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老話,是古人經過千錘百鍊在農耕生活或者平時人際交往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凝聚經典詞句。農村老話不僅在當時年代有啟發作用,就是放到現在也具有教育作用。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又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呢?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
過去,農村生活相對比較艱苦,家裡缺米少鹽的時候,就會向關係比較好的鄰居借一點錢用用,你來我往,鄉裡鄉親的關係就親近很多。那麼「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是什麼意思呢?
借米不借柴
在農村的米柴是不一樣的,因為米是可以稱量的而柴卻不一樣。別人借多少米到時候還多少米就像,而柴在農村到處都是,只要受點累勤快一些是個人都能找到柴{在農村連柴都要借,只能說明這個家庭的人太懶。借柴火同樣也說明這個家庭並不單單只是窮,而是又窮又懶。聽長輩他們說柴字和財同音,借出去的柴這樣也就意味著把自家的財氣借走了,這個在以前是很忌諱的。
借衣不借鞋
在以前老一輩人覺得小孩穿百家衣會帶來鴻運,借衣就相當於借好運又不影響自己的運勢。長輩說在以前鞋子對個人來說就相當於貼身的衣物,這種東西是不外借的。另外,新的鞋借出去以後再換回來就成了舊鞋。在以前看來就是破鞋的意思,而破鞋有著非常不好的意思,因此更不會願意借出去了。
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怎麼看?
@黑土地上的神槍手
在過去的年代,確實發生過不少這樣的事情,借米就是救人,也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是不會拒絕的。但是借柴就不一樣了,因為柴遍地都是,你懶惰所以沒有柴燒,救人要救窮,但不能救懶,就是這個道理。
借衣不借鞋,借衣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不能因為一件衣服去商店裡買,所以借一件衣服穿也無可厚非,但是借鞋就不一樣了,因為每個人腳的尺碼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加上腳的氣味難聞,穿鞋子還要走路,所以一般不會借。
在當今的社會,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不是借米借柴,但道理是一樣的,借你是人情,不借是本分,有許多老賴就是這樣形成的,讓好心人傷心難過,連古人都知道,「借窮不借懶」,懶人就是好人慣的,這也是給好人敲敲警鐘,不要一味的幫助,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
@莊家紅蘋果
「借米不借柴」說明柴在農民心目中的重要性。「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第一,沒有柴生米煮不成熟飯 農民寧願自己少吃一點都會特別熱情地借給你米,但是柴是生活的根,柴不外借。
「借衣不借鞋」鞋在我們農村借鞋特別忌諱。聽過「寧試人家棺材都不試人家新鞋」,所以千萬不要張口借鞋 。借鞋對借和被借兩方說詞都不好,聽說過,農村人罵人說xx搞破鞋…… 特別難聽。
農村老話都是傳承了好多年,都是被認可的真理,已經成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了。
@職場百靈鳥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說到這,我就想到:碗米幫人,鬥米害人的故事。人窮了,有能力支持一下,給其一碗米幫助,以解燃眉之急是真幫人。但要是源源不斷的資助接濟,便會讓人養成依賴求靠懶惰無辦的習性,那是很不好的,弄不好,不知報恩反招怨,一旦斷了資助,就怨恨多多了。這樣的例子,現實生活中太多了。長貧難濟,有困難幫一下可以,但千萬不要大包大攬。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就包含有這意思。
@小小丫頭
一個家庭,一時無米是有的,為救急幫下,可以。柴米鹽油醬醋茶,是家庭必備,無米可救急,要是柴米鹽油什麼都沒有,都要幫助,那就說明其人其家大有問題了,就是能借能幫也要有法了,不可都隨其願。人是有劣根性,有懶惰心,會依賴的。所以借了米就不應再借連柴借,借衣防寒就不應再連鞋借,這會使其養成不進取而總有求靠依賴懶惰心理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幫人助人也應有知人之智,明白如何幫如何借才是對的,不然好心會辦壞事的。求人幫求人借也要有志,不可提太多要求,得寸進尺。
@鮮花朵朵
那為啥不借鞋呢?我認為,這鞋踩在腳下,難免會弄髒、弄破的,如果借來的鞋子給人家弄髒弄破,那怎麼辦?本來家中就買不起鞋,碎了更賠不起了。再說了,在過去,鞋那可是屬於貼身之物啊,有的人有潔癖,萬一借鞋的那人有腳氣、腳臭咋辦?何況這腳有大有小,穿著也不一定合適啊。
@泥糖小丫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借米不借柴的意思,在人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佔首位,農村做飯首先離不開柴火,沒有柴任何食物都做不熟。在農村農民沒事的時候就撿柴砍柴存起來如果誰家借米都會樂意幫助,但是不能沒有柴火,這就看出柴火在農村的重要性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借衣不借鞋。就是一種忌諱,是擔心別人的腳氣傳染給自已,而衣服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總結:個人覺得「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話的最終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幫人一定要幫窮人,杜絕幫助懶惰的人。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善心去縱容那些貪婪的人,同樣也不要讓自己的善良助長了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