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一部分人很好笑。他們總在盲目的排外,無論你手裡的iPhone手機,或者非國產車,都會遭到這部分人的鄙夷。好像只要不用中國製造,那麼就是一個「叛國者」一樣。哪怕你只是無心的說了句認同美國的教育方式,都會引來鍵盤俠的瘋狂謾罵。真正的強大,從來都不是井底之蛙一樣的孤芳自賞。
是的,國外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和我們一樣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著。甚至在歷史上的幾個朝代裡,中國都站在世界巔峰之上,受各國朝拜。可為什麼曾經那麼強大的我們,被甩在後面?其原因是中國清朝腐敗之下的「閉關鎖國」,這個教訓還不夠大嗎?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優勢,就像魯迅先生曾說「不管對什麼事物,都應當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應該做到,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電影,就是有關於國外教育理念的一部電影《錄取通知》,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在教育面前都應該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發展其優勢。
高中生巴特比的父母對其抱著很高的期望,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孩子拿到大學的通知書,然後進入大學完成教育。很不幸的是,巴特比讀書並不是強項,於是很自然的高考落榜,被各種大學排斥錄取。他面臨著沒大學可上,偏偏父母對其進入大學十分看重。基於父母的壓力,他做了個荒唐的決定,自己開學校,辦一所不挑剔學渣的大學。不需要分數,誰都可以入校。他的本意只是為了矇騙父母,不料,父母堅持要參觀他的學校,並稱巴特比是他們的驕傲。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租賃了廢棄的療養院,開始裝修,完善,招收教師和學生……
老實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更滿足於自己國家給予國民的生存環境。沒有那麼多生活重壓,不必擔心走在大街上隨時面對突如其來的槍擊事件。一位在美國留學的朋友總會和我吐槽在美國看個簡單的感冒都會傾家蕩產的無奈,為了解決生存壓力,她每天穿梭在陌生的城市中,半工半讀,辛苦異常。很顯然,美國並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樣美好。但不得不承認,美國在某些地方,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比如電影中所出現的教育理念。
通過電影我們發現,美國的教育更自由,但學生們並不懶散,反而會專注於自己擅長的專業。術業有專攻,正是如此。在電影《公主日記》中有個片段,女主因為在演講上不達標,於是拉低了平時分數。由此可見,美國是個既注重學生課業,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國家。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教育顯得有些薄弱。雖然中國式教育中一直強調著「全面發展」,但實際上家長和老師更注重紙上談兵,考試好就是王道。而巴特比開辦的學校,不為應付考試,而是根據學生們擅長的興趣來開辦專業。於是看似胡鬧的做法,居然讓學校成功開課了。
美國的大學不同於中國的大學,考不上真的就是考不上,不存在門路或者其他投機取巧的不正當途徑。在這種嚴苛的制度下,就造成了,一所普通高中出來的學渣沒大學可讀。這種冷硬的制度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們知道,某一科目功課不好,不代表其他方面能力不行。如果全然因為一點弊端而否定整個人,這是非常極端的。也會讓國家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我特別看好電影中巴特比的說辭,他說「教育不是用死板的方式剝奪學生的創造力,和不斷學習的追求。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天賦和興趣來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每一個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如此。每個人都應該發揮屬於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不應該被強制著以偏概全,這會埋沒掉很多本質優秀的人。記得很多年前在新聞中看到的那個黑了騰訊網站的十六歲少年,他學習不好,半路輟學,但卻有著比一般程式設計師高超無數倍的專業計算機技術。電影中,有人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廚師,有人想成為雕刻師。當他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才去報名這所荒誕的大學,最終這所學校成功了。
或許我們都活在父母的期許裡,或許我們被現有的教育壓制的不得不服從成績。甚至,我們之中不免有學渣,比如盡力了,某科成績卻怎麼都提高不上去。我想說,很多時候,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我們更不應該因為成績去放棄自己,或許一部分人和巴特比一樣,被大學拒收。但都不應該就此止步,因為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能局限在成績和學歷上。只要自己不放棄,夢想才會照進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