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272篇》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

2021-01-10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27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六)

悟學.十八子 20200504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古時候民眾有三種毛病,現在恐怕連這些毛病都沒有了(更差了)。

古時候的狂放縱言行(不拘小節),現在的狂放蕩無禮(無法無天);

古時候的矜持方正峭厲,現在的矜持蠻橫胡鬧(盛氣驕橫、憤世嫉俗);

古時候的愚昧正直,現在的愚昧卻是欺詐啊!」

憤青

【集解】包曰:「言古者民疾與今時異。肆,極意敢言。」孔曰:「蕩,無所據。惡理多怒。」馬曰:「廉,有廉隅。」

專橫跋扈

【唐以前古注】皇疏:「古謂淳時也,疾謂病也,其事有三條,在下文也。今謂澆時也,亡無也,言今之澆民無復三疾之事也。」

「一也,古之狂者恆肆意,所為好在牴觸,以此為疾者也。蕩無所據也,蕩猶動也,今之狂不復肆直,而皆用意澆競流動也,復無得據杖也。

二也,矜莊也,廉隅也,古人自矜莊者,好大有廉隅,以此為疾也,李充曰:「矜厲其行向廉潔也。」今世之人自矜莊者,不能廉隅,而因之為忿戻怒物也,李充曰:「矜善上人,物所以不與,則反之者至矣,故怒以戻與忿激也。」

三也,古之愚者不用其智,不知俯仰,病在直情逕行,故云直也。今之世愚,不識可否,唯欲欺詐自利者也。」

披著羊皮的狼

南懷瑾解讀:「這三點等於是觀察人的六個大原則。我們讀到這種地方,要特別注意,這是對於一個人的看法。很多人都講究看相,這就是「相法」,不過這個「相法」不是看五官和掌紋,而是看神態,看他的作人做事,就看出來了。

當領導別人,或與人交往的時候,部下同事狂一點沒關係,有時還蠻欣賞其狂,就怕不夠狂,有本事不妨狂一點。如果是狂而蕩,就問題嚴重了,狂到不守信諾,乃至把公家的鈔票用光了,對什麼事情都亂來,就要不得。

有才的人多半狂,愛才就要懂得欣賞其狂,不要希望別人和自己一樣,自己不喜歡的,不必要求別人也這樣做,但是要提防他,不可失諸蕩,這個狂就是人才。

自我傲慢,有個性就是矜。自矜值得欣賞,一個人沒有個性、不傲慢,就是沒有味道。每個人都有他獨立的個性,但有適當限度。假使傲慢而變成憤戾之氣,到處怨恨,沒有一個人、一件事使他滿意,即使他單獨自處,也會跟自己過不去的,那就過於憤戾,這很不好。

愚、老實沒有關係,可不要故玩老實,偽裝老實,所謂「貌似忠厚,心存奸詐。」那就大成問題了。這狂、矜、愚三條,有相對的六點,外在是觀察別人,內在是反觀自己修養的準則,都要注意的。」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273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集解】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
  • 《悟學.第273篇》子曰:惡紫之奪朱也
    《悟學.第273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重出,見《悟學.第十七篇》17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譯文】孔子說:「我憎恨紫色排擠紅色,憎恨鄭國的歌曲擾亂雅樂,憎恨巧嘴利舌而使國家顛覆的人。」
  • 《悟學.第74篇》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悟學.第7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224 亥-子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 《論語》全文之陽貨第十七
    17.4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 《悟學.第231篇》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悟學.第231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此百姓之情,也故用其情以教之,則聖人之教因彼以教彼,安容詭哉!」南懷瑾解讀:「孔子提供自己的經驗,他說他自己曾經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因而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專門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用,不如去求知。因為須要知識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讀書,多思想。『思而不學不對,學而不思也不對。』
  • 「上知下愚」新解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句「子曰」,見諸《論語》第十七篇第三章。這裡的「知」,今寫作「智」,聰慧之謂也。對「上知下愚」的解釋,諸說雜陳,可粗略歸納為兩類。  其一:「上智」是「生而知之」,即超人或天才。孔子曾經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悟學.第271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悟學.第271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患得患失【集解】何曰:「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也,楚俗言也。」鄭曰:「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也。」
  • 也論「仁」與「智」:與「仁」表現為「愚」商榷
    該文強調:「『仁』的外在表現並不是智,而是看起來有點愚」。由此可以推斷,在何先生看來,孔子以為「智」雖與「仁」有密切的關係,但「仁」的外在表現不是「智」而是「愚」。我認為這個看法有值得商榷之處。  孔子的學說可以「仁學」名之。「仁學」思想之核心在於以「五常」規範人的道德本質。但「五常」在孔子看來非並列的關係,而是體用關係:「仁」為體,其餘四常(義、禮、智、信)為用。
  • 《悟學.第141篇》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悟學.第141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210 亥-子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174篇》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悟學.第174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集注】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程子曰:「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雲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論語講要》:「善人治理國家,不會窮兵黷武。但受外國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
  • 《悟學.第284篇》齊景公待孔子
    《悟學.第284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言待之以二者之間也。」何曰:「以聖道難成,故云:『吾老矣,不能用也。』」【唐以前古注】皇疏:「齊景公待孔子者,孔子往齊,而景公初欲處待孔子共為政化也。曰若季氏則吾不能者,景公慕聖不篤初,雖欲待而末又生悔,發此言也。季氏者,魯之上卿也。緦知魯政專任一國今。景公曰若使我以國政委任孔子如魯之任季氏則我不能也。以季孟之間待之者,孟者,魯之下卿也。不被任用者也。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七篇《陽貨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
  • 《悟學.第440篇》性惡篇.荀子.1
    《悟學.第440篇》性惡篇.荀子.1悟學十八子 20200807《荀子》【題解】「《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悟學.第90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310 亥-子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唐以前古注】皇疏:「學禮若畢,次宜學樂也,所以然者,禮之用和為貴,行禮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
  • 《qq飛車》愚你同樂活動有什麼福利 愚你同樂活動獎勵一覽
    導 讀 飛車愚你同樂活動怎麼玩,有什麼活動?
  • 《悟學.第239篇》有教無類
    《悟學.第23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三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539 子曰:「有教無類。」【唐以前古注】皇疏:「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商鞅:不循今不法古——後世「馭民五術」非我之本意
    1、不循今不法古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戰時變法。一些說商鞅「馭民五術」,「商鞅遺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說法實在是迂腐之見的。司馬遷給商鞅作了個評價,說商鞅是天資刻薄之人,意思就是商鞅天性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司馬遷這是儒家的天命觀,完全有失客觀公正。
  • 《悟學.第156篇》皓首窮經以致用也
    《悟學.第156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5 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譯文】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通曉;派他出使別國卻又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 人有智愚,根有利鈍,若能依止四法修行者,皆可入於佛祖聖道之門
    在《六祖壇經》的般若品中,慧能大師明確的告訴聽聞佛法的眾生,說世人雖有愚人智人之別,但是其各自的佛性卻是沒有差別的,生佛平等不二,只是因為迷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智愚之別。網圖如果眾生能夠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之法,那麼智愚都可以入於般若智慧之中而證道,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終極成就,如果不能認知自性般若的話,那麼猶如說食不飽之人,萬劫都難以見得自性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