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物演通論中的「辯證邏輯」

2020-12-25 無用學派

好壞、對錯、正反、陰陽等二元對立的邏輯方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太熟悉不過的一種邏輯形式了,他們同屬辯證邏輯;

但是辯證邏輯本質是什麼?

很多人一定回答不上來!也就更別說能完全弄清楚與形式邏輯、知性邏輯、理性邏輯的區別了。

但重點是辯證邏輯為什麼至今仍能在大部分的人類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產生巨大影響,而且這種較為原始的早期邏輯形式為什麼能作為上億人的基本邏輯形式?

本篇文章就用一個宏觀演化的維度解讀辯證邏輯。

01

辯證邏輯的本質

辯證邏輯的本質是「定性定概念」;

可以這樣理解辯證邏輯,辯證邏輯的主體是把依存的對象定性為A(定性也就是把具體的事物整頓為概念,比如將具體的樹整頓具體的圖像或者文字),而把其他諸元定性為非A,於是這樣就能高效快速的完成對A的識辨判斷,從而塑成主體對A的高效識辨自動化模型

也就是說,人類將「相對主義」的定性邏輯並以此在動蕩狀態中為自身尋求定位的方式稱為辯證邏輯,這就使得人類一旦遇到眾多複雜信息時,能夠一分為二的有效無效快速決策並快速行動。

「比如我們會主觀的覺得天氣有冷熱之分,但這都是相對個體或者部分人而言的,因為同樣的溫度對胖子來說可能不冷,而對於怕冷的普通人來說就算是很冷了,所以說,相對的定性只是大概的定義對立,而不具備更細節「量」的規定,但這高效到近乎自動的辨別就足以讓每個人知道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添衣或者減衣。

這是完全依據主體自身的情況而做出的高效率行為,而這背後就是最原始的辯證邏輯」

但同時要知道辯證邏輯建立的是狹隘、籠統的表象模型

因為辯證法的「對立同一」或物極必反的循環往復,又或是二元對立的螺旋上升,都只是狹隘視角下的表象,是最粗陋的模型,並不能真正的揭示表象下的深層本質;

像我們平常所了解到的一切生物均由生死輪迴、時空往復、或者周期更迭都是特定狹隘視角(即本段「狹隘的中點」)下的表象,而從拋開時空的熵增角度來看,萬物都只有一個耗散方向,而沒有「量化」的對立概念的;

「比如中國古代的陰陽文化,無論是一分為二,還是合二為一,又或者論述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總歸都是一個互相纏繞說不清內涵的混亂模型,無論如何你都無法量化陰陽,更別說界定某個界點,所以這種對立同一的邏輯在人類今天所處的世界就無法有效處理更大的信息量,也無法提供更深刻的邏輯模型」;

所以要更有效的處理信息;

就必須根據信息的需要,定量的細化邏輯模型;

如把陰陽定性定量的建立起彼此的聯繫,或者把陰陽換成內涵更確定可以定量的概念,甚至進一步細分為其他概念。

那麼這時候「對立同一」的概念就自然被不對立的其他一系列統一的概念替代或消解了.

02

辯證邏輯是理性邏輯的基礎

理性邏輯和辯證邏輯都遵循對偶感應律

都是為了實現主體和對象的一一對應,因為無論是辯證邏輯還是理性邏輯都是感應屬性代償,都是為達成依存而派生出來的,都是邏輯存在,都作為感應屬性代償的產物

邏輯都是主體自身存在度遞弱愈發失穩失位的代償產物,其代償的目的是為了主體能獲得足夠的依存條件;

辯證邏輯是定性的開端,理性邏輯是定量的開端

可以這麼說,辯證邏輯是知性邏輯到理性邏輯的過渡,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概念邏輯思維,是形式邏輯代償不足下的屬性代償增益,也是初級概念形成時,尋求概念內涵和外延而建立的最粗糙的邏輯工具;

而概念的建立是人類推理邏輯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概念的確立,人類才與動物直觀式或自動式的邏輯形式徹底分隔開,辯證邏輯創造的概念是人類徹底與動物劃出分界的開端;

因為辯證邏輯之前的生物完全是憑藉生物自身的體質性狀自帶的特性,而且在辯證邏輯之前的知性邏輯是幾乎沒有概念的;

其任何行為完全靠身體本能式、經驗式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生存、繁衍,直到辯證邏輯的原始概念出現,才真正開啟了理性邏輯的起點,人類也才徹底與其他動物拉開差距,因為概念一開始建立,人類就能通過概念上的軟態模型進行歸納,從而減少實際操作

為了方便理解,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

「假設有一群人和一群猴子在火星看到一種紅色的果子,果子是否有毒是不知道的,於是其中一個人和一隻猴子前去嘗試,結果這個人和這隻猴子拉肚子、腹瀉,但是人類會將這個果子整頓為紅色和形狀的基本概念,凡是類似果子吃了都會拉肚子,於是在人群中形成大家都遵守的公理;但是猴子並不會整頓為這樣的定性概念,以後遇到這種果子仍舊會吃,直到猴子演變出一看到或者聞到這種果子的氣味或者看到這種形狀就會產生難受的感受的時候,猴子才不會去吃它」

這就是概念產生的巨大影響!

概念的產生使得人類的認知飛速前進,而辯證邏輯就是概念的開端,也就是理性邏輯的最基礎階段,因為理性邏輯的運行完全是概念的運行

唯有邏輯進化到把「相對主義」的定性得更精細的矢量化、標準化,才能走進理性邏輯的信息處理方式。

03

辯證邏輯比理性邏輯更普遍、更有效

越前衍的邏輯越穩定、越高效

儘管說理性邏輯相對辯證邏輯更高級、更複雜化,處理的信息更多,但是辯證邏輯卻一定比理性邏輯更穩定、更普遍、更直接有效;

因為我們知道物演的分化過程就是殘化過程,殘化的過程就是後衍主體愈發失穩失位的過程,而所謂失穩、失位,就是指主體與自然的銜接關係(即依存關係)越來越不確定、越來越搖蕩、越後衍的存在者失穩失位程度越嚴重,所以辯證邏輯要比理性邏輯更為穩定、普遍、有效。

人類作為最後衍的存在者,失位程度最嚴重;

辯證邏輯模型所覆蓋的信息量已經遠遠不能維護人類的穩定存在,於是人類這個種群不得不代償出最強烈的精神邏輯、自由意志、理性邏輯,其目的也就是為了更好的追索自己的依存殘體或依存條件;

這也就是說,日益失位、失穩的存在狀態使人類的精神包括辯證邏輯、理性邏輯得以代償而呈現為出高度動蕩的認知狀態

「比如說科研中辯證邏輯儘管迅速被理性邏輯取代,但理性邏輯建立起來的科學理論被證偽的速度越來越快,顯而易見,越低端的邏輯代償越穩定,這也是辯證邏輯在生活中的運用比理性邏輯更有普遍更加有效的原因」

但無論是辯證邏輯還是理性邏輯都是為了實現「應」

簡一律是「對偶感應律」下為達成「應」而把多信息化為「一系」的基本原理式點狀處理邏輯(基本原理即是終極的感知之點),而理性邏輯簡一律的達成是通過度的排序來完成的,而不是在物極必反的對立同一達成的;

辯證法同樣遵循對偶感應律,所以本能的追求循環往復的自圓狀態,這種自圓也是把多信息化為「一個圓」的點狀處理(圓也是一個點),是屬於二者物極必反的對立同一.

也就是說,無論是簡一律「一系」的基本原理,還是辯證法的「對立圓滿」,都是簡約原理下為了和「應」實現一一對應的對「感」的簡約處理.

04

老子黑格爾以辯證邏輯建立的學說

無論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動」,還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都是基於辨證的邏輯思維方式,而辯證邏輯僅僅只是知性邏輯過渡到理性邏輯的過渡型思維模型,是一種相對比較原始含有初級概念的思維邏輯;

老子辯證論的來源;

老子時代可以視為人類文明的開端,信息量極低;

人們眼看著太陽東升西落、月亮周期盈虧,農業完全根據四季氣候變化;

於是認為是輪迴的宇宙觀、認為生命就是由弱到強、由強到弱,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以這樣的局限的觀念去直觀觀照所看到的的世界,就必然限於辨證論

所以你會覺得老子的學說幼稚及局限。

這是因為老子提出反對人類文明化;

提倡倒退,回歸到原始氏族社會,追求小國寡民、人更愚、事更簡、物更樸,他以為倒退就能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只是辯證邏輯下的思維誤區;

因為老子時代人類沒有獲取足夠的信息量,他不知道人道是天道的繼續,人性是物性的綻放,人類只是自然進程的一部分,回退是根本不可能的,回退只能是辯證邏輯的錯誤導向;

所以人類能倒退的思想都是直觀表象觀念下形成的辯證思維模型,因此決定了其局限,而且方式也顯得幼稚。

老子的思想歸根結底局限於辯證思維;

儘管辯證法是那個時代最高級的思維方式,但這種辯證的邏輯思維是受到當時信息量所規定的思維局限,人類是不可能倒退的;

「就比如說生命是單向運動的,從細胞開始分裂,並且每分裂一次就少一次,直至死亡,而任何物種同樣如此,不可能一直存在,總會奔向滅亡,只是細胞生存總時間的長短罷了,任何物類都有著一個自然限度」

黑格爾學說核心同樣也是以辯證邏輯為基石;

可以這樣說,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是一個典型的「知性邏輯」,而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卻是一個不典型的「理性邏輯」;

而之所以說辯證邏輯是不典型的「理性邏輯」,只是因為辯證邏輯僅僅是理性邏輯的初級階段,無法澄清或窺觀理性邏輯的規律和本質,也就更別說能支撐理性邏輯所能包含的信息量;

要知道,黑格爾的邏輯學是為了整頓「知性邏輯」而生的;

但是黑格爾從未能弄清邏輯的本質和發生學原理,使得自己最終說不清知性和理性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黑格爾在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下把精神視為絕對,這是黑格爾的局限,所以說黑格爾基本的辨證論是無法囊括它廣闊的哲學學說的,這也就導致羅素說他的理論全是錯的。

黑格爾是如何用辯證邏輯勾銷本原存在的?

是因為黑格爾不清楚精神的本質是感應屬性代償,更不明白感應屬性的發生學原理,所以黑格爾把精神獨斷為絕對存在;

也就是黑格爾把人類的「知」或精神視為絕對的A,而萬物之「在」視為非A或A的轉化,從而勾銷了非A,以最簡單的邏輯方式處理了人類形上學的禁閉與康德自在之物的關係問題,也就是主觀與客觀割裂問題;

也可以說,「絕對精神」是黑格爾因為康德無法將彼岸的自在之物和人類此岸的精神認知合二為一而所創造的,於是勾銷自在之物,也就是否定了自在之物,但他最後仍舊沒有解決「知」和「在」的關係問題,而是在辯證邏輯裡胡纏。

黑格爾的辯證法也只是說明了知性如何過渡到理性;

而辯證邏輯僅僅是理性的開端,絕不包含整個理性,黑格爾的功勞也只在於證明了任何存在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

如果用黑格爾陳舊的辯證法來解讀感應屬性增益過程或邏輯分化運動,這隻說明了知性到理性是如何過渡的,也就是隨著信息量的增加,從同一律到簡一律的認知轉化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把整體信息一分為二後,再一分為多的逐步把握的過程,而辯證法就是一分為二的這個過程

「如我們最早對時間的認知是先二分為白天和黑夜,再細分為不同的時辰,然後在分為分鐘、秒」

重點是黑格爾的辯證邏輯;

處理的僅僅是現象與對象的「錯動」關係,這是主體感知屬性與客體可感屬性的錯動關係

所以黑格爾運用辯證邏輯整頓當時的「知」顯示了他對這種錯動的敏感覺察,但如何繼續貫徹人類相對穩定的知性認知和不斷增益的理性認知,達成廣義邏輯融洽,黑格爾並沒有解決;

而且,因為黑格爾並沒有認識到從知性邏輯到理性邏輯的邏輯運動規律或分化規律,自然也就沒能整理出延續了形式邏輯四定律的高端理性邏輯的四定律,反而過度使用了辯證邏輯,自然也就無法真正說清存在和精神的淵源和發生發展進程。

最後,辯證邏輯也僅僅是證明了形上學的禁閉

而與辯證邏輯相比,理想邏輯是理性的高級階段,黑格爾對這一點也有清醒的認知,所以稱其為「思辨理性」或「思辨邏輯」,但是理性邏輯是「識辨邏輯」(即知性邏輯)的後繼代償增益的產物

而黑格爾使用辯證法的出發點是為整頓知性邏輯,是要解決康德遺留下來的此岸的「知」與彼岸的「在」(即自在之物)的關係問題,而事實上黑格爾並沒有真正解決「知」與「在」的關係問題,辯證法只是他無力解決問題時使用的一個蹩腳的工具,最終只有效證明了形上學的禁閉;

所以,要真正理解黑格爾,不是要學習他的辯證法,而是真正弄清「知」與「在」的關係和發生學原理,解決他沒能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感性邏輯、知性邏輯、辯證邏輯,還是理性邏輯,你都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模型,而模型的原始還是高級決定了其整頓信息的多少;

越是演化高級的模型,其獲取的信息、整頓的信息就會越多,能將其整頓的信息也就越多,而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人類個體、組織的成長都是模型的不斷更新迭代,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足夠甚至過度的依存條件

而邏輯的演化發展也無非是從感性邏輯到知性邏輯、知性邏輯到辯證邏輯、辯證邏輯再到理性邏輯,這一脈演運是無縫連接,幾乎和整個生命史對應;

而人類今天就處於辯證邏輯到理性邏輯的交匯之處。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物演通論中的存在度
    以及在全書中有如何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本章給出具體解讀.在物演通論中,王東嶽老師並沒有將這個客觀本體有任何一個絕對化的表達,因為哪怕你說它是有序能量,但是有些能量的載體又是什麼呢?即便找到能量的載體,那麼能量載體的載體又是什麼?這種追問沒有盡頭,所以直接用了一個存在度作為衡量這個屬性載體的機制,是一個總和規整下的變量,而絕不是代表任何一個具體的某種東西,只去研討這屬性存在載體的演化規律,而不再是去追問這個始基質料究竟是個什麼.
  • 武俠故事中學習如何死磕《物演通論》
    一旦我們相信即使《物演通論》可以通過尋找「最爽」的方式愉快地達到一定程度的,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了。我們來看這本書的特點是什麼?它首先是一本哲學書。其次是它其實是一本雄心勃勃的哲學書。前者帶來的第一個難度,作者在書中就有描述:正如萊布尼茨所言:哲學需要有自己的專用符號系統。
  • 淺評王東嶽的《物演通論》
    第一,物演通論的大概內容為什麼叫《物演通論》,因為他講的是宇宙存在的演化進程,而物質是演化的載體。書的內容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從宇宙的初始狀態開始到人的誕生,這中間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過程,以及從中導出一個規律——遞弱代償原理。
  • 《物演通論》
    而《物演通論》就是將既往哲學、生物學、社會學、甚至博物學,以當代大信息量為基準,重新整頓翻新,建立一個歷史從未有過的思維高度而且為未來提供全新的基礎理論的一本哲學大作.可以說,如果你真正研究讀懂了物演通論這本書,你完全可以俯視西方的一切哲學書,看懂任何哲學書再也沒有任何難度.
  • 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能被證偽嗎?
    當然能夠證偽,因為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不是真理,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永橫不變的真理存在。本身真理這個詞語就不成立。什麼叫真?我們通常所說的真是,眼見為實即為真,比如我們看植物是綠色的,看蘋果是紅色的,看香蕉是黃色的,我們確定我們看到的東西是真實的。
  • 如何才能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這本書?
    要想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首先我們得知道《物演通論》是一本哲學書不是科學書。科學是討論具體問題的,哲學是討論宇宙終極問題的。其次必須要對此前的哲人所討論的問題有所了解。第三此書只是對「遞弱代償原理」的證明證明僅指純邏輯證明。
  • 封殺王東嶽,禁讀《物演通論》?「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礎理論?
    封殺王東嶽,禁讀《物演通論》?「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礎理論?這兩句針鋒相對的話是不是很令人驚悚?聽我細細道來。我先在一個論壇看到一個很驚悚的標題:封殺王東嶽,禁讀《物演通論》。忍不住拜讀了一下。說的內容大致如下。
  • 物演通論看世界之五十五:美國為什麼衰落
    由此可見,《物演通論》作為最匹配於人類當下生存結構的最新的哲學思想對於各個領域的理論工作者是何其重要,而致力於新理論建構的人若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卻不理解《物演通論》又是何其遺憾。 因為大多數人只對表層的諸如「美國為什麼衰落」的具體問題感興趣,所以會以此為題目來寫這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的內核在我的某些其他的文章中、在王東嶽先生的大課中、在《知魚之樂》中、在《物演通論》社會哲學卷的論述中已經用不同的語言很清楚的做過不同程度的交代。
  • 《物演通論》讀書會2020年8月22日線上分享記錄
    複習一百四十五章關於分化進程中臨界點和交接點的論述可知,任何典型的存在反而會在後續的分化進程中失去前途,反而是非典型的存在因為更具兼容性可能拓展出新的分化路徑。所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可能需要肩負起更重要的責任,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主義都是很好的提法,《物演通論》新思想更是最重要的文化突破,指明了未來全球化的正確路徑,奠基了未來新文明的文化基礎。
  • 《物演通論》讀書會2020年2月線上分享
    121、社會是人的存在質態→122、人類社會發源於生物社會→123、社會學史及此前社會學的局限→124、人類社會是個體屬性聯構之屬境或物演結構化末端之存境→125、社會進程就是物演的結構化進程社會哲學的第一追問是為什麼自然人必須以社會這樣的質態存在(121章)。
  • 《物演通論》讀書會2020年9月19日線上分享記錄
    平等只是特定物演階段的相對的同質態表達,但在整個物演的分化或異質化進程中,那不過是某階段分化的極致狀態和下階段分化的起始狀態。所以單細胞社會中的「天然的平等」又「天然的喪失」,「生物平等」必然進化為「社會平等」。 3、「社會化傾向」和「反社會傾向」「社會化傾向」其實是衍存結構自繁律在生物社會階段的表達。
  • 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
    一定的模式,對應著一定的結果,所以那些對各種模式很了解的人,就可以基本上清楚這個小孩的未來。小孩未來的發展,之不過是其小時候模式的不斷展現而已。 同樣的道理,中西文化幾千年的發展中,在政治、經濟制度、精神生活、人們幸福等各個方面表現出截物的不同。那麼有沒有在文化一開始的時候,即文化在三到七歲的時候,形成的一些模式,而這些模式決定了文化在未來的表現呢。
  • 王東嶽《物演通論》和《道德經》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他的這些理論在中國的聖賢古文化中都有過表達,道德經中也有。只不過現代人當成消極思想而不予重視。按照達爾文進化論人是猴子變來的,人的發展應該越來越進步,可在中國古文化中,你的進化在某部分其實是一種後退。
  • 《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中國文化絕不產生科學
    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演講者|王東嶽(哲學家,《物演通論》作者)東西方文明從起點上看來差別極小,一個是純粹的農業文明,一個是半農業半工商業文明。
  • 辯證邏輯在中國的三大變革
    「五四」運動後,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所創始的辯證邏輯原理及前蘇聯哲學家闡述辯證邏輯的著作也隨之傳入我國,此後它們與中國的《易經》和《道德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辯證邏輯相融合。辯證邏輯在20世紀中國,經過30年代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大論戰,50—60年代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大討論和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以後的大發展,實現了邏輯科學化、現代化和協調化的三大變革。首先,實現了由一般哲學形態的辯證邏輯經特殊哲學形態的辯證邏輯科學形態辯證邏輯的科學化變革。經過30年代形式邏輯與唯物辯證法大論戰,在30—40年代確立了一般哲學形態辯證邏輯。
  • 不再隱瞞:辯證邏輯像個魔術師,輕輕一搖,就能變出你想要的結論
    強拆也能變成好事在生活中,只要有人跟你說,「你用辯證的觀點去看看」,於是壞事就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說實在的,辯證法有點和萬花筒一樣,只要輕輕一搖,就像變魔術似的,出現新的視角、新的圖案、新的天地。
  • 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換句話說,形式邏輯是辯證邏輯的一個特例。事實上,《小邏輯》中黑格爾確實是用形式邏輯的方法,詮釋辯證邏輯。從這個角度上說,黑格爾的哲學不僅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是很嚴密的,儘管也有牽強的地方。要理解這點,首先需要了解黑格爾是如何看待形式與內容的。這也是很多問題的共同點,比如經常討論的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問題,集體和個人的問題等等。這些看起來不同的問題,在哲學上是同一類問題。
  • 淺談「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異同
    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將邏輯分為「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並且指出形式邏輯研究的是思維的主觀形式,而辯證邏輯研究的是思維的客觀內容,二者之間如同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之間的關係
  • 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對立與統一
    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將邏輯分為「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並且指出形式邏輯研究的是思維的主觀形式,而辯證邏輯研究的是思維的客觀內容,二者之間如同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之間的關係。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涉及一些邏輯方法。
  • 辯證邏輯範疇學說的對象和研究途徑
    唯物辯證法的範疇體系是由一系列範疇,如「質與量」「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等構成的。在辯證邏輯的體系中,是否也應該包括這些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