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春,位於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了一場堪比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作品展的藝術展,主題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顏真卿書法展·東京國立博物館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讓西方的人文,科技和經濟迅速崛起,確立了西方文化在全球藝術舞臺上的統治地位。大到電影,音樂,繪畫等領域,小到我們生活中日常的設計元素幾乎都是英文。
改革開放40餘年,中國在硬實力上已躍居世界第一梯隊,基建,高鐵,科技成品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出海外,民族認同和自豪感達到「南京條約」以來的最高。但在軟實力——文化藝術上,我們依舊缺乏自信。曾經無限輝煌的漢唐文化,並未因為經濟實力的強大而甦醒。
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畢卡索曾說,如果他出生在中國,他不會成一名畫家,但一定會成為一名書法家。
日本,一個在經濟,科技,文化都屬於高度發達的國度,2019年,選擇在他們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向漢字書法致敬。
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事物能夠把藝術性和實用性這兩者真正統一起來。漢字書法,可以說是這極少數中的佼佼者。據統計,人類現存的文字超過2500種,在漫長的人類文明中,不復存在的文字浩如煙海。漢字,已經5000多歲,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它保持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不僅每天肩負著14億人的信息記錄和傳遞,而世界的藝術舞臺又能有著獨特的光芒?
1.>>>象形文字的硬分叉<<<
人類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兩河流域,古印度,古埃及,中國,瑪雅這幾個地區,當地人們通過簡單的圖形和花紋來記錄和描述事物,日積月累形成了象形文字。
文字的生命力源於當地文明,文明輝煌,文字必然興旺。當文明被同化甚至是滅亡的時候,文字必定也會隨之改變,或適應新的時代,或成為「死文字」。5000年前,輝煌的古埃及文明孕育了象形文字,隨著古埃及的沒落,最終他們自己都忘了如何去解釋這些文字。象形文字這個家族,在歷史的進程中一分為二,最終發展成了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通過發音來記錄信息。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西方的英文。表音文字的字母本身沒有任何的含義,一個英文單詞的含義基本上是人為定義出來的。
表意文字,文字本身和它的發音不存在直接聯繫,一個字就可以表示一個意思。漢字是表意文字現存的唯一代言人,數千年過去了,我們的漢字中仍然可以尋找到明顯的大自然印記,比如,「日」,「月」,「川」。
表音文字很容易受地域和口語方言的影響——有點像是雜交出來的語言,所以在本土文化的傳承上處於天然劣勢,幾乎每過幾百年就有一次大的變革。根據統計,在美國被棄用的英文單詞,已經不下於200萬,別忘了,美國的歷史也就300年不到。如果不是一名語言學家,是無法看懂幾百年前的英語的。
表意文字,缺點是入門較難,但它具備良好的傳承性。即便是今天一位普通的初中生,要自行閱讀2000年前的隸書,也能讀懂十之八九。
▲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的對比
從以上的圖形可以看到,現代漢字和甲骨文,依然保持著高度的相似。漢字至今仍保持著象形文字的特點,形態中仍然蘊含著自然界最純粹的美。
2.>>>「畫中之蘭亭」<<<
在一個領域達到大師級的水平,即使有天賦也需要耗盡大半輩子,要在兩個領域達到大師級,需要成為千萬裡的唯一。文藝復興三傑之中也只有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能在兩個領域達到大師境界。
畢卡索可以說對中國書法的藝術性有著高度認可。但我想,如果他出生在中國,他不僅會成為一名書法大師,也肯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畫家。
中國文人,在書和畫均達到超一流水平的多如天上繁星,已至臻境的亦不在少數。耳熟能詳的有,顧愷之,米芾,王維,唐伯虎,文徵明,蘇軾,宋徽宗。眾多文人之所以能在這兩個領域均能能有所建樹,最重要的原因,我想是「書畫同源」。
書法和山水畫的演繹工具都是毛筆。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文字尚未誕生時,毛筆的藝術之旅就已經開始了。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通過毛筆的雛形來進行彩陶製作,也就是畫畫。「書畫同源」的客觀因素之一,都是通過毛筆來創作。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書法和山水畫,都是通過具象來營造意境。意境,是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的最大區別。
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描繪的對象都是自然景觀。西方風景畫描繪的通常是某個特定時空的對象,比如莫奈的《睡蓮》。中國山水畫則不受時空的限制,畫卷裡的山水可以延綿數千裡,春夏秋冬在畫卷裡同時呈現亦不違和。
2011年6月1日,一場藝術盛宴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飽經滄桑三百餘年的《富春山居圖》,終於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合璧。《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的合璧展出不僅再現黃公望畫作的風採,也接上了兩岸悲歡離合六十多年的文化裂口。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璧·臺北故宮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這張畫呈現了富陽江邊的秀美景色,畫的前段是夏末,萬物繁茂,到後面,則出現了初秋的景,樹葉開始凋零,營造了江南秋天絕美的意境。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正是黃公望和好友們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的寫照。元朝重武輕文,且種族之間嚴重不平等,大多數文人承受被暴力統治的痛,繼續保持宋代文人的習慣,進行詩、文、書、畫創作。黃公望,把元代文人畫家自甘隱逸、寓興和平的心情還原到山水裡。
書法和山水畫的創作,貫穿了中國的陰陽哲學,在有無之境之間游離,在陰陽之道之間轉換。西方的繪畫絕對不會和西方的書法混同起來,「書畫同源」,這放在中國以外的任何文明裡都很不可思議。而對於中華的藝術家來說,無論是畫還是書法,都可以描繪他們心中的藍圖。
3.>>>書如其人<<<
書法,是線條在紙上舞動的藝術。線條的輕重、粗細、濃淡、枯潤、虛實傳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這種藝術,呈現的是作者的人生價值觀。往大裡說,不同時代的書法作品,代表著不同朝代的精氣神。
後人總結,漢字書法有三大古風,其一,「晉韻」,其二,「唐法」,其三,「宋意」。
「晉韻」,晉人尚韻。晉代文人崇尚灑脫飄逸,「韻」的興起是書法從工匠技術到文化藝術的轉變,從客體(文字)的形式升華到主體(書法家)的精神體現。這種人文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載體,是行書。而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完美詮釋了灑脫飄逸。
「唐法」,唐人尚法。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朝代,突厥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當時書法的創作法度嚴謹、氣魄宏偉,展現了唐人的自信,和勇於開拓的精神。最能代表這種精神的則是楷書。唐朝書法的代表人物,首推顏真卿。
「宋意」,宋人尚意。宋朝在經濟和藝術的成就上,達到了頂峰。生活的富足,讓人們更加注重個人的意趣和情懷。詩言志,詞言情。蘇軾可以說是北宋文人的佼佼者。
參與日本東京展覽的藝術珍品達177件,其中有號稱天下第一草書,懷素的《自敘帖》,以及他的《小草千字文》;天下第一楷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還有褚遂良的《黃絹本蘭亭卷》,已經百年從未露臉,李公麟的《五馬圖》。主辦方將這次展覽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可見日本人對顏真卿的推崇。(這不禁讓我想到日本人對王陽明的推崇)主辦方對這個主題命名是否過於誇大,我們不做評價,這個主題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我們缺乏對顏真卿作品和生平的了解。
顏公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的楷書,在中學課本裡曾經出現的「顏筋柳骨」,正是形容他的楷字。讓我們驚嘆的是,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居然也是顏真卿的作品。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北諸郡紛紛倒戈,唯有文人出身的顏真卿率先勤王。他在安祿山勢力範圍的腹地集結20萬大軍,誓死不降。當時,顏真卿是平原郡太守,他的堂兄顏杲卿是常山郡太守,兄弟二人遙相呼應,牽制敵軍。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才十幾歲,常常在兩郡間往來,通報消息。沒想到第二年,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季明被斬首,顏杲卿被肢解,顏氏一家30餘口被滅門。
這件慘案發生兩年後,顏真卿才有機會派人去河北為親人收屍。結果只找到了堂兄的一隻腳,和侄子的頭顱。他悲憤難抑,面對著侄子的頭骨,奮筆疾書,寫下了這篇名垂千古的《祭侄文稿》。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幅任何人都無法複製的作品,包含顏真卿自己。
▲顏真卿 祭侄文稿
祭文的開始,行筆平穩如常。到追憶侄子的部分,字裡行間叔侄之情噴薄而出,後面愈演愈烈,情緒激越之處,行書直接變成了草書,悲痛至寫不下去了,圈了又改,改了又圈,寫錯的地方便隨手塗去,墨幹了也不管不顧,全文多次出現枯筆幾乎寫不下去,悲慟之情令人動容。
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字隨著顏真卿的情緒起伏變化著,這純粹是精神和功底的自然流露。所以此幅書法神採飛揚,筆勢雄奇,姿態橫生,盡得自然之妙,呈現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效果。《祭侄文稿》不僅具有書法上的美感,而且也是一篇極其感人的抒情散文,讀起來令人驚嘆。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屬於不多見的作品。2019年的書法展,距離它上一次公開展覽,已經10年有餘,珍稀的程度可見一斑。
《祭侄文稿》並未為顏氏家族忠烈之舉畫下句號。26年之後,李希烈叛亂,朝廷中央決定派人去勸降。當時顏真卿已經74歲,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都不合適作為去勸降的人選,但一直找不到機會整垮顏真卿的政敵們,並沒有放過這個大好機會。明知被政敵算計,為了國家和信仰,顏公毅然接受。最終因剛正不屈被叛軍處死,享年76歲。
顏體端莊厚重而法度嚴謹,十分壯美。這種感覺如同在觀賞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書如其人」四個字在顏真卿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忠勇仁義,是他對自我的精神追求,也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體現。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
4.>>>有無之境<<<
不可否認, 英文也可以書寫得十分優美。
▲經典英文書法
這些作品和漢字書法的差別在哪?
人對美的感受,低層次是具象美,然後升華到的意象美。具象美,是一種形態上的美,一種直白裸露的美。而意象美,則是一種朦朧美,是激發了觀賞者情感和想像力所產生的一種回味無窮的美。
漢字書法,「有」中蘊含著「無」,「無」中表達了「有」,不僅能夠讓創作者表達豐富的情感,還能讓觀賞者多方位去領略作者心中的日月。
5.>>>字體的精氣神<<<
人類歷史誕生了非常多燦爛的文明,有些文明已經消亡,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有些文明,還存在,但是創造文明主體的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如西方文明的源泉,希臘和羅馬。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最完整的見證者,從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到秦篆,到後來誕生的隸書,草書,楷書,都蘊含著自然的初始之美,且傳達了每個朝代的精氣神。
在學習和了解國學文化的過程,我為中華藝術驚嘆的同時又有些遺憾。《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和 177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展的舉辦地點,都在大陸之外。作為創作者的後人們,竟然還要特地跑到海外去觀賞先人的作品。我想是因為我們變得浮躁了,導致這種氛圍。《祭侄文稿》已經1261歲了,比西方絕大部分國家的歷史都更為悠久。文化傳承沉澱越深,藝術的表現就更深邃。
但是,同時我們又看到了曙光。教育部把書法課安排入小學的課程,而各大媒體也在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如《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等。這一場屬於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必將跟隨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再次綻放耀眼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