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常說:「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能隨?

2020-12-12 騰訊網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偉大的祖先用他們的勞動與智慧為我們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

俗語就是祖先們學習與思考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豐富而又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說通過這些俗語我們可以跨越時空隧道了解古人的思想,再經過現代人加工創作,完全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俗語都來自民間,古代的百姓可能會缺錢、缺食物、甚至是缺知識。可是百姓們最不缺的就是生活經驗了。經過口口相傳,這些俗語就慢慢流傳下來,形成了關於衣食住行、錢財禮節等生活各方面的經驗。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關於選擇道路和處理人情世故時候,要明白的一句俗語,那就是:「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

人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選擇,究竟哪一條道路才是正確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三條不能踏的路尤為重要。

第一是危險的路不要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更是給親人帶來擔憂與痛苦。

古人云:「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是陌生的路不要走。

這條路充滿著未知,一不小心就會血本無歸。即使小心翼翼也不如走一條熟悉的道路,讓人生平穩一些,可以適當去闖蕩,但最好不要打沒有一點把握的仗,否則很有可能一敗塗地。

第三是沒人走過的路不要踏。

創新的道路上是孤獨的,雖然結果可能會舉世矚目,但是過程是痛苦的。我們作為芸芸眾生,不一定就是最聰明的人,在發現你選擇的道路上沒有嘗試過的人,說明這條道路沒有人踏過,若執意走下去,失去的可能會更多。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需要處理人情世故,懂得禮義廉恥。隨禮就是最常見的人情世故。但是隨禮也有三種情況不能隨。

第一種是沒被邀請的禮不用隨。

那些都不願意下請帖或者口頭邀請一下的宴會,是不可以隨便隨禮的。

一方面不請自來的人會被認為是別有用心的拉關係,另一方面這種隨禮也會被看不起。

即使關係再好,如果別人不邀請你,無論是什麼原因,最好都不要主動隨禮,否則容易造成熱臉貼冷屁股的局面。這種情況,估計不少人都遇到過,不是一般的尷尬。

第二種是不道德的禮不用隨。

有些人並不是用宴會達到親朋好友共同慶祝的目的,相反他們想利用宴會達到收錢的目的。這樣的禮隨了只能是在浪費錢。對於那些沒有道德底線,隨意舉辦宴會收禮的更要直接拒絕,不然就會接連不斷。

第三種是沒有回頭的禮不用隨。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對於自己舉辦的宴會他人一次都沒有受邀參加,或者假裝不知道,對於這樣的人,如果他有事情通知你的話,一定不要覺得為了面子也要去。

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會。

另外,更不需要擔心面子問題,朋友講究真心相待,多次邀請都沒有來參加,說明在那人心裡並沒有將你當做朋友,這樣的宴會參加還有什麼意思呢?

相關焦點

  • 「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能隨?
    俗語就是祖先們學習與思考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豐富而又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說通過這些俗語我們可以跨越時空隧道了解古人的思想,再經過現代人加工創作,完全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俗語都來自民間,古代的百姓可能會缺錢、缺食物、甚至是缺知識。可是百姓們最不缺的就是生活經驗了。經過口口相傳,這些俗語就慢慢流傳下來,形成了關於衣食住行、錢財禮節等生活各方面的經驗。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是一句廣為流傳的民間俗語,雖然在現代社會很難再被人提起了,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幾乎就要被我們所遺忘的,正是我們老祖宗經過無數次印證之後,總結下來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至於我們後人而言真的應該好好的對此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便更好的傳承下去。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在借錢與隨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就更加密切,但根據老祖宗的總結,若是不小心犯下了這些忌諱,那麼很可能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受損,甚至於因此而滿目成仇,因此總結出了「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的機會,而這些忌諱,很多現代人都有常犯。
  • 老人常跟我們說:「禮有三不隨」,是哪三種呢?
    雖然有很多的規矩比較繁瑣,從今天來看並沒有科學的道理,但農民依舊會遵守這些老習俗,比如說孝子是不能隨意來到其他人家裡的,不然就會被大家嫌棄。在正月的時候是不能理髮的,不然會對舅舅不太好。農村本身就重視著傳統文化,很多的講究在城市裡已經消失了,但到了農村卻有著濃厚的額傳承氛圍。特別是那些俗語,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如今依舊散發著它的文化使命感,讓人可以陶醉其中,感受著文化帶來的精髓。
  • 農村有句話叫:「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哪三種錢不能借?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然而如今有很多人都是借錢不還,借的時候什麼好話都能說出口,但是到還錢的時候,卻又推三阻四,一拖再拖,最終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因此農村有句俗語叫:「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以此來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你找他還錢,他就是懶著不還不說,還滿嘴跑火車,說就借你這麼點錢,至於天天追著還錢,真是小氣。你說這種人可氣不,最後弄得借錢的到沒有理了,所以這種人千萬不能借錢給他們,不但錢要不回來,還惹得一身騷。
  • 農村老話「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輩人對於人情世故的教誨
    農村老話「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這句話從字面來看,很明確,也是老輩人對於後人的教誨,並且和農村的人情世故有關,而哲理說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大意都猜的差不多無非就是一些好的人不能去隨禮,但是為什麼這麼說,這老祖宗說的是否有道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
  • 夜讀|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
    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以此來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俗語~錢有三不借 借錢這個事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
  • 俗話說「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你了解多少?
    老一輩人常說,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這句話值得年輕人好好地思考一下。先說這借錢,按理說借別人錢應該沒什麼負擔才是,但是社會中人心險惡,不是所有人都像表面看著那麼友好的。我們每個人也清楚錢在這個社會中有多重要,所以在借錢給別人時一定要留個心眼,以防到時候自己的錢被打了水漂。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
    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作之餘,人情往來之間總會收到一些「請柬」,需要隨禮,這個時候到底該不該隨呢?你要說隨禮吧,自己剛畢業,工資少得可憐;如果不隨禮,又有可能傷及同時感情。隨禮,還是不隨禮呢?其實參考下面這句俗語就夠了!這句俗語就是「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
  • 為什麼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流傳甚廣?
    民間流傳著很多俗語,經常聽老一輩的說「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從某些方面來說,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但任何事物咱們都得辯證看待,下面一起來拆解這三句話。借錢不還的人是有前科的人,試想,要等這類人還錢,是不是還得等他們將之前的錢還掉,這得等到花兒都謝了,這類人群,肯定不能借錢。錢有三不借,確實很有道理,但在我看來,除了這三類人,縱使是熟人,也要掂量一下,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說的是什麼?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有的時候在有些地方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其實想要說的意思是一樣的,比如這句「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在我們這邊,有另一種說法叫「不借三種錢,不隨三樣禮,不走三條路」。這兩句話雖然用的字不太一樣,但其實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都是想說一些生活中總結得出的經驗,告誡後人能夠規避一些麻煩事。
  • 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一定要記住!
    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以此來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俗語~
  • 農村人常說「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說的啥意思,看了才明白
    生活中,人情往來是誰也不能逃脫的,年輕的時候不懂的人情世故,或許會吃虧上當,經歷的多了,也就有了人生經驗,明白了什麼樣的人只能做面上的朋友,什麼樣的人有困難的時候,應該真心實意的去幫助。農村人常說的錢有三不借,都包括什麼樣的人?
  • 農村老人說「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都是啥意思?
    對於有的一些俗語也是老人以前的為人處世之道總結出來的,在農村裡有的老人就會說了「吃的鹽要比走的路多」這句話就是說有的人經驗也是比較豐富的,畢竟老人年輕的人時候遇到的事也是特別的多,所以他們就會總結出來一些經驗,老人們為了告誡後人少走彎路,那麼他們就會時刻的叮囑我們,所謂的禮有3不隨是指的什麼呢?
  • 農村老話常說「錢不借三,禮不隨三」,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農村老話常說「錢不借三,禮不隨三」,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如果借給了這種人,會有很大的風險要不回來自己的錢,到時候既浪費了雙方的感情,也損失了自己的血汗錢,所以,對於不守信用的人,不能借給他錢。三就是高利息的錢不能借。
  • 老闆的兒子辦滿月酒,不要亂隨這三種禮,早知早受益
    老闆的兒子辦滿月酒,不要亂隨這三種禮,早知早受益隨禮,在我們國家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事情,別人家有了什麼喜事,有時候會舉辦一些酒宴什麼嗎的,就會邀請一些人來吃酒席,給喜事漲漲人氣,收穫祝福。隨禮是一種態度的體現,在普通的生活中,隨禮有很多種的性質,在職場中更是有需要人們去隨禮的情況。有時候是給同事隨禮,有時候是給老闆或者領導隨禮,有些人總是覺得隨禮就是要隨大的,而有的人卻只覺得禮輕情意重就行了。隨禮也是一門技術活,隨什麼禮,怎麼隨,隨禮隨地好讓人稱讚,隨禮隨得不好就是後患。
  • 古人云:「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01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老人說的話著實讓人難懂。前兩天回老家,聽到王叔說了這麼一句話——「慈不養兵,義不養財。」太善良的人不能做官,因為太善良容易被別人下套。官場可不是鬧著玩的,稍微一不注意就會鑽入別人鋪好的陷阱,這樣自己就算是毀了。對人不防備,對任何人都心地善良,這樣容易在官場上吃虧。太仁厚的人不能從政,因為政治路途不能被仁厚之心左右,這樣的人容易處理不好一些事務,關鍵時刻會引起亂子。
  • 春節將至,回家探親,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讓你過好這個年
    春節作為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老祖宗們也為其總結了許多的俗語故事。筆者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的就是一句關於春節的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說到這借錢,我們也知道,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困難之時,而能夠用錢解決的麻煩都不能稱之為麻煩(這當然是針對有錢人來說的)。作為朋友或者親戚的我們,在所難免的就要在他們缺乏資金的時候提高金錢的幫助。但是各位知道嗎?正如比這在前文所說的俗語那樣,有三類人是不能借給他錢的。
  • 人到中年,這四種禮隨了也白隨,純屬無意義社交
    比誰家收的禮多,比誰隨的禮多。隨禮本來是一件很社交化的事情,誰家結婚,隨禮能沾沾喜氣;誰家喪葬,隨禮能緩和一下氣氛,誰家滿月,慶祝孩子出生。本來是挺好的一件事,但是近些年來逐漸被中國人搞得烏煙瘴氣,隨禮都成了一件可怕的事。人到中年之後,生活就應該做減法,精簡自己的生活,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社交,能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點。有四種禮隨了也白隨,簡直就是無意義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