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街坊鄰居的關係融洽下,真的是能夠起到遠親不如近鄰的效果。一個好的鄰居在生活之中,存在的意義是非常大的,有的時候還真的能夠幫得上大忙。平日裡也會有時候遇到什麼東西不湊手,會去街坊鄰居家裡借一下,借東西的現象在農村非常的普遍,有的剛剛從地裡忙碌完回家做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有可能會出現缺口,這個時候去街坊鄰居家裡走一走,就能解決燃眉之急。這也是非常普遍的行為。
但在農村也並非是什麼東西都能借的。有的能借,有的就不能借,其中就有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柴火和鞋子都是尋常之物,為什麼單單這兩者就不能借呢?其實聽完村裡老人解讀後,真的感覺到,這兩樣東西還真的不能借。
過去的農村生火做飯,很多情況下都是採取燒柴火,跟現如今的農村生活條件不一樣,現在的農村做飯的方式跟過去已經有了明顯的不同,但在農村很長的時間裡,做飯都是需要燃燒柴火的,大鍋大灶很多還會帶有風箱。火力大而且猛,做飯時間其實反而比現在還要快一些。柴火更是農村野外的常見物品,原本也就不值什麼錢。那麼為什麼柴火不能借呢?
借米借面都可以,但柴火是決計不借,這也有很多種的說法,其實有一種說法指的是柴指的是「財」,所以米麵之類的是可以借的,但自家的財富「柴火」,自然是不能借給別人的,除了諧音之外,過去家裡囤積的柴火數量都不是太多,你借了人家的柴火做飯,人家使用什麼呢?而且柴火本屬於不值錢的物品,如果自己連柴火都沒有得燒,可見是懶惰到了什麼程度了,借柴火燒自然會被別人嘲笑自己懶惰出奇。麵皮要緊所以柴火自己也不會張口去借。
過去的農村大家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缺衣少穿的情況比比皆是。衣物更是一年難得買上一次新的,大都是自己做衣服,自己做鞋。在農忙之餘,大家串門的時候,手裡總會拿著鞋底子在一針一線的納。這種傳統的鞋子製作方式流傳多年。沒有衣服穿的時候,是可以去借一下穿的,但唯獨是不能去借鞋子穿。為什麼這樣說呢?一來是過去鞋子比較珍貴,穿著走一下好路還可以,如果走一下泥濘的道路,這樣的鞋子穿回來如何送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的地區鞋子的發音叫做孩子。所以更不能把孩子借給人家。這樣對於雙方都不好,所以衣服是可以借著穿,但鞋子是決計不能借出去的。其實鞋子還是別借著穿最好,有的人腳上有腳氣,很容易就能夠被傳到,其實農村還有很多是不能借的東西,像大家所熟悉的藥罐子,也是不能借出去的,藥罐子借出去之後,主人是不會在往回要的,主要是擔心把病給送回來,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