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上課還有三十分鐘,然而寢室裡還是一片"死寂",又過了幾分鐘,終於有人開始陸陸續續地醒了。大家開始慢慢悠悠地起床、洗漱、收拾東西,似乎忘記了一會兒還有很重要的課程。
還有十分鐘的時候,又拿起梳子梳了個頭、照了一下鏡子、順便看一下QQ、瞄一眼時間,然後才踱著步子邁步走出寢室。
五分鐘的時候,人還在食堂裡排隊,買幾個包子,拿杯豆漿,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同時慢條斯理地品味著自己美味的早餐,生活啊!就是這麼愜意。
待到上課鈴聲真正響起的時候,同學們還都在慢慢悠悠地挪著步子,一點兒也不擔心自己會遲到。而越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也就愈發的滿不在乎,心境也是愈發的平和,似乎自己今天只是單純地出來散個步而已,壓根就沒有上課這回事兒。
由此可見,遲到於我們來說,似乎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如果將時間稍稍地向前推進一下,回到我們最懷念的那三年呢?
那時候,我們最害怕遲到;那時候,我們總想著比別人先到一分鐘;那時候,我們對上課鈴聲懷著無比崇高的敬意;那時候,對上課不在乎的人就會被稱為「壞孩子」,就像現在總是遲到的我們。
但奇怪的是,現在的我們無比享受著遲到這種在之前十幾年的學習中被稱之為「壞學生」才會做的事兒,也將「遲到」這件事發揮的淋漓盡致,具體表現為能拖一分鐘就拖一分鐘,絕對不會因為上課鈴聲而加快步伐,也不會因為課程重要而過早地踏入教室一步。
或許作為一個學生來說,遲到確實是一件不怎麼應該的事兒,然而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卻又似乎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兒。儘管並不是所有的同學都是這個態度,但是這樣「以遲到為己任」的同學卻也不在少數。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也是遲到大軍中的一員。每次去自習的時候,我總是和室友一起晃晃悠悠地踱著步子去自習室,真的是踱著步子,所以每次總能感覺到旁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超過我們——即使他們走的並不快。然而即便是這樣,在我們的身後,還是依然有很多同學在用比我們更慢的速度「艱難」地行進。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室友,我們為什麼非要遲到呢?她只笑笑,說:「我哪知道?就是不想去吧,哪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想想也是,只是不想去吧,又或許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被灌輸了太多大學生不用早起,不用上自習的概念,還有之前的同學在時刻炫耀著他們學校不用上自習的幸福,所以只要一說到要上自習,我們就有一種本能的排斥,也打心眼兒裡覺著這東西可有可無,去早去晚都沒什麼所謂,也就絲毫不放在心上。
可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心理呢?都說大學是會讓我們升華的地方,然而在這裡,我卻感到了浮躁,是的,我們並沒有在該沉澱的時候沉澱下來,而是變本加厲地浮躁起來。
似乎是我們骨子裡被壓抑了十幾年的名為「逆反」的血液在進入了大學的這一刻開始沸騰起來,全身的每個「叛逆」的細胞都開始叫囂。雖然我們早已過了叛逆期,也不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但是,可能每個人都做過「做一個壞孩子」的夢,想像著如果自己是個壞孩子,那要如何如何,以前沒有什麼,而現在沒了壓制,這種心思就開始像野草一般迅速生長起來。
我們總想著,只是遲到幾分鐘,不打緊,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的,也總想著,遲到而已,對於課程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反正剛上課的時候老師也不會講什麼重點,所以沒關係。
可是真的沒關係嗎?我們遲到得太心安理得,仿佛這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說句最俗的話,「難道我們上個大學就是為了遲到的嗎?那我們努力了這十幾年的意義又在哪兒?」誠然,類似的話我們聽了無數遍,輔導員的嘴裡、任課老師的嘴裡、甚至是心靈雞湯等等等等,多得可能都產生抗體了,但是,卻又無言反駁。其實大道理所有人都懂,這年頭,誰沒聽過幾個大道理呢?但就是因為聽得太多,也就沒什麼感觸,更提不上因為某句話而去改變了。
或許遲到真的稱不上是什麼大事,但它卻又不像我們所想像得那麼無關緊要,明明有充足的時間讓你提前趕到教室,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在上課前預習一小會兒,有為什麼偏偏要遲到呢?
如果你是一個愛遲到的人,那你有見過上課前一刻的教室嗎?
如果你沒見過,你又怎麼知道你不會喜歡上它呢?
既然如此,何不如去試一試呢?