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3 18:31
說書客:大石落地
今天送出的書是張佳瑋的一本趣聞典故隨筆集《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小編會在文末出一道題,答對題目的讀者中隨機選出一位,送出這本書。
為了保證儘可能多的用戶能得到贈書的機會,同一個用戶ID請不要重複回答問題。
上期獲贈圖書《鋅皮娃娃兵》的是「讀友_mjf」,請發郵件到story8531@163.com告訴我們您的聯繫方式。
特別活動「『花婆婆』方素珍籤名本等你拿」獲獎讀者名單詳見文章末尾。
知道很多事有什麼用呢?我指的並不是那種諱忌莫深的秘密,或者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秘籍,就是《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裡這些頂小聽起來頂沒用的事:什麼麥克阿瑟最愛的菸斗是玉米棒子,什麼中世紀時,義大利人直接拿幹掉的麵包當盤子使;什麼維美爾愛用的印度黃,來自吃了芒果葉子的奶牛尿……
放過去這幫不了考分,放現在助不了成功,飯桌上擺顯多了還容易讓人下次不帶你玩兒了。所以擱現在,送一個愛稱——然並卵,剛剛好。
可是自小到大,樂意知道這些瑣瑣碎碎的小事好像已經成為一種天性,就像過去我總疑惑中世紀有些宗教畫,明明畫的是沉重的殉難話題,還歡天喜地用起大紅豔藍,一副聖母娘娘要改嫁的氣氛。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當時礦物顏料難得,所以尊貴的宗教畫才使得起,而礦物顏料的飽和度大都很高,所以違和氣氛由此而來。於是日後再看那畫,又多幾分「人類為了表示虔誠也是拼了」的感慨。
可能這時候知道得多一點好像又有那麼一點點好處,這種好處是典故段子後會心一笑的那種心照不宣,是溝通起來黯然銷魂的默契十足,最重要是它會帶來一種感受的喚醒。
因為世界上的事,能讓人感覺有趣的大都有故事,時間地點人物,巧合宿命謀略,交匯在某一個點上,激發起的腦內小劇場可以讓無聊的大腦如電線短路吱哇竄火花,帶來一片心驚肉跳的充實感,一瞬間仿佛回到當時的時空,空氣裡的味道,人們心裡微妙得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感覺,尤其是發呆無聊的檔口。
不過小時候如果一些長輩來問你手上的課外書讀起來有什麼用,用上面的理由說服他們常常也只是然並卵而已。所以要成功閱讀這種無用之用的書,只好打個哈哈說「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嘛。
畢竟追究一件事情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也許是人類永恆存在的好奇使然。張公子也說,他也只是要替這些器物講一講他們的故事,有趣而已。
確實世上有萬事萬物,放在歷史的大大河裡,很多都是做不到影響軍政大計,歷史走向的,它們溫溫吞吞埋伏在我們的身邊,尋常器皿,等閒吃食,閒閒蕩蕩逛逛家居賣場許能看到。我們用著它們的時候,也一直覺得它理所當然就是這樣,無非順手順眼,價格高低。
但彼岸友邦東瀛,偏有一詞叫「物哀」,大概是說人對於外界事物產生的深沉的情感。於是各類器皿,大到汽車駕乘,小到飯鍋馬桶蓋,他們往往做得最用心,君不見MUJI簡約而又基本的STYLE就默默圈了好多人的錢和他們的心。
而MUJI總監原研哉推崇的RE-DESIGN,就是一個不斷對身邊的事物進行重新再認識的過程,能夠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能突破現有構造的設計理念。
所以器物的使用又和你選擇的生活方式聯繫在了一起,把這些那些看起來日常又平凡的與吃茶喝水有關的知識碎屑收集起來,似乎可以拼出來的遠遠超過了這個物品本身的形態和功能,還有,匠人的用心,人類的欲望和科技的發展……
這樣講起來,然並卵又好像是逆襲前的預謀,輕描淡寫之下掩映著機會重重。而張佳瑋這樣可以圓圓潤潤替然並卵們出書立傳的人,應該就是把自己得到的這些知識秘密編排出了陣型,準備偷襲戀物癖和典故控的心吧。
大腦雜蕪一片的時候,隨手種下點種子,誰知道什麼時候就開花了呢?
器物的故事
我們與我們祖先,要經歷許多類似的事:譬如閉眼眠去,睜眼醒來,飲食、行走、談話,相愛或憎恨,曬太陽,觸摸流水,遭遇風雨……當然,千年前的陽光與今日之陽光顯然不同,但將我的眼睛放到千年前,我肉體凡胎,也無從判斷千年前的陽光有何不同。
但也有許多事是不同的。比如,21世紀的我醒來,用牙膏和牙刷對付牙齒,用骨瓷杯喝咖啡,用塑料梳子梳頭髮;而兩百年前,我的祖先可能只是用茶水或鹽漱口,用陶器喝一盞茶,用黃楊木梳子理理頭髮。我和我的祖先做著相似的事,用著不同的器物,時間就這樣流逝了。
在機器發明之後,物質生活的差異急速變化。在科技昌盛的時代,你只要有聰明的技術人員、新的設計和圖紙、新的機械加工設備,就能製造全新的事物。但在此之前,人類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階段。
器物的加工需要用頭腦來總結與思考,靠雙手來描繪。製作一件家具或茶器,需要思考的不是機械和費用,而是木材、泥土與柴火。
有些先古的哲學家認為,世上的一切早已存在於理念世界中,只等待我們去發掘——就像剝開花生殼取出花生似的;另一種人則相信,一切都是依靠人類的智慧去加工的。在我看來,前一種未免低估了創造者的智慧,後者則可能有些想簡單了。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人類因為愛美,所以需要胭脂;人類因為懶惰,所以需要床鋪;人類想要快感,於是衍生出了菸草、酒精、美食與保暖。
你可以說:大多數器物變化到如今的地步,是因為人類對快樂的貪求。而時間與歷史的妙處在於:我們可以用一件器物,享用其便利——比我們祖先更多的便利——也可以從中找出一些其他樂趣。如前所述,每一件事物的變革歷史,都是從人類貪求快樂的本能出發,然後凝結下了類似的歷史:最初的雛形、無數人的使用、匠人的盤算、新材質的使用,圍繞著這個事物的愉悅與哀傷。
《聖經傳道書》說,太陽底下無新事。倘若只歸結以人類為主角的歷史,則大多數歷史確實大同小異。
但如前所述,我們與祖先生活的主要差異,就在於物質。太陽底下沒有新事,但不妨有新的器物,而每個器物的故事,多多少少有所不同。各類故事,本身就是歷史中最有趣的部分——歷史並不只是軍政大計、呼風喚雨的。
我們身邊的一切,一如承載著它們的世界,一路走來,經歷了足夠多。如果它們可以張口陳述,也是可以很有趣的。我所做的,也就是替器物們開口,說一下這世上其他的故事而已。
吃茶,喝茶
1660年9月25日,塞繆爾·佩皮斯先生在日記裡寫道:「後來,我確實要了一杯茶,這種飲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喝過的。」這句話的裡程碑意義在於: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到他喝了茶。
過了一百年,英國已經變成西方世界最愛喝茶的國家了,這得多虧他們東印度公司。本來東印度公司成立,是打算從東方兜售胡椒和香料,結果胡椒價格暴跌後,他們發現了茶葉有利可圖。18世紀初的某段時間,倫敦茶價,每磅茶值到四英鎊。
到19世紀中期,按購買力折算,一英鎊就相當於2014年的二百鎊以上,折合人民幣兩千元開外。
因為茶珍貴,英國人並不是人人懂得喝,詩人羅伯特·騷塞講過個段子,說英國有個鄉紳夫人,收到城裡朋友寄來的一磅茶葉,不知如何處置,於是把茶葉煮開,跟黃油和鹽一起鋪在烤麵包片上,請朋友吃。朋友們努力吃完了,讚美說很有趣,只是不太合自己口味,然後逃之夭夭了……
1699年到1721年,英國茶葉進口增加了一百倍,但還是富豪拿來喝著消食。到19世紀,英國茶葉價跌到二先令一磅,老百姓普遍也喝得起了。
當然啦,貧苦大眾都喝上茶了,貴族們就坐不住了。18世紀,尤納斯·漢威先生認定,英國普通大眾,包括侍女和工人,就不該喝茶,不然沒法專心工作服務國家,可老先生卻對貴族的飲茶風閉口不談,說穿了,就是嫌下等人民粗窮,都喝茶了,就影響他老人家的尊貴地位啦。
可是茶葉價格還是跌,英國老百姓都能喝,沒法禁絕,上等人只好拔高自己,把喝茶弄得神幻玄妙。
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輿論裡,英式下午茶會是紳士與貴婦們的風雅據點和無數秘制點心的發明源頭,須有好茶室、好器皿、飽學貴人、莊園主、藝術家們才有味道。尋常體力勞動者,也就只能飲牛似的喝茶就粗麵包牛肉去——這就又有了階級之分。
但也有人看不慣這股勁,比如凱薩琳·懷特霍恩(Kathar-ine Whitehorn),看膩了貴婦們「沒有茶,怎麼活得下去」的嬌軟呻吟,在《觀察家報》上吼了一嗓子:「叫離了茶就死的人直接去死,他們就活得下去了!茶根本就是英國病!英國人傷春悲秋,都是喝茶這檔子事鬧的!」這話聽來,有點兒金剛怒目和魯智深醉砸大觀園的意思。但是呢,咱們能從另一個角度談。
—完—
題目來了:書中說到19世紀中期,按購買力折算,一英鎊就相當於2014年多少錢?
A、二百鎊以下
B、二百鎊
C、二百鎊以上
=======我是獲獎名單分隔線=========
截止11月2日中午12點,晚間書單特別節目「《媽媽心·媽媽樹》活動:『花婆婆』方素珍籤名本等你拿」已圓滿結束,感謝大家的熱心參與。
根據活動公布的規則,按照評論點讚數多少,小編從發送欄目訂閱截圖的用戶中挑選出以下五位讀者,請發郵件到story8531@163.com告訴我們您的聯繫方式。
小尕落、子毅的心 、堅持最後、快樂優遊世界895827、遠方有山
附上評論截圖
歡迎訂閱《晚間書單》欄目。每次送一本書,歡迎您來參加。
點擊「訂閱」就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我們的更新內容
本期主持 王木木 小桐(實習)
144654670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