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

2020-12-20 棒奔霸

導讀: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鞋?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街坊鄰居的關係融洽下,真的是能夠起到遠親不如近鄰的效果。一個好的鄰居在生活之中,存在的意義是非常大的,有的時候還真的能夠幫得上大忙。平日裡也會有時候遇到什麼東西不湊手,會去街坊鄰居家裡借一下,借東西的現象在農村非常的普遍,有的剛剛從地裡忙碌完回家做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有可能會出現缺口,這個時候去街坊鄰居家裡走一走,就能解決燃眉之急。這也是非常普遍的行為。

但在農村也並非是什麼東西都能借的。有的能借,有的就不能借,其中就有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柴火和鞋子都是尋常之物,為什麼單單這兩者就不能借呢?其實聽完村裡老人解讀後,真的感覺到,這兩樣東西還真的不能借。

過去的農村生火做飯,很多情況下都是採取燒柴火,跟現如今的農村生活條件不一樣,現在的農村做飯的方式跟過去已經有了明顯的不同,但在農村很長的時間裡,做飯都是需要燃燒柴火的,大鍋大灶很多還會帶有風箱。火力大而且猛,做飯時間其實反而比現在還要快一些。柴火更是農村野外的常見物品,原本也就不值什麼錢。那麼為什麼柴火不能借呢?

借米借面都可以,但柴火是決計不借,這也有很多種的說法,其實有一種說法指的是柴指的是「財」,所以米麵之類的是可以借的,但自家的財富「柴火」,自然是不能借給別人的,除了諧音之外,過去家裡囤積的柴火數量都不是太多,你借了人家的柴火做飯,人家使用什麼呢?而且柴火本屬於不值錢的物品,如果自己連柴火都沒有得燒,可見是懶惰到了什麼程度了,借柴火燒自然會被別人嘲笑自己懶惰出奇。麵皮要緊所以柴火自己也不會張口去借。

過去的農村大家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缺衣少穿的情況比比皆是。衣物更是一年難得買上一次新的,大都是自己做衣服,自己做鞋。在農忙之餘,大家串門的時候,手裡總會拿著鞋底子在一針一線的納。這種傳統的鞋子製作方式流傳多年。沒有衣服穿的時候,是可以去借一下穿的,但唯獨是不能去借鞋子穿。為什麼這樣說呢?一來是過去鞋子比較珍貴,穿著走一下好路還可以,如果走一下泥濘的道路,這樣的鞋子穿回來如何送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的地區鞋子的發音叫做孩子。所以更不能把孩子借給人家。這樣對於雙方都不好,所以衣服是可以借著穿,但鞋子是決計不能借出去的。其實鞋子還是別借著穿最好,有的人腳上有腳氣,很容易就能夠被傳到,其實農村還有很多是不能借的東西,像大家所熟悉的藥罐子,也是不能借出去的,藥罐子借出去之後,主人是不會在往回要的,主要是擔心把病給送回來,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提及農村俗語,往往給人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老輩人的教導,不管是說的做人的道理還是觀天象,這些俗語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教育,俗語不像古詩詞那麼華麗,但是其中的含義卻意味深長,古時候很多人接觸不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但很多人也渴望對於一些事物的認知,而老輩人就會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導後人去認識萬物
  • 農村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這是為什麼?
    很多農村老話,是古人經過千錘百鍊在農耕生活或者平時人際交往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凝聚經典詞句。農村老話不僅在當時年代有啟發作用,就是放到現在也具有教育作用。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又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呢?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東西也有門道?年輕人不妨學學
    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東西也有門道?可在農村就不一樣了,要是你遇到什麼困難,鄰居一定會來幫忙的,要是家裡缺什麼東西了,鄰居一般也會借給的。但是借東西也是有門道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關於借東西的俗語,要是有不知道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 俗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柴不值錢,為何不能借呢?
    在以前的農村,鄰裡之間相互借東西也是常有的事情,一般借的比較多的都是一些生產工具之類的物件,但是也有些東西是不能外借的,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借米不借柴對於以前的農村人來說,米是非常珍貴的,特別是在經歷過自然災害的老年人心中,糧食就相等於生命。
  •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為啥不能借?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三不借是哪三樣,為啥不能借?農村老人經常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說的是借東西的事情,也是借錢借物的哲理,只有遵循這規則,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這人生在世,這借錢借物自然是免不了的,而這也是人之常情。
  • 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哪四樣?為啥不能借?
    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哪四樣?為啥不能借?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家家戶戶相互借點東西用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大到機動車小到針線板凳都可能被借。其實這也是鄰裡之間增進聯繫和感情的一種方式,只有大家相互依靠才能更加團結。
  • 農村俗語說:「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中有一些在解讀時是會產生歧義的,主要是因為這些話為了省字沒有講明白,導致一些人解讀時會想當然地去理解。農村俗話本來是要通俗易懂,但有些其實摻雜了很多別的東西,像是這句「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就容易讓人誤解,誤解的主要點在前半句上。
  • 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哪4樣?為何不能借?
    文/當年一木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哪4樣?為何不能借?在農村,這種「鄰裡情」是很深厚的。相反,城裡人往往感情冷淡,很多人在同一個樓層生活了幾十年,甚至都沒跟鄰居來往過。農村鄰居之間,平時經常串門,誰家有個困難,其他人都會熱情幫忙,相互之間借借東西,是很正常的事情。
  • 農村俗語「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不同的地區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可以說有些地方的風俗有自己的說法,但是到了其它農村的話就不行了。而「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這句話適用的範圍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農村可以接受,有的就不行了。農村俗語「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平常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遇到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太貴重的話,都會選擇和同事、朋友先借一下,比如像衣服和鞋子這類東西。很多小孩子小的時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別人穿過的,但是不管是借的一方還是被借的一方都很樂意。不過我們的老祖宗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在以前流行這麼一種說法,那就是「借衣不借鞋」,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呢?又蘊含著古人的什麼智慧呢?今天我們就來認真了解一下。先來說說為什麼衣服可以借。
  • 農村老話「借小不借大,借近不借遠,借短不借奢」,是什麼意思?
    不借吧,又抹不開臉;借吧,到時候又怕收不回欠款,因此處於兩難境地。鑑於這種情況,農村老人悟出了一句俗語:「借小不借大,借近不借遠,借短不借奢」,什麼意思呢?「借小不借大」的意思是說:親朋好友向你張口借錢也不容易,如果確有困難能幫則幫。
  • 農村老話:「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種口耳相傳的老話或是俗語的內函十分豐富多彩,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有健康養生法決,也是有為人處事的方式 ,是個極大的寶藏!多讀一些俗語,並且用辯證的邏輯思維來剖析,定能令人受益匪淺,更為透亮!本文和大家一起來講解一下「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這句話鄉村老話的含義!
  • 農村俗語「借二不借三」是什麼意思?你借過錢給別人嗎?
    那麼農村朋友一定要謹記這句俗語:借二不借三,會讓你免去討債的難題, 這句話歸納的是兩種必須借的錢和三種不能借錢的人,大家請聽小編細細分析。兩種必須借的錢,第一種是辦紅白喜事。辦喜事的時候很多人難免一時湊不到足夠的錢,特別是對於男方家庭,彩禮、酒席錢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手頭難免拮据,開口向親戚朋友借錢是正常的事,這種錢是可以借的,因為在辦酒席後主人家會收到賓客隨禮的錢,很快就可以歸還。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究竟是哪四不借?看看你借過嗎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住在村裡的孩子其實挺幸福的。因為他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像他們一樣住在村子裡的老人,聽他們的教導。你知道,村裡的老人知道很多俗語,儘管他們的教育水平很低。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我們不能把鍾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因為它是諧音,意義不好。同樣,農村人一般不會把自己的鐘手錶借給別人。似乎在大多數人眼裡,需要避免,因為它與「段」諧音。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以前比較窮的時候,鍾手錶可以當婚姻的「四大件」,當然不能借。藥罐不能借。現在藥罐越來越少了。以前人生病後成品藥沒有現在多。而是買了湯藥回家用藥罐熬藥,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藥罐。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是哪三不借?看完心裡有底了
    有一句俗語叫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現在的三不借,一般是指錢不外借,車不外借,老婆不外借。以前的人可沒有汽車開,其實別說是三樣了,4樣,5樣,10樣,8樣,有好多東西都是不能借的,借了真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以前的人們是很有講究的,因此有些東西是堅決不能借的。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啥意思?
    來源:哲學閱讀(ID:zxyd22)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老輩人長期生活中的智慧結晶,在現在看來仍有借鑑意義,這句話流傳上千年來人們一直對此推崇備至,那這句暗含深意的俗語,到底有怎樣的道理呢?
  • 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樣?為什麼
    農村流傳著很多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語、老話,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有的被遺忘,有的一直在「影響」著我們,一句句老話郎朗上口,仔細去理解才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例如,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
  • 農村俗語「三錢不借,三禮不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以前老百姓看錢的重要性和城市不同,因為農村相對來說賺少,也沒有單位上那些好的福利,賺的每一分血汗錢都是為了老有所依,在農村有些事情農村人不得不花,就好比說隨份子,這種禮尚往來的錢等於交換,在農村老人經常說「三錢不借,三禮不隨」,也不是說老百姓不懂世俗而是要根據一些情況來看這錢該不該出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三樣?古人經驗之談
    引言古人認為生活中這三樣東西借了,家裡面會敗亡。究竟是哪三樣東西呢?尋常居家過日子,尤其是在農村,朝鄰居借東西是很常見的事情。家中子嗣較多,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日子也會越過越好。當時人們比較迷信,認為嬰兒床是生育能力的象徵,有著特殊的意義,如果借走了,就意味著家族中的生育能力被借走,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第二、香火古人比較迷信,在家中經常燒香拜佛。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信奉鬼神。燒香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也表達對於神靈的尊重。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人窮家也敗」,究竟是哪三樣東西?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人窮家也敗」,究竟是哪三樣東西?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看有口語性和通俗性兩大特徵,創作主體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因而,俗語在我國文化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筆者為大家說一個很有趣的俗語,即「東西有三不借,借了人窮家也敗」。這裡所說的家裡有三樣,究竟是哪三樣東西?本著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句俗語表達的內容,在當時看來可能有幾分道理,倘若放到現在究竟有沒有道理呢?第一樣東西:藥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藥罐是用來熬中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