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這農村人為什麼很多人不識字,卻識大體懂教養呢?這和我國一種特殊的文化有關,以前農村是沒有什麼學堂,並且即便在古代城池裡只有富人才能上學,那麼這普通老百姓對於一些萬物也有嚮往,有時候作為家長會告訴孩子,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該做,這時間久了,這些話確實有道理,對於人們生活有很大作用,並且還是老輩人的生活經驗,所以一直被廣泛流傳到現在,這些老話可都是我國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並且都是一些教導後人少走彎路的話。
農村老話「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這句話從字面來看,很明確,也是老輩人對於後人的教誨,並且和農村的人情世故有關,而哲理說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大意都猜的差不多無非就是一些好的人不能去隨禮,但是為什麼這麼說,這老祖宗說的是否有道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
「錢有三不借」
1、不借給不熟悉的人
這賺錢對於誰來說都是不易的,而其中這不熟悉的人萬萬不能借,比方說現在吧,你的朋友可能在某一天一起吃飯,其中他還可能帶來了他的朋友,但是你們彼此之間根本不熟悉,可能彼此也在這種情況下算認識了成為朋友,但是再後來,突然之間裡,他可能向你借錢,那麼這個時候就不借,因為你可能根本就不了解他,另外是否有償還能力,如果你借了,萬一他不歸還,那麼損失的自然是自己。
2、不借給窮人
這老話常說「幫富不幫窮」,其實這句話看起來沒有人情味,但是錢這東西畢竟誰賺的都不容易,如果你借給一個窮人,那麼他能翻身自然會感謝你,或許還會記住你的好,但如果不能翻身你即使借給他等於「肉包打狗一去不回」,其實現在很多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而老輩人這麼說也是經驗之談。
3、不借給信譽不好的人
這都說信譽第一,可遇到錢的問題上,信譽還值錢嗎?因為借錢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出現的矛盾非常多,就比方說,你將錢借給了他,可他說已經歸還了,但中間沒有擔保人和字據,往往最後對波公堂,現在有些人借了錢之後說的是規定時間內歸還,出於好心幫助,但是沒想到一年兩年過去了就是不提,筆者就遇到一次甚至都不搭理你了,都說現在借錢是孫子欠錢的是大爺一點也沒錯,所以這種信譽不好的人也不能借。
「禮有三不隨」
1、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不隨
這人情世故,你來我往,如果你不來拿肯定我也不去,但實際中這種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特別多,就說農村吧,這隨禮是一種傳統,誰家結婚親戚朋友都去隨禮,但是你隨禮了,而你家有喜事的時候告知了對方,對方卻不願來,那麼這種人再給你下請柬,今後也不要去,更不要來往。
2、未收到邀請的禮不隨
現在人看待問題都比較現實,有些人下請柬是看人,很多人下請柬都是深思熟慮的,巴不得別人來隨錢,所以不會存在忘記的情況,如果說別人本身就沒告訴你前來赴宴,那麼這樣的禮最好不要去隨,別人可能不會領你的情。
3、無德的禮不隨
這隨禮可是一門大學問,什麼叫「德」呢,首先德行、德品這些都是一個人是素養,有的人為了斂財什麼酒席都舉辦,很明顯這種禮就不能隨,因為你將來可能不會像他這樣無德去舉辦這種沒有素養的酒席,有的孩子過生日也要求,有的人則是升學宴,這樣的邀請免不了要隨錢,如果你感覺你的錢多大可以去,但老輩人說這種禮不能隨,確實有原因的。
別看農村人很多文化知識不高,但是很多禮節很多講究他們都明白,通過這些老輩人的教導和教誨不但讓後人少走彎路,另外對於一些犯錯的人來說也要謹記。對於這些老理老話等大家感覺老祖宗說的都有道理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