中也有超2000位的殘障人士。數據顯示,他們的工作效率甚至高出平均水準10%,很多成為站點單王。此外,餓了麼專門為無聲藍騎士上線了無障礙溝通系統,方便他們和商戶、用戶溝通;用智能調度系統根據殘障騎手的身體狀況匹配接單,提升效率。殘障藍騎士佩戴義肢(右前臂)送外賣。「我是餓了麼蜂鳥藍騎士,因為聽力障礙我無法進行語言溝通。我到店來取貨,還請幫忙打包。」
  • 江蘇藍騎士一首詩感動全場
    「有些區域不讓停車,有些物業不讓外賣員上樓,這讓人怎麼送」……12月17日是餓了麼藍騎士節,這一天,餓了麼CEO王磊、餓了麼副總裁劉歆楊回復了外賣騎手們的一系列現場提問。針對諸如電梯擁堵、商戶出餐慢等騎手呼聲最高的7個異常配送場景,餓了麼將通過更彈性的配送時間和更具有人情味的規則,同時加強智能設備投入,通過新辦法尋求優化「解法」。
  • 藍騎士發明專利電動車坐墊,被採納為餓了麼暖冬行動關懷物資
    作為上海第一個商業體內藍騎士驛站的落地點,BFC本次也聯動入駐品牌Seesaw咖啡、Tairyo Bakerhouse麵包,為藍騎士送上冬日溫暖。"這次我們選擇在BFC藍騎士驛站啟動冬季關懷活動,是為了現場感謝因為藍騎士驛站而參與關懷騎手的熱心品牌們。"
  • 從頭盔裝飾到民事訴訟 外賣市場「藍黃之爭」遠未結束
    同為外賣市場巨頭,最近雙方的摩擦可不少。從外送員頭盔裝飾,到美團取消支付寶支付方式,再到漫畫中的外送員到底是藍衣服還是黃衣服……最近,雙方還產生了一起不正當競爭訴訟。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獲悉,餓了麼經營主體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與美團外賣經營主體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在近期產生了一起商業詆毀及其他不正當競爭糾紛訴訟。
  • 餓了麼藍騎士「死亡風波」:2000元賠償金如何更變為60萬撫恤金
    文|AI財經社 方璐編輯|孫明繼困在系統裡的美團騎手後,一起餓了麼騎手在送外賣途中猝死,僅得2000元「人道主義賠償」的消息,再次將外賣巨頭推上輿論風口浪尖。儘管外賣是一項普通的藍領工作,人們對該不幸事件的直觀感受是,2000元賠償對一個生命而言,是否過於冷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