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273篇》子曰:惡紫之奪朱也

2020-12-23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273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七)

悟學.十八子 20200504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重出,見《悟學.第十七篇》

17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譯文】孔子說:「我憎恨紫色排擠紅色,憎恨鄭國的歌曲擾亂雅樂,憎恨巧嘴利舌而使國家顛覆的人。」

做客大忌:喧賓奪主,亂敬酒

【集解】孔曰:「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惡其邪奸而奪正色也。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悅媚時君,傾覆其國家也。」包曰:「鄭聲,淫聲之哀者。惡其奪雅樂也。」

【集注】範氏曰:「天下之理,正而勝者常少,不正而勝者常多,聖人所以惡之也利口之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人君苟悅而信之,則國家之覆也不難矣。」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南懷瑾解讀:「「惡紫之奪朱也」。朱是紅色,為正色,紫是紅得過分了,最怕是紫色侵奪了朱色。他又用音樂來比方,在當時鄭國的音樂最下流、最奢靡,所以孔子最反對鄭聲把正統的音樂搞壞了。

第三,利口覆邦家,嘴巴非常會講,可是沒有真正的思想內容,乃至亡國覆家。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要千萬注意,尤其自己要注意,有才的人往往在嘴巴上不讓人,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連累家人,甚至覆國,古今中外歷史上,這種利口覆邦家的例子非常多。

這段文字看起來容易懂,剛才我說這三點與上面狂、矜、愚三點是連貫的,如蕩之於狂,紫之於朱等等,都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情形。一個人的學問、道德、修養,最怕是成為似是而非。」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274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74篇》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悟學.第7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224 亥-子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 《論語》:「惡紫之奪朱也」,這就是天龍八部中的阿紫的命運
    孔子喜歡中庸,所以「紅的發紫」是不好的,所以論語裡就有這麼一句話:"惡紫之奪朱也」。這句話也正是阿紫的命運寫照。阿紫雖然很令人討厭,但是也正是這個特點很受金庸喜歡。在金庸的眼裡,一個虛構人物能夠引起讀者討厭,那就算寫到人性了。表達人性,正是金庸創作所追求的。所以,阿紫不能隨便死掉,而且戲份也特別多,這也是金老爺子對阿紫的一種「偏愛」吧。
  • 《悟學.第271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悟學.第271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患得患失【集解】何曰:「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也,楚俗言也。」鄭曰:「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也。」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集解】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而上智以下,下愚以上,二者中間,顏閔以下,一善以上,其中亦多清少濁,或多濁少清,或半清半濁,澄之則清,攪之則濁。如此之徒,以隨世變改,若遇善則清升,逢惡則滓淪,所以別雲「性相近習相遠」也。」
  • 《悟學.第107篇》韞匵而藏,待賈而沽
    《悟學.第107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326 亥-子論語.得善賈,寧肯賣之邪。」包曰:「沽之哉,不衒賣之辭也。我居而待賈者也。」【集注】子貢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設此二端以問也。孔子言固當賣之,但當待賈,而不當求之耳。範氏曰:「君子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士之待禮,猶玉之待賈也。若伊尹之耕於野,伯夷、太公之居於海濱,世無成湯文王,則終焉而已,必不枉道以從人,衒玉而求售也。」
  • 《悟學.第156篇》皓首窮經以致用也
    《悟學.第156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5 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譯文】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通曉;派他出使別國卻又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 《悟學.第174篇》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悟學.第174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集注】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程子曰:「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雲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論語講要》:「善人治理國家,不會窮兵黷武。但受外國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
  • 《悟學.第272篇》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
    《悟學.第27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 《悟學.第239篇》有教無類
    《悟學.第23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三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539 子曰:「有教無類。」【唐以前古注】皇疏:「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悟學.第132篇》因材施教
    《悟學.第132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譯文】子路問:「聽到了就實行嗎?」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悟學.第284篇》齊景公待孔子
    《悟學.第284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景公言我不能用孔子如魯處季氏,又不容令之無事如魯之處孟氏也。我當以有事無事之間處之,故云以季孟之間待之也。曰吾老矣,不能用者。景公初雖雲待之於季孟之間而末又悔,故自託吾老,不能復用。故行去也。」
  • 《悟學.第231篇》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悟學.第231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此百姓之情,也故用其情以教之,則聖人之教因彼以教彼,安容詭哉!」南懷瑾解讀:「孔子提供自己的經驗,他說他自己曾經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因而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專門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用,不如去求知。因為須要知識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讀書,多思想。『思而不學不對,學而不思也不對。』
  • 《悟學.第223篇》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悟學.第22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公冶長篇5.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評析:「不以言舉人」是用人之道,「不以人廢言」是納言之道。
  • 《悟學.第222篇》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悟學.第222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矜而不爭【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曰:「君子不使其身侻焉若非,終日自敬而已,不與人爭勝之也。君子以道相聚,聚則為群,群則似黨。群居所以切磋成德,非於私也。」
  • 《悟學.第129篇》升堂入室
    《悟學.第129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孔子見四子之各極其性無所隱情,故我亦歡樂也。孔子見子路獨剛強,故發此言也。由,子路名也;「不得其死然」,謂必不得壽終也,後果死衛亂也。」袁氏曰:「道直時邪,自然速禍也。」1114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悟學.第90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310 亥-子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唐以前古注】皇疏:「學禮若畢,次宜學樂也,所以然者,禮之用和為貴,行禮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
  • 《悟學.第80篇》多見多聞,擇善而從!
    《悟學.第80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五)悟學.十八子 20200229 亥-子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譯文】孔子釣魚,但不截流網魚。射鳥,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鳥。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不是這樣的。多聽,選擇並採納其中好的;多看,記在心裡,這或許是次一等的智慧。」
  • 《悟學.第224篇》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悟學.第224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8 亥-子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我們每一言一行皆要時時以之為警醒!尤其是管理者,換位思考!《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大道多歧,行義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遠,當問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誤也。《儒行》曰:博學以知服。(服:敬服前賢)就有道而正焉:交友的重要信!荀子《性惡篇》:"……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