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書法的發源地,書法始終是中華文化的主要部分。然而令人尷尬的是,近些年來在國際藝術界卻把日本書法家奉為引領潮流的代表人。
日本藝術家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漢字的藝術魅力,取得了這一領域的話語權。甚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書法界認為中國已經沒有書法,書法的傳統已由中國移到了日本,今後中國需要到日本尋找書法正宗。這種情況是如何產生的呢?
早在中國的漢代,書法藝術就跟隨漢字一同傳入日本。唐代,由於李世民推崇書法,日本的皇室圈內也把研究書法藝術看作時尚而流行開來。
遣唐使在中國大量收購書籍、墨跡和碑帖,日本天台宗最澄和尚從中國帶回了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日本保留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名人墨跡和文物。這一時期日本的文化策略是完全照搬唐朝,他們將這些資料帶回日本後,要求原汁原味的模仿和學習。
聖德太子力主從中國引進先進文化,他還篤信佛教親自為《法華經》作著述。日本現存的《法華義疏》就是聖德太子的親筆真跡,他的書法帶有明顯的六朝風格,在日本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光明皇后是日本第一位女書法家,對日本的書法有著深遠的影響。光明皇后憑藉其顯赫的身份,能夠閱覽遣唐使帶回的書法墨跡。她的嫁妝之一就是王羲之的《樂毅論》,日本正倉院保存著一件光明皇后臨摹的《樂毅論》。
光明皇后以其特殊的地位,把形神兼備的晉唐書風確定為日本的時代風格,對後世的書法也產生了重要作用。
日本平安時代,宇多天皇中斷了遣唐使,並且一改仿效唐朝的做法。由於這一時期日本把漢字改造為假名,所以書法出現了追求草書的趣味。
小野道風、藤原行成等人在魏晉和唐代書法的基礎上追求漢字與假名的完美融合,創造出獨具日本風格的「和樣」書法。標誌著日本書法開始脫離中國傳統書法體系,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鎌倉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書法與禪宗結合,他們並不把書法只作為寫字的藝術,而是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特別注意的是,書法從貴族下行到武士階層,他們強調迅猛、剛強,所以現代日本書法中凝聚了一股頑強不屈的精神氣質。
1950年,井上有一橫空出世,他藉助「行動畫派」的風潮,把西方現代藝術與東方書寫藝術相結合。以他為代表的戰後派書法家宣稱,他們不是書法家,他們否定書法,他們要為墨而生存,讓墨跡生輝!
日本這種新的書風脫離了漢字的書寫,他們強調情緒的表達,雖然不屬於傳統的藝術,但是卻法書法的筆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書法我們不能用傳統的視角去審視,只能從精神層面去理解作者的情緒、狀態和境界,這是全新的形式和精神的結合。
日本這些現代前衛書法家迅速登上了國際舞臺,被西方世界所廣泛接受。隨著他們的文化輸出,國際媒體把焦點聚集在他們身上,以為這就是漢字藝術的延續。
面對這樣的局面,國人有的焦慮萬分對此橫加批駁;也有的從善如流認為這才是書法發展的趨勢。曾經的模範學生,逐步尋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結果對其文化母國產生了反哺現象。在尷尬之餘,我們不必過分激動,也許多元化的發展才是解決書法癥結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