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提高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改革試驗田的功能作用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建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積極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促改革」和「防風險」協同推進,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破產處置法律體系。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鍾小韻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提速,央行廣州分行在推進大灣區金融發展方面有何舉措,大灣區金融改革試驗田的功能作用如何進一步提高。為此,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

推進大灣區金融發展

南方財經: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四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兩會前,人民銀行等4部門推出26條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央行廣州分行在推進大灣區金融發展方面有何計劃和進展?

白鶴祥:近年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加快推進大灣區金融改革開放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金融合作機制方面,我們發起成立了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粵港、粵澳金融管理部門建立了溝通聯絡機制,粵澳地區還構建了金融糾紛調解合作機制。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我們開展了貿易融資資產和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業務,複製了自由貿易(FT)帳戶體系,配合地方政府開展了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QFLP)業務。在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方面,我們擴大跨境人民幣在大灣區使用,支持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在500萬美元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推動貨物貿易、貿易新業態、部分資本項目更加便利。在特色金融產業方面,粵港澳三地機構起草了綠色金融的文件,我們還啟動了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國家外匯管理局牽頭搭建的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在廣東上線。在民生金融服務方面,我們開展了香港、澳門代理見證開戶試點,推動銀聯雲閃付、微信香港電子錢包等多種行動支付工具互通使用,擴大行動支付在大灣區應用。

《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聚焦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部署了五大方面26項金融改革創新工作。下一階段,我們將按照高標準落實《意見》,重點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加強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我們將支持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投貸聯動等多樣化的業務模式,進一步便利高新技術企業在一定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等。其次,增強統籌協調。我們將加強各部門統籌,用好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有效發揮其在內地金融開放創新工作中的統籌協調作用等。再次,深化綠色金融合作。我們將繼續支持香港、澳門金融機構參與廣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充分依託廣東碳交易平臺,開展碳金融業務創新,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以外匯或人民幣參與大灣區和內地碳排放權交易。然後,是擴大金融開放。我們將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統籌下,支持非銀行機構開展結售匯業務,支持非投資性企業開展股權投資試點,逐步擴大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等。最後,是提升民生金融服務。我們將爭取跨境理財通機制落地,穩步推進港澳代理見證開戶業務等。

積極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

南方財經: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擴大,廣州分行有哪些具體舉措?

白鶴祥:隨著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向縱深發展,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兼具優勢。十多年來,人民幣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使用的佔比不斷提高,2020年1-5月已超過52%,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跨境收支的主要結算貨幣。人民銀行總行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後,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緊抓政策機遇期,新舊政策措施並舉,積極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

一是充分發揮現有跨境人民幣業務政策效能。目前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已涵蓋貿易、投融資、金融市場交易等各方面,人民幣的支付、投融資、儲備和計價功能得到全面增強。近年來,處於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民幣的跨境使用範圍和規模增幅更為明顯,跨境資金池、碳排放權跨境交易、個人經常項目、第三方支付結算、QFLP等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加大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金融服務供給。今年以來,我們結合防疫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要求,開啟「綠色通道」、「特事特辦」、簡化業務流程等模式,切實為做好防疫、「六穩」和「六保」工作發揮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性作用。截至2020年5月末,粵港澳大灣區已超過六成企業的跨境收支使用人民幣結算,累計金額15.28萬億元,年均增速1.65倍。

二是提高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改革試驗田功能作用。近5年來,廣東自貿區作為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平臺,已先後推出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人民幣結算、區內銀行境外人民幣貸款、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十多項跨境人民幣創新試點業務,有效促進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出臺後,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根據總行統一部署,加強與廣東省政府及各有關部門溝通協調,順應市場需求,遵循「成熟一項、推動一項」原則紮實推進、全面落實各項措施。近日,《意見》中的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業務正式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內347家優質企業已享受簡化業務流程的便利化服務,大幅降低了企業「腳底成本」,提高了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接下來,我們將在宏觀審慎框架下,加快推進跨境理財通、跨境資產轉讓等跨境人民幣政策措施落地。

三是支持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港澳地區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窗口,這幾年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交易業務得到順利推進,促進了粵港澳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發展和互聯互通。我們將不遺餘力地協同推進港澳地區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擴大人民幣跨境雙向投融資規模,研究推動人民幣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循環流通,促進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市場良性互動,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金融合作,切實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促改革」和「防風險」協同推進

南方財經:圍繞金融市場開放力度加大與更多海外資本參與境內金融市場投資,央行廣州分行在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方面會採取哪些新舉措?

白鶴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積極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方面,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自貿試驗區平臺,積極向總局爭取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等各類跨境投融資改革措施試點政策,另一方面,有序引導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QFII和RQFII、「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等渠道投資境內證券市場,鼓勵海外資本通過QFLP等形式參與境內實體投資,助力廣東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跨境投融資高質量發展。

在擴大資本項目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範工作,通過強化監測分析預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等手段,引導銀行企業等市場主體合規有序開展跨境投融資業務,有效防範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一是堅持資本項目「促改革」和「防風險」協同推進,探索構建「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資本項目管理體系。二是堅決落實反恐怖融資、反洗錢、反逃稅工作要求,強化對跨境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管理,提高事中事後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三是加強與證券監督管理、稅務等部門的溝通合作,藉助現代科技手段,探索「大數據」監管和數據共享模式,實現信息化、網絡化監管。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破產處置法律體系

南方財經:兩會期間,你指出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法》條件已成熟,請你具體談談。

白鶴祥:《金融機構破產法》的制定,應當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破產的特殊性及複雜性,既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經驗,也考慮我國國情,根據依法依規穩妥處置金融機構風險的政策思路,堅持多兼併少破產的政策方向,明確破產清算、行政接管、重組改制、市場化處置這四類主要退出方式。目前來看,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法》的條件已成熟。

第一,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法》的市場基礎和輿論氛圍已經形成。一是金融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市場化運行機制逐步完善,金融領域的改革發展為金融機構有序退出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二是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破產問題有了新認知。社會公眾對出現風險、經營失敗的金融機構有序破產退出有了認同,對金融機構依《公司法》而生、依《企業破產法》而退出有了新的認知。三是金融監管層面已就健全金融機構破產法律制度達成共識。

第二,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法》的法規基礎已經具備。一方面,我國存款保險法律體系已經建立。2015年2月17日,國務院頒布《存款保險條例》並於5月1日施行,隨後人民銀行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實施辦法。另一方面,針對金融機構破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法規基礎。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破產法規制度雖較為分散,但已有的《企業破產法》明確了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破產的法定情形,《商業銀行法》以及《金融機構撤銷條例》《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等,對金融機構的終止清算退出等關鍵環節均有原則性規定。

第三,國際上成熟的金融機構破產立法經驗可資借鑑。儘管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關於金融機構破產立法體例不盡一致,但大多都以金融法或專門的金融機構破產立法為基礎。這些發達國家在金融機構破產立法中涉及的破產原因、破產申請人、破產管理人、重整秩序、債權保障以及跨國金融機構破產處置等方面,都可以為我國構建適合國情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制度體系提供良好經驗。

有鑑於此,我們應當按照穩定優先、公開透明、最低成本、快速處置、權益均衡的原則,儘快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破產處置法律體系,保護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我國的金融安全。

本期編輯 南瓜

相關焦點

  • 《中國金融》|白鶴祥:以金融組合拳穩住外貿基本盤
    作者|白鶴祥「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0期穩住外貿基本盤,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內在要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積極向上級爭取多項管理改革政策先行先試,立足灣區實際,發揚灣區特色,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支持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起到「促大灣區,匯更便利」的效果。一是在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的基礎上,將貨物貿易的便利化措施拓展至服務貿易。
  •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建議:修改《義務教育法》把...
    但是,我國國民金融素養整體水平依然不高,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依然存在諸多的困境,難以深入推進。對此,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局長白鶴祥建議:修改《義務教育法》,把金融知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政策。
  • ...粵澳反洗錢監管合作機制 試點開展同一金融集團內部關注名單...
    來源:證券時報央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8月20日在央行舉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發布會上表示,為有序推進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央行廣州分行正配合做好跨境理財通試點方案等各項準備工作,爭取早日落地實施。
  •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指數排名出爐:深圳第一 廣州第二
    ,由前瞻產業研究院承編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評價報告》(以下簡稱生態評價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在參與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綜合指數排名的11個城市中,深圳穩居第一,科技金融生態發展較為領先,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金融「先行示範區」;廣州排名第二。科技金融是符合國家偉大戰略實行的。2010年科技金融首次被納入黨的綱領性文件中,2011年到現在已經在25個城市開啟了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
  • 加碼大灣區 中信銀行已為近百家企業開立FT帳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由中信銀行廣州分行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支持研討會暨FT業務發布會近日在廣州舉辦。會上,中信銀行廣州分行與多家客戶籤署了FT業務戰略合作協議。中信銀行廣州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金喜年表示,自由貿易帳戶體系(FT帳戶)是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要「試驗田」,為資金的互聯互通創造更具有擴展性的載體。
  •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即將發布,前言摘要先睹為快
    與之匹配的是,粵港澳大灣區也已初步形成了層次分明的階梯式金融城市群。研究表明,2000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的空間分布從香港的一城獨秀發展到以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地為核心區域,輻射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中心—外圍」結構。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政府通過籤訂合作框架協議,不斷加強深化金融合作,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引進來」、「走出去」逐步加速。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中心...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規劃綱要》中明確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根據四大中心城市的發展,城市發展定位也各不相同。
  •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揭曉!廣州企業佔比近一半
    會上發布了「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下稱「50強榜單」)。 築巢引鳳 加速大灣區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生物科技產業聚集的重要區域,區域內產業集聚優勢明顯,上下遊產業鏈完備,吸引了眾多知名龍頭企業、生物科技創新企業在大灣區進行深入布局。 為吸引更多高精尖生物科技企業入駐,廣州也正在出臺各種政策。
  • 廣州日報:新發展格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作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文杰 理論圓桌會11月27日,「新發展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論壇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與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承辦。
  • 廣發銀行為大灣區發展注入金融新動能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公布。  作為根植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的商業銀行,廣發銀行積極踐行金融本職,響應國家戰略,通過產品與服務創新,主動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去,成為金融服務重要平臺的一分子,為實體經濟輸送活水,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為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金融新動能。
  • 人民銀行舉行「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系列發布會(第一場)
    人民銀行辦公廳副主任羅延楓主持發布會,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高飛、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行長王玉玲、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建設銀行普惠金融部總經理張為忠出席,介紹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政策落實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以下為文字實錄。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基建交通,地產,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四大產業優先受益。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深圳、廣州、香港,誰才是粵港澳大灣區「智慧第一城」?
    而香港則從製造業轉向金融、服務等新興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之都」和「服務之都」,也至此深陷「產業空心化」的泥潭。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幅涉及約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生活、工作圖景正徐徐展開,一個又一個「雙城記」也正在成為現實。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融合,沒有先例可循。
  • 2019廣州國際投資年會舉行 聚焦大灣區建設
    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會上表示,廣州將緊緊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著力提升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先進位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文化強市,打造平安廣州、美麗廣州、幸福廣州,努力在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勇當排頭兵。實現宏偉目標、美好願景,需要更多企業共同參與。
  • 肖鋼:粵港澳大灣區應以產業發展作為金融服務根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一帆 11月28日,2020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在廣州舉行。會上,原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以《加快金融改革開放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主題發表演講。肖鋼表示,在大灣區的金融改革開放方面,關鍵是進一步的抓緊落實好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細化相關的規則,循序漸進。在肖鋼看來,大灣區建設需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生活的宗旨,以產業發展作為金融服務的根基。「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大約為21%,這個比例是遠遠高於我們通常說的世界三大灣區,製造業的基礎是很雄厚的」。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_2019年第7號...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大灣區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創新大灣區合作發展體制機制、破解合作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新契機。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
  • 綠色金融被多份文件頻繁提及 大灣區金融如何做好「綠」文章?
    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等。  5月14日,人民銀行等四部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推出26條措施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文件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  8月6日,廣東發布了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80條措施,其中8條措施涉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舉行 鄭永年:內循環並不是「內捲化」
    「廣州應該與深圳雙城聯動,引領大灣區建設。」鄭永年認為,中國正從數量型經濟發展階段走向質量型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土地等成本都已經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個城市也不能光憑政策優惠來吸引人才,而是要制定統一的規則。「這也是中國走進世界體系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制定規則,才能擁有話語權。」他說。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 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寫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表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 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生院副院長王魯濱教授一行參觀訪問...
    順德農商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張珩博士主持座談會並對我方到訪表示歡迎。雙方參加座談會的人員還有: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吳靖教授、孟慧敏老師,金融學院郭劍光老師,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董碩老師、王微茗老師、馬騰豹老師,順德農商行辦公室主任江文昶,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遊倩敏,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郭海文,公司銀行部資深業務主任黃淑貞,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宋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