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俄羅斯落地開花(記者觀察)

2020-12-13 人民網國際

  葉果夫向記者介紹其翻譯的三部莫言作品。    
  本報記者 林雪丹攝

  科布澤夫的譯作《中國新儒家哲學》。
  本報記者 林雪丹攝

  沃斯科列辛斯基(華克生)講述翻譯心得。
  本報記者 陳效衛攝

  魏德漢在頗具中國風的辦公室中冥想。
  本報記者 陳效衛攝

  青年譯者瑪利亞在查閱資料。
  本報記者 陳效衛攝

  互譯項目首批出版的中俄譯作。
  本報記者 陳效衛攝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蘇互譯對方文學名著,結下深厚文緣。去年5月,中俄兩國籤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中國文學名著在俄羅斯的發行量接近前10年的總和

      

  迎來中國文學春天

  2013年5月,中國和俄羅斯籤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商定6年內雙方互譯並出版不少於100種圖書。項目啟動一年多來,俄羅斯的中國名著翻譯出版可謂立竿見影,呼谷傳響。

  首批翻譯出版的作品,既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傳統經典,也有老舍的《貓城記》、鐵凝的《笨花》和莫言的《生死疲勞》等當代名作,且後者多系首次翻譯出版。古典與現當代的結合服務於現實,意義重大。它兼顧到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作家,可窺中國文學發展之全貌。俄羅斯東方文學出版社社長阿尼蓋耶娃告訴記者,此前,俄漢學家明顯偏重於探究古代中國,忽視了中國當今文壇的現狀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目前這些作品全是直接譯於漢語版,避免了過去從英文轉譯而帶來的「附帶損傷」,如修辭技巧的闕如、民俗文化的淡化和歷史事件的模糊處理等。

  中國作品在俄羅斯喜獲豐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俄政府積極推動的結果。對此,俄文化部副部長伊夫利耶夫在接受採訪時也毫不諱言。2013年5月項目啟動之初,俄方便積極與中方討論翻譯、出版、發行合作項目圖書的資金解決方案,為項目落實打下堅實基礎。在今年8月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俄方攜《笨花》等首批出版的譯著出席,並舉辦了圖書推介會、項目介紹會、編輯作家座談會等多項活動。在9月的莫斯科國際書展上,全部10本中譯俄作品首次集體亮相,俄方為此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式和豐富的推介活動。觀眾索菲亞表示,新版譯著展現了多樣的中國當代社會,與以往晦澀的古典小說譯本有很大不同,期待能看到更多的類似作品。書展期間,俄方負責互譯項目的俄翻譯學院還主辦了第三屆國際翻譯大會,圍繞文學譯介展開了深刻、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在俄政府大張旗鼓地落實互譯項目的同時,俄民間人士也在默默耕耘。《易經》的譯者魏德漢、俄羅斯莫言作品翻譯第一人葉果夫和參與譯介《大學》的知名漢學家科布澤夫等,均是中國文學的愛好者和推廣者。尤其是著名漢學家魏德漢,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把《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十餘種中國古代經典譯介給俄羅斯人,堪稱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民間大使」。

  推開魅力中國之窗

  俄聯邦出版和大眾傳媒署副署長格裡高利耶夫認為,中國文學作品在俄落地開花,涉及面廣,持續期長。從俄中關係的大局來看,堪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名著翻譯為俄羅斯人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文學作品反映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心態、行為、觀念和制度,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和精神風貌。四大名著自不待言,鐵凝的《笨花》用90多個「凡人」的「凡事」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至上世紀40年代中期近50年的歷史斷面;作為莫言多部新歷史主義小說代表作的《豐乳肥臀》則呈現了重要的時代特徵、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總之,一年來俄譯介的文學名著,已不再囿於傳統的風水、功夫、中藥、中餐和茶藝等,反映的中國形象更加立體多維、生動豐滿。

  除了小說自身外,譯者創造性的腳註,更是深度詮釋了中國文化。葉果夫在譯著中對俄羅斯人所不熟諳的民俗地名、人物歷史和關鍵詞句等都進行了精煉的界定和解釋。如《酒國》的「金童玉女」,被註解為「中國許多民間神話中備受歡迎的人物,道家聖人的同行者,玉皇大帝旨意的執行者,小說主人公和其姊的姓名」。至於意在闡釋中國獨特民間文化和生活習慣的「關鍵詞句」,則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如「炕」「大洋」「衙門」「裡」「三從四德」等等。可以說,沒有這些闡明音譯、擴展意譯的精當註解,即便通篇譯成俄語,俄羅斯人恐怕仍是不明就裡。據統計,俄譯本《酒國》《豐乳肥臀》分別有200多個腳註,《生死疲勞》則達300多個,大量的註解使得每部譯著都幾近於一本包羅萬象的中國民俗文化手冊。

  文學作品的譯介和出版,也推動中俄兩國人民從「相識」走到「相知」。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所研究員、翻譯家科布澤夫指出,俄傳統文化認為,初次相識的微笑是動機不純,一忍再忍則證明愧疚理虧;而通過中國的文學作品,他們逐步認識、認可了中國人的「異類」風俗:見人微笑旨在釋放善意,禮讓三分重在體現寬容大度。曾經到過中國1000多次的漢學家魏德漢告訴記者,他通過譯介中國古典名著、創辦俄文版《中國》雜誌和進行茶藝等各種宣傳,讓一些俄羅斯官員、商人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厚隱忍、睿智博愛的民族,消除了他們心中的「既定威脅」,增進了兩國的友好。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翻譯的價值無論如何高估都不算過分。

  期待走出成長煩惱

  在中俄文學大規模交流停歇近半個世紀後,俄對中國名著的高速翻譯出版,已迎來了令人欣慰的「中國文學年」,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成長的煩惱」。

  格裡高利耶夫認為,在文學作品譯介的初期,政府應加以主導,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傾斜。及至走上正軌、形成慣性、達到「自覺」境地時,政府可逐漸放手。從宏觀角度看,這種由主導到引導再到督導的最大益處,有利於避免市場經濟與文學價值發生碰撞。

  就出版方而言,翻譯作品付梓面世,必然涉及投入與產出的費效比問題,無法超然物外。俄羅斯出版方刻意將《豐乳肥臀》封面設計得十分露骨,以感觀刺激吸引閱讀期待。這種暗含媚俗傾向的裝幀風格賺足了眼球,但卻降低了嚴肅小說的審美品位和創作訴求,也背離了譯者的初衷。譯者葉果夫鬱悶地告訴記者,他無法接受,卻難以改變。不僅如此,市場經濟還會殃及譯著內容。葉果夫稱,為使三部莫言的譯著淺顯易懂,他苦心孤詣地編寫了大量腳註,但出版方為壓縮篇幅、降低書價,進行了無端刪減,致使一些表述失於過簡,影響了作品在俄羅斯的閱讀接受和審美評價。

  就翻譯隊伍建設而言,當務之急是解決後繼無人的問題。文學翻譯考驗著譯者的智力、耐力和定力,因此俄羅斯著名翻譯家多是皓首窮經的耄耋長者。文學翻譯不像文藝演出或書畫展覽那樣立竿見影,存在「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之落寞。因此,即使有家學淵源,也未必子承父業。俄漢學界泰鬥齊赫文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他的孫子和重孫雖主修漢語,但最終都選擇了經商。針對後繼無人的問題,俄文化部和出版與大眾傳媒署成立了翻譯學院,針對翻譯實踐教授翻譯方法。11月12日俄宣布從2015年開始對九年級學生開設漢語考試,以將漢語納入高考考試科目做前期準備,滿足漢語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俄方計劃於2015年設立「最佳中國文學翻譯」獎,為高水平的中國文學作品譯介提供起飛平臺、注入勃勃生機。

  俄羅斯,期待中國文學的永恆春天。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7日 23 版)

相關焦點

  • 俄語教授: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已不會有當初的影響
    關於俄羅斯文學在中國曾產生的影響,通過郵件,記者採訪到上海外國語大學俄語系教授鄭體武。他平生致力於俄羅斯文學的教學、研究與翻譯工作。採訪中,鄭體武追憶當年俄語文學熱情似火的年代,也提及當下俄語文學熱情衰退的緣由。而更多的,則是講起他對俄語文學的認知,以及翻譯中遇到的種種趣事。  鄭體武著有《俄羅斯文學簡史》等著作,主編了《俄國文學名著便覽》等叢書。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在短暫的36年人生中,瞿秋白所從事的對俄羅斯文學的傳播、研究與譯述工作,不僅為中國新文學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蛻變前導引路,也為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他為人類留下的寶貴的思想與文學財富至今仍熠熠生輝。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
  • 俄羅斯各界歡慶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四周年 「品讀中國」文學...
    人民網莫斯科12月8日電 (記者 華迪) 當地時間7日晚,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內歡歌笑語,中俄友人賓朋滿座。「我是這裡的『常客』,如果你在莫斯科,如果你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那麼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 懷念俄羅斯文學
    那時候還讀過呂熒譯盧那察爾斯基的一篇熱情洋溢的文章:《普式庚——俄羅斯文學的春天》。我的青春正是被普式庚引入到俄羅斯文學的春天。人在青春時代,又怎能不被屠格涅夫那幾部語言優美、飽含激情的小說所吸引?讀了 《羅亭》,書中女主角娜達說:「愛的悲劇是無報償的愛」,這句話就刻印在心上了!
  • 探訪上海草嬰書房:翻譯家讓一代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
    中新網上海3月27日電 題:探訪上海草嬰書房:翻譯家讓一代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作者 鄭瑩瑩「我要努力在讀者和託爾斯泰之間架一座橋,並且把這座橋造得平坦、寬闊,讓人輕鬆走來不覺得累。」中國有名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曾經說。鄭瑩瑩 攝距離草嬰2015年去世已有三四個年頭,本月下旬,地處上海徐匯區的草嬰書房終於開放試運營了。鄭瑩瑩 攝27日一早,75歲的上海市民朱玉桃坐了45分鐘地鐵,特意前來尋覓昔日的「文學記憶」。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伊萬·謝緬年科憑藉翻譯作品《孟子》獲得古典文學翻譯獎,瑪麗婭·謝緬紐克因翻譯《長恨歌》摘得現當代文學翻譯獎。詩歌翻譯獎獲得者為娜塔莉婭·奧勒洛娃,其獲獎作品為《白居易百絕句》。出版社獎花落俄羅斯文本出版社。  「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由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於2015年設立,旨在鼓勵那些在翻譯和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詩歌作品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俄譯作品和譯者。
  • 7部俄羅斯文學作品漢譯本入圍「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7部俄羅斯文學作品漢譯本入圍「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人民網莫斯科9月26日電(記者 張光政)記者從26日召開的「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評選委員會視頻會議上了解到,為促進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 專訪俄羅斯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弗謝沃洛德·巴格諾
    攝影/李行有人喜歡高爾基,有人喜歡索忍尼辛——專訪俄羅斯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弗謝沃洛德·巴格諾文/李行發於2019.9.30總第918期《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6月21日上午,《中國新聞周刊》來到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對前任所長、現學術科研負責人弗謝沃洛德·巴格諾院士進行了專訪。
  • 當代俄羅斯文學的現實主義潛流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學迅速進入後現代敘事階段,這種後現代主義文學以其魔幻化、碎片化、荒誕化等新奇特性成為當代俄羅斯文學的「主潮」。這種後現代熱潮幾乎遮蔽了另外一種傾向,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現實主義潛流。在俄羅斯文學界有人稱這種現象為「回歸」。
  • 以現代芭蕾之美,致敬俄羅斯文學巨著
    原標題:以現代芭蕾之美,致敬俄羅斯文學巨著今年9月,舞團將再度來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而這次與《安娜·卡列尼娜》同行的,是另一部俄羅斯文學經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  文學作品改編成芭蕾舞劇並不鮮見,巴蘭欽重構莎翁巨著《仲夏夜之夢》轟動一時,上海芭蕾舞團也曾改編英國小說《簡·愛》,但像鮑裡斯·艾夫曼這樣專注於改編文學史上最厚重名著的編導並不多見。
  • 俄語翻譯家劉文飛獲得俄羅斯友誼勳章:文學無法改良社會
    就在獲獎前一天,劉文飛接受俄羅斯衛星網專訪時,又強調「更希望對文學的閱讀更偏重審美的角度,我覺得文學更多地是一種給人帶來愉悅、帶來審美樂趣的東西,而不是教會你怎麼生活,怎麼去教育別人,怎麼去改良社會」,他不相信文學能起到上述功用。 以下為俄羅斯衛星網專訪: 記者:您從1977年開始研究俄語與俄羅斯文學。這是早已定好的選擇嗎?
  • 自傳體三部曲集結出版:俄羅斯文學巨擘的成長與初戀
    劉文飛用「真正的名著名譯」來評價這套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集結出版的俄羅斯文學佳作,表示這些作家不僅是最早被介紹到中國來的一批俄羅斯作家,其譯本也都是經過時間檢驗和讀者篩選之後留下的名譯。比如屠格涅夫的三部曲中的兩本,即《初戀》和《阿霞》的譯者是蕭珊,也就是巴金的夫人。劉文飛做主題發言「俄羅斯文學中的三個三部曲」。
  • 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年)普希金(1799—1837年),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俄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 中國美食走進俄羅斯
    俄文版《吃貨辭典》本報電(記者張鵬禹)近日,文化學者崔岱遠的美食散文集《吃貨辭典》俄文版線上首發。該書用80多篇精緻散文,介紹了中國天南地北幾百道大菜小吃,分為「在家吃個舒坦」「街邊吃著隨意」「上飯店吃個名氣」三章,不僅是一本中國美食導覽圖,更是對中國文化「煙火味兒」的巡禮。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漢學家面前的文學「貨架」上,每年都有如此數量等級的新鮮「果醬」上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市場。其中有多少中國文學能翻譯成外文出版?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生態如何?記者採訪了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世界各主要語種翻譯家。
  • 胡學星評《俄羅斯文學》︱「迷宮」內外的普希金與俄國文學
    藉助這些 「路標」,凱利開啟了對俄羅斯文學這座「迷宮」的「發現之旅」,並使之呈現出立體性、動態性和開放性。1836年,普希金創作了被當作「文學遺囑」的一首詩,名為《「我為自己豎起來一座非手造的紀念碑」》,全詩分五個小節,共計二十行。凱利在撰寫《俄羅斯文學》一書時,將普希金的這首詩作為抓手。
  • 一周外交觀察:莫斯科告急!俄羅斯軍機來中國接人了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宣布,中方兩支醫療專家組已陸續派遣至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兩支專家組分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健委和黑龍江省衛健委選派,已於4月9日和11日啟程。記者注意到,援俄羅斯專家組搭乘的是俄羅斯伊爾-76軍用運輸機,這一軍機在此次中俄聯手抗疫中頻頻「露臉」。
  • 俄羅斯讀者閱讀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
    但體現中國現實生活的文藝作品翻譯卻屈指可數,比如1992-2002年期間,僅有4本中國作家文集在俄羅斯出版,10年間僅有4本書!在進入2000年代後,隨著中國國際聲望的提高和中俄兩國關係拉近,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才開始積極地推向俄羅斯的書籍市場。據「中俄圖書館」項目負責人瑪利亞·謝米紐克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僅最近一年,就有約30本中國作家的書籍在俄羅斯問世。
  • 俄羅斯士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他的妻兒,後來如何?
    我們想要了解到這些事件主要還是要依賴於媒體的報導,而這些報導大都離不開記者的奮鬥,就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這些記者裡,戰地記者最為特殊。因為他們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前線,為人們傳回來戰場的最新報導,擔負著巨大的風險。曾經就有一名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而身亡,記者承諾照顧其妻兒,這名記者如今咋樣?
  • 《俄羅斯文學》:不循規蹈矩,甚至也不像是一部「文學史」
    【編者按】俄羅斯文學的天空星光璀璨,關於俄羅斯文學的介紹也不計其數。牛津大學新學院俄語教授卡特裡奧娜凱利撰寫的《俄羅斯文學》無意成為一本循規蹈矩的文學史,而是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個性化的鑑賞性寫法。作者選取「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作為中心人物,藉此串起了俄羅斯文學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為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文飛所作《俄羅斯文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