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國家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紮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
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將南京稱為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並將該詞沿用至今。作為中國首次使用首都這一專有名詞指代的城市,南京,承載了太多歷史記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南京,在建都選址上的學問。鑑於筆者筆力有限,學識不足,描述中如有缺漏錯誤,歡迎指正!感激不盡!
全文共分4章:
第一章: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講述南京建城以及六朝古都的歷史。第二章:東南王氣,金陵帝宅。講述南京歷史上那些風水事件。第三章:天時地利人和,天下一統在望。講述南京作為全國性政權政治中心的優與劣第四章:終章 · 小結第一章: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說起南京的古稱,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金陵。的確,作為南京城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名,金陵承載了南京太多的記憶,說起南京的歷史,就不得不從金陵開始說起。
吳越兩國,抓住春秋時期的尾巴,先後稱霸,讓楚國這個南方霸主,開始重視起東邊的江南一隅。雖然早在200年前,楚國便在這裡設置城邑,吳國越國先後經營此地,但是都是小打小鬧。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國在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這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公元前541年,吳國在高淳建瀨渚邑,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後,吳國在朝天宮一帶築冶城。公元前473年,越滅吳,於中華門外的長幹裡築越城。
公元前333年,越國末代君王無彊腦袋一熱,欲效法列國徵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當時齊威王在位執政,於是派遣使者去勸說越王西徵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藉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彊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
殊不知,楚國君王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派遣大臣昭滑到越國整整調查了5年,對越國上下了如指掌。於是楚威王領軍埋伏越軍,越國大敗,越王在亂兵中被殺死身亡。由于越王無彊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越國內亂,楚國趁勢攻伐越國。
佔領越國大部分領土的楚威王,威望大漲,信心大振,欲借南京的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於是在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的名字就此誕生。
可見,南京從其築城之日起,便註定要參與到天下爭霸的棋局之中!而在之後的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但凡中原有變,南京都成為對陣的前沿陣地。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篡漢稱帝,建立曹魏王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王朝,作為三國鼎立的一支,東吳的孫權在這一年,也幹了一件事。公元221年,孫權將南京改名為建業,所謂建業,建功立業之地,孫權的野心暴露無遺,隨後孫權大力營建建業城。隱忍的孫權直到公元229年4月才在武昌稱帝,建立吳國,在同年的9月,遷都南京,使南京從一座小的縣城發展成為東吳的政治中心。
公元280年,西晉攻滅吳國,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又改名建康。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國號宋。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國號齊。502年,蕭衍代齊稱帝,國號梁。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這6個朝代都是很短命的王朝,三國孫吳(229年 - 280年)52年,東晉(317年-420年)103年,劉宋(420年-479年)60年,南齊(479年-502年)24年,蕭梁(502年-557年)56年,陳朝(557年-589年)33年。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經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對峙,終於在公元589年,重歸統一。
統一後的南京,地位急劇下降,再也不復曾經帝都的輝煌。
大唐盛世繁華過後,各地烽煙四起。
公元892年,節度使楊行密割據江淮,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西都金陵,南京在此建都。937年,吳帝楊溥讓位於權臣徐知誥,楊吳王朝滅亡。徐知誥改國號為齊,次年又自以唐室之後,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建都南京。可惜的是,南唐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975年,李煜奉表投降趙宋,南唐遂亡,國祚38年。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完成了猥瑣發育,隨後出兵爭奪天下,先後掃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在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國,國號大明,隨後覆滅北元,收復五代以來,中原人夢寐以求的幽雲十六州,完成統一全國,實現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完整性質的以南統北的壯舉!
南京首次成為一個統一王朝的帝都。
隨後,靖難之役爆發,朱棣取得最終勝利,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再次降格成為陪都。隨後的歲月裡,南京承載了關於一個國都太多沉重的歷史,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每一次的建都南京,帶來的都是一場場血雨腥風。
時光荏苒,這座見證王朝更迭、城市興衰的古城池,漸漸被掩埋在浩渺的歷史煙塵之中。唯有依稀可見的一段段斑駁的古城牆,訴說著這個城市古老的歷史,見證著世事滄桑。
第二章:東南王氣,金陵帝宅
南京西北瀕臨長江,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清涼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臺,山水環抱,地形極為險要。從地形上看南京基本可定義為被長江環抱的城市,上臨長江流域,下臨廣闊平原。北鄰長江,正是玄武太陰之地;南鄰廣闊平原,正是朱雀棲息之地;東鄰山脈,正是青龍盤踞之地;西鄰山林江河,正是白虎藏臥之地;野史記載諸葛亮順江而下時,見到金陵古城,不禁失聲叫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可謂是風水寶地,關於南京城的風水傳說,也始終未曾斷絕。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次楚威王登上獅子山,發現南京城的氣脈太有帝王氣了,後來聽風水師建議在那裡埋金來鎮壓帝王之氣,南京因此有了金陵這個稱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到金陵,方士常生、仙導認為南京那邊龍氣氣勢磅礴,恐出帝王,秦始皇聽後就命人斷了方山、獅子山和馬鞍山的龍脈。後來又把引秦淮河的水引來,使之貫穿長江,讓這裡的王氣徹底洩掉。不但如此,秦始皇還下令把金陵改為秣陵,意思就是餵馬的草料場,取個賤名糟蹋,斷掉龍氣。
公元589年,隋朝滅亡南陳,隋文帝下令將建康城邑平蕩耕墾。《隋書·五行志下》記載:及陳亡,建康為墟。隋文帝認為曾為六朝舊都的建康城王氣未淨,此氣欺負隋都城大興,於是下令楊廣把陳朝的宮城徹底摧毀,作為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朝都城,以往繁華似錦、遍淌胭脂的建康城,此時竟然成了一塊大菜地。
朱元璋建都南京,營建明皇宮時,為了鎮壓風水,決定重新再建造一座新的城池。之前歷代的南京城池身後便是玄武湖,緊靠城池就顯得陰氣過重。因此,要將新城池建在靠近大山的地方才行。朱元璋選擇了富貴山,當時這座山的背後也有一個湖,那便是麻雀湖。為此,朱元璋派人將這片湖泊給填平了。同樣,為了引入王氣,朱元璋還將秦淮河的水引進來,使之在城內流淌。
第三章:天時地利人和,天下一統在望
孟子曾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南京作為一個都城,想要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一統政權的政治中心,需要經濟文化上的支撐,即天時與人和。
天時,中國經濟的南移第一次發生在東晉時期,因此南京以偏安一隅之地,支撐起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等5代王朝,實屬不易,畢竟此時的江南剛剛開始開發,人口不足,糧食產出不足,無力支撐一個全國性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中原混戰,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帶來第二次南方大開發。南宋再度定都南方,繁榮市民經濟刺激下,中國經濟重心終於完成南移,天下糧倉望江南,天下財賦半出江南!經濟上的繁榮,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上爆發式的增長,更多的是人才的井噴式湧現。有明一代,進士大半出於南方。
此時,天時人和皆具備,為何南京還是難以成為全國性大一統政權的政治中心呢?地利不足!
古代時期,欲守南京,北方防守是重點。守江必守淮,長江下遊水流平緩,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缺乏戰略縱深,守住南京先守住淮河,而淮河面對的是廣袤無垠的華北平原,難守!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南北對峙雙方,都在安徽境內發生決定性戰鬥,比如三國時期的張遼威震逍遙津發生在合肥,東晉時的淝水之戰發生在壽縣,決定南宋立國之戰的采石之戰發生在馬鞍山,可以說,安徽為南京承擔了太多了苦難。
還是古代時期,欲守南京,西方長江沿岸防守也是重點。守江必守皖,安慶合肥等中上遊地區的失守,水陸齊發,南京可下!太平天國與清廷發生的最慘烈的一戰安慶戰役發生在安慶,再往遠點看,曹操的赤壁之戰,為何孫權要死守?跨江而來的曹操大軍,南京是難以抵擋的。
等到了近代,南京的城防,就更為艱難。蘇南無險地,上海直面大海,敵人跨海而來,完全無險可守。民國時期,淞滬會戰失敗之後,僅僅不到1個月的時間,蘇南淪陷,南京淪陷!
進入近代以來,欲要建都南京,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守衛東海,還要有一支強大的岸防部隊,守衛長江!
第四章:終章 · 小結
南京,這座城市,牽扯了中國人太多的情感。南北對峙時,它是華夏文化反攻中原的大本營,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地。和平發展時,它是江南一帶的領頭羊,人文薈萃之地。戰爭年代,它承受了太多的苦難。
斑駁的古城牆下,埋葬著一個個王朝,書寫著一段段恩怨情仇。大江東去,歷史無聲,唯願今時更勝往昔!
祝願南京,祝願祖國!國富民強!
我是 夜讀文史,與你一起 閱讀歷史,評說中外!全文3800餘字,長文整理,原創不易,感謝您的支持!
春夏秋冬又一年,漢唐明清代代傳。古今中外論天下,詩詞歌賦品人間。
感謝您的閱讀,評論,點讚,關注,讚賞等多方面的支持!
本文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