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授金燦榮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美國一直在全球將近76億人中大量收割人才,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5年,光加州矽谷就收割了將近2萬名清華大學畢業生。
美國共有50個州,僅僅加州的矽谷便有我國清華高材生兩萬人,那麼可想而知我國的人才流失情況有多麼嚴重。
1.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都在祖國的愛和呵護下
清華的畢業生一般來說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在接受著中國的教育。且不談九年義務教育和每年給予優秀學生的補助和獎勵,每年國家在給予普通大學生的教育方面的經費就是一筆不菲的數字。
根據官方公布的《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公告》數據,2017年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是20298元,比上年的18747.65元增長8.27%。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公用經費支出是8506元。
當然全國教育投入更是讓人驚嘆:
雖然義務教育是到初中,但每個普通公辦學校裡的學生,從高中到大學所繳納的學費是遠遠不夠維持一所學校正常運轉的。我們現在所享受的師資,乾淨的校舍,先進的教學設施全部都來自於國家的扶持。
所以說,大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不只是父母在呵護,還有祖國的悉心培育。
2.付出不一定要求回報,尊重每個人的人生選擇
一些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們最終卻會選擇到國外繼續深造,畢業後甚至會選擇留在國外企業工作甚至定居到國外。這種現象就好像母親精心呵護的孩子終於長大成材了,有能力奔向遠方,追逐夢想,可以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是異國他鄉。
可有些孩子卻忘記回頭看一看那個盡心盡力培養他長大的老母親,忘記了其實現在他的老母親也正是需要他們的時候。
母親儘管有惋惜有遺憾,但卻不曾埋怨,因為母親始終保護著他們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並且會為他們永遠敞開回家的大門。
1.先輩們對故土的熱愛,成就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好
一邊是培育自己二十餘年的祖國,故土的呼喚承載著家的想念,那裡還等著他們去建設;一邊是世界前沿之一的科技國土,在這裡能夠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有豐厚的待遇,更大的發展空間。故土和前程該如何抉擇呢?
1950年,祖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人才之際。
當時正在美國的錢學森決定帶著家人回國,準備投入到祖國建設中來,但是回國的歷程阻礙重重,這樣的物理人才每個地方都需要。面對金錢和名利的誘惑,錢學森不為所動,面對那些不正當的手段,錢學森也剛正不阿。就這樣,歷時五年,他終於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
他曾面對鏡頭堅定地說:"我將竭盡全力和中國人民一道,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此時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地位相較以前也有大幅提高。我們的生活在先輩的努力和無私奉獻下在以想像不到的速度變美好。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前進的步伐永遠不能停止,我們不再落後,但仍需取得長足的發展,這一切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
2.後浪們的人生如何選擇,都掌握在他們自己手裡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當然也有選擇更好生活的權利。
兩萬清華畢業生最終選擇了美國矽谷,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給予他們的待遇很有可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並且給了他們一些「無法拒絕」的承諾;
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對科研的熱愛超越了世俗的情理,誠然在矽谷有著先進的高科技技術,世界各地的人才雲集。
在那個地方不僅可以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構建一個良好的平臺,還能享受最優厚的待遇。這種近乎完美的條件讓那些留學生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倒也可以理解。遵從自己的內心,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活從道德層面上來講也沒有什麼錯。
所以,祖國不會幹預他們的選擇,並且永遠為他們的歸來敞開懷抱。在危難之際,這些在海外的人們依舊能夠感受到祖國的溫暖,正如疫情期間。
1.人才為何會流失,為什麼他們寧願選擇異國他鄉?
古有百家爭鳴,通過各家思想的碰撞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文化盛景,不僅理論方面如此,科研領域同樣如此。
矽谷的優勢在於人才濟濟,美國不僅收納中國高材生,同樣也廣納其他國家的有才之士,廣納天下賢士是他們一貫的風格。不同國家的學者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所以,在矽谷可以發現各種各樣新思維新方式,這種「新」往往就能引發你靈感的湧出。
與各國頂尖學者能夠進行交流,不僅能夠讓自己受益匪淺,也能成為一種精神享受。
人往高處走,大多數人都喜歡更繁榮的地方,選擇發達國家就業從其個人角度來講無可厚非。並且在發達國家還能享受最高的人才待遇,面對這樣的誘惑,難免會選擇更好的生活,既能發展自己,又能過上優渥的日子。所以,結合待遇和現實,很多人都想著出國發展。
2.面對嚴重的「人才流失」怎樣才能變成「人才留住」呢?
其實,高素質人才需要的不僅是優厚的薪酬和生活待遇,還有就是活躍度高,能夠進行思想碰撞的科研氛圍。這兩者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是精神上的滿足,一個是生活上的保障。如果這兩者都能夠到達一定的標準,想必誰會不想在自己的家鄉故土上發光發熱呢。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的科研環境與國際上相比確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近幾年我國的科研成果卻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直到今天,無論是中國高鐵,還是5G網絡領先於全世界的研發成果,還有拿下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中國的科研力量不曾落後。
我們需要人才來研發出更多的科學技術,但並不是缺少了一些人就停滯不前了。可是,在人才競爭這場浪潮中我們始終不能退讓。
吸引力是雙向的,我們需要優秀的人才為祖國添磚加瓦。祖國也在建設得更加美好,科技軟實力的提升和經濟的穩步發展都無不在向所有人宣告,此時的我們已今非昔比,在這個科技的舞臺上,誰都有大放異彩的時刻。
實力是最好的競爭手段,在這同時也需要人們卸下曾經的刻板印象,重新端詳一下這條東方的巨龍。
如果留學成為教育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徑,那將會成為教育的悲哀;如果國外科研機構成為留學生們做科研最好的歸宿,那也是我們科研事業的一種失敗。
這種現象已經發生,在惋惜和遺憾之餘,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國內的吸引力到底差在哪裡?還有那些從中國走出去的孩子為何不能重新回到祖國的這一片土地?
曾經排除萬難也要回到祖國的先輩精神去哪了?
為何國內生活條件得比以前更好了,人才反而走了?
我們在變得更強盛,但科研事業的發展道路依舊任重道遠,人才依舊是祖國需要的。或許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也值得我們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