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應點燃一團火。 如何避免對孩子大吼大叫,溫柔而堅定是第一條。
周末從早到晚,基本沒有停下來過,圍繞著孩子,各種忙碌和充實,甚至感覺比平時的工作日還要緊張。
但是對我而言,由於平時工作日本身比較忙,所以只有周末才有時間照顧。如何高效地陪伴孩子,想必也是很多家長重點關注的。
早上看到家裡的地臺上,堆滿了各種小朋友的玩具,於是我決定鼓勵小傢伙自己來收拾乾淨。
一開始,我比較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勸說。但我能感受出,她並不情願,在收拾的過程中,還是忍不住開始玩起來,還不以為然。
於是,我忍不住提升了聲量,嗓門也大起來。沒辦法,她在我的注視下,不得不繼續收拾。可還是會邊收拾邊玩玩具,有點心不在焉,還把玩具扔進收納盒裡。
於是我實在忍不住了,對小傢伙有點兇了起來,她看到我這樣,就更不願意收拾玩具了,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好一會,她還是不情願地收拾著,動作依然緩慢。
見此情形,我不得不搬出了救兵,讓老婆來繼續這一艱巨的任務。因為我知道,再這樣下去,我肯定會在小朋友面前咆哮起來,還不如先緩緩情緒。
事後我反思,為什麼老是會忍不住對孩子說教,忍住不對她兇起來。
其實,在和孩子溝通時,可能還是方法不對,表達的方式有問題。
比如,在收拾玩具這件事上,我其實做得不夠好。開始時,可以自己先做好示範,跟孩子一起來參與。雖然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她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是不願意深入參與的。
所以,首先應避免居高臨下地指揮,可以是以一個平等的身份來調動孩子的興趣。
其次,自己的示範是非常重要的,避免一味地說教,讓自己動手做起來,不要當一個監工。
在過程中,對於孩子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在告訴孩子「不要做**」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給到她具體的直觀的理由,不能一刀切地說,不能做,而要讓她知道,一件事情不能這樣做是有原因的,這樣才能避免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也許孩子當時不明白,但反覆溝通後,可能會逐漸明白。
這個時候,也非常考驗家長們的講道理的能力,不能生硬刻板地說教和要求,可以更加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比如可以編一個生動的故事等(我們家小孩就經常喜歡聽我編爸爸主題的各種故事),將道理融入直觀的故事中,讓孩子自己去領會和理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切記在孩子面前失去情緒控制的能力,大吼大叫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的,無論遇到多麼棘手的情況,都要有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內心。
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會同樣對你。
而教育就是耳濡目染的過程,是以一棵樹去推動另一棵樹,以一顆心去感染另一顆心。當你真正地對孩子付出溫柔和耐心時,孩子是會感受得到的。
就像當天晚上,當小傢伙練完舞蹈,抱著她回來的路上,她在開心地哼著歌曲,然後來了一句「今天的風很清涼」。而此時此刻,我也感到由衷的開心,看著快樂的小傢伙,一天的疲勞不由得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