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聖德太子法華義疏
圖二--光明皇后臨樂毅論
圖三--聖武天皇賢愚經
東方曉
西安半坡遺址的發現,表明中國在六千年前已經用文字開始書寫華夏文明的第一篇章了。漢字傳入日本以前,這個島國還是一片文化荒原。《古語釋疑》的作者斎部宿袮廣成開卷便說:「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前言後行,存而不忘。」
日本歷史學家考證,早在中國的戰國時代,漢字已經通過一些器物流入日本,但漢唐文化真正在這片土地上植根,那是6世紀中葉至7世紀以後的事情。
據《日本書紀》和《古事記》載,應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春二月,中國人王仁入朝,並獻上《論語》10卷《千字文》1卷。日本史書以他為漢字傳入第一人。史上關於王仁的記載極少,只知道是漢代執掌圖書典籍和傳授經學之學者。
漢字在日本真正得到有效使用,是從抄寫佛經開始的,而抄經又催生了書寫藝術。在十七世紀以前,日本把書法叫做「入木道」或「筆道」。這些開創「寫字」先河的書道拓荒者,個個都稱得上是漢唐文化的鐵桿「粉絲」。不僅熱衷於在日本傳播華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派生出日本自己的書道藝術。
飛鳥時代的政治家聖德太子(574—622年)篤信佛教,42歲時用中國黃表紙親自撰寫了4卷具有六朝風格的《法華義疏》,每頁29行,每行23—24字。撇捺輕妙,字跡秀麗,頗具六朝風範,是除了金石文以外日本現存的最古老墨跡。先藏於聖德太子創建的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法隆寺,明治11年(1878年)獻給皇室作為聖物供奉。
聖德太子又於天武天皇14年(686年)抄寫了《金剛場陀羅尼經》。這是日本最古老的經書,用27X670cm生紙寫成,風格極似唐初三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之子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
相當於我國唐朝中葉的奈良時代(710—794年),特別是聖武天皇(701—756年)執政的天平年間(729—749年),奈良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寫抄經書盛行,「入木道」隨之發展,眾多墨跡流傳後世。這個時代的風格除六朝以外,多為晉唐,最愛王羲之。被譽為日本小楷第一人的光明皇后(701—760年)出嫁時,將王羲之的《樂毅論》作為陪嫁隨身攜帶,崇敬之情溢於言表。天平勝寶八年(756年),聖武天皇崩御,光明皇后在奈良東大寺西北角建了一所 「正倉院」,專門用於收藏丈夫的遺物,聊以紀念,其親筆臨寫的《樂毅論》(圖二)等也被保存在正倉院中。另一件藏於該寺戒壇院聖武天皇的「宸翰」(即御筆文書)《賢愚經》,被認為是這一時期代表性書法作品。
延暦23年(804年),最澄、空海、橘逸勢等人作為遣唐使派往中國,帶回了王羲之以及晉唐其他名家的墨跡。雖然這一時期參照漢字部首而創造的日本文字「假名」已初露頭角,但上流社會仍以書寫漢字為上品。
809—823年執政的嵯峨天皇迷戀漢學,詩賦、書法、音律都有相當的造詣。尤喜唐風,從禮儀、服飾、建築一直到生活方式都親力親為實行「唐化」。宮內匾額一律仿效大唐宮廷樣式,除御筆親題外,還命當代書法名家空海、橘逸勢協助書寫。空海、橘逸勢、嵯峨天皇三人是平安時期(749—1192年)書界第一高手,號稱「平安三筆」。特別是空海,被譽為日本王羲之。其厚重且裝飾味十足的格調頗具大師風範。三人中的「特筆」是最澄。其圓寂時,嵯峨天皇親自寫了一篇草書《哭澄上人詩》,悼念這位罕見的書道能人。
最澄(767-822年),日本平安時代僧人,俗名三津首廣野。日本天台宗開創者。三津首家族乃中國後漢末代皇帝孝獻帝(189-220年在位)的後裔,應神天皇(270—310年)時代東渡扶桑,定居於近江國(滋賀縣)滋賀郡古市鄉(今大津市),賜姓三津首。802年公選為入唐求法的短期留學生。804年(唐貞元二十年)7月,隨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自九州島出發,9月抵達明州(今中國浙江寧波)。貞元二十一年隨天台宗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義,並授大乘菩薩戒。805年5月回日本,帶回親臨的《台州錄》102部240卷、《越州錄》230部460卷及金字《妙法蓮華經》等章疏,還有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17種。822年6月56歲時,圓寂於滋賀縣比睿山中道院。
三筆第一人空海(774—835年),平安初代僧人,俗名佐伯真魚。921年醍醐天皇賜諡號弘法大師。四國島贊岐國香川縣人。日本真言宗締造者。15歲習《論語》、《孝經》等;18歲入京都大學遼明經科研修儒學。桓武天皇延曆廿三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與最澄、橘勢逸等作為學問僧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次年抵長安,兩年後(806年)攜大量佛典經疏﹑法物以及《劉希夷集》、《王昌齡集》、《朱千乘詩》、《貞元英傑六言詩》、《雜詩集》、《雜文》、《王智章詩》、《詔敕》等詩文和書法作品回國。期間曾師從唐代貞元年間(785—805)書法家韓方明。因得韓所著《授筆要說》中五種筆法教益,能寫多種書體,人稱「五筆和尚」。另傳因他能用四肢和嘴五個部位運筆寫字而得此名(據《入木抄》)。他學王羲之、顏真卿,並融入自身風格,被奉為「入木道開山祖」、「書聖」、「一代典範」。空海的代表作有寫給最澄的《風信帖》和信手為100多位受戒僧人寫下的名錄《灌頂記》,點畫豐腴厚重,線條流暢,欹側多姿,活脫一個顏真卿。語言文學大家梁容若(1904—1997)在《中日文化交流史論》中說空海:「嘗學書法於韓方明,舍雀頭筆而用長鋒,變六朝初唐之風而仿顏真卿體。」由他編纂的《篆隸萬像名義》,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漢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漢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成為研習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之一。
有「能筆天皇」美稱的嵯峨天皇(786—842)是恆武天皇次子,書法出眾,特別喜歡唐代歐陽詢(557—641年) 書體。因與空海過從甚密,故書風接近空海。嵯峨天皇於弘仁14年(823年)4月14日在延曆寺給最澄弟子光定(779—858)受戒時書寫的證明文件《光定戒牒》,將歐陽詢的楷書和空海的行草巧妙地交織融匯,筆力遒勁,瀟灑從容,氣度非凡。其使用的紙張與王羲之《喪亂帖》和光明皇后的《樂毅論》一樣,是當時最珍貴的縱簾紙。此卷被滋賀縣大津市最澄創建的比睿山延曆寺敕封秘藏。
《李嶠雜詠殘卷》是嵯峨天皇書錄初唐詩人李嶠(644-712)的五言律詩。其書遒勁典雅,優遊自在,線條富有抑揚緩急之變化,歐陽詢書風的凌厲氣勢躍然紙上。
《日本記略》天長三年(丙午,826年)三月十五日條中對嵯峨天皇為供奉其父桓武天皇而書寫的紫紙金字的《法華經》給於極高評價:「……其經太上天皇(嵯峨天皇)手跡也。紫震金字。玉軸繡帙。一有體有勢。珠連星列。爛然滿目。觀人稱曰。真聖。鍾繇逸少猶未足」云云,被奉為無上神品。空海在《遍照發揮性靈集》卷六中記:「鸞鳳翔碧落而含象。龍螭遊蒼海以孕義。張王擲筆。鍾蔡懷恥……」對天皇的讚譽更是難以復加。
流放能筆橘逸勢(782-842),系右中弁(尚書)橘入居的末子,嵯峨皇后橘嘉智子的堂兄弟,但馬國(今兵庫縣北)權手(中央派遣的地方行政官)。延曆二十二年(804)曾與空海、最澄一起渡海入唐留學。期間,潛心研究李北海(李邕, 678—747)和柳宗元(773—819),其深厚的漢學修養和風流倜儻的性格,渾然一個唐代文人雅士,雅稱「橘秀才」。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年)八月橘逸勢歸國。後因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十日的「承和之變」而捲入政治鬥爭,在流放伊豆半島途中客死遠江國板築駅(今靜岡縣浜松市境內),故有「流放的能筆家」之稱。
橘逸勢的書法,隸書最優,惜存世不多。供奉於興福寺東院西堂的《伊都內親王願文》是公認的傳世代表作。這是天長十年(833年)橘逸勢為桓武天皇的第八皇女伊都內親王遵先妣藤原平子囑書寫的祈禱文。端莊遒勁的筆致,開闔抑揚的韻律,字裡行間無不盡顯晉人王羲之書法的風骨,一派大唐神韻。三筆之中,他官位最低,只因書道造詣非同凡響,故能與空海、嵯峨比肩,躋身三筆之列。
平安中期,宇多天皇(867—931)中斷遣唐使以後,日本書道一改以往校仿晉唐的書風,開始追求日本趣味。這一時期假名已經普及,草書假名的日式書法隨之出現。到平安時代中期,以小野道風(894—966)為首、藤原佐理(944—998)、藤原行成(972—1028)等人在秉承魏晉六朝和唐代書法的基礎上,努力追求漢字與假名意境的完美融合,創造出獨具日本風格的「和樣」書法。他們的墨跡被後人分別稱為「野跡」、「佐跡」和「權跡」。三跡的出現,標誌著日本書法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今天,日本政府制定了諸如:小學3年級必須教授毛筆字;書道作為和音樂、美術同位的高中藝術科選修課之一;大學的教育學和文學專業開設書法講座;各級政府在培養教員的教育學部設立書寫教育和書道教育的研究室等一系列措施,以傳承這一古老文化。據說,日本當今有四分之一的人愛好書法,具體約三千萬之眾。
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書道,已經不光停留在「寫字」這一層面上,而是與茶道、花道同等,成為人們日常培養品行、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一項社會活動。
日本書道拓荒者,漢唐文化播種人;孜孜以求創偉業,功垂千秋萬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