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權限「越界」:今日頭條餓了麼明示儲存暗開定位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部分APP的權限訪問記錄。

優酷開啟位置、運動數據等權限。

拼多多未明示的情況下開啟了多項涉隱權限。

趕集網索取的手機權限。

1月11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約談了百度、支付寶和今日頭條,指出對照《網絡安全法》、《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有關規定,三家企業均存在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況,並要求三家企業進行整改。

1月12日至17日,新京報記者使用安卓系統手機測試了市面上使用較多的20款APP,發現其中16個APP要求讀取位置、通訊錄等較敏感權限;多個APP開啟的權限與其主營業務無關;4個APP未經明示提醒就開啟了包括相機、錄音在內的多個敏感權限。

根據《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APP收集個人信息應遵循我國《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其一是要保證收集信息的合法性要求,其二是滿足收集個人信息的『最小化要求』,例如原本APP給用戶的提示是開啟位置權限,結果APP同時把錄音、讀取通訊錄,或其他獲取個人信息或資源的權限隱含地開啟了,這就不符合個人信息安全的最小化要求。」北京郵電大學移動網際網路與大數據安全聯合實驗室主任馬兆豐博士表示,個人信息的使用、保存、委託處理、共享、轉讓或公開披露等必須滿足個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則和規範,個人信息的不當獲取、使用、加工處理涉嫌違法犯罪要負法律責任。

5款APP涉及隱私權限提示不全

今日頭條餓了麼明示「儲存」暗開「定位」

當用戶在安裝一款APP時,手機界面往往會彈窗提示要求用戶開啟某項權限,用戶可以選擇開啟或關閉。

「APP軟體,包括PC程序在內,在用戶行使知情權時彈出的提示屬於『明示同意』,如果APP軟體採取非明示同意的隱含同意,或者以超越法律法規事實上強迫用戶不得不同意的方式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屬於個人信息的不當使用。」馬兆豐博士稱。

新京報記者從華為應用商店安裝20款主流APP發現,其中14款APP在首次安裝使用時對可能涉及的敏感權限進行彈窗提示,但有5款APP對涉及隱私權限的提示有「疏漏」。

在這5款APP中,「儲存」權限是被要求最多的權限,但「位置」權限是最多被默認開啟的權限。

比如,今日頭條、喜馬拉雅FM和餓了麼在首次使用時均彈窗提示用戶開啟電話以及儲存權限,攜程旅行則在首次使用時只提示用戶開啟儲存權限,但當記者點擊同意後,卻在後臺發現上述應用實際也開啟了位置權限。

百度瀏覽器則在首次安裝時提示要求用戶開啟「儲存」、「位置」、「電話狀態」三項權限,但實際除上述三項權限外還開啟了麥克風錄音權限。

對於這一現象,手機百度高級經理田彪曾表示,有的系統會授予它認為安全的APP一些權限,安卓系統的權限授予非常複雜,權限授予完全取決於手機系統本身,而並非由APP自身判斷和決定的。

在梆梆安全研發中心副總裁方寧看來,這一說法確有其道理。「通過原生安卓系統安裝時,谷歌規定安裝APP時是一定要提示所有權限的。但用戶在品牌手機自帶的應用商店裡安裝APP時,如果該APP處於手機廠商的白名單列表裡,有時應用商店本身會替你忽略掉這一過程。」

但在專家看來,「白名單」不能作為APP對涉敏權限不進行明示提醒的理由。

馬兆豐表示,一些APP產品廠商和軟體商店有合作,以白名單模式放行本該提示用戶知情的選擇權,從而沒有進行「明示同意」的提示,這也不符合個人信息安全使用規範和要求。

新京報記者在測試20款APP時發現,蘑菇街未經提示就在後臺開啟了「讀取本機識別碼」權限。「許多APP需要從手機中讀取標識符來標識用戶,相當於在用戶未登錄的情況下讓伺服器知道用戶身份,屬於較為普遍的權限要求,相對之下較為『無害』。由於手機廠商可以二次定製開發安卓系統擁有廠商權限,所以如果手機廠商認為某些權限是安全的,有可能會不提示給用戶。」方寧稱。

「而定位功能屬於較為敏感的權限。」西安郵電大學副教授任方表示,「一般系統不會直接無條件給APP打開,不過由於一些APP開發者在軟體設計時就設置了這樣的條件,你不開放它就不讓安裝,用戶也沒有什麼辦法。」

在網際網路安全專家劉海(化名)看來,不管APP是否進入了廠商的「白名單」,能開啟哪些權限還是APP開發者自身決定的。

「目前安卓平臺上廣泛存在權限被濫用的現象,很多應用經常申請不必要的敏感權限,使用戶隱私面臨被洩露的風險。造成權限『濫用』現象的除安卓系統自身的開放性之外,APP沒有做到約束自己的行為也是原因之一。」劉海說。

多款APP開啟與主業無關的敏感權限

優酷開啟位置權限,愛奇藝讀取運動數據

在1月15日的測試中,記者發現除了上述明示不全的外,趕集網、滴滴出行、拼多多、優酷、愛奇藝和蘑菇街6款APP在首次安裝使用時沒有對用戶權限進行任何明示。

其中,滴滴出行、趕集網、拼多多、優酷四款APP在後臺直接開啟了包括錄音等多個敏感權限。

在用戶李豔看來,一些APP開啟敏感權限情有可原,另一些則不合情理。「比如微信要發語音開啟錄音權限,以及滴滴需要定位開啟位置權限我可以理解,但一些購物和視頻網站也要位置就有些說不通了。」

在實際測評中,記者發現不少APP開啟的權限和自身核心業務交集不大,如主業為視頻播放的騰訊視頻在首次使用時向用戶明示了使用協議,並只開啟了「讀取本機識別碼」,同類APP愛奇藝則沒有在軟體打開時做到彈窗提示,還開啟了使用呼叫轉移以及讀取運動數據權限,並在記者安裝後立刻嘗試讀取位置信息。

優酷則開啟了位置、運動數據、獲取瀏覽器上網記錄等多個與視頻觀看交集不深的敏感權限。記者打開優酷和愛奇藝APP後,並未發現有哪些選項與讀取位置或者撥打電話有關。

也有不少APP有明確的理由開通與主業無關的功能。例如資訊類APP今日頭條在上線「發布小視頻」功能後,就有理由開啟相機和麥克風錄音權限。對此,有用戶曾經質疑今日頭條「通過麥克風竊取用戶隱私」,今日頭條則回應稱「今日頭條旗下所有產品,都不存在未經用戶許可、擅自獲取用戶隱私的行為。」

在方寧看來,雖然目前相關法規有「不得收集服務所必需以外的用戶個人信息,不得將信息用於提供服務之外的目的」之類的表述,但其實這個說法空子還是很大的。「什麼叫『服務必需以外』?比如優酷,我們認為它只提供視頻播放服務,但是它也可以說我獲取用戶信息是為了做大數據分析,比如根據用戶喜好推薦想看的視頻,根據用戶行為習慣做用戶畫像分析等。事實上,APP可以把它的服務裝飾成很多維度,然後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主業之外的權限,即找一個合適的理由來採集你的信息。」

1月18日,記者在後臺的「權限訪問記錄」中發現,一些敏感權限的讀取記錄來自和主業完全不符的APP,如搜狗輸入法、愛奇藝、蜻蜓FM在安裝後不久就嘗試讀取位置信息。而被訪問最多的權限之一是「讀取已安裝應用列表」。方寧介紹,這是APP做運營分析或者用戶畫像時很常見的方式。

開啟權限是否洩露隱私?

技術上可以讀取隱私,但難判斷是否洩露

在劉海看來,隨著市場上APP的功能越來越豐富,申請的權限也越來越多,這也同樣說明以竊取洩露用戶信息為目的的惡意APP和僅是提供服務的非惡意APP申請的權限交集更大了。「例如目前許多APP都有『語音搜索』功能,即便這並非其核心功能,開啟與否區別不大,但一旦開啟,就意味著APP有了窺探用戶隱私的能力。」

他認為,只要開啟了錄音權限,技術上APP確實可以獲取用戶的錄音;而開啟了通訊錄權限,技術上APP也可以得到你的聯繫人名單。換言之,只要拿到相關權限,APP完全可以在正常提供相關服務的同時,「順手」獲取用戶的隱私數據,不管這些數據是否屬於「服務必需之外」。

比如,為了方便用戶導入聯繫人名字,一些輸入法要求讀取用戶通訊錄,但這也意味著它得到了通訊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號碼、甚至家庭住址等)。對此,馬兆豐分析稱,如果輸入法獲取了通訊錄信息後只是為了本地使用方便,不做數據上傳或進一步用於其他目的,獲取權限的理由也成立,那麼,在很大程度上就不一定能涉及隱私洩露。

「事實上,如果一些應用程式涉嫌非法收集、使用加工用戶隱私信息,通過深度數據解析、網絡通訊行為分析、相關操作訪問等技術手段是可以監測到的,即使在網絡傳輸層面是加密的,但在本地數據解析、數據構造層面也是可以分析監測到是否涉嫌用戶隱私侵犯。因此,個人信息的使用無論是軟體開發者、公司或機構都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否則,一旦涉嫌用戶信息不當使用都要承擔相應後果。」馬兆豐指出。

方寧表示,通過做逆向分析、滲透測試等方式可以檢測出一個應用是否上傳了用戶隱私數據,但這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能力,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做到。「目前主要依靠企業行為自律或尋找專業的安全企業進行合作,以達到為用戶提供安全的使用環境。」

而在任方看來,由於很難取證,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懲處制度來約束APP的這種隱私竊取行為,用戶也無法證明APP是否真的竊取了隱私。

20款APP僅京東、蘇寧易購、騰訊視頻、支付寶彈窗提示隱私協議

百度趕集網等未明示隱私協議

根據我國《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要求,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時,應取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確保其在完全知情的基礎上自願給出具體、清晰、明確的願望表示,並且允許個人信息主體選擇是否提供或同意自動採集。

為了解決權限安全問題,谷歌公司曾建議開發者在上傳應用時發布隱私條例,即開發者需要聲明用戶相關的隱私信息如何被使用、收集或分享,其目的是使用戶了解隱私信息如何被使用,從而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

但目前,很多APP並沒有做到明示隱私協議以及給予用戶選擇是否同意的權利。

1月17日,在新京報記者測試的20款APP中,京東、蘇寧易購和騰訊視頻在首次安裝時就將其隱私協議進行了彈窗提示,用戶可以選擇是否同意,支付寶在安裝後不會立即提示隱私協議,而是在用戶登錄時彈窗進行相關提示。

相比之下,滴滴出行、百度瀏覽器、趕集網、1號店、攜程旅行、美團外賣、西瓜視頻等多數APP都沒有向用戶明示提醒其隱私協議。

此前,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的《關於收集個人信息「明示同意」的測評報告與建議》顯示,在100款常用APP中,在用戶註冊前,「默認勾選」同意企業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的情況並不少見,有的甚至存在用戶不可自主選擇同意與否的問題。僅有11%的APP做到了合乎法規及規範的「明示同意」。

新京報記者測試發現,多數APP的隱私協議藏在「設置」選項中,如今日頭條在「設置」的最下方有一行小字才能看到「今日頭條用戶協議」,而百度瀏覽器的相關隱私協議則在「設置」-「關於瀏覽器」中才能找到。

相關隱私條款中,今日頭條和百度瀏覽器均有「使用APP就視為同意條款」的表述。百度瀏覽器還特別列出了一個免責聲明,表示「您可以選擇不使用百度,但如果您使用百度,您的使用行為將被視為對本聲明全部內容的認可。」這意味著,用戶在安裝並使用該APP時,就已經默認同意了上述條款。

在前不久的支付寶「年度帳單」事件中,也出現了默認勾選隱私協議的事件。

對此,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大數據政策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曾發表文章認為,有效同意的要件需要明確。

在他看來,我國現行法律將同意視為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一般規則,但在實踐中,「同意」被大量地使用,很難起到保護個人權利的目的。這主要是因為,在實踐中的同意大多數是與服務捆綁的,用戶協議的同意是接受服務的前提,因而要接受服務就必須同意,否則無法享受服務。而用戶協議又是涵蓋經營者可能列舉的各種情形,包括向所有關聯方、業務合作方等提供信息。這也就是大家通常講到的「概括式同意」。在這種概括式的協議中不乏各種不合理條款。

高富平認為,法律尚沒有明確否定概括式同意,實踐中的做法並不違反法律。但涉及具體的個案糾紛,法院有權對不合理條款進行實質審查,否定其效力。「何為有效的同意,需要今後法律予以明確。」

「通過APP或者網站提供的相關協議屬于格式合同,APP方在格式合同中肯定會弱化用戶的權利。」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一個格式條款算不算用戶承諾值得商榷。事實上,如果該格式條款過於限制用戶權益,可以認定無效。例如目前很多APP都在隱私協議中表示會把用戶資料提供給合作方或第三方,但卻沒有提及第三方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默許用戶『同意』的格式條款就涉嫌侵害了用戶的權益。」(記者 羅亦丹 實習生 李曉麗)

相關焦點

  • 小米華為下載APP時默認開啟敏感權限
    暗開敏感權限 小米華為「代用戶審核」?  記者下載多款APP測試,不同手機隱私權限不同,華為、小米應用商店下載時默認開啟多個敏感權限在OPPO(左圖)、小米(右圖)手機應用商店首次下載打開優酷時開啟的權限。
  • App瞄上"麥克風監聽" 越界獲取"過度"惹來禍患
    如果看到數據背後超越營銷功能的價值,或許就不難理解一些App為何會去過度索取消費者的權限,盡一切可能收集用戶信息了。 目前國內對於App過度調取用戶權限的相關法律和監管比較滯後,一旦「越界」後具體的懲治措施並不明確。實踐中,也尚未有App「越界」調用權限後被追責或受到處罰的判例。
  • 實測多款APP涉及個人隱私權限 大數據時代你的信息該如何保護?
    實際上,APP隨意公開用戶隱私和過度索取手機權限的問題一直存在。商報記者使用安卓系統手機,簡單測試了超過10款常用的APP發現:其中8個APP要求讀取位置、通訊錄等較敏感權限,9個APP開啟的權限與其主營業務無關,更有4個APP未經明示提醒就開啟了包括相機、錄音在內的多個敏感權限。移動互聯時代,眾多APP給大家帶來方便之際,也帶來了各種「越界」煩惱。
  • 手機"竊聽風雲"大調查:APP為啥要獲取麥克風權限?
    淘寶、京東、餓了麼、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百度等多款國內主流App,普遍受到用戶質疑。雖然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都再三強調,不存在所謂竊聽行為,但每當這樣的懷疑和猜測被曝出,都會引發廣泛討論。手機「竊聽風雲」究竟是陰謀論還是確有其事?這些所謂的「大數據智能推薦」,是真的智能,還是竊聽所得?這些智能推薦能否關閉?澎湃新聞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 華為小米被曝應用商店下載時默認開啟多個敏感權限
    暗開敏感權限 小米華為「代用戶審核」?  記者下載多款APP測試,不同手機隱私權限不同,華為、小米應用商店下載時默認開啟多個敏感權限  1月24日至2月8日,新京報記者在華為、小米、OPPO、vivo四款市面上常見手機的內置應用商店下載APP時發現,天貓、攜程、58同城、優酷、今日頭條、愛奇藝、趕集網七款APP在華為和小米應用商店下載時未經明示提醒就默認開啟了定位或其他敏感權限,而在OPPO和vivo應用商店下載時則基本都對其權限進行了明示提醒。
  • 今日頭條極速版下載賺錢_今日頭條極速版下載免費「最新版...
    你可以在今日頭條極速版下載免費找到了解世界、啟發思考、開懷一笑的熱點信息,並且還可以與網友們一起互動。今日頭條極速版手機版下載具有內存小、省流量、使用流暢等優勢,源源不斷地為你提供和傳遞有溫度有價值的新聞資訊,即時聚焦熱點新聞,只要您一鍵刷新即可觸達,各種有趣有價值的海量內容等你來看。太平洋下載中心提供今日頭條極速版下載賺錢哦。
  • 人民日報評APP權限"越界":隱私條款非"空頭支票"
    人民日報12月6日消息,59款APP涉嫌過度收集「位置信息」,涉嫌過度收集通訊錄信息、身份信息、手機號碼的APP均超過20%……日前,中消協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在針對通訊社交、影音播放等10類共100款APP的評測中,多達91款列出的權限涉嫌「越界」。
  • 今日頭條新聞官方下載
    超好玩app今日頭條新聞官方下載強勢來襲,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軟體體驗。 今日頭條是一款新聞資訊閱讀軟體,基於機器學習的個性化資訊推薦引擎,今日頭條極速版5秒算出你的興趣,每日1000多位工程師精心優化算法,只為每一次推薦都更加精準,讓閱讀更加有用高效。
  • 拼多多、趣頭條、餓了麼、小紅書的爆發,上海網際網路勢力閃電反攻
    目前,上海誕生了很多優質的網際網路公司,覆蓋電商、內容、外賣、出行、金融等諸多場景,可以說,拼多多、趣頭條、餓了麼、小紅書、淘集集等等的崛起,也已經證明,上海不僅僅可以誕生出巨頭,而且擁有十分優質的網際網路創業環境,上海網際網路勢力全面閃電反攻,其實,已經開始了。
  • 中國新聞App最新排名:騰訊新聞與今日頭條的一哥之爭
    第一集團:今日頭條、騰訊新聞今日頭條與騰訊新聞以絕對優勢組成第一集團領跑新聞App市場。騰訊新聞依靠PC時代積累的用戶紅利,在移動端市場依舊強勢,而今日頭條依靠其算法的精準推送能力以及時間上的先發優勢,穩居首位中國市場新聞類App首位。
  • 經濟學人:中國新聞APP今日頭條上了新聞頭條
    8月有傳言稱中國在線搜尋引擎百度將收購新聞聚合平臺今日頭條。頭條作出了譏諷的回應稱,傳言把買家和賣家弄反了。頭條的這種驕傲是有根據的。自2012年成立以來,今日頭條的增長速度驚人。據稱,已有7億用戶訂閱了頭條app的個性化新聞推送。最近的一輪融資後,其估值已經高達220億美元(如下圖)。今日頭條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現在真成了買家。
  • 實測50款APP 24款權限超出規範
    2018年1月,新京報記者曾根據上述原則對20款主流APP進行測試發現,當時不少APP不僅越界索權,還未向用戶進行明示提醒。而在此次測試中,50款APP在索取權限時,均向用戶進行了明示提醒,遵循了「選擇同意」原則。但記者發現在「最少夠用」與「目的明確」原則上,有部分APP仍不夠完善。
  • 今日頭條APP能賺錢嗎怎麼賺?今日頭條收益收入計算方法
    今日頭條可以賺錢,賺錢的方式是什麼呢?今日頭條收益怎麼算的?今日頭條收入怎麼計算?在今日頭條上包含頭條號創作者和今日頭條用戶兩種,大家僅知道頭條號作者靠廣告分成賺錢,但也是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回事,你不知道的還有用今日頭條的個人用戶賺錢方法,聽小編慢慢道來。
  • 一個沒有邊界的今日頭條真的好嗎?
    2012年8月一個叫今日頭條的APP發布了它的第一個版本。這個產品,我們似乎感覺不到它的邊界在哪裡,新聞、視頻、短圖文、問答,似乎可以在今日頭條這款app找到一切想要的內容。發現人氣熱點 – 收集最受網友關注, 轉發和評論最多個性化推薦 – 了解你的閱讀習慣, 選出符合你口味的內容實時聚合評論 – 聚合網友評論, 頂踩出最犀利的評論快速省流量 – 簡潔精緻的界面, 加載迅速節省流量1.1版本時,頭條的定位還是一個新聞分發平臺。而如今頭條的簡介是:今日頭條,最懂你的信息平臺官方推薦精品應用 單用戶使用時長超過76分鐘近億網友與你一起在頭條!
  • 關注 | 手機APP獲取權限的邊界在哪兒?隱私誰保護?
    ◆ 有的APP一旦用戶禁止獲取信息等權限,使用體驗變差◆ 儘可能廣泛地調取用戶權限,是為了儘可能廣泛地收集數據,最後形成大數據◆ 目前發布的2條相關條例並未規定APP越界後的懲治措施,實踐中也被追責的判例◆ 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民法和行政法上存在真空地帶◆ 用戶可通過設定設置,禁止APP調取不必要的權限記者/楊學義
  • 100%的安卓APP在獲取手機隱私權限?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安全與防詐騙
    《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共選取了603個Android手機APP、320個iOS手機APP,將隱私權限分為包括核心隱私權限、重要隱私權限及普通隱私權限進行分析。 而好消息是,Android端越界獲取手機隱私權限的APP正在逐漸減少,2017年Android端越界獲取手機隱私權限有25.3%,到2018年下半年,僅有2.0%的APP存在越界獲取手機隱私權限的行為。
  • 抖音推送查實時定位的廣告,真能查到ta開房了麼?
    能查實時定位信息麼?抖音告訴我:能,確實能。不過也不太能。這是抖音推送的廣告,號稱用「x位」app就可查到「電話不接、信息不回、找不到人時」的地理位置。「請讓對方也下載這個app並授予權限」如果你抱著想偷偷看ta的行程位置的願望,在交費之前,不會有任何頁面提醒,需要對方下載與授權。發現勢頭不對,不好意思,我們不退錢。有人要問了,這不是欺騙消費者麼?
  • 稱餓了麼不支持微信支付 餓了麼點「雞同鴨講雙人餐」回應!
    隨後,美團月付官微回應稱,「其實這文章的主體換成餓了麼app和微信支付也同樣合適呢」,新來的實習生讀完36氪報導,小聲嘀咕了這麼一句。有意思的是,美團還貼出一張餓了麼的支付頁面截圖,顯示只有兩種支付方式:花唄、支付寶。
  • 25款APP被曝收集敏感信息 餓了麼涉嫌讀取通話記錄
    截至3月23日,仍有9款App尚在收集敏感個人權限,包括聚美(v7.951)、貝貝(v8.2.01)、窮遊(v9.2.0)、TripAdvisor貓途鷹(v29.4.1)、神州租車(v6.4.4)、一嗨租車(v6.2.1)、餓了麼(v8.13.1)、百度糯米(v8.4.7)、格瓦拉生活(v9.5.0)等。
  • 火了也被告了 |「今日頭條」起訴「今日油條」
    今日油條,一口氣碰瓷5個品牌近日,鄭州一家叫「今日油條」的小店鋪,妥妥地開成了網紅的樣子!然而,這個網紅店伴隨著很多貶義標籤:碰瓷、抄襲,因為爭議還惹上了官司!先說店招,紅白相間的色調,加上LOGO圖,雖然字體不同,但是很難不讓人想到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