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中山王方壺》篆書銘文

2020-12-12 騰訊網

中山王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圓壺)。此壺具有很強的戰國中晚期方壺器型之特點,器物上有多條雕龍作為裝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美感,在壺四壁上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也是極為寶貴的書法資源。

▲不論是器身造型還是銘文書法,都是藝術界的大V。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曾在列國的縱橫爭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隨著中山王三器的出土,中山國文字才開始被人們發現和關注,可謂填補了研究中山國史料的空白,對於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和書法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山王方壺也稱中山王璺(讀「錯」音,有措置得當之意)壺,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王命令其相國鑄造的一件酒器。壺上的銘文大約刻於公元前314年,數量長達448字之多,是至今出土僅次於中山王鼎刻有金文字數最多的一件青銅器物。

▲壺身銘文特寫

該壺銘文記載:「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道出了鑄造此壺的用料(燕吉金,燕國所產的優質銅料)和動機。銘文中稱此種器物為「彝壺」,是一種用來祭祀的酒器。此外銘文中還記載了先王的功業事跡等情況。

這些銘文整體感覺工整優美,章法上文字排列整齊,布局均勻,字型屬懸針篆,流暢修長,重心都較為偏上,兩側筆畫向外略開張,縱向的筆畫基本是以尖筆收尾,筆畫雖纖細卻有著如鐵絲般剛勁的力量感,而且此壺刻工精細,注重輕重虛實的對比,主筆較重,其他筆畫則輕,使得整個銘文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裝飾趣味,給人以搖曳多姿的美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超級震撼的書體局部特寫

▲鐵畫銀鉤,勁道生動,美侖美奐。(圖片來自@四九山房王榮斌)

敢試試身手嗎?

然而,此種書體的難度太大了!自出土至今50年來,學者眾而成者寡。修長瘦勁,彎如屈鐵的銘文書體,不是所有人都能駕馭的。不過,近年來也有不少書家憑藉書寫中山王體的書法作品而在全國各大書法展覽中獲獎。

學習參考

徐無聞「中山王器字」書法作品

本文由@書法入門(ID:shufarumen)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

相關焦點

  • 戰國篆書《中山王方壺》超清銘文
    ) 《中山王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圓壺)。此壺具有很強的戰國中晚期方壺器型之特點,器物上有多條雕龍作為裝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美感,在壺四壁上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也是極為寶貴的書法資源。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曾在列國的縱橫爭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 戰國中山王厝三器銘文的生成及其書寫性轉化
    我們將三器以作器及受器者「中山王」為名,稱其為「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壺」、「中山王圓壺」,而不是籠統地以國別而稱之為「中山鼎」、「中山壺」,這是符合規範的。而以三器銘文風格創作的作品就應當稱為「寫中山王厝器的」,那麼這種風格的篆書最恰當的稱謂應該是「中山王篆書」而不是「中山篆」。若以簡便為由而稱其為「中山篆」,就會有以偏概全之嫌了。
  • 步入中國篆書的堂奧——評《中國篆書》
    因而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從其瑑刻、引筆成字來說,是廣義篆書……」(《王信宇甲骨文書法論序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近年,甲骨書法界的朋友們,雖然承認並接受了甲骨書法在篆書中的定位,但仍忙於甲骨、金文書法的創作和筆法的推敲,還是無暇從理論上深究甲骨、金文等在廣義篆書中的地位及其在篆書不同類別中固有的特點及區別,這對於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書法創作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很不利的影響。
  • 文物——中山王鐵足銅鼎
    最令人驚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銅鼎、方壺、圓壺,上面刻滿了長篇銘文,讓今人看到了嚴整規矩、悠長秀麗、刀法洗鍊的戰國文字,其中鐵足大銅鼎上刻銘469字,是國內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出土文物最有歷史價值的「中山王三器」為: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中山王圓壺。考古成果證實,三器相繼鑄於中山王厝去世前後。
  • 探尋早期金文書寫的 「密碼」
    進入金文學習階段後,對其發生、演變、定型及衰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一個時期,我連續寫了幾篇青銅器著名銘文的學習體會文章,現在再把有關零散的線索串聯起來,從金文的源頭去探尋,以期全面了解金文藝術史。金文亦稱鐘鼎文,一般指的是商、周及戰國時期刻制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這些銘文最早見於商代中後期,有專家考證大概出現在商朝後三百年左右。應與甲骨文屬同一時期。金文與甲骨文的關係、區別有哪些呢?金文與甲骨契刻文字的出現孰先孰後?從有關史料及綜合當代學者意見來看,只能初步判定為同一文字體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表現樣式。
  • 國展最高獎女書家《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法帖面世
    央廣網南寧12月19日消息(通訊員 陸肖寒)曾以自成體系的中山王篆書風格作品多次獲得全國書法展覽最高獎的廣西青年女書家王茁精心創作的《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近日終於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面世。    1977年,在出土的戰國青銅器上發現的中山王篆書字體令學術界「驚豔」,然而其可辨識字不過五百,比甲骨文還要少得多,要想運用其自由地進行書法創作絕須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因而,2011年,作為廣西書法界第一次在全國綜合國展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王茁的中山王篆書《千字文選》精彩呈現在眾人眼前之後,就備受關注。
  • 《商周金文辭類纂》:為金文研究溯本追源
    全書共八冊,以單字為經,以金文辭例為緯,是一部具有學術前沿價值的商周金文工具書。該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本月初,《商周金文辭類纂》被評為「中華書局2014年度雙十佳好書(古籍整理類)」。   金文,又稱「鐘鼎文」,是殷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素以神秘深奧、形式獨特、內容豐富為學界所重視,是古文字學、漢語史、歷史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 美得令人窒息——微距下的《中山王厝方壺》銘文綺麗多姿楚楚動人
    四十多年前 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厝大墓 出土的中山王三器 器物上有數以千計的銘文 我們一起來領略 其中方壺上的一段文字
  • 「篆寫燕趙·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篆書委員會委員作品展」開展
    12月4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石家莊市美術館主辦,河北聚雅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篆寫燕趙·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篆書委員會委員作品展」在石家莊正式開幕。據悉,這次展覽也是本屆篆書委員會的最後一次集體活動,希望能以本次活動為新的起點,以民族文化復興為己任,讓篆書藝術的弘揚與燕趙大地新發展的嶄新景象交相輝映。秦時李斯已嘆「篆籀以前,眇邈不可得而聞矣」,遵循傳統書法史的視角,篆書無疑是漢字演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是書法史上奕奕生光的豐碑,後世隸草行楷無一不以篆書為滋乳。
  • 喜歡寫甲骨文的近代大家羅振玉,其篆書是典型的雅致一路
    本文要推介的羅振玉的篆書,並不像上述三位畫家兼書法家的作品那麼具有表現力,整體偏於文氣或規整,他們幾乎都是文字學的大師,甚至超過了上面論及的三位大師。齊白石《 篆書五言 對聯》2012上海崇源 秋拍拍品那些幾乎沒有市場或市場很低的書畫家在未來也很難有巨大的飛躍。下列的大家篆書價格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漲幅,不是等閒可以隨意買到的尋常之物。
  • 漢字及書法起源之研究時間最長的字體—金文
    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 最完備的金文字典由一位自學成才的年輕人寫出
    《金文編》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人類青銅時期文明史上最絢爛的篇章。眾多出土及傳世的青銅器,不僅以精美工藝、精湛藝術令人稱頌,更通過銘文為我們記錄了三四千年前的若干珍貴瞬間。但那些形如蝌蚪的古文字,一度是絕難識讀的天書。
  • 滿城漢墓的發掘——重見天日的漢朝中山王與他的精美陪葬品
    滿城漢墓二號墓從眾多出土文物上刻有「中山內府」的銘文來看,專家們認定這裡的「中山」指的就是歷史上的中山國。但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中山國,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鮮虞中山國,另一個就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從銘文的形制上來看,陵山古墓出土銅器上的「中山內府」字樣接近漢隸字體,而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文字屬於金文,再加上銅器的造型和工藝明顯屬於西漢風格,學者們由此斷定這座墓是西漢時期的。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金文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故有「金文」之稱。至於銘文,那是指銅器上鑄的辭,而不是指這種字體。4、金文中增加了大量形聲字,甲骨文的一些非形聲字到金文中也變成了形聲字。而 且出現 了不少簡體字,異體字也比甲骨文少一些。據統計,金文中的形聲字已超過了象形字和指事 字的總和。儘管金文的形體結構仍不夠定型,但從以上特點看,它比甲骨文前進一步。
  • 說文解字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怎麼前稱文、後稱書?
    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些變化。漢字字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趨簡。金文,是用刻刀、泥範為工具刻鑄在鍾、鼎、戈、矛等青銅器物上的文字,或稱鐘鼎文、吉金文等。特點:線體粗壯金文,顧名思義,似乎是金子做成的漢字,其實「金」字在古代跟今天的意思有些區別,除了指現在的金子,還指銅、銀、鐵等各種金屬,「金」就是金屬的總稱。「固若金湯」「金」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篆書的種類較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即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 金文:青銅上的歷史記憶(探秘文字)
    肖知雨攝  核心閱讀  青銅器作為權力象徵,被古人視為祥瑞之物,而金文鑄刻其上,存世綿延上千年,人們對它更是青睞有加。相比於甲骨文研究,我國金文研究的歷史更長。   一尊青銅,數行銘文,引發無限遐想:聲勢浩大的宗廟祭祀,塵土飛揚的戰亂殺伐,觥籌交錯的節慶盛宴……斑斑銅綠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塵封的歷史。
  • 中山三器上的銘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與司馬賙負責監造的鐵足大鼎一樣,王厝命人在方壺的四壁上鏨zàn刻了448字的長篇銘文,再次讚頌了相邦司馬賙「親率三軍之眾」,討伐燕國、開闢疆土的忠心和功績。尤其是對這位功高蓋世的老臣,王厝以「吾老賙」相稱,冊封他為仲父,並把賜予他「死罪三世無不赦」特權明確寫進了銘文之中,這讓司馬賙感激涕零,倍感榮耀。那麼,為什麼相同內容的銘文要出現兩次?
  • 吳王夫差劍銘文
    我們的解讀自銘文的右邊一列起始,即先解讀右邊的四個字,再解讀左邊的四個字。由於金文「吳」字的字形字意與字典中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就從右邊一列的第二個字開始解讀。  這是吳王夫差劍銘文右邊一列的第二字「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