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警方
幫扶五華縣華安村脫貧工作
「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還有廣州市公安局番禺區分局的對口幫扶,現在我走上了養殖路、致富路,實現了脫貧,自己也要自立自強,努力奔小康。」顏鏡清望著他家後院養殖場的烏頭番鴨,高興地說起自己的經歷,非常感慨,對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幫扶單位充滿了感激。
駐華安村第一書記賴宇朋指導貧困戶養殖番鴨
顏鏡清是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華安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61歲的他,患高血壓多年,常年看病吃藥,還要照顧腿殘的妻子和年幼的孫兒,主要靠外出務工的兒子顏明寄錢回來維持家用,生活困難。家裡的農活主要靠他去幹之外,還通過開摩託車在村裡搭客,增加收入來源。2015年11月,全國脫貧攻堅戰的春風吹來,顏鏡清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2019年5月,番禺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賴宇朋作為派駐華安村駐村脫貧攻堅第一書記來到了村民的身邊,通過入戶訪問深入了解,覺得顏鏡清有多年的養殖技術和耐心,而且他家後院是一片透光透氣好的竹林,具備養殖烏頭番鴨的場地條件,所以就引導和幫扶他發展烏頭番鴨養殖,並進行了技術培訓和指導。在幫扶單位番禺區公安分局和駐村第一書記的精心幫扶下,顏鏡清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決心依靠扶貧政策和自己勤勞的雙手來脫貧致富,連續養了幾批番鴨,產銷兩旺,他們家庭人均年收入15700多元,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如今已成村裡脫貧致富的典型。
賴宇朋
顏鏡清一家成功脫貧致富只是華安村扶貧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五華縣華城鎮華安村是省定貧困村。該村位於五華縣的北端,距離五華縣城43公裡,村四面環山,「山多、地少、土瘠」,是一個典型靠天吃飯的純農業村,也是一個標準的「空心」村。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產業難以發展,村民長久以來僅依靠種地和打散工取得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自2016年番禺區公安分局對口幫華安村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以來,分局黨委高度重視,堅持黨建引領,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始終把對口幫扶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全力開展各項扶貧工作。分局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駐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深入貫徹分局黨委工作部署,經過深入調查,結合華安村實際,充分發揮當地山林資源豐富優勢,因地制宜,開展以烏頭番鴨養殖作為貧困戶脫貧的主導產業。
「烏頭番鴨」又名香鶉雁,麝香鴨,紅嘴鴨,體型大,長膘快,暢銷於福建和粵東地區,是一種優良的瘦肉型肉用鴨,在華安村山地放養,吃的飼料多為水生物及五穀雜糧,富含維生素B、E和鐵、銅、鋅等微量元素,肉質鮮美,脂肪低,營養價值高,是鴨中珍品,吃過的人都稱之為「飛天鴨」。烏頭番鴨養殖周期短、見效快、銷路好、收益高的特點,截至目前,該項目共幫扶村20戶符合養殖場地基本條件和具備養殖技術的貧困戶,養殖了10批次的烏頭番鴨13540隻,投入資金80.5萬元,銷售產值196.4萬元,已經成為當地助農脫貧的特色品牌。
讓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飛天鴨」
在貧困戶分散式家庭養殖烏頭番鴨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今年4月,扶貧工作隊充分整合資源,全面推行「合作社」加「養殖戶」加「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打造扶貧番鴨養殖示範基地,帶動貧困戶發展烏頭番鴨養殖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集中養殖一批2000隻烏頭番鴨。為促進消費扶貧,鞏固脫貧成果,該分局在今年中秋節向對口幫扶貧困村華安村收購村集體和貧困戶養殖的2500多隻番鴨,作為2020年中秋節分局工會慰問民警職工會員的慰問品,為華安村集體經濟增收近15萬元,為貧困戶增收7萬多元。
向貧困戶發放鴨苗
捐贈書籍等文娛用品
經過番禺區公安分局4年多的對口幫扶,駐村工作隊通過採取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危房改造、生產生活條件及人居環境改善等有力措施,交出一份讓村民滿意的答卷。
華安村目前已形成了光伏發電、水心壩大棚種植、番鴨養殖、土雞養殖等效益明顯的產業,2019年,全村37戶有勞力貧困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超過了1.8萬元,村集體收入17萬元。2019年底達到了退出相對貧困村標準的行列,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共143人全部實現脫貧。全面落實了「兩不愁、三保障」,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1戶低保戶、6戶五保戶,社會兜底率100%,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100%,貧困戶子女享受生活費補助和免學費補助落實率100%。
華安村小學樓頂安裝的光伏發電項目
華安村的貧困戶已老有所養,醫療有保障,孩子有學上,危房改造好,家庭收入上去了;村道硬化、路燈安裝、垃圾處理、巡邏車、監控等硬體建設,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編輯丨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