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逄冠卿
前些天,杭州土默熱紅學研究院編撰的《紅樓夢乾隆朝物證批評》一書,針對主流紅學提出的《紅樓夢》書中所謂「乾隆朝物證」,諸如時憲書、試帖詩、寶玉懷表、琺瑯磁、曲柄七鳳黃金傘、金西洋自行船、協理軍機等等,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批駁,有力地證明了《紅樓夢》是晚明文化氣脈的產物,創作於清初的康熙年間,從而否定了胡適考證出來的乾隆年間那個曹雪芹的「著作權」,為紅樓文化正本清源、紅學得以鳳凰涅槃鋪平了道路。
《紅樓夢乾隆朝物證批評》一書出版發行後,由於動了主流紅學苦心經營多年的奶酪,不可避免會有曹學死硬分子跳出來,重彈《紅樓夢》「乾隆著書說」的陳詞濫調。浙江紹興某紅學家兼作家便是其中最急不可耐的一位。但老調重彈總得拿證據說話啊,舊的證據早已被駁得體無完膚了,只好重打鑼鼓另開張搜尋拼湊新的證據,該紹興紅學家在另一紅學家童立群的博客上,發現了一件新寶貝,遂在自己的博客上急吼吼地轉發出來:
轉發:《賞賜錠子藥,斷掉「康熙說」》童力群(2019-01-05 04:18:17)
原文:賞賜錠子藥,斷掉「康熙說」
作者:童力群2019年1月3日星期四
《紅樓夢學刊》2016年第四輯,發表了李曉華的《<紅樓夢>中宮廷錠子藥賞賜之俗考》。
該文【摘要】寫道:「《紅樓夢》第二十八回提及宮廷在端午節賞賜錠子藥。通過對清宮錠子藥的考證可知,元春賞賜宮廷錠子藥給娘家這一情節是清代宮廷生活在小說中的真實反映;據現存文獻可知,宮廷賞賜錠子藥之俗始於雍正朝,在雍正帝的推行下盛行不衰,繼而成為定例延續至清末。因此可知,宮廷在端午節賞賜錠子藥,當是雍正帝開啟此習俗後,作者於實際生活中耳聞或親歷過,故於行文中信筆拈來。」
該文寫道:「從目前查到的文獻記載看,有關宮廷賞賜錠子藥的記載,最早見於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閩浙總督滿保上雍正帝的謝恩折……」
該文列舉了乾隆四年、六年、九年、十年、十一年賞賜錠子藥事,還寫道:「乾隆朝中、後期的端午節後均有大臣奏賞給錠子藥謝恩折」。
李曉華的論據皆來自清朝檔案!
顯然,「宮廷賞賜錠子藥之俗始於雍正朝」,而乾隆朝「成為定例」!
因此,賞賜錠子藥,斷掉「康熙說」。
看了紹興這位紅學家轉發的童立群先生帖子,真讓人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查《紅樓夢學刊》李曉華先生的文章,其說法本出自故宮博物院某專家研究故宮所存文物錠子藥模具的文章。故宮文物專家研究的是館藏文物,與中醫藥學本沒有多大關係,更與《紅樓夢》的著書年代無關。紅學專家們見到後卻如獲至寶,斷章取義用於自己的紅學論文中,希圖用這個「錠子藥斷掉康熙說」,以維護乾隆年間那個曹雪芹的著作權,實在是有點飢不擇食了!
我在這裡鄭重地告訴上述各位紅學家,要研究《紅樓夢》書中出現的「錠子藥」及其應用背景,首先要學點中醫藥學知識,也要懂得點中國傳統習俗,決不能挖到筐裡就是菜。讓我們首先看看《紅樓夢》書中關於元妃賞賜「錠子藥」的描寫吧:《紅樓夢 》第二十八回中描寫,端午節前夕,賈貴妃指派夏太監從宮裡送來給娘家人的節日禮品:「只見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大奶奶、二奶奶他兩個是每人兩匹紗, 兩匹羅, 兩個香袋,兩個錠子藥。」
務請讀者朋友注意:元妃賞賜給娘家人的是端午節禮品,其用意並不在於給什麼人治病;宮扇、紗羅、香袋、錠子藥等等,都是過端午節用的節日用品。端午節到了,天氣轉熱變潮,毒蟲活躍,古人都要備一些避暑、除潮、解毒、驅蟲類用品,作為節日避瘟防病之吉祥物使用,特別是賞賜給孩子使用或佩戴。我國此民俗由來已久,幾乎與端午節共始終,絕非發端於《紅樓夢》小說創作當時。時至今日,民間不是還流行端午節採艾葉、掛香袋等習俗麼?
所謂錠子藥,顧名思義就是做成錠子形狀的藥物。它的做法是將幾味中藥材磨成細粉,再添加適當的黏合劑製作而成。錠子藥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紫金錠、蟾酥錠、離宮錠、鹽水錠、萬應錠等,它們的主要功能都是避暑、除潮、解毒、驅蟲等,其中端午節所用的錠子藥主要是紫金錠。由錠子藥形狀我們也可以得知,錠子藥不僅僅是一種避瘟驅蟲的良藥,還漸漸變成了一種裝飾品和工藝品,以點綴人們的生活,不僅端午節可以隨身佩帶,平時也可帶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
端午節所用的錠子藥絕非是清雍正年間發明、乾隆年間普及的,也不是宮廷中由哪個皇帝倡導首創的,而是在民間流行千年的常見中藥和工藝品。就拿端午節最常用的紫金錠來說吧,宋代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所著的醫書《是齋百一選方》,元人所輯《衛濟寶書續添方》,明代「醫聖」萬密齋(1499-1582)所著的《養生四要》,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所著的《壽世保元》,明代吳旻所輯《扶壽精方》(刊於1530年),清初兒科學家談金章1661年所著《誠書》(一作《幼科誠書》)十六卷中,都載有紫金錠的配方。
有的紅學家可能還要狡辯說:《紅樓夢》書中元妃賞賜的錠子藥,是夏太監送來的,肯定是皇宮中製造的,而不是從民間採買的,雍正朝皇宮中才開始製作錠子藥啊?這也是似是而非的強詞奪理。雍正乾隆年間皇宮中曾大量製作錠子藥用於賞賜臣子不假,但宮廷製作錠子藥之事絕非從雍正乾隆年間才有。遠古那些朝代宮廷是否曾製作錠子藥筆者無考,僅從明清兩代的北京故宮中,都曾製作錠子藥並用於賞賜臣工和勳戚,卻是鐵證如山!
據《歷史上的端午習俗及其演變》一書所載,在北京久有「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的諺語,就和明清兩代宮廷製作錠子藥一事有關。明人的《長安客話》一書載:太醫院的御醫會在端午這天派遣人到南海捕捉蛤蟆擠蟾酥,再將其合藥製成紫金錠。有一年,受命完成這項差事的人敲鑼打鼓,彩旗飄飄,大張聲勢地列隊前往。看不慣的人就寫詩譏諷云:「抖擻威風出鳳城,喧喧鼓吹擁霓旌;穿林披莽如虓虎,捉得蛤蟆剜眼睛。」
官方帶頭捉蛤蟆之俗延續到清代,順康年間的重臣王士禎的《居易錄》明確記載:「今端陽節,中官猶於端門鬻內造紫金錠,是其遺制也。」可見在王士禎生活的順康年間,清宮內就沿襲明朝舊制,不僅製作錠子藥,還派太監在端門販賣「內造紫金錠」。《康熙朝醫案》中也載有紫金錠藥方。北京最老、最著名的藥鋪之一同仁堂創立於清康熙七年(1669) ,清宮所制紫金錠之藥方就取自同仁堂的「太乙紫金錠」。
康熙皇帝是個最善於並經常給臣工或內戚「賜藥」的皇帝。在康熙帝御駕親徵昭莫多戰役中,四皇子胤禛立了大功。這年端午節期間,康熙帝賞賜給阿哥們紗葛、扇子、香餅、香袋、香包、宮珮等節日用品,在給胤禛的賞賜物品裡,除此之外還貼心賞賜了好些紫金錠、蟾酥錠、鹽水錠這些避暑用的錠子藥。四阿哥胤禛登基後是為雍正帝,他之所以在雍正初年即位伊始就在宮中大造錠子藥,是否與父皇賞賜錠子藥這段經歷有關,不難想像。
綜上,端午節御賜錠子藥,清宮中造辦錠子藥,不能成為曹雪芹乾隆著書的物證,當然也斷不掉《紅樓夢》創作「康熙說」。《紅樓夢》是晚明文化氣脈的產物,是明末清初言情文學大潮的一朵浪花,是小說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體,絕非錠子藥一類所謂乾隆朝物證可以否定的。主流紅學多年來苦心孤詣搜尋到的時憲書、試帖詩、曲柄七鳳黃金傘、協理軍機等所謂「乾隆物證」,再加上這次臆測出來的錠子藥,都不可能治好早已病入膏肓的「乾隆著書說」!
2019年端午節前夕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