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凡凡,女,6歲,1歲時,可以走路,2歲,能發聲不會用詞,3歲仍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表現任何喜悅,總扭開媽媽的擁抱,自己摔倒了,也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向父母求助。
當他的媽媽出差,把他留給親戚鄰居照顧時,他沒有像一般孩子表現出心煩散意亂。4歲,突然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但講話不尋常,甚至可以惟妙惟肖的說出幾天前別人的句子。
可能你在生活中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他們的行為舉止讓你覺得怪異,不同尋常且常常以一些莫名其妙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當他見到或聽到他喜愛的玩具汽車因開動所發出的嘟嘟聲時他會興奮得尖叫,但卻忽視了身邊想與他一起玩耍的人;或者向別人猛發脾氣,不悅的發出刺耳的叫聲,再或者向你發起進攻,猛吐口水。
有可能你是一位家長,你的孩子是一個嬰兒或初學走路的兒童,但她不會擁抱你,不會看你的眼睛,不會對你的愛或觸摸做出反應,當她稍長大時,她很少說話也對其他人的話語不作回應,她只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生活,即使說話也是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表達,是孩子怎麼了?出了什麼問題?問題又出在哪兒……
孤獨症兒童可以根據其自閉程度與智商劃分成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與低功能自閉症兒童。
對於低功能自閉症兒童,對其教育上是必然的,但這一特殊群體回歸主流效果並不樂觀,而高功能兒童就不同了,因為他們的智力處於正常範圍,甚至一小部分是高智商,所以對於他們不僅包括低功能兒童恢復的目標,還有更多的要求。
我們就從前面小凡凡這個高功能兒童的案例來說明一下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特徵:
1.社會交往功能損害。孤獨症兒童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冷淡。他們與其他人,包括父母在身體和情感上都很疏遠,從很小時候開始,孤獨症患者就在多方面表現出缺陷,長大了,他們幾乎沒有社交行為,看上去對其他人的感受沒有反應。孤獨症兒童對來自他人的社交刺激的敏感性和社會回應性都受到限制,也很少與其他人分享經驗或情感。
2. 認知功能不均衡。與正常兒童相比,孤獨症兒童的認知功能具有不均衡的特點。所以孤獨症兒童的某些能力(如在音樂、計算、記憶或美術等方面表現出超常的能力)與同齡健康孩子持平甚至超出同齡孩子,現實中有一些關於這類孩子表現突出的例子,電影中也有這類患者的描寫,如文章在《海洋天堂》中塑造的的大福,達斯汀霍夫曼的《雨人》。
3.溝通能力的損害與語言障礙。孤獨症兒童在很早便表現出溝通和語言方面的嚴重異常。例如,母親與超超同坐在沙發上,電話鈴聲響起,母親問:「超超,,你可以接電話麼?」「可以。」小超超回答,但他依然沒有動。擁有一半的孤獨症兒童沒有發展任何有用的語言,甚至有這種情況,他們到了冒話的年齡開始說話,但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又倒退回去,取而代之的是最原始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意願。
4. 注意力分散。如果與孤獨症兒童對感興趣的物品高度集中到某點上來對比,他對周圍的其他事物就沒有那麼關心,對外界的注意力比較分散,在課堂上就表現為注意力不能跟隨老師。
孤獨症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給教師的突出印象是他們獨來獨往,對幼兒園的規矩、老師的要求置若罔聞。
他們不理解紀律是什麼意思,不懂得應該約束自己的言行,聽從老師的要求。如:老師在上課時,大多數孩子都能坐著聽講,並跟著老師的要求活動。而孤獨症的兒童卻常常離開位子,獨自一人做自己的動作(如轉圈、敲打東西等),或跑出教室。
如老師讓大家畫蘋果,在示教後,大多數小朋友都能按要求畫出蘋果的形狀,而孤獨症兒童卻只是在紙上亂塗亂畫,或畫自己喜歡畫、習慣畫的東西。由於社交障礙和智力障礙,他們不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學不會老師教的歌謠、舞蹈。
有的兒童多動不寧,有的好攻擊,常無故打小朋友或打自己。他們不理解一般的道德觀念,對老師的批評無動於衷,對老師的表揚也無愉悅的體驗。故十分難於管理,需要老師特殊的關心和照顧。
嬰幼兒是自我中心的,當他們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想要什麼馬上就要得到,自控力是很差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了解到一些事情不能隨心所欲,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如在生活習慣方面,應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等。
到3~4歲,特別是上幼兒園後,通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逐漸懂得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遵守社會道德規範,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的,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或做集體、社會不允許做的事。
通過獎賞、懲罰、講道理等手段,使兒童逐步懂得評價自己的行為,知道哪些事做得好,能夠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和獎賞,做了哪些事就會受到批評。
明白「要這樣做,不可那樣做」的道理,用這些道理來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去做不該做的事,從而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幼兒園的規章制度。
兒童自控能力的發展,是意志發展的基礎。在幼兒園,按照老師安排的課程,兒童通過上課,如畫畫、唱歌、跳舞、做遊戲等,逐步獲得知識。明白了這些,有孤獨症的兒童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1. 對於高功能兒童。對高功能兒童的目標,要強調消除其有害的的行為和努力教兒童學會自理技能、服從簡單的要求和規則,基本的社會和情感行為、溝通的需要和適當的遊戲。
隨著這些兒童的長大,治療重點將轉移到教他們學習與人共處和與工作有關的技能方面,還包括教他們學習語言流暢,教他們在正常班級中所期望的行為和技能,教他們如何與同齡人交往等細化的內容。
2.對於教師。首先,教師要在班級中創設良好的氣氛。對於特殊兒童,他和大家在一起會產生愉快的體驗,有助於擺脫沉溺於自己那個小世界的傾向;而對於正常孩子來說,培養了他們的仁愛之心,這對於當代的獨生子女來說恐怕是非常好的作用。
其次,教師在獲得所學的學前教育的基本知識時,也應掌握一些對於特殊兒童的知識技能,這不僅有助於幫助特殊孩子的教育,還可能更敏感的發現本班孩子的一些小差別。
3.對孤獨症兒童的不良行為在寬容的基礎上加以引導。教師要對其做到心中有數,寬容,不能立即批評,但寬容並不意味著縱容,而是教師針對其特點進行積極的引導,進行缺失行為的糾正。
4. 針對孤獨症兒童的學習特點。認知能力的提高對孤獨症兒童其他能力的提高是有促進作用的。若教師抓住其學習特點,對他們的教導會更得心應手。
5.老師、家長之間要經常溝通。每個孤獨症兒童在現實中的表現都不同,這就需要家長與兒童經常保持聯繫、溝通,尤其是家長要把孩子的真實情況如實相告,讓教師真正掌握並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治療康復訓練。
幼兒園教育給特殊兒童的恢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給孤獨症患者回歸主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師資與教程及其他資源得不到滿足,使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成為一個問題。
但,教育是必然的,教育也是必要的。相信在社會上更多的人的幫助下,這群星星般的孩子會在自己的天空閃耀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