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昕餘薦讀|維吉尼亞 伍爾夫:俄羅斯文學的靈魂

2020-12-20 澎湃文化

假設一場災難讓俄國大作家沒了衣服可穿,這樣的赤身裸體,在一些人看來,恰好除去了遮掩和偽裝,露出了本來面目,也就是單純和人性的所在。這就是我們所體會到的俄國人的文學,不管是因為翻譯的緣故,還是另有什麼更為深刻的原因,不管是二三流的作家還是最偉大的作家,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這些品質。

維吉尼亞伍爾夫《俄國人的觀點》節選

契訶夫

代表作:《套中人》《變色龍》《凡卡》契訶夫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並非是直白,而是困惑。寫這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他要把這個寫成故事?我們一篇故事接著一篇故事地讀下去,總是有這樣的疑問。一個男人愛上了已婚的女人,他們分開,又見面,到了最後,他們談論起了自己的地位,以及如何才能擺脫「這無法忍受的枷鎖」,獲得自由。「『怎麼辦?怎麼辦?』他問道,抱緊了自己的頭……就好像只要再過一會兒,就能找到辦法,接下來,就能過上嶄新而美妙的生活了。」這就是結尾。一個郵差把一個學生送到了車站,一路上,這個學生都在想方設法讓郵差開口說話,可郵差一直保持沉默。突然,這個郵差出人意料地開口了:「送信的時候捎人違反紀律。」然後,他就怒容滿面地在月臺上走來走去。「他在跟誰生氣呢?跟人嗎?跟貧困,還是跟秋天的夜晚呢?」這個故事又結束了。不過,我們會問,這就是結局嗎?我們的感覺似乎不同,就像跑過了終點,卻還停不下來;或者像一支曲子,還未聽到預料中的和弦,就戛然而止了。他筆下的人都是病態的,有人治好了,有人沒治好。這些,才是他故事的重心所在。在讀契訶夫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靈魂」這個詞。在他的書頁上,這個詞隨處可見。老酒鬼張口也都是:「您……官品很高,高不可攀,不過,好朋友,您缺乏真正的靈魂。……您的靈魂沒有力量。」的確,俄國的小說中,靈魂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契訶夫筆下的靈魂脆弱而細膩,不計其數的各種好脾氣、壞脾氣影響著它,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則要深邃和宏大得多。雖說,大病重疾或是體熱高燒會改變它,但它仍是書中最重要的東西。

-

陀思妥耶夫斯基

代表作:《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是翻滾的漩渦、肆虐的沙暴,是將我們席捲而入的狂風暴雨。這些作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是為靈魂而作。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拖了進來,被攪得頭暈腦漲,什麼也看不見,窒息了,而同時,又感到一種眼花繚亂的狂喜,就連莎士比亞也不曾令我們如此興奮。我們推開了門,進了房間,發現身邊都是俄國軍官,還有他們的家庭教師,他們的繼女、遠親和一群五花八門的人,個個都扯著嗓子把自己最最隱私的事大聲說出來。可我們這是在哪兒呢?作為小說家,他當然應該告訴我們,我們是在賓館,還是在公寓,還是租來的什麼地方。誰都想不起來要解釋一下。我們是靈魂,備受折磨、滿懷不幸的靈魂,我們要做的,就是表達、揭示和懺悔,把那些在我們屁股底下的沙子裡橫行的罪惡一一揪出來,不管它們折磨的是我們的肉體還是神經。不過,繼續聽下去,我們的困惑就慢慢消失了。一根繩索向我們丟了過來:我們聽到了一段獨白;我們好不容易抓住了這根救命的繩索,從水中被拽了上去;就這樣,我們興奮莫名又有點暈頭轉向,被拖著飛快地前進,一下子沉下去,一下子又清醒了過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理解得更為透徹,得到了仿佛只有歷經了最為艱辛的生活才會有的那種大徹大悟。就在這種急速前行的過程中,我們看透了一切——人物的名字及其關係,他們是在羅滕堡的一家旅店裡,波麗娜和格裡耶侯爵在密謀著什麼——不過,這一切跟人的靈魂相比,又算得上什麼呢。只有靈魂,只有這熱情似火的靈魂、騷動不安的靈魂、惡與美交織的靈魂,才如此重要。如果我們因為大笑而驚聲尖叫,或是因為慟哭而全身顫抖,這太自然了吧?——這根本無須評論。生活的節奏如此之快,那飛速前進的車輪一定火花四濺。以這樣的速度,遲緩的英國人,再也難從支零破碎的幽默片段或是激情畫面中得窺靈魂的只鱗片甲,因為靈魂的方方面面已經縱橫交錯,互相糾纏、交織在了一起,呈現出了一幅嶄新的全貌。原本分開的部分融合到了一處,再無可分。人,既是惡棍,又是聖人;人的舉動既高尚,又卑鄙。我們既愛又恨。我們所熟知的判然分別的善與惡,已經蕩然無存了。我們常常會發現,讓我們深愛的,恰是些罪大惡極的惡棍,即使他們罪孽深重,也讓我們深深地欽佩、熱愛。一下子被拋上了浪尖,一下子又捲入海底在巖石上被摔了個粉身碎骨,這樣的感受,怕是難以讓英國的讀者坦然面對。英國的讀者所熟知的英國文學恰與此相反。要是讓我們來講一講某位將軍的風流韻事(我們怕是要忍不住先取笑一番這位將軍才行),我們得從他家的宅子說起,我們得給他一個具體的環境。只有把這一切都做好了鋪墊,我們才可以把話題轉向這位將軍。一個英國作家,不管他樂意與否,壓力總在那兒,讓他不得不承認這些壁壘的存在。而結果就是,他只好循規蹈矩,變得墨守成規起來;他只會嘲諷,而不會悲憫,只看得見社會,而不去了解個人。然而並沒有這樣的規矩去束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手腳。貴族也好,平民也好,流浪漢也好,貴婦人也好,在他看來都一樣。人人都是容器,不管你是誰,都裝著這混沌不明的液體,這糾纏不清、動蕩不安,又彌足珍貴的東西——人類的靈魂。人類的靈魂之間並無壁壘。它洋溢出來,浩浩湯湯,流入其他人的靈魂,融會貫通。譬如說,有這樣一個銀行收納,他連一瓶酒也買不起。就這樣一個小故事,還沒等我們讀出頭緒,這個故事就流向了他嶽父的生活,流向了他嶽父的五個情人的生活,我們讀到,這五個情人備受他嶽父的折磨。接下來,又流向一位郵差,流向一位清潔女工,又流向幾位貴婦的生活,這些人全住在同一幢大樓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包羅萬象,而當他累了的時候,他也不會停筆,他只是繼續下去。他無法約束自己,只能任由著這滾燙、混沌、不可思議、可怕而沉重的人類靈魂,朝著我們滾滾而來。

列夫託爾斯泰

代表作:《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

這一位,是所有小說家中最偉大的一位——不然,對《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我們還能怎麼說呢?我們是不是也覺得,託爾斯泰是個和我們截然不同、難以理解的外國人?他看人看物的角度是不是有些古怪,即使我們成了他的信徒,也依然不知所往,還是會感覺不知所措、一頭霧水,和他格格不入?其實,翻開他的作品,只要稍稍讀上一兩句話,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個人和我們的目光是一致的,而且,他的寫作方法和我們所熟悉的也並無二致,都不是自內而外,而是由外向內。

在他的世界裡,郵差八點鐘敲門,人們十點到十一點之間上床睡覺。而他,既不是野蠻人,也不是什麼自然之子,他是一個正常人——受過教育,經歷豐富。他也是一位貴族,生來如此,盡情享用自己的特權。他是個城裡人,不是鄉下人。他感覺靈敏、思維敏銳、訓練有素,以這樣的頭腦和身體投入生活,不說是信心十足,一定也是精彩至極。似乎沒有什麼會被他錯過,沒有什麼可以從他身邊閃過而不被記錄下來。

也因此,沒有人能這樣把競賽的振奮、駿馬的優雅,和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對這個世界強烈的渴望與感受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每一根嫩枝,每一根羽毛都被他的磁場吸引住了。他注意到了孩子的長衣是藍還是紅;馬兒是如何甩它的尾巴;一聲咳嗽;一個男人想把手插進口袋,但那口袋已經被縫了起來。他那明察秋毫的眼睛能捕捉到一聲咳嗽或是雙手的小動作,他那睿智的頭腦能探究到其後隱藏的性格,就這樣,我們認識了他筆下的人物,不單單是看到他們如何愛、他們如何看待政治和他們不朽的靈魂,還看到了他們怎麼打的噴嚏,怎麼被飯噎到了。雖然我們讀到的只是譯文,讓人覺得是站在山頂,透過望遠鏡在看風景,可讓人吃驚的是,這一切竟如此清晰、鮮明,一切都歷歷在目。然後,突然之間,就在我們盡情呼吸、欣喜若狂、心曠神怡之際,一個細節——或許,是一個人的腦袋——從這畫面之中向我們逼近,仿佛是這生命自身太過強烈太過旺盛,而將其迸發出來一樣。「突然我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起初,我看不見周圍的東西,後來他的臉在我面前消失了,只有他那雙眼睛在炯炯發光,好像正對著我的眼睛,然後我覺得那雙眼睛到了我的心裡,於是一切都模糊了,我什麼都看不見了,我只好眯上眼睛,以便擺脫這種目光在我心裡引起的喜悅和恐懼的感情……」一次又一次,我們和《家庭幸福》裡的瑪莎感同身受。只有閉上眼睛,才能擺脫這種喜悅和恐懼的感情。喜悅之情往往是最先出現的。

在這篇故事裡有兩段描寫,一段描寫了一位姑娘深夜和愛人在花園裡散步,另一段是新婚夫婦昂首闊步走過客廳,巨大的幸福表現得淋漓盡致,只有合上書我們才能更好地體會。但恐懼的感覺也總是與之相伴,就像瑪莎一樣,我們總想從託爾斯泰的目光中逃脫。是因為我們唯恐這巨大的快樂難以持久,我們害怕樂極就會生悲嗎?就像現實生活中,讓我們備受折磨的那樣?或者,不是因為,我們所感到的巨大快樂,其實是值得懷疑的,逼迫著我們像《克萊採奏鳴曲》中的波茲涅謝夫那樣自問:「那麼,活著又幹嗎呢?」生活佔據了託爾斯泰,就像靈魂佔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

生活如鮮花綻放,但在這絢爛的層層花瓣之中,總躲著這隻蠍子:「活著又幹嗎呢?」翻開這些書,也總有某個奧列寧,或是皮埃爾,或是列文,他們的人生豐富多彩,動動手指就可以翻天覆地,卻從不停止追問,即使樂在其中,也要追問這其中的意義何在,我們應該以何為目的。與其說神父最能讓我們清心寡欲,倒不如說是深知其中三昧,也曾樂此不疲的託爾斯泰最能做到。他一嘲笑我們的欲望,我們腳下的整個世界就都化作了塵土。

就這樣,我們心中的喜悅摻雜了恐懼,而在這三位偉大的俄國作家之中,正是託爾斯泰最吸引我們,也最讓我們厭惡。但人總是偏袒自己的家鄉,所以,毋庸置疑,一旦開口論及和我們相去甚遠的俄國文學,我們準會離題萬裡,與真相失之交臂。

*摘自維吉尼亞·伍爾夫《在書裡,在床上》,有刪節

供稿:昕餘傳媒

相關焦點

  • 「英國最後的散文家」伍爾夫: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當然無論是寫作,還是生活,我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靈魂的指引下活出真實。本期《心理學簡報》特邀作者Bear將從文學和心理學雙角度為讀者們相繼介紹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伍爾夫的一生,愛情,死亡,寫作(主要是介紹「雙性同體」作代表作品《奧蘭多》)和並升華到意識流文學甚至意識流這一心理學概念的社會影響和個人作用,希望讀者可以在意識流文學中感知生命的真諦。
  • 那些讓伍爾夫愛與痛的歲月,都濃縮在這些文字裡
    編者按:《伍爾夫傳》是關於伍爾夫最經典的傳記,圖書以「未出嫁之前,維吉尼亞·伍爾夫原本是史蒂芬家的小姐。」這句話展開,從史蒂芬小姐到伍爾夫太太,傳記自然分為上下兩卷,它是第一部探討這位作家生平的真正完整作品。
  • 懷念俄羅斯文學
    這些作品充滿了爭取自由解放的精神,我讀了非常喜歡,於是就把《譯文》上普式庚的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長詩《強盜基爾沙裡》、短篇小說《埃及之夜》抄下來,又把《上尉的女兒》改寫為一萬多字的縮寫本,編成了我自己的「普式庚選集」。那時候還讀過呂熒譯盧那察爾斯基的一篇熱情洋溢的文章:《普式庚——俄羅斯文學的春天》。我的青春正是被普式庚引入到俄羅斯文學的春天。
  • 伍爾夫:以賽亞·伯林,請敲我的灰色小門,我會打開的
    費希爾夫人對我說不太喜歡伍爾夫,認為她有點目中無人,不過赫伯特·費希爾除了跟自己的這個表妹關係很近外,對她的評價也很高。晚宴設在院長的寓所,出席宴會的除了嘉賓伍爾夫、宴會主人、費希爾夫人、約翰·斯帕羅外,還有一名全靈學院院員(其實就是本人),極受費希爾夫人喜歡的理察·克羅斯曼、不能忍受女性作陪且特別看不慣女作家的C. S.
  • 商務印書館精選200餘封契訶夫書信 賞讀文學巨擘另一面
    商務印書館精選200餘封契訶夫書信 賞讀文學巨擘另一面 2015-03-15 23:17:19商務印書館也不失時機地策劃出版了《可愛的契訶夫:契訶夫書信賞讀》。  14日晚在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舉行的新書發布會採用嘉賓對談方式。本書譯著者、著名戲劇評論家童道明表示,契訶夫小說很早就得到全世界的關注與肯定,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契訶夫的戲劇才首先得到西方的重視。
  • 文學青年訓練營薦讀大使劉醒龍:文學創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
    思想引領時代,文學點亮未來。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簡稱中文在線)聯合北方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簡稱北方文創)推出文學青年訓練營,旨在鼓勵、支持、引導、服務營地學員開展系列文學活動,發現文學人才、提供發展通道。
  • 俄羅斯各界歡慶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四周年 「品讀中國」文學...
    這裡是了解中國的窗口,是感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最新動態的前沿陣線」,一位俄羅斯觀眾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四周年慶典暨第二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上滿面笑容地對記者說。 中國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兼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中華在回憶該中心成立四年間走過的不平凡歷程時表示,「自2012年成立以來,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每年舉辦上百場精彩的文化活動,各類展覽、電影展映、講座、文藝演出、文學座談等活動應有盡有。
  • 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年)普希金(1799—1837年),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俄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 書香「五四」 青年薦書|讓我們一起「悅」讀吧
    在這個「五四」青年節,惠山法院團支部組織開展了一次青年薦書活動,讓青年幹警們推薦自己閱讀過的書籍,並向他們發出倡議——多讀書,讀好書,品讀經典,啟迪智慧。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惠法青年們給我們推薦了哪些好書?
  • 胡學星評《俄羅斯文學》︱「迷宮」內外的普希金與俄國文學
    初讀下來,發現這本書的寫作確實與眾不同,既不是作家生平與作品的羅列,也不是對文學運動的概述或文學鑑賞。凱利的做法頗為獨特,她將普希金的《「紀念碑」》一詩拆解開來,從中挑出七句詩來表徵作家崇拜等俄國文學傳統,並將這些傳統一一揭示出來。在完成拆解「紀念碑」這一步驟後,凱利開始「拆解」七句詩所表徵的俄國文學傳統。
  • 薦書| 真正的文學品質與名聲無關
    薦書 | 真正的文學品質與名聲無關 2020-12-22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當代俄羅斯文學的現實主義潛流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學迅速進入後現代敘事階段,這種後現代主義文學以其魔幻化、碎片化、荒誕化等新奇特性成為當代俄羅斯文學的「主潮」。這種後現代熱潮幾乎遮蔽了另外一種傾向,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現實主義潛流。在俄羅斯文學界有人稱這種現象為「回歸」。
  • 薦讀丨相知有素,誼切苔岑
    薦讀 / 回宏亮講述 / 越 男「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在「聽話貓」APP,每天一篇名家薦讀和你一起發現閱讀之美出自兩晉時期著名學者郭璞(pú)的《贈溫嶠》詩:「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餘臭味,異苔同岑。」資料顯示,郭璞的代表作有《遊仙詩》十四首和《江賦》。作品雖多涉及玄理,但通過對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現了憂生避禍的心情。此外,郭璞開創的動、植物圖示分類法,也為唐代以後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 《俄羅斯文學》:不循規蹈矩,甚至也不像是一部「文學史」
    【編者按】俄羅斯文學的天空星光璀璨,關於俄羅斯文學的介紹也不計其數。牛津大學新學院俄語教授卡特裡奧娜凱利撰寫的《俄羅斯文學》無意成為一本循規蹈矩的文學史,而是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個性化的鑑賞性寫法。作者選取「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作為中心人物,藉此串起了俄羅斯文學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為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文飛所作《俄羅斯文學》序言。
  • 俄羅斯文學通識讀本,為什麼普希金重要?
    《俄羅斯文學》內容簡介本書介紹了各種形式的文學在俄羅斯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俄羅斯的民族文學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俄羅斯人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語言文化?作者沒有採用傳統的文學史寫法,而是另闢蹊徑,以俄羅斯文學的中心人物普希金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俄羅斯文學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俄羅斯人的作家崇拜、俄羅斯國內外對俄羅斯作家的解讀、俄羅斯文學中的性別問題以及民間故事傳統對俄羅斯文學的影響等等。作者簡介卡特裡奧娜·凱利,牛津大學新學院俄語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俄羅斯現代派詩歌、俄羅斯女性文學、俄羅斯文化中的性別問題等。
  • 中國文學在俄羅斯落地開花(記者觀察)
    去年5月,中俄兩國籤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中國文學名著在俄羅斯的發行量接近前10年的總和        迎來中國文學春天  2013年5月,中國和俄羅斯籤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商定6年內雙方互譯並出版不少於100種圖書。項目啟動一年多來,俄羅斯的中國名著翻譯出版可謂立竿見影,呼谷傳響。
  • 周一專刊「一路薦讀」第三十五期——與你一起品讀申賦漁《一個一...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發的時代如何在這幾近泛濫的信息中剝離出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深度的好文我想這是媒體傳播應該深思的問題推出【一路薦讀】這個專欄將小編發現的好文字分享給大家它可能是一篇文章中的一個章節也可能是一份作品賞析希望【一路薦讀】可以陪伴著你我一起讀書、閱己、共樂讓人生中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在短暫的36年人生中,瞿秋白所從事的對俄羅斯文學的傳播、研究與譯述工作,不僅為中國新文學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蛻變前導引路,也為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他為人類留下的寶貴的思想與文學財富至今仍熠熠生輝。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