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深重 愛不止息

2021-02-19 濃瑪的沙漠語言

 

                  傷痛深重愛不止息

         ——讀《愛與痛俱成往事》兼評王鶴的寫作

                       濃瑪

 

讀王鶴的新書《愛與痛俱成往事》,重重疊疊的凝重和廣闊通透的硬朗,在樸素又華麗、冷靜又溫暖,精準又熨帖的文字裡,厚厚密密地合圍了過來,讓人有一種登臨高處的豁然和微微窒息的恍惚,於是有了一種想好好說說的衝動。

 

A.一本與四本

讀《愛與痛俱成往事》,其實也是在讀王鶴的《愛與傷奔湧不息》、《晚明風月》和《偶爾遇見的傳奇——民國才女寫真》。四年,四本書,王鶴把從古至今以及書中電影中的女人們,痛痛快快地寫了個遍。她寫得過癮,我讀得也過癮。四本書,內容既有一脈相承的延續又有不同維度的拓展。渾然一體的是王鶴越來越穩健沉著醇熟的風格和筆力,而特色各異的是,每一本書因為縱深著力的不同,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愛與傷奔湧不息》是王鶴「女人書」系列的首次厚積薄發,民國才女、當代名媛、影視中的女人、書籍中的女人,在書中集納亮相。王鶴關注女性命運的透徹、智慧、溫暖、悲憫,也裹挾而來,其書寫的題材和方式,都給讀者留下了極具深刻的印象,也由此奠定了她鮮明的寫作風格。

接下來的《晚明風月》,王鶴專注聚焦晚明時期活躍於南京的「秦淮八豔」和另一些以詩、畫、音樂才華而名噪一時的江南名妓,以及與這些女人們密切相關的士子們的生活。就如評論者們所說,在過往的風塵中深入挖掘歷史煙塵中表象上的華豔與內裡的悽涼,讓大時代風雲下的風月舊事,有了不同於一般才子佳人戀曲的粗礪質感與繁複音節;把明代末年亂世的女性行為心理寫得個驚天動地、河山失色。

之後的《偶爾遇見的傳奇——民國才女寫真》,王鶴把目光投向了民國才女這個群體。二十八位民國各色才女,在書中華麗麗的出鏡,真是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驚豔和震撼。民國才女們覺醒的女性主體意識、勃發的才情以及她們精彩跌宕的命運和悲歡離合的人生際遇,如果淡去歷史的背景,這些才女們的故事,幾乎是輪迴的永恆的。因為一種深深的懂得,雖然隔著時間歲月幾代人,王鶴與筆下的她們,氣息相通,更像精神上的姐妹。

到了這本《愛與痛俱成往事》,王鶴再一次把民國女人、古代佳麗、影視隨筆、讀書隨筆集納在一起,而這次集納,更為豐沛厚重廣闊了。民國女人、古代佳麗,越寫越醇熟老辣,影視隨筆和讀書隨筆卻不止於女人戲與女作家,涉及的題材與領域更加廣闊與硬朗,讓人讀著禁不住掩卷嘆息。

是的,廣闊與硬朗,這種女性作家珍貴的文字和內心品質,混合在綿綿不盡的愛與傷、溫暖和悲憫之中,從王鶴的文字裡一路走來,在《愛與痛俱成往事》中走到了一種高度,成就了獨具特質的王鶴式寫作。

 

B.愛/痛與悲憫

王鶴式寫作,是凝視女人的寫作。

對古代和近現代女人內心和命運的凝視,在四本書裡一直貫穿下來,成為了王鶴寫作的一個重要標識。寫作是時間與生命的投入與付出,如此持久、深入地書寫這些女人們生生不息的愛與痛,王鶴對她們的專注凝視,也厚厚地著上了悲憫的底色。女人們的愛與痛,成就著女人們的傳奇,凝視女人們的關愛與痛感,成就著王鶴綿延不絕的書寫。

在《愛與痛俱成往事》裡,王鶴寫了五位民國女人和四位古代女人,從人們熟知的西施、周璇、賽金花,寫到因《上海生死劫》馳名的鄭念、吳宓苦戀的毛彥文、徐志摩前妻張幼儀、周信芳的女兒周採芹、蘇軾之妾朝雲和沈復《浮生六記》中的女主角陳芸。

王鶴涉過時間的長河,沉入史海又忠於自己的判斷與認知,耐心地梳理著這些充滿苦難、激情、傳奇的生命,努力貼近到她們內心最幽微處,盡情展開她感知和理解的觸覺,然後在精彩故事的講述中,表達著自己對這些女人們的種種情感,表達得精準、克制又飽滿。女人的深愛與傷痛,在王鶴的筆下,再一次從往事裡一一浮現出來——

張幼儀的愛與痛,有讓人不忍卒視的心酸和不對等:有時候,一言之投契,一舉之熨貼,一瞥之心動,都可能滋生愛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張幼儀的所作所為,多麼紮實,多麼恆久,可是,對於輕靈、飄浮的詩人來說,又顯得多麼笨拙、無謂,真是千斤都撥不動四兩。

周璇的愛與痛,有與她甜美嗓音反差巨大的殘缺和荒涼:周璇的一生,作為女兒、妻子、母親,舊傷新愁,遺憾甚多…周璇迷因為憐愛她而扼腕嘆息,總覺得,不知要多麼月白風清、花香燕舞的人生才配得上她。然而,世間的缺陷、荒涼也正在此:人長久,共嬋娟,此事古難全。

西施的愛與痛,背負了世人太多莊嚴又理想化的演繹:西施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美人,被後人敷染了華貴、莊嚴的顏料,與輕薄、輕巧絕緣了…西施的傳奇,承載了大眾對理想化生活與理想化人格的諸多遐想,有關愛情恆久、苦盡甘來、捨生取義…寄寓了他們對人生圓滿的無限渴慕…西施和西施傳奇,仿佛印在中國往事上的一抹唇紅:華麗,奪目,驚豔。

朝雲的愛與痛,有情愛的圓潤晴好,也有失子之痛的致命陰霾:古時良家婦女幾乎難以從丈夫、子女之外獲取任何寄託,不論嫡妻還是侍妾…她只是渺小的、母性的、無奈的女人,所以,只能每日以淚洗面。她神思恍惚,終日虛弱地躺在床上,難以消化這滅頂之災。

周採芹的愛與痛,狂野恣意,有尖銳的衝突: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是雙刃劍,你得全盤接受它所有鋒利的側面——游離於常規秩序之外的活法,因其不落套、不規範而特別具有觀賞性。在旁人看來,真是花枝搖曳風情,水袖舞得曼妙。但當事人自己過起來,非得有強健的神經和持久的遊戲精神,否則,很難刀槍不入。

賽金花的愛與痛,來自她原始的、熱氣騰騰的生命力,生猛俗豔、虛榮苦澀:擅長俚俗的、物質層面的生活技巧的她,一生忙個不休,從應接不暇的名妓,到生意興隆的鴇母,再到深諳世故的老婦,享樂與虛榮都曾有過,說到底卻還是苦澀居多…雖然也曾躋身士大夫圈子,賽金花卻沒能像柳如是、李香君那般,沉浸藝文,滌盡風塵氣息,以才華、志節、見識秀出群芳。

因愛而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因愛而傷痛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同。對那些修養深厚、理性、內心強大的女人,王鶴總是偏愛有加。比如對鄭念那些無法抑制的敬重:教養的光線有時候很微弱,只能照見一己一身。然而,憑藉這粒微光,加上非同尋常的強硬個性,鄭念以纖弱之身,獨自抵禦了世間的酷烈、人生的無常,這種「窮且益堅」的力度、韌性,異常動人。

王鶴把最抽絲剝繭的痛感,給了那些在愛與痛滄桑裡獲得自我的天才般的女作家們,這不僅僅是同性間的生命關懷,也是寫作者對寫作者的特别致意。這本書裡,我覺得王鶴把這種特別的致意給了張愛玲。讀《小團圓》和張愛玲時,王鶴的文字裡瀰漫著痛感。痛書中的九莉也痛張愛玲,痛身為女兒的張愛玲,也痛身為女人的張愛玲。張愛玲那種身為女兒的痛,讓她深深憫惜:無比渴望被母親承認,這渴望又總是被輕易碾碎,母親那些自私自戀僵硬生冷的片段,永遠如芒刺在背、骨鯁在喉——做女兒的越是愛她、在意她,得不到回應的焦慮與荒蕪越是像大火蔓延,深度燒灼心腹,痛楚難熬。張愛玲身為女人的痛,讓她扼腕同情:張愛玲從小受過訓練,大家閨秀的行為舉止要雲淡風清,遂儘量淡然自若地聽著,鄙夷於他們村俗的打情罵俏方式,卻又被矜持和驕傲捆綁,不能由著性子村俗地扇他幾個耳光。然而,她到底跟尋常女人一樣,有副血肉之軀,會痛會傷,又敏感,「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這兩種痛,綿延不絕,糾結成了張愛玲一生的蒼涼,漫過她的才華與文字,永恆地盤桓在我們內心一觸即發的某處。

長久地凝視女人們的愛與痛,讓王鶴書寫的愛與痛,已經有了雙重時空雙重意義。她筆下的女人們已成過往的愛與痛;當下的她體悟她們時的愛與痛。女人們經歷的傷與痛,與王鶴凝視她們時的傷感與痛感,在文字裡奇妙地重疊,成全了讀者對傳奇女人們的了解、想像與情感關注。

因為貼近與懂得,王鶴寫愛與痛裡女人,有不盡的痛感和傷感,更有傷痛之後的鎮靜和安妥。她對故事的梳理,精煉乾淨又血肉豐滿,她的感悟和喟嘆,豐富多彩又恣意有度,兩者相融,讓我們看到了愛痛交集的女人命運以及愛痛俱成往事的雲淡風輕和豁然開朗的透徹。我們與那些遙遠的女人距離感消失了,代之一種女人與女人間的體已親切和帶入感。王鶴閱讀她們,寫她們,我們在她的字裡閱讀她們,也讀她。這種連接是多向度多維度的,其間的濡染與衍生豐富又親近,這種親近,是不同時空中女人間綿延不息的親近。這種親近中,女人們的傷與痛都變得親切有溫度,那些滄桑,仿佛都在我們的看到與懂得中得到了某種安撫。或者說,在我們內心深外某些甚至不被自己知曉的隱痛,在不經意的閱讀中被一種透徹,深深地安慰了。王鶴的悲憫,就這樣,去到了它應該去到的地方。

 

C.智慧與情懷

王鶴式寫作,是凝視歷史的寫作。

凝視歷史的寫作,讓人敬重。對歷史,我是有輕度的虛無感的。這種虛無感源於一種宏觀上的對人類命運的悲觀。因此我更情願自私地沉入對自我生命的感知、體驗的表達中。也因此懂得這種對歷史的凝視與探尋,是多麼的難得。其凝視的專注、探尋的耐心、感念的情懷,以及貫穿其中的智慧、溫暖、悲憫和生命與時間的交付,凡此種種,都值得人敬重。

王鶴就是這樣的寫作者。她充滿智慧與情懷的目光,不僅僅投向歷史中的女人,也投向積澱在歷史中的種種文明。讀《愛與痛俱成往事》,我讀出了一種對歷史文化濃鬱不解的鄉愁。這讓我有了一種釋然,凝視歷史的寫作,對王鶴,是一種很好的釋放吧。

在讀沈祖棻的《宋詞賞析》時,她因此表達出了對古典詩詞的景仰與感激:唐詩宋詞等確乎是某個時代的專利,她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在今天復活或被複製;但即使我們早已進入瞬息萬變的新時代,前人那些靈敏、豐饒的韻致,洞幽燭微的才情,仍舊讓我們滿懷景仰與感激。

她對葉嘉瑩將詞體的美感特質稱為「弱德之美」也心有戚戚,著墨很深,並把這種詩詞中蘊含的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品質,與古代詩人和葉嘉瑩的修養交融著品味。弱德之美,這種詞的美感特徵,也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王鶴認為,這也成為了葉嘉瑩立身處世的準繩。對葉嘉瑩而言,古詩詞裡,蓄積著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的心靈、智能、品格、襟抱和修養。王鶴說,詩詞歌賦終生涵育、滋養葉嘉瑩,它們賦予她寵辱不驚的君子風度,給予她從苦難中前行的從容。葉嘉瑩評賞詩詞,道出不為時空阻隔的人類同有之情和幽微曲折的言外之意。葉嘉瑩對詩詞的愛好與體悟,已是出於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這是一種多麼智慧的本能。王鶴書寫歷史中的人和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人們都在喧囂中急匆匆趕路的時候,王鶴卻保持著一種稀有的安靜,深情地回望歷史,並沉入歷史的深處,去探尋,去體悟,去懷想,去思考。

《外省最後的風情畫家》一文裡,王鶴把李劼人的小說和相關的書籍品讀了個遍,然後有了如此的感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使得語言、消費、文化的趨同性也日益明顯。。區域的、傳統的經濟格局與日常生活細節,特有的山川地貌釀造的人文特色與心理特徵,正漸漸瓦解或面臨危機,這是人們為現代化付出的代價。在這樣的背景下談李劼人,就不再是孤立的話題,也不再是只跟成都人、四川人有關的話題。這時,再來讀他對鄉土的眷戀、熱愛,也就更能讀出深意。

這樣讀著品著,對歷史文化情結似的鄉愁,在王鶴的筆下漸漸地浸潤成了一種情懷。

在讀辛竹(金克木)先生的《舊巢痕》時,這種情懷,被很鮮明地表達了出來,王鶴說,如果歷史忽略「宏大」敘事之外所有普通人的命運與心情,漠視他們庸常的日子與瑣細的得失,歷史又是什麼東西呢?它與我們有什麼相干?…普通人的遭際、情緒、生活細節以及他們沉溺其中的風俗化場景,雖然已經流逝,但畢竟曾經肌理細膩、血脈流暢地存活過,可以呼吸與觸摸,並令歷史豐滿而有彈性。

這裡所說的普通人,實際上可以指向時間長河裡的每個人。(人生短暫如浮雲,我們每個人,不都是普通的一個人麼?)王鶴的所有凝視,正是在努力透過已經流逝的個體遭際和文化景觀,去還原歷史的豐滿和彈性,去延續歷史的肌理、血脈。

所以,王鶴讀沈復的《浮生六記》時看到的,才不僅僅是陳芸這樣一個飽嘗窮愁又享受過生之樂趣的幸運女人,也不僅僅是一對古代夫妻曾經共享的閒情逸趣,她還更清楚地看到了:雖然我們的祖先飽經憂患,但他們一面咀嚼現實的苦難,一面也營造了華麗飄逸的精神世界。那條與沉重的現實人生平行的優雅脈絡,在烹茶煮酒、琴棋書畫、林泉山石裡侵潤、繁衍,延續了幾千年,雖然不時被災荒、戰火、動蕩、異族入侵阻斷,但文明的「香火」,總能自我修復,再次續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愛與痛俱成往事》一書裡,王鶴會滿懷溫暖與深情去親密貼近沈祖棻、葉嘉瑩、李劼人的靈性與精神,去重溫王安憶《長恨歌》裡的一個女人和一座城市的歷史,去懷念那些喧騰又悲涼的民間戲曲和漸行漸遠的鄉村,所有這些,都不僅僅是在釋放與寄託自己對古典文明的鄉愁,王鶴凝視歷史的寫作,也是在努力續接著這種文明的「香火」。

 

D.廣闊與硬朗

王鶴式寫作,也是人文主義的寫作。這種寫作,既表現在對歷史人物、事件充滿深情的凝視中,也表現在對書寫內容選擇的廣闊與硬朗上。如果說,對女人們的書寫是源於性別的偏好與悲憫,對歷史文化的書寫是源於鄉愁般的情結與情懷,那麼,王鶴對影像和書籍的選擇,就特別印證了她的廣闊與硬朗。在《愛與痛俱成往事》電影隨筆和讀書隨筆部份,這種廣闊與硬朗表現得非常充分。

在這部份文字裡,廣闊與硬朗首先表現在寫作題材與內容的豐富廣闊上。

王鶴目光投射之處,有孩子們在戰爭中或同性戀家庭裡成長的特別處境,有青春和複雜戀情的狂野與不羈,有中年危機中掙扎的男人女人,有老年人面對家庭、情感、疾病、兒孫時身陷的種種困境。王鶴把人生種種曲折、複雜、幽微的境遇以及在其間的掙扎和沉浮,解剖展示給我們看,滿懷深情又刀刀見血。

看電影《愛》,王鶴看到了老年與疾病的痛楚和絕望:當伴侶中有一人喪失自理能力時,施與受從此不對等了,施與者日復一日強自支撐,固然心力交瘁;受助者萬般愧疚、難堪,也會被啃噬得千瘡百孔吧?生命之火即將熄滅、變為灰燼時,唯有一片狼藉,虛脫和虛無感會以怎樣的速度蔓延?曾經熾熱的男歡女愛,幾十年的相沫以濡,究竟可以積蓄多少熱度,去抵禦人生窮途末路時的極度悲涼?

面對現實的缺陷,存在的虛無,人性的荒謬,王鶴欣賞伍迪•艾倫式的消極與透徹,這個曾被法國影評人稱為「美國電影界唯一的知識分子」的導演,在電影《怎樣都行》裡開出的抵禦悲觀的「藥方」也讓王鶴深感認同:認定人生在本質上的虛無,然後從那些無意義、殘酷與混亂中找到一點樂趣,也消解一些悲涼。

也正因為此,王鶴更敏感於那些從悲劇性人生中迸射出來的良善、堅韌、正義,她珍愛它們的明豔、絢麗、高貴。所以她特別珍視戰爭苦難片《烈火重生》裡個體生命的從容動人:他們是父母、夫妻或兒女,會夢想會絕望;他們直面的,都是極端的處境和情緒,生與死,絕處逢生,或痛不欲生,處處都適宜煽情的,影片卻有恰到好處的隱忍和分寸。她也珍視著電影《獻給史達林的禮物》裡那種對專制和強權節制卻很有力量的控訴。認為它沒有像某些影片,為了迎合西方世界殘留的冷戰思維、政治口味,而刻意去投機討巧。她說,或者,影片的側重點,不是或不僅是抒寫悲憤…而是以流暢而飽滿的敘事,簡約卻富於張力的抒情,對草原風習與「邊壤」文明自然又嫻熟的勾勒,對人性之美的完美呈現。

納博科夫的《說吧,記憶》深得王鶴的傾心,因其不刻意渲染離開祖國前後物質生活的巨大反差和流離他鄉的苦難,而津津樂道於構成舊日明亮生活的無數閃光點:那些日常生活的溫馨動人,伴隨自己成長的層出不窮的美好。王鶴盡其所能,精心為我們採擷。在讀這些帶著夏季溫暖感覺的回憶文字裡,我時時感覺到納博科夫母親傳授給兒子的簡單生活之道和對其產生的深邃影響:「全心全意去愛,別的就交給命運」。

愛、從容、隱忍、不刻意渲染苦難,這也是一種人性的廣闊與硬朗吧。

廣闊與硬朗,也表現在王鶴對不同文化中的女人的書寫上。

在《愛與痛俱成往事》裡,王鶴書寫的視角延伸到了外國文學、電影、傳記裡的女人身上。從時尚界的職場明星到羅斯女詩人、悲苦的母親阿赫馬託娃,從史蒂芬·茨威格的人物傳記《一個政治家的肖像》和《斷頭王后》中的英國女王和法國王后,到超越我們日常視線與閱讀經驗的傳奇女子柏瑞爾·馬卡姆。她們都是特別硬朗的女人。《夜航西飛》中柏瑞爾·馬卡姆,在文鶴的書寫裡,讓人心馳神往,這個女人筆下,「非洲的狂野與舒緩、神秘與深沉,像正午陽光般的熱烈、蓬勃、乾爽、快意」。王鶴說,柏瑞爾幾乎不涉及吟風弄月、傷春悲秋的情緒,你休想在書裡找到敏感、纖柔、感傷的片段。倒是飛機引擎那機械、勻速的轟鳴聲,浩瀚星空牢不可破的黑暗,夜航的孤獨、疲憊,都讓她既感辛苦又覺上癮…《夜航西飛》寫得的確棒極了…像賽馬那樣刺激、富於感染力,像飛翔一樣充滿懸念、誘惑。

王鶴獨立而不媚俗的硬朗表達,也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比如她說到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裡《刺蝟的優雅》裡的女主時坦陳己見:我不大喜歡勒妮,她鄙薄那些悠遊於財富、社會地位,實則冷漠、虛榮的所謂精英,包括蔑視他們在文法上的疏漏,但是,當她為自己通今博古、精研語法而自鳴得意時,何嘗又不是陷入了另一種優越和傲慢?

廣闊與硬朗,也表現在王鶴認同的寫作觀上。

王鶴重讀昆德拉時的種種感悟,深深地擊中了我。她讀出了那麼多層面的清寂悲涼與透徹鎮定。她看到一種不再與政治休戚相關的永恆又複雜的人性困境。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特麗莎與託馬斯的婚姻狀況,幾乎涵蓋了兩性關係中所有甜蜜、豐滿與敏感、尖銳、傷悲的部分。曾經讓託馬斯、特麗莎和薩賓娜等糾纏不清的困局,無論在怎樣的國情下,都會橫亙在男人女人面前,含混模糊,又密實糾結。王鶴感嘆,昆德拉總能用故事或細節,將那些含混、曖昧的情緒梳理得細膩清晰;將冷暖交織的世態人心、人之常情挖掘得幽微深刻;也將個體生命(乃至國家歷史)本質上的悲愴——因為生命過程和歷史進程都無法排練、無法抹去,其實也就充滿宿命——刻繪得憂傷無奈。昆德拉小說裡比比皆是的關於人類處境、人性缺陷、人生皈依的終極拷問,讓王鶴認定了昆德拉會常讀常新、永不過時。

讀到此,不禁反觀王鶴凝視女性、凝視歷史的寫作,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複雜又透徹、硬朗又永恆的關於「人」與人性立場為支撐,才會獲得超越時空的鮮活動人和超越種種局限的可能吧。王鶴文字裡那些個體的愛與痛,也因此融入人性困境、人類命運的蒼涼底色之中,並散發出生生不息的微光。人之為人的苦難和堅韌,也因為一種文明「香火」的悲憫觀照,而呈現出了令人安慰的鎮定和溫暖。傷與痛的深重永無止息,愛與溫暖也永無止息。在這種永恆的對峙中,人類獲得了精神上的廣闊,也因此實現了向死而生、向痛而愛的硬朗超越。

 

E.安靜與豐饒

王鶴式寫作,也是人文合一的寫作。

人與文字的關係很微妙,文字中透出的關於作者的精神氣息,也是人通過文字去感應、辨識和尋找同類的媒介。而這種精神氣息,有時也僅僅孤立地存在於寫作者的文本裡。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寫作者,是走近了人之後就不愛他的文字了,而有的寫作者相反,走近了人之後更愛他的字。王鶴屬於後者。這樣的寫作者,對讀者和文字來說,我認為是一種美滿。這種人文合一的氣息,讓人感到舒服和享受,也讓人敏感並迷信。總是覺得它是一種迷人的氣息和場,這種氣息和場在神秘的傳遞中形成文字的巫力和神性,給人帶去滋養。

王鶴的字給人帶來的滋養是多重的。王鶴式的寫作所蘊含的悲憫和情懷的廣闊深遠,已讓人慨嘆,而她深厚的文字功力更是為這悲憫和情懷,平添了動人的風採。文字功力給人帶來的快意和妙不可言,是每個寫作者對讀者的一種不可複製饋贈。王鶴的字,有功力的天生麗質,不施粉黛,骨子裡卻滿是樸素的華美,讓人讀來唇齒留香。

她寫難忘的鄉村童年時光:早已灌漿卻還未熟透的稻穗,嚼得出甜絲絲的米漿,又豐腴又清香。突然,生氣的農民像吆喝雀鳥般舞著手臂、吼叫著衝過來,大家就哄地散開,跑得不知去向。

她寫《一代宗師》中那瞬息間的微妙:空間狹小,身影交錯之間,兩人近在咫尺,眉眼也有了一霎那糾纏,於敵手的緊張對峙之外,更陡然增加了一重莫名的慌亂…宮二最開心的日子,已經停留在英姿逼人、我行我素的錦繡年華。此刻說話間,當一行清淚悄無聲息地滑落,屬於她、屬於葉問等一代宗師的黃金時代,已經漸行漸遠。

她寫《探戈狂戀》中探戈的銷魂:探戈是舞者的腿在變神奇的魔術,那些不可思議的纏繞、進退、旋轉、跳躍,有磁力也有抗衡,有警覺也有糾纏…很少有別的舞蹈像探戈這樣,舞動著的男人女人面色都無比冷峻;但也很少有別的舞蹈能像探戈這樣,將兩性之間的吸引力、情慾的熱度,表達得如此狂野、激烈,像兩塊燒灼的烙鐵使勁碰撞…

文字的美妙密集呈現,讓人過目不忘,有欲罷不能的恍然。

除去文字給人的多重滋養,王鶴這個人給人帶來的滋養,也是多重的。

與王鶴相識三十多年了,卻相看不厭。也有幸獲得了更多的來自王鶴人品的舒服滋養。

有年初夏與王鶴同去逛服裝店的場景,我一直記得。那家店賣的都是改良的花棉布旗袍裙,低低的領口或七分的袖口上鑲嵌了各式銅片或鏤空花朵。王鶴的身材氣韻,是天生的旗袍衣架子。件件穿了都好看。其中有一條,王鶴上身後,簡直驚豔。是非她莫屬的那種驚豔。她也喜歡得很。可是最終王鶴就因為它稍短了一點,沒遮過膝蓋而割愛了。王鶴的這個穿衣標準,透露著不少信息,如她這個人,得體、端莊、內斂、古典、優雅,恪守自己的認定。這衣如其人的信息,亦如同她的文如其人。

王鶴是一個內心有田園的人,她的沉靜、溫厚、知性、溫暖,她的古典情懷和悲憫情懷,她的這些讓人喜愛與敬重的人品,在她書寫自己欣賞的人與事物裡,不時地滲透出來。讀她寫女人的字多了,總是很容易讓人想到楊絳的人格,張愛玲的才氣。總在想,這可能是王鶴心嚮往之的圓滿吧。這種滲透,在這本《愛與痛俱成往事》裡,也是處處得見。

她寫電視劇《深夜食堂》的老闆,看得人不禁要跳出文字想到她。她說,他臉上有的,是誠摯渾樸的溫厚,寵辱不驚的通透,拿得起放得下的沉穩。老闆身上,自有一種不容人小覷與輕慢的分量,他對待美食與勞作的態度,帶有敬意,也有享受,決無馬虎、苟且或躁動、不甘…是中年人閱盡世事後的寧靜淡泊,一杯一盤都不敷衍的端正自重,讓人不由得要對他心生尊敬…

在評說潔塵長篇小說《錦瑟無端》的暖色結局時,她的一段話,也讓我覺得她其實也是在表達著自己的人生觀。她說:這是情節發展的水到渠成,也是作家的溫柔敦厚——無論世間有多少人力無法掌控的空虛、無常,人和人還是要借著氣味相投的呼吸,相互取暖,抵禦長路孤旅中漫無邊際的冷寂。

王鶴就是這樣一個溫柔敦厚的人,在她身上,我看到的,就是那些誠摯渾樸的溫厚,寵辱不驚的通透,拿得起放得下的沉穩。

王鶴還是一個對文字有深情卻從不表白的人。《愛與痛俱成往事》,是王鶴的第五本書,對一個非職業作家來說,這樣的寫作密度,足以說明王鶴對文字的深愛。這份恆久的深愛,總是不徐不急,不張揚不噪聒,溫潤內斂,深厚篤定。這麼多年來,我從沒看到王鶴表白過自己對文字的深情。這種大愛無言,都被消融在她持之以恆的寫作裡和對喜愛作家的認同與欣賞中了。在她寫朋友何大草的書評裡,我有幸逮捉到了一點,她說,今天,寫作已經不再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麼容易贏得大眾的滿堂喝彩。寫作越來越個人化….正因為如此,寫作對於真正熱愛它的人來說,也就具有了更純粹的意味。

於王鶴本人而言,這純粹也成全著她人品與文品的相互滋養,早已在文本內外形成了一種動人的景致:內心田園寂靜,文字豐饒生長。

而她的朋友們,也因為對她這個人的喜歡和對她文字的喜歡的互相交融,獲得了一種閱讀的幸福感,以及因敬字而愛人、因愛人而敬字的美好循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聖經真理說:愛是永不止息
    聖經上說:愛是永不止息我深信,這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需要生命的升華才能懂得,真正的愛只有喪失自己的生命才會做的出來,而且是純粹的。因為,只有喪失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而真正的生命全然是被愛充滿,所以,愛是永不止息。
  • 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書,ID:Book-of-Lif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 上果下空禪師:止息與觀呼吸時憋氣不一樣!
    止息與觀呼吸時憋氣不一樣01:06來自上果下空禪師有師兄問:師父弟子觀呼吸時,時常止息,就是時間不長,不能連起來,止息一分多鐘不到兩分鐘。果空師父:怕死了,沒有做好準備。果空師父:那就不對。我告訴你,林萬存(暱稱)。這觀呼吸,止息不是硬憋,不是說我讓你們觀呼吸,吸進來氣以後憋,憋多長時間算止息,不是的。我教你們的方法呢,是讓你們練習。練到水到渠成的時候,呼吸自然地停止,知道吧。你千萬不要弄混了,你再憋的到時候缺氧暈過去。
  • 讓良性循環持續,讓惡性循環止息
    人逢喜事精神爽,家裡有一、二件大喜事,心情若愉快高興,身體上的小病小疾有時就不治而愈。家庭因著良性循環更加和諧,工作因著良性循環更加卓越。屬靈的生命更是如此,你越是親近神,神越親近你,神人之間關係越密切,越有信心追求,越追求越明白神的心意,越明白神的心意,越能做出討神喜悅的服事。越願意讀經,越有智慧和聰明,越願意禱告,越有禱告的能力。
  • 面對傷痛,漸漸地我們懂得,生活總有傷痛,傷痛終究無法躲避
    面子是別人給的;自己丟臉;不尊重別人,至少學會尊重自己。3.人們說:愛一個人,不求回報。但是我想讓你給我一些回報,讓我在有生之年給你我所有的愛!4.做自己做自己的夢,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人,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別害怕走彎路,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面對苦難,慢慢地我們明白,人生總會有苦,苦終究無法避免。
  • 《給爸爸的船》:愛,是撫平傷痛的良藥
    在巴克利看來,只要小船沒有漂回大海,爸爸就一定能看到,他的愛和想念,爸爸也就可以收到了。媽媽在巴克利睡著後,一個人來到海邊,她也非常想念巴克利心心念念的爸爸。一到特別的日子,他就會把自己精心製作的小船放進大海,在小船上繫上寫著「給爸爸,愛你的巴克利」的紙條。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又到了巴克利的生日。
  • 《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佛法教導止息苦的方法佛陀的教法引導人們止息生命的「苦」—煩惱的苦及生死輪迴的苦。集諦—苦的原因是什麼呢?「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大正藏》卷38)愛與無明等煩惱是造成輪迴苦的根本原因。有了無明等「煩惱輪轉」,就有行等「業輪轉」,就會繼續造作,構成「果報輪轉」繼續再生,而再啟動煩惱輪轉。三種輪轉循環不已,使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迴。苦,可能終止嗎?是的。淨除煩惱,也就止息了煩惱及輪迴的苦迫。
  • 《重啟人生》:我們帶著傷痛成長,不等同於把傷痛「傳承」給孩子
    時間越久,發現自己的問題越多,以至於自己開始向外苛求,希望外在的美好能治癒內心的傷痛。因為小時候父母常常當著我的面吵架,以至於我對婚姻的要求有些夢幻。希望對方可以成為我的精神引導,也就是說:為人謙遜,做人優秀,相處方式相敬如賓,除此之外,知道我想要的,無條件支持我。可是,現實往往會扇自己一記響亮的耳光。
  • 7種難以治癒的傷痛,以及3種應對方法:有些傷痛永遠都會陪伴著你
    睜開雙眼後,隨之而來的是心裏面、身體上那股熟悉難受感,這種感覺很複雜,說不清道不明——你甚至已經不記得這種傷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你只希望它能夠早點離開你。然而,這種傷痛感蠻不講理,完全無視你的努力,依然在你身邊形影不離,讓你感到不舒服。有時候,它會突然消失一段時間,讓你覺得世界瞬間清晰了很多,但是很快,它就回來了。什麼都沒有改變。空洞的承諾和魯莽的樂觀主義。
  • 解讀:所有的心理受苦產生於傷痛,所有的傷痛都是一樣的
    本周沉思:所有的心理受苦產生於傷痛,所有的傷痛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看向生命,在我們是孩子時,我們從父母那邊獲得傷害,或者老師以及其他人。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受傷時,事實上內在傷痛是相同的。無論是說了我們壞話,或者是他們對我們不尊重,亦或者不關心我們,無論是哪種方式,所有的傷痛都是一樣的。 有些人傷害了我們帶來傷痛,在這樣的情形下是一樣的,你將會如何理解這個呢? 我們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體驗著相同傷痛,我們在這裡說的傷痛是指心理的傷痛/心理的受苦。
  • 業障深重的7個徵兆,發現一個,也要趕緊懺悔了!
    業障深重的人,往往有這7個徵兆,發現一個,也要注意!一、疾病纏身業障深重的人,往往身體不好,疾病纏身。有時候去醫院裡檢查,也查不出什麼病來,但身體就是感覺不舒服,一會這裡難受,一會那裡難受,吃不下、睡不香,即使家裡很有錢,也享受不了。二、心神昏塞有的人還很年輕,正是精力旺盛、年輕力壯的時候,卻整天無精打採,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來。
  • 《心的重建》——學會面對失去的傷痛,讓你的世界愛意滿滿
    當你的水槽隨愛情的來去而大幅漲落,你感到極度的不安全。最後當戀人離開時,你就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讓你撕心裂肺的空虛感。但是如果你的水槽也充滿愛,那會怎樣呢?如果別人走進你的生命只會給它加一點愛,那你們的關係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 多明戈:音樂永無止息
    多明戈:音樂永無止息 2011-09-19 13:15 作者:石鳴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
  • 傷痛造句和解釋_傷痛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周恩來《彭楊顏邢四同志被敵人捕殺經過》:「他們囑咐黨中同志不要因他們被捕而傷痛。」]傷痛參考例句:1、沒有爭吵的結束,好過傷痛中醒悟。2、生活的甜美,是傷痛過後的笑聲。3、成長是一條必走的路路上我們傷痛在所難免。4、細數那些回憶,把傷痛留在心裡的最深處。5、只有經歷了莫大的傷痛,才能學會聰明做事。6、有些傷痛,忍過了疼久了也成習慣了。7、這些傷痛還不能把我打倒。
  • 網劇《我愛你》將上線,最新預告記錄成長傷痛
    由搜狐視頻出品,大貓影視承制,範氿維執導,範氿維、半島璞編劇,周陸啦、薛卉葳、孫嘉琪、黃俊之、宋一雄、寧元元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自製劇《我愛你》今日再爆成長「傷痛版」預告片和海報,王毅和杜小桔,彭楓和郎婷,梁安慶和張純藍三對年輕人伴隨著成長所必須經歷的「殘酷青春」逐漸清晰,引發了觀眾共鳴與好奇。
  • 佛教:業障深重的人,默念一句話,業障自然消除!
    只有業障消除了,人才會遇到好運,人生才會順風順水,當你發現自己最近經常走背運時,發現自己業障深重時,可以在心中默念一句話,業障自然消除。這句話就是: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句話出自佛家,也確實是佛教認為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只要你此後牢記這句話,堅持行善積德,遠離惡因,業障自然會消除。
  • 情執深重的人,一定要參悟這兩句話,從此不再為情所困
    什麼是人間真正的愛,那是一種生死都在一起,源於靈魂深處的感情。無論天南地北都要一同飛翔的愛人,經過了無數寒暑都要攜手相伴的伴侶。一同歡樂,一同難過,一同悲傷,這才是愛情的本質。愛情,貫徹人的一生,醇厚的愛情可以填補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和痛苦的,卻偏偏是由愛情所引。
  • 三國殺:遊戲中最無情的幾個技能,止息一定是全員公敵
    一起來看看吧張春華(絕情)光是名字聽起來就很無情,造成的傷害均視為體力流失.本來克制一下司馬懿還情有可原,結果一不小心克制了三國殺中的全部賣血武將.比如鬥地主中,遇到一些看起來不太強的人,直接秒3倍,進去多半還是四害農民,一頓亂錘,金票直接到手.不過絕情這個技能也帶來了諸多短處.
  • 書房仿佛是一座怨氣深重的城市
    核心提示:書房永遠是一個怨氣深重的所在,像是一座城市,一座從來沒有在地圖上出現過的幽魂出沒的城市。那麼原來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只是我,還包括了我們這本書的編者薛原,他編了這麼一本書叫《如此書房》。那麼他想要找到的就是中國的一批文人作家學者,他們的書房狀況。那麼這些書房,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文人大部分,絕大部分都不是什麼有錢人,不可能經營成像剛才我提到的那本許多年前,我介紹過的那些有名到、漂亮到足以用一本很精裝厚硬的銅版紙來裝訂出來的畫冊裡面,去讓大家欣賞那些美國同行的書房。
  • 一生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是一件讓我一生最痛徹心扉的事,是一件讓追悔莫及的事,是一件給他人血的教訓的事……這件事也成了我一生永遠抹不去的傷痛。老子道德經有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聖人云: 吾日三省吾身,有者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