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澤雲 實習生 鍾雯詩
12月23日,由中創產業研究院、畢馬威中國主辦,廣東醫谷承辦的生物科技創新發展峰會在南沙舉辦。會上發布了「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下稱「50強榜單」)。
記者注意到,榜單上廣州的企業最多,佔比達到了42%,其次為深圳,佔比35%,粵港澳大灣區日益成為我國生物科技產業聚集的重要區域。
廣深企業佔比近八成
在50強榜單中,聚集於廣州的企業最多,佔比42%;深圳僅次於廣州,佔比35%;位於珠海的企業佔比8%,位於香港的佔比7%。另有部分企業分布於佛山、中山、東莞等地。究其原因,在於廣州和深圳在科技人才培養、聚集和儲備上優勢顯著。
本屆50強榜單中,核心業務涵蓋生物醫藥的企業居多,共23家,醫療器械企業15家,精準醫療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入圍企業共有15家,而涉及醫療服務領域企業有7家。
畢馬威中國華南區生物科技稅務主管合伙人羅健瑩表示,「這些創新企業有望發展成為大灣區生物科技產業中堅力量。大灣區將依託產業集群效應和政策紅利繼續引入優質資本,為區內生物科技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築巢引鳳 加速大灣區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生物科技產業聚集的重要區域,區域內產業集聚優勢明顯,上下遊產業鏈完備,吸引了眾多知名龍頭企業、生物科技創新企業在大灣區進行深入布局。
為吸引更多高精尖生物科技企業入駐,廣州也正在出臺各種政策。其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產業建設中,南沙被賦予科技領域的核心地位,正著力打造「創新高地」的城市名片。
南沙區政協副主席,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商務局局長謝曉暉在推介中談到,南沙已經出臺了《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對落戶南沙的生物技術企業,在硬體建設、創新研發、成果轉換、平臺建設、經營成本、人才保障、金融保障等方面予以堅實保障,同時對獲得廣州市生物醫藥專項政策經費獎勵的新藥項目,給予1:1資金配套獎勵。
推動產業和資本的深入融合
醫藥行業本質上是高壁壘行業,包括了監管門檻、技術門檻、資金門檻和人才門檻等等。丹麓資本創始合伙人蘇震波表示,醫藥企業不僅僅看技術,一個初創公司僅靠自己、拿五十億砸一個藥不現實,必須跟這個行業大的藥廠,資產市場,研究機構一起發力,否則新藥並不好做。
「國內的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的成長非常快,這兩年國內已經上市了兩款可降解支架,」廣東脈搏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阮成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部分器械領域,本土的科技創新水平已經超過了國際上一些巨頭。不過,目前行業仍然面臨人才缺乏的問題,此外,從事高端醫療器械研發,耗時長,研發投入大,仍需要有更多資金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尚未實現盈利但具有創新實力的生物企業,資本市場的接受度也在提升。「對於生物創新企業,港交所不看業績和財務指標,主要看三個方面,分別是產品、技術和研發。」畢馬威中國華南區生物科技審計合伙人梁曦表示,這有助於推動生物產業與資本的進一步融合。
金融、保險機構也正在加速與產業的深入融合。記者獲悉,其中,紮根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思派健康已經搭建起臨床試驗管理組織和特藥管理網絡,並進一步打通患者、醫療機構、藥企、保險支付,形成醫藥健保的服務閉環。「我們作為一家灣區企業,將利用我們現有的醫療科技結合保險的模式,持續引領創新。」思派集團副總裁、思派健康總裁鍾能聰表示。
浦發銀行廣州分行珠江新城支行公司業務行長歐謳表示,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針對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特點,浦發銀行積極發揮銀行作為金融業基礎的作用,連通政府、協會、 證券公司、投行、投資基金的,提供包含股權融資、上市輔導、法律 諮詢、傳統銀行等綜合金融服務功能,為生物醫藥企業助力賦能,真 正實現資本推動生物醫藥企業開啟「加速度」。(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李志文
審籤|吳瑕
實習生|李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