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家庭暴力丨關於家暴,這些都是誤區……

2020-12-11 光明網

家醜不可外揚

以和為貴

一個巴掌拍不響

打是親,罵是愛

棍棒底下出孝子

為了孩子,忍忍吧

……

這些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細數家庭暴力十大誤區

帶你正確認識家庭暴力

誤區一:

「家庭暴力是個人隱私」

家庭暴力雖然發生在私人領域,但它不是個人隱私,而是人權問題、社會問題、發展問題。我們理應尊重和保護隱私,但家庭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已不屬於隱私範疇。

誤區二:

「家庭暴力主要發生在落後地區和沒文化的人身上」

人們之所以有這種印象,是因為經濟條件和文化程度會影響當事人應對家庭暴力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暴力的暴露程度有所不同。事實上,所有人群中都可能發生家庭暴力,富裕和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也可能是施暴者或受害者。

誤區三:

「大多數受害者自己也有過錯」

這是施暴者經常用以自辯的藉口。其實他們所指摘的「過錯」,往往是以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男性標準界定的,例如不順從、爭執、沒有服侍好丈夫和家人、自主外出娛樂交往等等,這些根本就不是婦女的「過錯」。退一步說,即使婦女真的有錯,她也仍然擁有完整的人權,任何人都無權用暴力對她進行懲戒。

誤區四:

「施暴者是因為『有病』『失控』才打人」

在談到施暴者失去理性地毆打妻子時,很多人會說,他有精神病或心理障礙。其實,施暴者中真正「有病」的只是極少數,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對自己的行為是有控制和選擇的,他們不會在公共場所對別人施暴,更不敢向給他壓力的客戶或上司施暴,而只是向比他們更弱、難以反抗的妻子或伴侶發洩。

誤區五:

「受害者不願離開暴力關係,說明她們喜歡被虐」

受害者不離開暴力關係有很多理由。不離開並不意味著她們不想離開,或她們喜歡受暴,而是因為離開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困難和風險。不離開是她們的現實選擇。如果受害者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或者是不能獲得基本的生存條件,又或是不能為社會所容的話,她們就不得不放棄。

誤區六:

「受害者是沒用的弱者」

人們往往對暫時不願意或不能與施暴者分手的婦女感到失望,恨鐵不成鋼,甚至不願再提供幫助。其實,很多受害者比其他人更清楚怎樣做才對自己和家人最有利。她們一方面承擔著對家人特別是子女的責任,一方面努力與施暴者協商和抗爭,其堅韌頑強理應獲得敬重。受害者有權做出她們自己的決定,而助人者有義務尊重她們的選擇。

誤區七:

「施暴者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施暴者既是家庭暴力的加害者,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幹預家庭暴力時,首先要保障受害者的人權和尊嚴,同時也應該注意依法行事,避免傷害施暴者的人權。施暴者也有他們自己的困惑和痛苦。他們對性別關係的錯誤看法、不良情緒和暴力行為,是文化塑造的結果,其個人應該為暴力承擔責任,但同時他們也需要幫助。

誤區八:

「女人對男人施暴,不是家庭暴力」

從統計上看,絕大多數家庭暴力是男性對女性實施的。男性在總體上享有比女性更高的權力和地位,這造成了男性對婦女暴力的系統性和普遍性。而女性在總體上從體力到地位、權力都處於劣勢,女性對男性的暴力只是個別現象,但婦女對丈夫或男友施暴的現象也確實存在,這同樣應該反對。

誤區九:

「幹預家庭暴力最重要的目標和原則是維護家庭和諧」

離婚和分手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事情。因此,即使發生了家庭暴力,很多人仍然寄希望於夫妻雙方能言歸於好。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白,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某個家庭關係中的角色。人都有獨立的不受暴力侵犯的權利,家庭關係不能、也不允許成為暴力不受幹預的擋箭牌。

誤區十:

「丈夫打妻子不對,但父母打孩子可以理解」

隨著社會對配偶暴力關注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配偶暴力甚至戀愛關係中的暴力相對比較敏感了,但父母對子女的暴力仍被很多人認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其實對兒童的暴力是對兒童權利的侵犯,對兒童的暴力也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女孩受暴往往與男孩偏好、性別歧視有關;男孩受暴則與「望子成龍」「不打不成才」等支配性男性氣質的養成有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海口日報

相關焦點

  • 關於反對家庭暴力,你應該知道的...
    關於反對家庭暴力,你應該知道的.....誤區一「家暴是家務事」 「家醜不可外揚」 事實: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只要使用暴力傷害他人,就是涉嫌違法犯罪,需要公權力幹預和制止。
  •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家暴」的誤區有哪些?被「家暴」了怎麼辦?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家暴」的誤區有哪些?被「家暴」了怎麼辦?每年的11月25日為聯合國確立的「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也被稱作「國際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日」
  • 反對家庭暴力 提升婦女維權意識
    晨報融媒體訊(竇玉婷 記者 史航)近日,愛民區婦聯以「11·25世界反家庭暴力日」為契機,聯合一鎮七辦、各社區村屯,通過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評論等方式開展「反對家庭暴力、提升婦女維權意識」線上宣傳活動,希望廣大婦女通過提升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從而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 反對家庭暴力丨這些反家暴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原標題:反對家庭暴力丨這些反家暴小知識,你都知道嗎?反家暴小知識1《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實施。2「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是每年11月25日。3家暴範圍是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 反對家庭暴力 促進家庭和諧
    家庭平安、和諧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基石,家庭暴力行為嚴重危害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為了引導和幫助群眾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創造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營造全社會共同反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圍。9月28日,由縣委全面依法治縣委員會、縣委宣傳部、縣委政法委主辦,縣司法局、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承辦的「百姓夜話法法開講」第十四場主題法治宣講活動在青衣街道青衣江村開講。
  • 關注家庭暴力|家暴成婚姻一大「殺手」 ​大致分為這幾種
    曹冬梅表示,在2528 份離婚糾紛裁判文書裡,80 後離婚案件也是居於首位,這與80 後年齡正處於30~39 歲,往往在事業及家庭關係處理中都承受著巨大壓力有關。「《反家庭暴力法》實施至今已三年有餘,但婚姻中的家暴情況屢屢發生。家暴在現實生活中已不僅僅是顯性暴力,隨著夫妻雙方文化層次等方面不斷提高,家庭冷暴力現象增多。」
  • 家暴總在上演,該不該增設「家庭暴力罪」?
    關於家暴,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家庭暴力並非只有肢體暴力 我國法律對於「家庭暴力」一詞的定義,最早出現在2011年公布的《婚姻法解釋(一)》中。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 倡導反對家庭暴力 共享新時代文明社會 ——信陽司法所組織「反...
    倡導反對家庭暴力 共享新時代文明社會 ——信陽司法所組織「反家庭暴力」宣傳活動 2020-11-27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反對家庭暴力 促進社會和諧_中國網
    我認為,這兩種思想都是錯誤的。 「不應當幹涉說」的錯誤在於沒有認識到,家庭暴力早已不是個人家庭中的私事了。第一,反對家庭暴力是現代革命鬥爭的重要口號與重要內容。在五四運動中,反對包辦婚姻、禁止婦女纏足等反家暴內容,就對廣大青年與社會發揮過強大的動員作用;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席捲歐美的人權運動與女權運動中,反對家庭暴力就是響亮的口號。
  • 有些網友魔怔了,動用網絡暴力去做所謂的反對家暴,這是不可取的
    大概這樣一句話,我第一次看到了網絡暴力,那個時候網上還沒有那麼多的人,罵的也沒有現在嚴重,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人去罵。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說得特別難聽,而且插刀教眾人出來後,輿論更是一邊倒,當然比起今天網絡上罵胡歌他們的還是輕的很多。後來事情反轉,印小天沒有打人,我去看了那些在聶遠下面留言的人沒有一個,沒有一個道歉,連掛著罵聶遠的微博都沒有刪,你說這些網友好玩不好玩(手動微笑)。
  •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丨定點維權宣傳,法治講座...路橋「娘家人」都...
    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對家暴的範疇、預防、處置、人身安全保護令和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定,這意味著中國的反家暴之路正式法治化。反對消除家庭暴力路橋婦聯「娘家人」在行動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為了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提高大家對反對家庭暴力的重視,上午,峰江街道婦聯舉行「幸福講堂——反對家庭暴力」宣講活動。
  • 拉姆案的背後是家暴困境,究竟該如何遏制家庭暴力
    △金川警方的通報拉姆姐姐卓瑪曾表示,唐某有家暴傾向然而,拉姆同意復婚後不久又遭家暴。今年6月,兩人再次離婚,兩個孩子被判給了男方。卓瑪對妹妹的離世,感到十分心痛。她說,希望犯罪嫌疑人唐某受到法律嚴懲。家暴沉重的兩個字再次映入人們眼帘很多人都對家暴有這些誤區
  • 家庭暴力如何認定,被家暴之後該向誰求助?
    導讀:通常人們認為的家庭暴力就是指毆打家庭成員,但家庭暴力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傷害,也包括精神上的暴力,要想認定家庭不只是看身體上的傷,那麼家庭暴力該如何認定呢?被家暴之後,不能默默忍受,應該向人求助,那麼該向誰求助呢?
  • 哪些行為屬於「家庭暴力」?受到「家暴」該怎麼辦?如何處理?
    據媒體報導,遭受家庭暴力的人群比例非常高。這也是一直以來也是在民眾間和法律界經常言論的話題。很多遭受「家暴」人也正陷入在痛苦之中。那麼哪些行為屬於「家庭暴力」呢?如果遭受「家暴」該怎麼辦?該如何去處理呢?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說說。
  • 「家暴的四種形式」,面對家庭暴力該如何保護自己?
    無獨有偶,就在一天後,11 月 26 日,蔣勁夫女友 Julieta 在 ins 發文控訴蔣勁夫家暴: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像是生活在監獄裡,蔣勁夫是個控制狂、暴力狂和妒忌心很強的人。此類事件再度將「家暴」推入輿論中心,有人說家庭是溫馨的港灣,家庭是安全的聖地。但家暴,卻讓避風的港灣成為噩夢。
  • 家庭暴力,被低估的犯罪
    現場,有一個60多歲的老人,她忍不住的哭訴,她說她的媽媽是一直遭受家庭暴力,忍到老;她自己也在反覆遭受家庭暴力,但是不想再報案什麼的,習慣了;可是她發現她的女兒陷入的家暴的怪圈中,並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她問我,「這個到底應該怎麼辦?」
  • 香港家庭暴力不容忽視 新移民家暴比例高
    香港警方8月初公布,上半年本地家庭暴力案件逾7100宗,比去年同期上升5.3%。當中75%屬輕微事件,總體態勢與以往差別不大。但新移民家庭家暴比例居高不下,除了婦女、兒童等傳統弱勢群體,男性受害人比例也在持續上升,凡此種種,都不容樂觀。   新移民家暴比例高  從內地來港的王小姐與本地丈夫已結婚多年。
  • 家暴對象不分男女,不僅包括身體暴力,以下三種行為都屬於家暴
    一般夫妻糾紛與家庭暴力的區別一般夫妻糾紛中也可能存在輕微暴力甚至失手而造成較為嚴重的身體傷害。但與家庭暴力有著本質區別。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權力和控制。傷情鑑定與普通病歷都起到證明傷情的作用,但從作為證據的角度而言,傷情鑑定更具備完整性傷情鑑定由專門的鑑定機構作出,有一個更為完善的記錄過程。鑑定過程中,鑑定機構會對傷者的傷情拍照留存並作出分析報告。這些都是普通病歷所不具備的。
  • 反家暴小課堂:你眼中的「家暴」就是法律定義的「家暴」嗎?
    為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進一步增強廣大婦女和家庭的反家暴意識,保護婦女兒童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益,貴州省婦聯開設了「黔妹妹」反家暴小課堂。今天,由省婦聯公職律師、《貴州省反家庭暴力條例》起草組成員王曉翠以《你眼中的「家暴」就是法律定義的「家暴」?》為題,為您理清家暴認知中的誤區。
  • 原諒家暴等於縱容犯罪 一圖看懂如何防止家庭暴力
    前言提到「家庭暴力」,首先進入腦海的便是《不要和陌生人講話》,劇中安嘉和平和的眼神中閃爍著野獸的光,至今想來都讓人覺得不寒而慄。據調查顯示,在中國有三成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暴亦是導致家庭解體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