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你的隱私?實測50款APP 24款權限超出規範

2021-02-14 騰訊科技

點擊上方「騰訊科技」,「星標或置頂公眾號」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獨角鯨科技(ID:dujiaojingkeji)

作者 / 羅亦丹 李大偉 

編輯 / 李薇佳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6月初,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網絡安全實踐指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必要信息規範》(以下簡稱《信息規範》),依據個人信息收集最少夠用的原則以及不同種類APP的業務範圍,對地圖導航、網上購物、餐飲外賣等16類APP收集個人信息的範圍給出了參考。

6月10日至17日,新京報記者依照《信息規範》中的分類選取了50款常用APP,對其索取的權限以及收集信息的範圍進行實測,發現若嚴格按照《信息規範》中劃定的信息收集範圍,這50個APP中有24個APP索取的權限超出範圍,如智聯招聘索取了相機、位置、通訊錄權限,百合婚戀收集了通訊錄權限。

不過記者發現,部分權限索取範圍超過《信息規範》的APP也有其正當理由。

「《信息規範》對於現在某些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是有幫助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很多時候並不是特別好去判斷什麼是企業應當收集的個人信息。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看企業對數據後續的處理和利用是否規範,是否合規,這應是監管的重點。」6月11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丁曉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超半數APP遵守最少夠用原則

京東金融、優信等18款APP「超出規範」索取位置信息

《信息規範》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個人信息收集活動,主要依據《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個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則」,遵循權責一致、目的明確、最少夠用、選擇同意、公開透明、確保安全六個原則。

2018年1月,新京報記者曾根據上述原則對20款主流APP進行測試發現,當時不少APP不僅越界索權,還未向用戶進行明示提醒。

而在此次測試中,50款APP在索取權限時,均向用戶進行了明示提醒,遵循了「選擇同意」原則。但記者發現在「最少夠用」與「目的明確」原則上,有部分APP仍不夠完善。

「最少夠用」原則指的是不收集與APP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申請打開可收集無關個人信息的權限。只收集滿足業務功能所必需的最少類型和數量的個人信息,自動收集個人信息的頻率不超過業務功能實際所需的頻率。

《信息規範》將APP「非越界」索取的信息分為了通用功能相關必要信息與必要信息兩類。

其中,通用功能相關必要信息是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保障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安全風險管控所必需的個人信息,記者發現這主要包括電話權限等;而必要信息主要包括APP中與基本業務功能直接關聯,一旦缺少會導致基本業務功能無法實現或無法正常運行的個人信息,如位置之於導航類APP,姓名之於票務類APP。

新京報記者按該規定內容測試了50款常用APP發現,有24款APP所開啟的權限違背了「最少夠用」原則,而在多開啟的權限中,位置總共被獲取了18次。

位置是被索取最多次數的權限。根據《信息規範》,位置信息對於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兩類APP來說屬於必要。而對於快遞配送、網上購物等門類的APP,雖然沒有直接寫明位置信息屬於必要,但表示APP可以記錄收貨地址、購物地址等。

新京報記者測試發現,除上述門類的APP外,新聞資訊、房產交易、汽車交易等門類下共計18款APP也開啟了位置權限。例如建行、京東金融、優信二手車等APP就索取了位置信息。根據《信息規範》,這些APP開啟位置權限的行為屬於「非業務功能所必需」。

這些APP中,部分索取位置權限的APP有其打開後就馬上需要使用的功能,如優信二手車APP在下載後需要馬上提供位置權限以便進行二手車「上門服務」。也有一些APP有相應功能,但並非需要馬上使用,如京東金融內設本地生活欄目,豆瓣則有「豆瓣同城」,但這些APP在打開後立刻向用戶索取了位置權限。

在不少用戶看來,一些APP收集位置信息可以理解,如微信、抖音等發消息時可以「秀定位」。

對此,丁曉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信息規範》對於現在某些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是有幫助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對於什麼是企業應當收集的個人信息,很多時候並不是特別好去判斷,因為APP很多業務功能會擴展,很多業務的使用場景也都不同,而且很多時候APP提示用戶同意收集,其實也是給了消費者選擇權。

目的明確原則不夠完善

智聯招聘「多」開位置相機通訊錄權限

在此次測試中,新京報記者發現在「目的明確」原則上,部分APP仍不夠完善。

「目的明確」原則指的是APP向用戶明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且收集的個人信息及申請的權限應具有合法、正當、必要、明確的收集使用目的和業務功能。

在本次測試中,多數APP只「超出規範」開啟了一個權限,如豆瓣開啟了位置等。智聯招聘、陌陌「多」開啟的權限數量超過兩個。其中,智聯招聘在安裝後第一次運行時向用戶提示索取位置、相機、通訊錄權限;陌陌索取位置、相機、麥克風權限。

對於「超出規範」索取的權限,有不少APP直接在功能中予以體現。也有一些APP對權限的索取雖然與主業不符,但在首次打開後就進行了明確告知。

在本次測試中,新京報記者選取了打開APP後首先提示開啟的權限作為該APP「與主業相關」的權限。在這一測試機制下,有部分APP在首次安裝並打開後就索取了與主業無關的權限,且並未以明顯方式提示用戶其開啟的權限有何用處。

如根據《信息規範》,「求職招聘」類APP可以索取的必要信息包括用戶註冊的手機號碼、帳號信息、求職者基本信息、教育信息和工作經歷信息等。但記者首次安裝並打開智聯招聘後,該APP提示開啟了位置、相機、通訊錄等與上述可索取信息並不相干的權限,且並未提示為何開啟這些權限。

新京報記者在智聯招聘APP中尋找相應功能發現,位置權限與其首頁檢測用戶所在城市並推薦工作有關,相機權限則發現與上傳頭像有關,記者未發現與開啟通訊錄權限所關聯的主要業務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與智聯招聘同樣屬於「求職招聘」類的Boss直聘與前程無憂只開啟了位置信息,並未在安裝後即向用戶索取相機和通訊錄權限,獵聘則未索取與主業無關的信息。

與之類似的還有百合婚戀。根據《信息規範》,婚戀相親類APP可以收集手機號碼、帳號信息、個人基本資料等信息。但新京報記者首次打開百合婚戀後,該APP明示索取通訊錄權限,相比之下,同屬婚戀相親類APP的世紀佳緣、珍愛網就沒有索取通訊錄權限。

開啟權限有什麼風險?

技術上APP可獲取偷窺隱私的「後門」

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當用戶需要時再提示開啟權限,還是在一開始就開啟權限,一旦當安卓用戶開啟權限後,該權限就會一直處於「開啟」狀態,除非用戶再手動關閉。這是因為相比於蘋果ios系統具有權限「只在APP運行時開啟」、「始終開啟」、「不開啟」的三個選項,安卓系統的隱私選項顆粒較粗,絕大多數用戶只能選擇「開啟」或「關閉」,這意味著一旦授予後,該權限並不會隨應用狀態的改變(進入或退出使用狀態)而發生變化。

這就意味著,不論是正當還是非正當的目的,只要安卓用戶向APP打開權限的大門後,APP也擁有了偷窺用戶隱私的技術權限。

「目前,不少APP索取權限雖然過界但有理由,比如導航APP要麥克風權限,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個理由未必正當。因為當我們需要語音服務的時候,APP是可以錄音的,但如果在我們不需要該服務的時候,它還錄音,那麼就侵權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告訴新京報記者。

有安全專家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隨著市場上APP的功能越來越豐富,申請的權限也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以竊取洩露用戶信息為目的的惡意APP和僅是提供服務的非惡意APP申請的權限交集也更大了。「例如目前許多APP都有『語音搜索』功能,即便這並非其核心功能,開啟與否區別不大,但一旦開啟,就意味著APP有了窺探用戶隱私的能力。」

在其看來,只要開啟了錄音權限,技術上APP確實可以獲取用戶的錄音;而開啟了通訊錄權限,技術上APP也可以得到你的聯繫人名單。換言之,只要拿到相關權限,APP可能在正常提供相關服務的同時,「順手」獲取用戶的隱私數據,不管這些數據是否屬於「服務必需之外」。

目前,由權限開啟與否來判斷企業是否竊取隱私確實存在一定爭議。新京報記者發現,目前APP為正常運行基本都需要獲取儲存權限,但根據APP治理工作組5月14日發布的文章,給予APP儲存權限後,APP將可以訪問安卓手機的「公共儲存區」,按照安卓系統的設計,「公共儲存區」包括手機拍照的照片、拍攝的視頻;各種下載的文件;微信、QQ等即時通信接收的文件等。因此,獲取存儲權限後,APP理論上就可以收集用戶存儲在手機上的所有照片、文件等個人的數據和文件,「不排除APP申請該權限後進行濫用的可能。」

「事實上,如果一些應用程式涉嫌非法收集、使用加工用戶隱私信息,通過深度數據解析、網絡通訊行為分析、相關操作訪問等技術手段是可以監測到的。因此,個人信息的使用無論是軟體開發者、公司或機構都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否則,一旦涉嫌用戶信息不當使用都要承擔相應後果。」北京郵電大學移動網際網路與大數據安全聯合實驗室主任馬兆豐博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個人信息的使用、保存、委託處理、共享、轉讓或公開披露等必須滿足個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則和規範,個人信息的不當獲取、使用、加工處理涉嫌違法犯罪要負法律責任。」

有安全專家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由於很難取證,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懲處制度來約束APP的這種隱私竊取行為,用戶也無法證明APP是否真的竊取了隱私。」

專家:關注APP信息處理是否合規或更正確

前不久,騰訊科恩實驗室發布了《安卓應用安全白皮書》,選取2018年下載量較高的1404個APP為樣本檢測發現,92%的安卓應用過度獲取核心隱私權限。白皮書顯示,這些APP過度收集或使用的隱私數據主要包括位置信息、通訊錄信息、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

新京報記者發現,在法律法規上,目前針對APP中個人隱私保護的條例有逐漸細化與嚴厲的趨勢。

如5月28日,網信辦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第十七條規定,網絡運營者以經營為目的收集重要數據或個人敏感信息的,應當明確數據安全責任人。並規定「數據安全責任人由具有相關管理工作經歷和數據安全專業知識的人員擔任,參與有關數據活動的重要決策,直接向網絡運營者的主要負責人報告工作。」

但在一些業界專家看來,過於嚴苛的保護條例或將影響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徵求意見稿》中有一些條文規定不太完善。如第26條,網絡運營者接到相關假冒、仿冒、盜用他人名義發布信息的舉報投訴時,應當及時響應,一旦核實立即停止傳播並作刪除處理。如何保證舉報投訴的真實性、緊急性?如何防範惡意投訴?這條缺乏恢復措施。」6月11日,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文聰表示。

在他看來,如果規定過細的事先預防規則,網絡運營者或難以做到。且監管成本與監管者的選擇也是難題之一。此外,要求網絡運營者做太多或會壓制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不是不用規定這麼細,而是通過事後的懲戒和給予權利人(個人信息主體)的隱私權或一般人格權遭受損害後的救濟途徑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並能平衡各方利益?」

而在丁曉東看來,與其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對APP收集信息上進行限制,更重要的可能是看企業對於數據的處理和利用是否符合全流程的周期,或者說使用是不是規範。「大數據的發展本身就依賴於數據的合理使用,而且消費者也會感到很多困擾,例如很多時候弄不清哪些時候需要開啟權限,哪些時候不需要開啟,所以應該給企業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在給予自主性的同時,要更加嚴格地去看企業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的流程,是否有數據倫理,或者對數據後續的處理和利用是否規範,是否合規,這才是監管的重點。」

「現在監管重點放在了消費者對APP開啟權限的知情和同意上,但實際上知情同意原則在學界中批判聲音非常多。若國家對企業開啟哪些權限有強制性的要求,這其實已經超越了知情同意的原則,所以,某種程度上把注意力放在權限上本身就是一種問題,應該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後續的環節上。」丁曉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近期精選

一文讀懂任正非對話美國科技作家

小米「重回」中國:要從華為OV嘴裡搶食不容易

誰謀殺了華為的對手

相關焦點

  • 實測多款APP涉及個人隱私權限 大數據時代你的信息該如何保護?
    實際上,APP隨意公開用戶隱私和過度索取手機權限的問題一直存在。商報記者使用安卓系統手機,簡單測試了超過10款常用的APP發現:其中8個APP要求讀取位置、通訊錄等較敏感權限,9個APP開啟的權限與其主營業務無關,更有4個APP未經明示提醒就開啟了包括相機、錄音在內的多個敏感權限。移動互聯時代,眾多APP給大家帶來方便之際,也帶來了各種「越界」煩惱。
  • 實測30款兒童APP:多款無隱私協議,有的強制索權
    《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發布;新京報記者實測發現,有APP強制索權,多款APP無隱私協議。8月2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將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我國針對兒童的信息保護制度又完善了一步。
  • 關注 | 手機APP獲取權限的邊界在哪兒?隱私誰保護?
    在這些權限中,有獲取位置的、讀取簡訊信息的、讀取通訊錄名單的、瀏覽手機存儲的。各種APP應用在讀取用戶個人信息時,幾乎是海量的,而用戶往往在涉及種種個人隱私權限的協議面前,一覽而過甚至放棄閱讀,輕易地將個人信息授予APP。那麼,APP索要用戶信息的邊界在哪兒?個體的隱私又該如何保護?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手機App獲取用戶隱私權限迎來新規範!如何防止隱私信息洩露?
    在日常生活中,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必備品了,因為我們能夠通過手機APP進行日常交流、學習、工作等,但不知從何時起,各大平臺的大數據就開始分析我們的日常記錄了,出行路線被導航類APP記錄,月度花費被各類支付APP掌握……而作為手機APP的用戶,往往面對著開發者的霸王條款,開隱私權限可以使用軟體,不開隱私權限無法使用軟體,開與關讓用戶陷入了妥協
  • 千餘款APP每款平均申請25項權限 個人隱私如何保護?
    千餘款APP每款平均申請25項權限《中國光大銀行手機銀行隱私政策》在個人信息範圍描述的相關條款中,「個人敏感信息」一項中列出的「其他信息」,包括個人電話號碼、性取向、婚史、宗教信仰、未公開的違法犯罪記錄、通信記錄和內容、通訊錄、好友列表、群組列表、精準定位信息、網頁瀏覽信息等14項內容。
  • 24款APP被曝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搜狗搜索等在列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4日電 又有24款APP被曝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信息,涉及「航旅縱橫」「搜狗搜索」等。此次病毒中心公布的24款有害App中,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人隱私信息,涉嫌隱私不合規的具體App包括「深圳航空」(版本5.3.1)、「遨遊旅行」(版本5.6.2)、「筐鮮生採購端」(版本1.2.1)。
  • 繼央視曝光50款APP後,360董事長正式發聲,用戶隱私安全何在?
    在今年遲來的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50款APP,共有50款APP存在內置SDK插件,來竊取用戶的隱私。一些閱讀軟體還要獲取用戶的手機定位,手機號碼。在被曝光的50款APP中,還有10多款可能被植入病毒,造成手機硬體的損傷。 可是繼央視曝光50款APP後,360董事長周鴻禕正式發聲,周鴻禕在一檔節目中對談時說道,一些軟體會偷偷打開攝像頭和麥克風,竊取用戶的信息,在談話錄音中截取關鍵詞,來匹配興趣愛好內容。
  • 國家標準裡的隱私保護,這12款常用手機APP做到了嗎?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進行了測評:基於「隱私政策應公開發布且易於訪問」的原則,澎湃新聞在12款常見手機APP(注①)的官網上找到了相關條款,並對照《規範》進行分析:阿里系手機應用的隱私條款最周全,不過仍存在部分漏洞;個別隱私權利,如獲取信息副本,基本被所有應用的隱私政策所遺漏或模糊化處理。
  • 安裝了這50款APP當心了,你的簡訊內容、交易驗證碼可能被傳走!
    而這些APP裡的SDK來讀取用戶的隱私信息只是第一步,讀取完成後,還會悄悄地將數據傳送到指定的伺服器存儲起來。除了通訊錄、電話號碼這樣的個人隱私,北京招彩旺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SDK,甚至涉嫌通過菜譜、家長幫、動態壁紙等多款軟體,竊取用戶更加隱私的信息。
  • 人民日報評APP權限"越界":隱私條款非"空頭支票"
    人民日報12月6日消息,59款APP涉嫌過度收集「位置信息」,涉嫌過度收集通訊錄信息、身份信息、手機號碼的APP均超過20%……日前,中消協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在針對通訊社交、影音播放等10類共100款APP的評測中,多達91款列出的權限涉嫌「越界」。
  • app瘋狂獲取權限!10分鐘訪問2.5萬次,連剪貼板也不放過
    先看這些問題,在使用安卓手機中是不是經常碰到:1,在說了一句「想要吃什麼、想要買」什麼的話之後,打開一些app,推送的就是剛說過的內容;2,在某一個app搜索過某一東西,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一樣,其他的app知道,就連網頁也知道;3,手機app在後臺自動運行,不斷地獲取一些不相干的權限;4,不給其他權限不給使用手機。
  • 被工信部點名的58款App,是怎麼侵犯用戶隱私的?
    可想而知,以上這些App或許已成為很多用戶手機中必備的軟體,而就在他們使用APP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將自己的隱私「雙手貢獻」了出去。名單顯示,58款App所涉及的問題基本都包括「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將信息共享給第三方」、「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和「過渡索取權限」等。
  • 100%的安卓APP在獲取手機隱私權限?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安全與防詐騙
    不同手機APP如何獲取個人隱私?詐騙分子又整出什麼新陷阱?在人工智慧全面爆發前,如何最大程度保護隱私的同時又享受到數字時代的便利性?這些問題應格外重視並儘早解決。 1月25日,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舉辦《2018網絡隱私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發布會,對近千款APP獲取手機用戶21項隱私權限進行了測評,發布了隱私安全變化的趨勢。
  • 這些app正在侵犯你的隱私!
    記者| 戴嶽1月13日,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在監測中發現,24款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其中,不乏知名企業的移動應用,如飛常準、山航掌尚飛、興業銀行等。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對這24款app用戶的提醒依然相當「嚴厲」:廣大手機用戶首先不要下載這些違法有害移動應用,避免手機作業系統受到不必要的安全威脅。事實上,自2019年以來,公安部加大整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力度,此前已查處整改100款違法違規APP及其運營的網際網路企業。
  • 這17款App正在偷窺你的隱私,很多江門人在用,速自查
    這17款App正在偷窺你的隱私,很多江門人在用,速自查 2020-12-19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41款違規APP被通報,53%的網友反感APP「不給權限不讓用」
    此外,最讓網友反感的APP違規行為是「不給權限不讓用」,佔總人數的53%。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中國消費者協會、北京商報、央廣網、每日經濟新聞、北京晚報等近日,#工信部通報41款侵害用戶權益APP#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此次被查的41款APP都存在哪些問題?
  • 蘋果更新App 隱私保護說明 下載前可充分了解隱私權限
    【環球網智能報導 記者 張陽】在今年6月舉行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公司提出將會把應用程式的權限需求前置,以此來進一步改善隱私安全。也就是說,蘋果公司在App Store中把應用的權限需求做成類似食品上的營養信息標籤,讓用戶在下載前就充分了解到,該應用會涉及到哪些權限。
  • 工信部通報60款侵害用戶權益APP 騰訊、360、跟誰學...
    因此,這就導致一些企業超越權限索要用戶信息。」商業利益驅使  隱藏的「黑手」伸向用戶隱私中國科技新聞網梳理發現,此次通報了的60家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APP,其侵權行為主要集中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對此,工信部通報要求其進行整改。
  • 航旅縱橫、東航、12306買票等24款App涉隱私不合規
    (原標題:航旅縱橫、東航、12306買票等24款App涉隱私不合規)
  • 「盜取」隱私,3000多款App存隱患!民警揭露:採集信息可能為了這個..細思極恐!
    我們發現了140款App,存在一些超出必要範圍信息收集等典型問題在反彈,在個人隱私保護這部分還存在問題。發現了200多個超出必要範圍收集、未經同意向第三方發送等典型問題。上海:「盜取」隱私三千多款App存隱患使用導航需要通話權限、玩遊戲需要交出簡訊權限,不給權限應用就無法打開,這種超過實際需求索要權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