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早教一詞,相信沒有家長不熟悉,但是說到具體的早教問題,卻鮮有父母有著正確的觀念和方法,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連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識也不具備,這勢必會對孩子的早教產生負面影響。作為育嬰師,在育嬰過程中想必也經常會遇到這些問題。
針對這種現象,擁有多年育嬰經驗的老師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家長、育嬰師都需要知道的早教常識:
No.1
早教需要適齡化
父母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而親子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
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與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係。可利用親子早教讀物,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親子教育歡樂的同時,輕輕鬆鬆學到適齡的文化知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側重點:
1-2歲:這個階段的寶寶正是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時期,爸爸媽媽要多與寶寶互動,同時要注意鍛鍊寶寶的體魄,促進語言發展。
2-3歲: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發展,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寶寶對閱讀的興趣,多多進行親子互動。
3-4歲:鼓勵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圍的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理能力,發展邏輯思維和創造力。
4-5歲:注意培養探索能力和創造力,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感受傳統文化,增強藝術表現力,增進親子感情。
5-6歲:注意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為進入小學做準備。
No.2
早教不是特長教育
有些家長將早期教育等同於特長教育,認為學得越多越好,於是盲目攀比跟風。殊不知,特長教育一定要等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之後再開始。當孩子處於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時,急於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反倒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No.3
早教不是神童教育
相關調查表明,在社會群體中,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佔的比例非常小,九成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而在家長中,希望孩子「正常發展」的卻只有三成。由此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超常兒童」的口號,就對家長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但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No.4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於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孩子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但是一味灌輸和盲目超前,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進而影響今後的成長。
No.5
早教不只是學知識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這是極其片面的想法。
早教是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而不只是單純的文化知識的積累。
No.6
早教不只是讓孩子更聰明
有的家長誤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
其實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如果認為早教單純的只是讓孩子變得比別人更聰明,那就違背了早教的初衷。
在這裡要提醒家長和育嬰師們:在對孩子進行早教的時候,首要前提是理解早教真正的意義和目的,配合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讓早教發揮真正的作用,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也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當然想要成為金牌育嬰師,拿到更高工資,不只是要懂早教,熟練的嬰幼兒護理技能、上戶溝通技巧缺一不可。
更多資料,歡迎關注「廣東博大學院」。
廣東博大學院官網:www.gdb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