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淺談高端科技人才待遇問題
近來,媒體關於人才外流的議論比較多,比如有資料顯示,截止2015年,僅清華北大畢業生在美國矽谷就業的就多達2萬人。對此,有國人痛心疾首地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成了為美國培養人才的搖籃了!有人建議削減這兩所大學的經費,轉撥給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其它院校。還有人批評這兩所大學教育導向有問題,導致學生自私自利,建議以後要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云云。
出現這許多言論也難怪,因為在國人的心目中,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是國內的最高學府,是許多中學生與家長夢寐以求的神聖殿堂。愛之深,責之切,出現一些過激言論也不足為怪。
議論歸議論,重要的是對此現象應該有一個理性的思考,並給予恰當的應對。
竊以為,為了改變留學生學成不歸問題,大學,包括中小學,以及整個社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必要的。飲水思源,祖國培養了你,你學成歸國服務祖國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人非聖賢,作為普通人,功利心都是有的。要求每個人都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歐美學成歸國為國家無私奉獻的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科學家那樣是不現實的。畢竟,在當今社會,離不開金錢。留學生也是人,也有功利心,苦讀聖賢書,十年寒窗苦,走向社會後,要住房,要吃喝拉撒睡,要想過比較好的生活,這無可厚非。有些人為此加入了美國籍。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也沒有辦法。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處理問題。
我們必須認識到,人才,特別是高端科技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當前,主要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競爭。美國現在最大的優勢是它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資源和科研機構,及其聚集最多的各領域的世界頂尖人才。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的大學與科研機構用金錢砸出來的。不是嗎?中國的清華北大留學生學成不歸留在美國矽谷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衝著其優厚的待遇去的嗎?
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什麼不能學習人家的成功做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須知,現在的中國經濟發展,已經不差錢了。中國在國內搞建設,修建高鐵,動轍投資上千億。在國外,幫助非洲、南美、中東等國家發展經濟,動不動就投資幾百億。和我們相反,美國現在倒是很差錢,債臺高築,日子不好過。我們既然有錢了,為什麼不能大手筆用來吸引高端人才?比如,國家可以設立一個基金,以超高的待遇,面對世界,專門吸引諾貝爾獎獲得者。人都是功利的,逐利的,相信重賞之下有勇夫。華為公司為什麼能夠吸引世界上的頂尖人才?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它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開出的價碼極具誘惑力,讓人心嚮往之。如果設立這樣一個基金,能夠吸引到10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工作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功。不論是讓其到大學,還是到科研機構工作,對我們的科技進步都將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現在中國的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可能資金不充裕,想吸引人才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沒關係,事在人為,可以想辦法。中國現在有許多成功的公司,它們有錢,它們也需要人才,為什麼不能與大學和科研機構互通有無,互利互惠,搞一個產學研一體化共享機制?企業出錢給大學和科研機構,後者負責招攬培養人才,搞科研,出成果。有了人才,有了成果,出錢的企業優先獲得。三者各有所得,各得其所,何樂而不為呢?
再就是,要營造重視科學,重視科學家,重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輿論氛圍。我們的許多科學家平時在默默無聞地搞科研,關鍵時刻給國家,給人民做出巨大貢獻,比如這次戰疫情的李蘭娟,鍾南山等人就是這樣。可平時,我們的媒體,我們的文藝作品,有多少在注意宣傳這些科學家呢?倒是那些明星大腕的花邊新聞被那些狗仔隊當成至寶不停地炒作。如此以來,一則把這些明星大腕的身價炒上了天,二則引導許多年輕學生去追星,夢想著長大後也步其後塵。在電影電視劇創作中,有數不勝數的宮廷劇、都市片,在演出古代的帝王將相,還有現代的才子佳人,可是很難看到一部演出科學家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社會輿論引導的價值取向是這樣,有利於青少年去學習科學,掌握科學為國家與民族做貢獻嗎?
追本溯源,從人性出發,重要的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用人單位要把目光放遠,應該像華為公司那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重金聘用高端人才。重視知識,重視人才不是一句空話,要花真金白銀,把高端人才的待遇提高,以至超過美國的同行。這樣以來,相信今後像清華北大留學生學成不歸的現象會逐步減少的。由於中國的政策好,待遇高,社會氛圍佳,在將來的某一天,不但滯留在外國的中國留學生會歸來,就是一流的外國科學家也會被吸引到中國來工作的。
2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