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三十三篇》論語.八佾第三.新解讀(二)
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子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繪事後素」: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繪畫。比喻有良好的質地,才能進行錦上添花的加工。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讚。
《禮記.禮器》云:「……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集解】包曰:「微,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也。(杞國是夏代之後。宋國是殷代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之也。」
《漢書藝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云云。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朝聘以定禮樂。」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 孔子說:「對於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集注】趙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賜魯重祭。故得禘於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禮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鬱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魯之君臣,當此之時,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自此以後,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蓋魯祭非禮,孔子本不欲觀,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發此嘆也。」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集解】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君諱也。」包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也。」
【集注】:「先王報本追遠之意,莫深於禘。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答之。示,與視同。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蓋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聖人於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集解】孔曰:「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謂祭百神也。」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敬於心,於不祭同。」
【集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於孝,祭神主於敬。」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與,去聲。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範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齊,必見所祭者,誠之至也。是故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可不謹乎?吾不與祭如不祭,誠為實,禮為虛也。」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集解】孔安國註:「王孫賈,衛大夫也。欲使孔子求暱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時孔子至衛,賈誦此舊語,以感切孔子,欲令孔子求媚於己,如人之媚也。」
奧:據《爾雅釋宮》及其註疏說,室中西南隅謂之奧。古時房屋坐北朝南,門向南開,而偏近於東,則西南角為隱深之處。尊者居之。祭五祀中的中溜神,亦在此處祭之。
灶:設在廚房,炊煮食物之器名為灶。五祀中有灶神。
《禮記祭法篇》五祀鄭註:「中溜主堂室居處。灶主飲食之事。」媚奧媚灶兩句,是當時的世俗語。中溜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主管飲食,有實權。因此,俗語說,與其求媚於奧,寧可求媚於灶。
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時,頗受衛靈公尊敬。靈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壯自己聲勢,召見孔子。孔子見之。王孫賈誤會孔子來衛求官,故問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是何意思。王孫賈以奧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他的意思是告訴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孫賈。
周柄中《四書典故辨正》:「奧者室中深隱之處,以比南子。灶是明處。蓋謂借援於宮闈之中,不如求合於朝廷之上耳。」
【集注】:「王孫賈,衛大夫。媚,親順也。室西南隅為奧。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設主而祭於其所,然後迎屍而祭於奧,略如祭宗廟之儀。如祀灶,則設主於灶陘,祭畢,而更設饌於奧以迎屍也。故時俗之語,因以奧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雖卑賤,而當時用事。喻自結於君,不如阿附權臣也。賈,衛之權臣,故以此諷孔子。」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集解】孔安國註:「天以喻君也。孔子拒之曰:如獲罪於天,無所禱於眾神。」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欒肇曰:「奧尊而無事,灶卑而有求。時周室衰弱,權在諸侯,賈自周出仕衛,故託世俗言以自解於孔子。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明天神無上,王尊無二,言當事尊,卑不足媚也。
【集注】:「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謝氏曰:「聖人之言,遜而不迫。使王孫賈而知此意,不為無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禍。」
《四書反身錄》:人生真實有命,窮達得喪鹹本天定。須是安分循理,一聽與天。若附熱躁進,於定命無秋毫之益,於名節有泰山之損。
評析: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呼錯呼?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出自《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
【拓展延伸】: 「人定勝天」出自:「……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則人制之。令行禁止,王始也。」——《逸周書·卷三·文傳解》
「我命由我不由天」
……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三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